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职业青年的生存现状与职业发展

2022-09-07曾燕波

青年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户籍职业工作

曾燕波

一、问题的提出

“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内容。1999年,我国颁布了首部大典,共收录了1838 个职业。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大众创业创新,社会上涌现出许多新业态,亟待在国家层面上予以认可和规范,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应运而生。”[1]首次新职业信息发布工作始于2004 年,至2009年,累计发布了12 批次120 多个新职业。2010 年后,国家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工作。2015 年7 月,颁布了2015 年版大典。2019 年至今,国家又发布了三批共计38 个新职业[2]。人类社会即将步入智慧社会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状态,新职业信息的发布有利于加强对新职业的规范,强化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扩大就业容量;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有利于完善我国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体系,将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统一管理,加快职业技能标准开发。

目前,上海正在积极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科创五个中心建设,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体的“新经济”正逐渐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据统计,2019 年全市共有18—35 岁青年681.41 万人,考虑到升学、失业等因素,全市约有就业青年470 万人。按照新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70%(2019 年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203 万人,其中新经济从业人员842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70%)计算,全市约有新经济领域就业青年329 万人。新职业作为新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对吸纳全市青年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职业青年人数将会成倍增加。但是,正由于是新职业,很多管理和发展问题仍不确定,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推动。新职业青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他们的发展壁垒和需要以及促进新职业青年发展的政策是本研究的重点。

青年的职业发展是从准入场位置开始的。在传统就业领域,工作经验不足使青年在职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然而,在朝阳产业,青年不仅可以和其他劳动人群平等竞争,而且由于年轻往往更具优势。近年来,新职业的发展给青年就业带来了显著利好。当前青年在新职业中的发展现状如何,新职业是否可以给青年带来职业地位的稳步提升,值得我们开展深入调研和分析。

二、概念界定

新职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 年版)中未收录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技能要求的职业[3]。在职业认定方面,“新职业是按照向社会公开征集、组织专家评估论证、公开征求意见等程序遴选出来的”[4]。

2019 年4 月,人社部等部委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员、电子竞技运营师、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首批13 个新职业[5];2020 年3 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全媒体运营师、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铁路综合维修工和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第二批16 个新职业[6];2020 年7 月,发布了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等第三批9 个新职业[7]。

从人社部发布的三批新职业来看,新职业青年群体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领域:一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领域。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有效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新职业,如网约配送员、城市管理网格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二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领域。人工智能是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前沿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了新职业,如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三是顺应消费升级需求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主要服务于居民消费升级需求、顺应居民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变化,由此产生了新职业。

三、研究方法与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的新职业群体主要有网约配送员、网络主播、全媒体运营师、网络文学写手、电子竞技员、新兴互联网科技从业人员(如人工智能训练师)、其他新职业青年(如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理人等)。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根据新职业青年群体的特征,以判断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共抽取了上海市350 名新职业青年作为调查对象,得到有效问卷330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3%。在统计技术上,运用SPSS20.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问卷回收后,对10 名新职业青年进行了个案访谈。

在得到的330 份新职业青年有效问卷中,男性青年占57.6%,女性青年占42.4%;年龄在16 岁及以下的占0.3%,16—20 岁的占0.9%,21—28 岁的占41.5%,29—35 岁的占45.8%,36—40 岁的占11.5%;婚姻状况为未婚的占40.0%,同居的占2.7%,初婚有配偶的占48.5%,再婚有配偶的占4.8%,离婚的占3.3%,丧偶的占0.6%;职业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占3.3%,中级管理人员占15.5%,专业技术人员占13.3%,普通职员占61.2%,体力劳动者占2.4%,其他占4.2%;最高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的占2.7%,高中、中专、职高、技校的占17.9%,专科/高职的占22.4%,本科的占46.5%,硕士研究生的占7.9%,博士研究生的占2.4%;中共党员占23.6%,共青团员占29.7%,民主党派占0.3%,群众占45.5%,其他占0.9%。

四、结果与分析

(一)新职业青年的群体特征

1.新职业青年中外地来沪青年超过半数,农村青年占比高

在接受调查的新职业青年中,上海城市户籍青年只占三分之一强,上海农业户籍青年占比近十分之一,外地来沪青年占54.0%。具体为:城市户籍青年占52.5%(上海非农户籍青年占37.0%,外地非农户籍青年占15.5%),农业户籍青年占47.3%(上海农业户籍青年占9.1%,外地农村户籍青年占38.2%),持外国护照或港澳台身份证件的青年只占0.3%。在新职业青年中,城市户籍青年比农村户籍青年只多了约5 个百分点;而城市户籍青年中还有较高比例的人父母是农村户籍,说明相当一部分城市户籍青年的老家在农村。在外地来沪的新职业青年中,农村户籍青年占70.7%。

2.新职业青年中本地女性、外地男性及单身青年较多

进一步研究发现,户籍类型和年龄、收入、职业类型等没有相关性,而和性别、婚姻状况有相关性。上海非农户籍中的女性高出男性10 个百分点,外地非农户籍的女性低于男性13 个百分点;上海非农户籍青年中,已婚的占多数;而外地非农户籍的新职业青年中,未婚的居多。这些情况可能均和新职业特征的稳定性、风险性和公众认知程度相关。本地女性、外地男性以及单身青年较多等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职业的一些特征并不为传统观念完全认同。而进入新职业领域的青年主要基于三种原因:一是无奈选择,有一部分青年可能没有其他更好的职业选择;二是无所谓选择,机缘巧合进入新职业;三是基于兴趣爱好或价值实现,要在新职业领域有所作为。

(二)新职业青年生存压力大

新职业青年的生存状况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生存是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从住房、经济收入、职业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新职业青年群体的生存状况。

1.有三成新职业青年租房居住,部分青年不了解公租房政策

由于大多数新职业青年是外地青年,上海农村青年在城里工作也不能每天回家,所以,买房成为刚需。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没有住房的青年占45.2%,有一套住房的青年占42.1%,有两套住房的青年占9.7%,有三套住房的青年占2.1%,有四套及以上住房的青年占0.9%。有个人住房的青年在半数以上(54.8%)①本次调查中,对“自有住房”的界定,是指住房产权为本人、配偶或本人与配偶共同拥有。。

没有条件买房、暂时没办法买房和自有住房离单位太远的青年,可能选择租房或住单位宿舍。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住在父母、亲戚、朋友家(无房租或房租远低于市场价)的青年占25.2%,住在单位宿舍的青年占13.6%,与人合租的青年占13.0%,自己单独租房的青年占17.9%,住在(个人或配偶的)自有住房的青年仅占29.4%,其他占0.9%。住在单位宿舍和租房的青年总计占44.5%。上下班交通距离、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成本,是择业双方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没有条件提供职工宿舍的公司,有时在招聘时就不招收路远的,可就近租房的除外。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一些青年对现有政策了解不足。在个案访谈时有公司CEO 讲道:“上班通勤也是影响上班幸福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很多同事有这个问题,这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在招聘时会选择住得近一点的,有一些小年轻可以搬到公司附近。我也在这个附近住。”当问及青年住房政策、人才公寓时,访谈对象回答:“我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还没有了解。”(小F,男,创业青年)

2.多数新职业青年的收入在5—20 万元,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当问到新职业青年上一年全年总收入(包括奖金、理财等所有收入)时,回答收入在5 万元以下的占15.8%,5—10 万元的占40.3%,10—20 万元的占30.9%,20—50 万元的占10.0%,50 万元以上的占3.0%。

数据显示,新职业青年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在本地处于非常好的水平的占2.1%,认为比较好的占6.4%,认为一般的占63.0%,认为不太好的占19.4%,认为很不好的占7.0%,认为还不好说的占2.1%。

3.新职业青年社会保障没有全覆盖,有一成青年没有签订正规劳动合同

目前,新职业青年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为:签订正规劳动合同的占93.3%,代签合同的占1.8%,签订书面经济协议的占0.9%,口头协议的占0.9%,没有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的占3.0%。从职业类型来看,体力劳动者签订正规劳动合同的比例最低(62.5%),其他职业签订正规劳动合同的比例均远高于体力劳动者,所有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均签订正规劳动合同,88.2%的中级管理人员签订正规劳动合同,95.0%的普通职员签订正规劳动合同。

新职业青年在就业单位享受保险和公积金的情况为:有保险有公积金的占78.2%,有保险无公积金的占9.1%,无保险有公积金的占5.8%,无保险无公积金的占7.0%。

新职业青年社会保障的整体覆盖率还有提高空间。数据显示,有医疗保险的占87.9%,有养老保险的占83.6%,有工伤保险的占80.9%,有失业保险的占80.6%,有生育保险的占69.4%,有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福利房的占75.2%,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占32.4%。

4.新职业青年的职业稳定性不高,多数人有跳槽经历

通过从事新职业的年限可以考察青年职业的稳定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新职业青年从事目前工作的年限为1—4 年。具体情况是:半年之内的占2.7%,半年至1 年的占5.5%,1—2 年的占18.8%,2—3 年的占16.7%,3—4 年的占16.4%,4—5 年的占9.4%,5—6 年的占8.8%,6—7年的占4.8%,7—8 年的占4.5%,8—9 年的占2.1%,9—10 年的占4.2%,10 年及以上的占6.1%。虽然多数新职业多年前就存在,只不过没有正式界定在新职业中,但是有些新职业是新出现的职业,年限不长。从业时间的长短,一方面,和新职业的形成有关,这一点和新职业青年的职业稳定性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和年龄、学历有直接关系。年长一些的新职业青年工作相对稳定也是自然。学历中档者相对稳定,说明高学历者更有能力选择职业,低学历者大多从事体力劳动,从事技术含量不高工种的人很容易失业。

离职原因有主客观两种因素,从主观上来看,多数新职业青年有过跳槽经历。调查数据显示,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没有跳过槽的青年占33.6%,跳槽1—2 次的青年占39.7%,跳槽3—4 次的青年占20.6%,跳槽5 次及以上的青年占6.1%。学历越高跳槽越多,高级管理人员和体力劳动者跳槽比例较高,技术人员跳槽相对较少。

其实,多数新职业青年主观上还是希望职业能够稳定下来。未来两年,愿意继续从事目前职业的青年占77.6%,不愿意的占5.8%,没考虑的占16.7%。新职业青年的职业理想较高,个人价值实现是其职业稳定的基础。在访谈中,小G(男,公司中层)说:“我是做人工智能的,换过几次工作,都是别人找到我。我换工作是因为看好这个行业,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的革命会极大地影响未来生活。我在这个行业工作几年了,我负责团队的运营,团队当中人事、财务等都是由我来统筹协调。当然,如果有机会也会自己做业务。”从客观上来看,新职业青年对自己未来6 个月内失业的可能性预判情况为:“极有可能”的占6.7%,“有可能”的占14.5%,“没想过”的占35.8%,“不太可能”的占30.9%,“一定不会”的占12.1%。个案访谈中,小C(男,技术人员)说:“我们做的是高功能塑料,这些年公司市场份额在下降,不过三到五年内还是没有问题的。企业稳定了,我们就稳定了。不是说对目前不满意,我可能要走,因为企业转型会裁员,外资企业很现实,有时要裁员20%或者30%。”

(三)新职业青年的职业发展空间大

1.发展是青年选择新职业的主要原因,外地来沪青年职业动力更强

从调查数据来看,青年选择新职业最主要的原因是谋求发展。当问及选择新职业的原因时,青年首选“发展前景”的人数最多(27.6%),接下来是“工资待遇”(20.3%)、“工作地点”(11.8%)、“工作自由度高” (10.0%)、“兴趣爱好”(9.4%)、“家庭原因”(7.0%)、“入职门槛低”(5.5%)、“其他”(8.5%)。

进一步分析发现,来自农村的新职业青年更看重“发展前景”,首选“发展前景”的外地户籍青年比例比上海本地户籍青年高22.0%;首选“工资待遇”的来自农村的新职业青年比城市青年低21.1%;对工作地点的选择,上海本地户籍青年高于外地户籍青年20.5%。当然,外地青年在买房或租房时可选择离工作单位较近的地点,而本地青年更考虑时间和体力成本,其中也有对偏远单位的不认可。此外,本地青年对“工作自由度”、“家庭”等的看重程度明显高于外地青年。可见,外地来沪打拼青年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更大,他们选择新职业的动力也更为强烈。

新职业青年择业时有“实惠”取向,这从新职业青年对“收入”、“福利”、“职业稳定性”等择业条件的重视程度上可以看出。数据显示,青年对“收入”、“福利”、“职业稳定性”、“较多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工作环境”、“兼顾家庭”、“公平竞争”、“单位所在城市”等的重视程度较高,之后是“单位规模”、“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发挥所学”、“符合兴趣爱好”,而对“社会地位”并不十分重视(见表1)。

表1 新职业青年在选择工作时对相关因素重要程度的认知(%)

2.新职业青年专业不对口现象突出,行业发展需重视人才培养和价值认同

数据显示,新职业青年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学专业完全相关的占18.2%,部分相关的占41.2%,不相关的占40.6%。其中,学历越高,专业相关程度越高;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关程度高于其他职业,但是不相关的也占13.6%;高级管理人员的相关程度高于中级管理人员,中级管理人员高于普通职员。虽然这一调查结果并不是新职业青年独有,其他职业青年所学专业和所从事工作专业不对口问题也存在,但新职业青年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突出。访谈中,小A(男,网格管理员)表示:“现在是专业不对口,不过既然放弃国企选择这条路,没有什么想法了,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顾到家就可以了,其他无所谓了,暂时不考虑跳槽。”新职业青年专业不对口问题要受到重视,这不仅是青年发展问题,更是新职业行业的发展问题。

专业不对口的青年多,就更加需要培训。问卷调查显示,在现在的单位,有70.0%的青年接受过职业培训,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占30.0%。多数新职业青年参加过培训,但有三分之一青年的培训需要加强。个案访谈中,小D(女,外企中层)说:“有很多公司不愿意做职业培训,总想着来人就能用,不能马上用的就不招。”小E(男,创业青年)说:“我是帮企业做数据相关服务的,我们公司也是想怎么留住人才。很多年轻人关注的不仅是在这里拿到多少钱,还有在这个组织里有没有认同感。我认为能不能发挥价值和是否有价值认同很重要。这些和企业文化建设相关,和教育培训也是相关的。”

3.新职业青年的工作强度远高于其他职业青年

当前,新职业青年加班现象比较严重,在本次调查中,44.8%的新职业青年每月工作超过22天,52.4%的新职业青年每周工作超过正常的40 个小时。2017 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对上海市青年的调查发现,有17.9%的青年表示每月工作超22 天,26.9%的青年每周工作超过40 个小时。相比之下,新职业青年加班现象比其他职业的青年更加严重,工作强度较大。新职业青年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强度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工作压力大多是在加班上。另一种工作强度表现在工作量中,虽然日常加班不多,但平时工作很忙,也有不定期加班。在个案访谈中,小H(男,管理人员)说:“虽然我平时加班不多,但临时出现的情况我要及时去处理,哪怕不是工作时间。搞研发的同事是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哪怕不在公司的时候,他们在家里也会去想应用的场景,或者说算法的参数怎么调整。做项目有比较多的加班。”小I(女,电竞运营)说:“做我们这行的是在吃青春饭,基本上是单身的年轻人,一直在外面出差,没有节假日,每天很晚睡觉。我们做赛事运营一直是有赛事可以做的。游戏可以更替,但是我们不会更替。”

4.新职业青年的职业满意度较高,提升自我的紧迫感较强

职业自豪感能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职业满意度。当问及“与朋友聊天时是否会主动介绍自己的工作”,会主动介绍的占47.0%,问起才说的占41.2%,明确表示不会的占11.2%。当问及青年对工作中具体情况的满意程度时,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行业发展前景满意度相对较高,对薪资收入和晋升空间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见表2)。同时,在新职业青年中,很多青年在“充电”,要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要么暂时脱岗到高校深造。在我们进行访谈时,很多青年都有自我提升的表达,如小B(男,运营经理)说:“我先在外资(企业),现在从事制造业的生产管理。制造业在升级,以后对员工素质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要加强学习。”

表2 新职业青年对于当前工作情况的满意程度(%)

5.职业兴趣和生活态度对新职业青年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新职业青年的生活观念是其职业发展的动力源,青年的压力能反映青年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综合各方面因素,新职业青年的压力比较大。本次调查对象中,认为自己压力大的占24.8%,较有压力的占47.6%,压力一般的占25.2%,压力较轻的占1.8%,没有压力的只占0.6%。同时,调查数据显示,新职业青年对生活表示满意的比例远远高于不满意的比例。调查对象中,表示很满意的占12.4%,满意的占47.0%,认为一般的占33.3%,不满意的占6.1%,很不满意的占1.2%。具体来看,满意度较高的是“家庭关系”,其次是“健康情况”,对“经济状况”、“教育程度”、“休闲娱乐”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见表3)。在个案访谈中,小I(女,电竞运营)认为很多新职业青年职业兴趣高,“现在大家碎片化的时间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电竞娱乐的方式填充碎片化的时间,这个跟传统的体育赛事不同。从事这个行业的大部分人都是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比较高,加班都是自己愿意的。”小J(女,网络作家)说:“我是留学回来的,一直就没有出去找工作,现在每天在家写小说就是我的工作。生活保障没有问题,收入可以的,很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在。这个行业越来越大,希望我的作品排行名列前茅,其实工作很辛苦的,很忙的,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找大量资料。”

表3 新职业青年的生活满意程度(%)

五、结论及讨论

(一)结论

从新职业青年的基本生存情况来看,其经济状况大多一般,生活压力比较大;多数青年签订正规劳动合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没有签订正规劳动合同,其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值得重视,社会保障问题要给予解决;新职业青年的职业稳定性不高,多数人有跳槽经历,对新职业有较强的信心。

从新职业青年的职业发展情况来看,新职业青年在选择职业时最为重视的是个人价值实现;专业不对口的青年近一半,行业发展需重视人才培养和价值认同;新职业青年的工作强度远高于其他职业青年;新职业青年的职业满意度较高,提升自我的紧迫感较强。新职业青年的职业兴趣和生活观念是其职业发展的动力源。

(二)讨论

新职业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就业方式和劳动关系的变革,高科技产业、平台就业、灵活就业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就业选择,但相关理论解释并不明确,迫切需要综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研究工具,为解决好新职业青年相关现实问题提供研究支撑。

1.政策是保障创新和青年职业发展的前提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创新来完成,上海在经济、文化、科技上的优势对企业创新和青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策是资源,应把有限的资源放在关键的位置上,使资源真正发挥作用。这需要政策执行者创新执行思路,把政策落到实处,主动关注青年创业情况,主动发现有需求的个体,主动给予政策支持。

因此,制定和有效落实新职业青年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新职业青年无论在社会经验还是创业想法方面都不够成熟,迫切需要政府助力其实现角色转变,拓宽就业渠道,进行就业扶持。建议在政府投资或社会共建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中设立新职业青年专区,保证和提高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的,可延长孵化时间。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新职业青年创业园区,并按照规定落实经营场地、水电减免、投融资、人力资源管理、宣传推广等优惠服务。要在强化创业培训与低贷款利率、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衔接的同时,落实新业态从业青年创业优惠政策,提高其就业、创业的成功率,不断促进新职业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2.第三产业成为新职业的主要方向,投保诉求分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成为焦点

新职业在第三产业集聚,未来更多青年将从事第三产业工作。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青年将从事服务业领域的新职业工作。2019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47.4%,比第二产业高19.9%[8]。从职业分类大典调整看,2015 年版与1999 年版相比,第二产业减少了24个小类、526个职业,而在第三产业中,增加了11个小类、81个职业。从新职业发布情况看,在2019 年以后发布的38 个新职业中,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占了一定比例,体现了未来青年群体的就业趋势。然而,由于第三产业的行业特点,大量新业态从业人员存在无法纳入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等情况,其原因在于这些从业人员与互联网平台之间不是劳动关系,且“多平台同时就业”情况比较普遍。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异地就医结算、待遇接续转移等方面与劳动者高流动性和高灵活性特征不相适应,特别是对共享经济下新型从业者群体的参保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其社会保险利益和其他福利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如果按照城乡居民保险制度进行参保,无法满足新型从业者日益迫切的劳动保护需求。应建立劳动者分类保障制度,将处于自雇者和雇佣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显性化”,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各类群体的权益。

3.新职业青年职业稳定性和过劳现象应引起重视

目前的新经济发展红利带来了新职业人员收入的较快增长,但从长远来看,收入溢价挤压趋势明显,会增加新职业从业人员的不稳定风险。从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在新职业青年中,外省市青年占比大,且农村籍青年占比高,新职业青年的经济压力比较大。虽然目前新职业就业尚未成为就业主流,但新职业成长空间很大,从业人员主要是青年,对劳动保障诉求大且多元化,对职业稳定性需求迫切。同时,新职业从业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劳动强度大,这是由于目前处于快速上升期的“朝阳产业”市场需求大,一些工种更是由于休息工作无界限经常连续加班,只能“吃青春饭”,导致职业发展不稳定。我国企业正逐渐从国内竞争走向国际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成本与效率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在政府督导下,各行业协会和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合理进行劳动定量、定额。此外,加强职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完善青年住房政策。新职业青年多数是外地青年,保障性住房本身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一种,目的在于让社会弱势群体以公平、合理的付出分享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从而促进青年和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户籍职业工作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不工作,爽飞了?
我爱的职业
征婚信息
热议
选工作
像户籍管理员那样熟悉选民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