APP下载

EB病毒感染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T细胞水平的相关性

2022-09-08邵芬王雨欣谭雅心李子雪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期组单核细胞亚群

邵芬 王雨欣 谭雅心 李子雪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在我国发病人群主要是由青少年组成,一般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情多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少数会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1-2]。在实验室检查中,患者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能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研究认为,发病后会出现免疫功能紊乱,且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与病毒感染程度存在一定的联系[3-4]。临床常将本病病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急性期、缓解期,分别代表病毒感染的不同发展阶段。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代表着体内免疫细胞的状态,常作为临床监测免疫水平的指标,本研究为了探讨EB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T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在武汉市东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本病患儿中选取60例开展观察试验,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文献[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合并原发心、肝、肾等疾病;(2)合并免疫、凝血功能异常;(3)近期使用免疫制剂、激素等药物;(4)伴有精神、意识障碍。按照患儿EB病毒感染程度分为急性期组、缓解期组,同期选取健康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急性期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11岁,平均(7.68±1.32)岁。缓解期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12岁,平均(7.59±1.28)岁。对照组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11岁,平均(7.62±1.30)岁。三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赛默飞Attune NxT)检测三组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包括CD3+、CD4+、CD8+,并计算CD4+/CD8+水平。检测方法:取患儿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10 min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按照操作规范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水平。对比三组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EB病毒感染程度与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

1.3 观察指标

(1)三组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2)EB病毒感染程度与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相关性。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EB病毒感染程度与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对比

急性期组、缓解期组的CD3+、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且急性期组CD3+、CD8+水平高于缓解期组,CD4+、CD4+/CD8+水平低于缓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对比(±s)

表1 三组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对比(±s)

注:t1、P1值为急性期组、对照组对比,t2、P2值为缓解期组、对照组对比,t3、P3值为急性期组、缓解期组对比。

组别 CD3+(%) CD4+(%) CD8+(%) CD4+/CD8+急性期组(n=30) 84.08±8.01 26.20±2.15 53.21±8.62 0.59±0.12缓解期组(n=30) 70.14±6.13 28.47±3.28 40.15±8.20 0.86±0.16对照组(n=30) 62.54±5.06 37.12±4.12 30.28±6.57 1.35±0.43 t1值 12.452 24.656 16.641 9.324 P1值 <0.001 <0.001 <0.001 <0.001 t2值 5.237 8.997 5.145 5.850 P2值 <0.001 <0.001 <0.001 <0.001 t3值 7.570 17.136 10.616 7.394 P3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2 EB病毒感染程度与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相关性

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EB病毒感染程度与 CD3+、CD8+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 CD4+、CD4+/CD8+水平呈负相关(P<0.05),见表2。

表2 EB病毒感染程度与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相关性

3 讨论

临床数据显示,我国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高峰年龄在4~6岁,青少年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本病发病急且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唾液传播,也可通过血液传播,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7]。本病的典型性症状包括发热、咽峡炎及淋巴结症状,可合并肝脾肿大,免疫状态改变。本病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病毒首先在口咽周围淋巴组织中增生,同时能够与免疫B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诱导B淋巴细胞持续高表达,然后发生膜融合,进而与病毒一起穿入细胞,进行生物合成及复制,同时T淋巴细胞也会被活化为细胞病毒T细胞,并能够杀伤被感染的B淋巴细胞,由此引发患者体内免疫水平的紊乱[8-9]。由于上述发病机制,临床对本病的诊疗常根据免疫水平进行判断,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还有其他检测方式,如直接检测EB病毒的基因,可以对病情诊断提供依据[10-11]。临床对于本病病情的监测可通过免疫指标进行,患者体温常在38 ℃~40 ℃波动,一般发热症状无特异性规律,大部分患儿可表现为肝脏受累,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如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并且病毒感染后咽淋巴环会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咽部和会厌水肿及大气道假膜形成,造成患儿上呼吸道阻塞,在年龄较小的患儿中容易发生气道梗阻[12]。临床认为,监测患儿免疫水平能够评估病毒感染程度及病情进展,通过了解免疫改变来及时跟进疾病进程,从而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3-14]。

本研究将30例健康儿童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急性期组、缓解期组的CD3+、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且急性期组CD3+、CD8+水平高于缓解期组,CD4+、CD4+/CD8+水平低于缓解期组(P<0.05),提示不同病毒感染程度,其免疫水平存在差异。B淋巴细胞是人体细胞免疫的主力军,在人体受病毒/抗原刺激后,B细胞先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并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从而参与体液免疫[15-16]。B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及分泌细胞内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在本病中,EB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攻击的免疫细胞是B细胞,待病毒进入B细胞后大量复制,T淋巴细胞激活后会对被感染的B细胞继续攻击,CD4+被大量消耗,因此CD3+、CD8+水平相对增高,缓解期时,病毒被大量消灭,各项免疫细胞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EB病毒感染程度与CD3+、CD8+水平呈正相关(P<0.05),EB病毒感染程度与CD4+、CD4+/CD8+水平呈负相关(P<0.05),提示EB病毒感染程度与机体内免疫水平有相关性。在本病初发时,患儿出现的首发症状多不够明确,因此容易误诊感冒、流感等疾病,耽误病情的及时控制治疗时期,因此在诊断时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并且密切关注免疫细胞状态。在相关研究中也证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CD3+、CD8+水平明显上升,提示感染后T细胞发生了强烈的抵抗反应,CD4+、CD4+/CD8+水平降低则代表着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与发病初期B细胞被大量攻击有关[17-18]。因此总体上提示临床可以通过检测免疫组化水平对本病进行诊断,并且评估病毒感染进程。

综上所述,EB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T细胞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病毒感染与CD3+、CD8+水平呈正相关,与CD4+、CD4+/CD8+水平呈负相关,因此在临床诊治中可通过检测免疫水平评估病毒感染程度,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期组单核细胞亚群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CD16+单核细胞变化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
重症流行性出血热患者PBMC 中Fas/FasL 表达及免疫机制研究*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低水平HBsAg患者纤维化分期特征及其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与矿物质和骨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TEG在慢性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入侵云南草地贪夜蛾的分子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