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 世纪20 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香港学生爱国运动研究

2022-09-07

青年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党团组织香港学生

余 冰 张 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希望于包括港澳台青年在内的所有中国青年。今年恰逢香港回归祖国25 周年,回顾党领导香港青年学生运动的光辉历程,总结归纳历史经验,对于推动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在香港的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20 世纪20 年代,香港是中外文化碰撞和交融之地,虽然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却仍是中国领土和华人社会,并与广东根脉相连。特殊的政治环境、地缘条件和华人的家国情怀,使香港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2]。1919 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点燃了香港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共香港党团组织建立后,组织开展青年运动,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中,使香港学生成为中国革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体现了香港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和责任担当,彰显出粤港两地青年学生的合作与奋斗。目前学术界对党领导香港学生爱国运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①笔者所见到的相关研究成果有杨少平的《中共香港党(团)组织的建立及其早期活动》(《广东党史》1996 年第5 期)、潘琦的《中共初创时期在香港的活动》(《党史博览》2014 年第2 期)、邵明众的《中共香港党团组织的建立》(《百年潮》2021 年第9 期)等。这些文章未对香港学生爱国运动进行专门论述,但为笔者撰写本文提供了重要线索。,尤其鲜有对建党时期和大革命时期香港学生运动的研究。本文梳理了20 世纪20 年代党领导香港学生爱国运动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广东革命的影响,以期为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做好党的香港青年统一战线工作提供历史经验与借鉴。

一、中共香港党团组织的建立、发展与香港学生爱国运动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香港学生也加入声援五四运动的行列。他们发起了影响极大的“振兴土货”运动[3],呼吁“不买洋货”[4],通过抵制日货等方式声援五四运动,具有明显的反帝爱国性质。“五四”时期的香港学生运动为日后党领导学生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20 年8 月,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同月,从北京大学毕业的粤籍学生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三人受陈独秀委托开始在广州筹建共产党组织。10 月,三人创办《广东群报》,陈独秀在该报发表《敬告广州青年》[5],呼吁青年解放思想。11 月,“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这是中国最早创建的青年团组织之一。同年12 月,陈独秀第一次到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组织开展了大量文化教育革新和宣传活动。接着,他在《广东群报》新年增刊发表《欢迎新军人》一文表示,“我心中对于广东充满了我的希望”[6]。随后,陈独秀在广州各类学校发表了7 次大型演说,撰写了大量政论文,并在广东各类报刊发表了40 多篇署名文章[7]。每场演讲,陈独秀都专门安排人现场逐句翻译成粤语,以便广东青年更好地理解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4 月,陈独秀决定将《新青年》迁址广州出版。1921 年春,他对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进行整顿,将无政府主义者清除出党,成立了新的广东共产党组织,取名为“广州共产党”。陈独秀第一次来广州所开展的这一系列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粤港的传播和粤港党团组织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共香港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921 年前后,香港黄泥涌蒙养学校教师李义褓、教育视学官林昌炽(林君蔚)和一所英文学校的学生张仁道等受《新青年》和《向导》等进步刊物影响,思想上逐渐左倾。1922年香港海员罢工“更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好像上了一次阶级斗争的功课,对社会主义感到极大兴趣”[8],他们自发刊印不定期刊物《真美善》,宣扬社会主义文化。

据梁复燃在《广东党组织成立一些情况的回忆》中所述:1921 年,陈独秀自上海搭船到广州,船行经香港,中途停泊于香港码头。这三位进步青年,早已从报纸、杂志上看过陈独秀所写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知道他是宣传共产主义的人物,所以三人特意到船上会见陈独秀,并携带他们办的《真美善》刊物给陈独秀看。陈独秀倍加赞许,鼓励三人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此后,三人在李义褓家中(香港跑马地黄泥涌一间庙堂,是蒙养小学校的校址)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9](在《省港大罢工前党的组织》中,梁复燃把陈独秀过港与三位香港青年会面的时间改为1922 年)[10],尽管时间上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主义较早在香港得到传播,香港的进步知识分子与内地共产党组织的发起人早有联系,并受到党组织的引导。

1921 年7 月,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党的一大专门研究了建立和发展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1922 年3 月14 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是年5 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在广州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宣告成立。1923 年6 月,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不仅确立了国共合作方针,同时十分重视青年工作,专门制定的《青年运动决议案》提出:“对于青年学生应从普通的文化宣传进而为主义的宣传,应从一般的学生运动引导青年学生到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国民运动。”[11]同月,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了进一步凝聚学生力量,成立了团的外围组织——新学生社①关于新学生社作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外围组织的相关研究,参见沈志刚所著《外围组织探微:大革命时期广东青年团与新学生社的关系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7 年第4 期)。,由团粤区委书记阮啸仙(中共党员)担任第一任社长。党在广东青年学生中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新学生社来开展。[12]

此时,香港的林昌炽和李义褓先后到广州,找到新学生社,“由阮啸仙等介绍他们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使他们回港后以新学生社香港分社名义进行团结进步学生,不久张仁道入团,于是他们3 人成立了小组,李义宝(李义褓)为组长”[13]。1923 年6 月4 日,阮啸仙在给施存统的信中提到香港团组织有8 人,同月19 日再汇报的团员名单“有林君蔚(教员),李义褓(教员),潘子仲(工人),杜沧洲(学生),黄演麟(学生),彭月笙①又名彭粤生。(学生),谭浩峰(工人),李毓秀(工人)”[14]。香港的团组织雏形基本形成,并在阮啸仙为书记的广东团组织领导下开展青年工作。同年9 月,阮啸仙亲自赴港帮助健全发展香港团组织,团员从最初的8 人增加到26 人,达到建立团地委的要求。经团粤区委批准正式成立以梁鹏万为委员长的团香港地委,大会选举出地方执行委员会5 人,分别为梁鹏万、彭月笙、林君蔚、区直之、梁九,候补3 人,为苏南、李义褓、杜沧洲,[15]并归属团广东区委领导。

1924 年1 月,梁九、彭月笙给团中央的报告中提到,“团员加入C.P.②“C.P.”即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简称。的手续,不知道要怎么做的”原因是香港“没有C.P.地方”[16]。为了健全党在香港的组织架构,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1924 年11 月14 日,中共广东区委和团广东省委召开联合会议,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中共香港党小组。随后广东区党团③本文中提到的“党团”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青团的并称缩略语。将团员罗朗佳、黎炽、易全、杜纯纲、林均惠、李义褓、杨开等7 人转入中共香港党小组[17]。1925 年一二月间,黄平以国民党组织部特派员、梁复燃以国民党工人部特派员的公开名义同时前往香港。[18]香港正式成立党支部,黄平为书记,党员有李义褓、张仁道、林昌炽、杨殷、陈日长、罗珠、李连、杨开、黄平和梁复燃[19]。同年2 月10 日,团香港地委召开地方大会,会议改选彭月笙为团委书记。[20]彭月笙在工作报告中表示:“香港C.P.在港只有支部,其内部状况及工作进行,亦与我们大同小异。香港C.P.对C.Y.④“C.Y.”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英文简称。的指导,实在很少。C.Y.地委委员亦有半数是兼做C.P.工作的。”[21]可见,当时党在香港的许多工作实际上是由青年团在做。香港党团组织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推动香港学生爱国运动的蓬勃兴起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中共党团组织领导香港学生爱国运动的探索

20 世纪20 年代香港学生爱国运动主要是在中共党团组织的领导下,由青年团的外围组织新学生社及香港中华教育研究会、孔教青年会、香港青年社、香港学生联合会等进步社团组织开展的。中共党团组织在港积极争取进步青年:通过创办或扩大一些技术学会或文化俱乐部,利用娱乐的形式吸引青年学生参加,借此机会与他们接近,灌输新思想新文化,通过林昌炽等利用其教育视学官的身份,吸引香港一批进步知识青年开办私立学校或打入公立学校当教师。为了争取公开活动,在教师方面,香港党团组织派同志参加香港中华教育研究会,这是“香港进步的教育界正式在港立案的社团”,成员是港中私立学校的校长和教职员。参加研究会的同志一边“从中物色和培养S.Y.⑤“S.Y.”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英文简称。的对象”,一边“设法指示各职教员,使其援助学生成立团体”。在学生方面,则推动组织孔教青年会,让林昌炽找到李不懈等,建议他们举办香港孔教青年会,“与香港基督青年会媲美”[22]。

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成立了香港青年社来凝聚青年群众,该社是香港《中国新闻报》(当时国民党在香港办的报纸)陈秋霖发起的,办有刊物《香港青年》半周刊、《中国新闻报》附刊[23],并且中共香港党团组织的同志“有入内活动”[24]。1924 年5 月团香港地委向团中央汇报学生运动一年来的情况时特别提道:“指导趋向我们的觉悟分子学生联合会,如策群义学及其他各校学生会,向奴隶教育、教会学校反攻。”[25]

除了通过社团组织动员青年学生外,党团组织还通过进步书籍报刊在青年学生中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一边主编《侨港教育》杂志和利用孔教青年会发行《真美善》杂志,一边也借助《联义月刊》(国民党机关报)、《海员月刊》《劳动周刊》《香江晨报》《中国新闻报》等“登载我们的言论”[26]。不仅如此,香港党团组织还适时举办纪念活动如“二·七”纪念、“妇女国际日”、“巴黎公社”、“国民会议促成会”、“追悼孙中山”等活动[27],宣传爱国革命思想。

香港党团组织重视提高成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宣传能力,要求同志既要学习主义,又要研求学理,特向团区委或团中央申请寄来或购买书籍供党员、团员阅读(表1、表2)。

表1 宣传马克思主义书目

表2 各种新文化书目① 表1、2 根据1923 年12 月团香港地委所存书籍目录(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青运史研究委员会编,《广东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1986 年9 月内部刊印,第175-177 页)整理。

另外,中共香港党团组织还非常重视青年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工作。“要使知识团员(教员及学生)时常接近工人团员,故此每一支部,都分派有知识团员与工人团员夹杂”。这种办法,“足令工人团员变成知识化,知识团员变成工人化”,促进工学两界青年“融成一片”[28]。

随着国共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共香港党团组织也与内地党团组织一样从组织、宣传和开展工作上尽力协助建立国民党香港支部。1923 年10 月,香港团地委委员长梁鹏万等人协助在港组织“国民党支部”[29]。1924 年1 月4 日,林昌炽和彭月笙给刘仁静的回信中写道:“民党在港的党员,我们都去接洽,感情尚好。现在港中民党尚未实行改组,到时当能尽力协助。”[30]5 月,又汇报他们已安排同志“与国民党机关‘联义社’亲近的同志入内宣传,指导他们趋向左派,并派干员参加当地国民党改组事项”[31]。

1924 年5 月,团香港地委报告了一年来学生运动的情况,“近来新文化的潮流已澎湃到极点”。报纸上报道了新事件时,香港学生“稍稍谈谈新文化,与及稍稍注重国家观念了”。团香港地委认为“有这种文化运动的必要”,“要从速成立学生支部,指导他们与旧文化及帝国主义者的奴隶教育奋斗”[32]。

由此可见,中共香港党团组织一经成立就通过组织功能,深入学校基层,凝聚学校青年师生;通过宣传的功能,唤醒青年师生的爱国意识。并且注意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帮助国民党在香港建立组织和改组,注重知识分子与工人的结合,为迎接五卅运动高潮和发动省港大罢工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青年群众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领导动员香港学生声援五卅运动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共产主义理论宣传的一个中心。以上海为中心,共产主义运动向四周发展[33]。1925 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组织发动了五卅运动,青年学生在党团组织的号召下积极投身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爆发于上海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香港学生开展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批香港学生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声援上海人民的“五卅”斗争。

(一)粤港声援五卅运动的筹备

“五卅惨案”使全国各界群众以及海外侨胞同仇敌忾,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反帝怒潮。中共中央向广东区委发出了关于举行援沪同盟罢工的电令[34]。中共中央广东区临时委员会和中共广东区委指派黄平、邓中夏、杨殷、苏兆征、杨匏安5 人组成发动罢工的指挥机关。学生方面由彭月笙负责[35]。广东区团委同时决定派蓝裕业、周文雍、陈志文等团员赴港,协助中共香港党团组织和新学生社香港分社发动港九学生罢课,互相声援,形成工学两界反帝运动的形势[36]。

彭月笙、林昌炽、李义褓、彭次亭、张孝德联系了一批在香港工作的旧日同窗,并分头秘密串联各学校学生,邀集各学校积极分子分批到彭月笙和李义褓家中商谈,再由各学校学生派出代表分批会晤。为防范警方密探,各校代表会议分作两批举行。各校代表一致同意成立“香港学生联合会”[37],作为实行声援“沪案”罢课爱国运动的指导机构。邓中夏在策动罢工的同时,也指导香港爱国学生以新学生社名义发表《为援助上海“五卅”惨案告各校学生书》,林昌炽也通过《香港新闻报》(该报总编辑为陈秋霖)发表了《为“五卅”惨案告各界同胞书》,对学生、群众及教育界人士产生很大影响[38]。粤港两地党团组织和新学生社成员在组织、宣传方面的密切配合,使香港罢工、罢课有“一触即发之势”[39]。

(二)香港学生声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

香港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首先在皇仁书院发动。皇仁书院是英政府所办的学校,有六七十年的历史,是香港比较有名的学校,港地学校唯其马首是瞻。因此,中共香港党团组织“决定在这间老招牌学校首先发难,以为各校先锋”[40]。1925 年6 月18 日,香港《华侨日报》刊文称:“昨日街上盛传有某英文中学学生,乘放假半天之便,遂集合同学多人,互相签字,并各签银一元,以为拍发电报及别项用费之备,定期今天罢课等语。”[41]“某英文中学”即皇仁书院。皇仁书院新学生社社员莫伧白等人领导皇仁书院学生首先罢课,并在《广州民国日报》发布《皇仁学生罢课援助沪案之通电》:“我们为首争民族自由……为着反抗当地的英帝国主义,故于六月十八日全体同学决议罢课,退出英帝国主义的皇仁书院。”[42]据香港《华侨日报》报道:“各高级学生,至昨(6 月19 日)已有八成停止上课。其中多已附轮船往省城去矣。至昨日,油麻地官立学堂之各高级生,又已一律辍课往省矣。”[43]罢课风潮迅速传遍全港。

6 月20 日,英华男书院罢课。22 日,育才书舍学生也在新学生社詹展育等人的领导下罢课[44]。圣士提反书院则因“恐受此风潮之波及,已提前放暑假”[45]。圣约瑟书院、湾仔书院、油麻地书院等校的师生也纷纷投入罢教罢课运动。铎声英文中学校“学生罢课宣言”声明:“天祸中国,灾害并侵。沪案传来,尤深悲愤。吾侪身居港地,心系宗邦,既为中国之人民,应有同情之表示。同沪上之风潮未已,江汉之骇浪随来。吾侪为人道计,为国体计,故本良心之主使。愿为后盾,务以力争。全体停课,静候沪案之公平解决。”[46]

参加策动罢课的教师有,云梯学校的陈均平、王鸣一,凯铭学校的陈仲珩,耕道学校的廖月衢,蒙养学校的李义褓,尚德学校的王尚卿等, 仅香港汉文学校参加罢课的教师就有100 余人[47]。广东区团委为接待香港罢课学生,将他们安排在“广东大学”住宿[48],并发动广东省教育会组织了香港罢教教师接待处,由因声援五卅运动被港英政府驱逐回省的教育视学官林昌炽负责。

运动期间,香港有30 余所学校罢课,参加罢课的中等学校学生有三四千人,连同各校教师及小学生共计达万人以上[49],回广东的学生约五六十人[50]。除一部分到广州学校继续求学或任教外,大多数参加了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各项工作[51]。香港学生的罢课,极大地鼓舞了香港的工人阶级。在邓中夏、苏兆征的领导下,电车、印刷、船务工会首先罢工,从6 月19 日开始,三日内即有2 万工人罢工,并返回广州,接着又有20 多万香港工人罢工,10 多万工人回到内地。参加罢课、罢工的学生和工人成为国民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香港学生返粤继续参加反帝爱国斗争

1925 年8 月,罢课返回广东的香港学生在广东大学礼堂召开大会,决议成立“香港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选出莫伧白、詹展育、黄剑英等十一名执行委员[52],会址设于越秀南路,《香港学生》成为香港学生联合会的宣传刊物。1926 年2 月团香港特委组织工作报告中提到,香港学生联合会“对于某一政治问题发生,能够依着我们的主张去宣传,对于各种群众运动也积极参加”[53]。对于香港学生的爱国义举,时任中共香港党支部书记的黄平赞扬说:“各位此次能够罢课回国,与从前的不做爱国运动的态度比较一下,可知革命运动在香港方面,经已有了很大进步了。”[54]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的部分学生被港英政府传讯,遭到扣留处罚。为此,香港学生联合会发出“告各界同胞书”[55],希望各界同胞尽力设法援助,督促政府向港英政府提出严重抗议,交涉释放被拘留的学生。据1925 年10 月团香港地委报告中提到的香港进步团体情况,“现计新学生社香港支部有社员五十人,香港青年社有社员一百人,香港学联会有会员二百五十余人,此三个团体都是受我们的训练与指导”[56]。

为声援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广东区委的推动下,1925 年6 月23日,广州市民大会在东校场举行。省港罢工工人、农民、商人、学生、教员和军人共10 万人参加了大会。下午一时半开始游行。当游行队伍路过沙面对岸的沙基时,英帝国主义者命令水兵、巡捕用机枪扫射游行群众,同时各帝国主义兵舰也发炮威胁,当场打死50 多人,重伤170 余人,轻伤不计其数[57]。这就是“沙基惨案”。为揭露惨案真相,香港学联会“也派演讲队往中山、三水、西南、肇庆及广州市内各地宣传”[58]。

由于“香港学生深受奴隶教育的陶化,对于革命的智识,非常缺乏”,因此香港学生联合会特别组织讲学会“以训练各同学,及灌输革命的理论”。邀请的演讲人有“谭植棠先生(社会进化史)、罗绮园先生(帝国主义侵略史)、彭湃先生(农民运动)、邓中夏先生(罢工策略)、李富春先生(现国际政治状况)、邓颖超先生(学生运动)、李国煊先生(现代经济组织)等。上课的有60 余人,期限二星期,成绩颇佳”[59]。同时,为了加强香港工学两界的联合,积极筹办“工学联欢大会”[60]。1925 年8 月10 日,在广东省教育会发起举行“香港反帝国主义工人学生联欢大会”,到会者有四五千人[61]。这次大会进一步促进了香港工学两界的密切联系。9 月,香港青年社、香港学生联合会、新学生总社等团体纷纷自发组织演讲队,向工人阐述“统一广东之重要与省港罢工工人之关系”[62]。此后,香港学生积极融入国民革命大潮:他们与广东的青年学生一起,积极参加开展收回教育权运动、反基督教运动,积极参加宣传队、慰劳队支援革命军东征和北伐[63]。

综上可见,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的组织和领导下,香港学生在急速发展的国内大革命的洪流中激流勇进,并在1925 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走到了反对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前沿,他们自觉加入民族革命的行列,融入革命浪潮,与香港青年工人一起,成为推动大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香港学生运动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64]20 世纪20 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香港学生爱国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党领导香港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经验,对于新时代引导香港青年爱国爱港和推进香港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推动香港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20 世纪20 年代,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主义性质的香港学生运动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与中共党团组织在香港的革命活动,特别是对香港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比如,要求进步学生既要学习主义,又要研求学理,通过出版发行《真美善》杂志和借助进步报刊吸引青年了解新文化,向他们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举办“巴黎公社”、“追悼孙中山”等各种活动来激发青年学生学习革命先烈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砥砺奋斗的精神,唤醒香港青年的“爱国情怀”。加强香港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事关香港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工程。在香港回归祖国25 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65]借鉴历史经验,要加强推动香港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提供到内地访学参观、开展国情教育、促进就业创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使香港青年能够在感受中华文化底蕴和把握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不断提升国家认同和爱国情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二)灵活运用统一战线法宝凝聚香港青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66]20 世纪20 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香港学生运动,充分体现党在实践中初步运用统一战线法宝来凝聚青年,并且能根据香港青年成长特点和实践发展灵活调整具体策略。一方面,中共香港党团组织通过帮助国民党在香港的改组,加强了与国民党香港组织和青年团体的合作,从而逐步打开了在香港的革命活动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成立团的外围组织新学生社香港分社,加强了与香港青年社、香港学生联合会、中华教育研究会等进步社团组织的联合,从而扩大了中共香港党团组织在港联系青年学生的平台,逐步将进步的香港青年团结到党的周围。同根同源的粤港青年进一步加强了联合,共同投入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为推动大革命高潮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党领导青年运动时运用统一战线的宝贵历史经验,启迪我们在新时代要发挥香港进步青年组织的作用,内地尤其要发挥共青团的桥梁作用,加强两地青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起广泛的青年统一战线,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要携手担当起民族复兴使命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青年自五四运动首次登上社会历史舞台以来,始终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前列。20 世纪20 年代,国家内忧外患,粤港爱国青年关注国家命运,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香港海员大罢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中国共产党三大和“省港大罢工”等在粤港发生的系列重大事件,不仅体现了粤港有着一起开展革命活动的光荣传统,而且也是香港与内地同胞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有力见证。在中共党团组织的领导和推动下,粤港两地青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堪当大任,成为中国革命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香港青年寄予深切期望,指出:“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每一个香港青年都投身到建设美好香港的行列中来,用火热的青春书写精彩的人生。”[67]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有着许多有利发展条件和独特竞争优势,香港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崛起中处于重要地位。粤港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党的领导下,携手共同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使爱国爱港光荣传统薪火相传,使“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

猜你喜欢

党团组织香港学生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赶不走的学生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浅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宿舍党团组织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初探
新形势下党团组织进学生公寓的思考
学生写话
香港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