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邪典文化的特征、危害及治理

2022-09-07朱婧薇

青年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比例初中生高中生

朱婧薇

一、儿童邪典文化的涵义和流变过程

“邪典”在欧美语境下指一类小众的影片,也可以指一种亚文化,英文统称为“cult”。在影视文化中,“cult film”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就已被频繁使用。国内最早关于“cult film”的中文译释出现在《环球银幕画刊》,其将“cult film”翻译成邪典电影。“邪”指这一类电影制作低劣,剧情荒诞,背离主流价值观,多包含血腥、暴力、色情等元素。儿童邪典文化作为邪典文化出圈的产物,指披着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和鲜艳色彩的“羊皮”,但其中暗藏着血腥、暴力、色情等元素,处于儿童文化“灰色地带”的文化类型。在网络媒介已然融入少年儿童生活的背景下,许多“潜伏”着儿童邪典文化的视频和游戏还配有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以达到麻痹观众的效果。儿童邪典文化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隐患。

早在2016 年6 月,英国《卫报》就已报道You Tube 频道流传着大量不适宜儿童观看的视频,因为此类视频主角大多为《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公主,这一系列事件便被称为 “艾莎门”(Elsagate)。自2018 年始,“儿童邪典文化”这一概念开始出现于中国公众的视野之中。一篇翻译自国外的文章《一群变态锁定观看YouTube 的孩童,我以前为他们工作》揭露了YouTube 上存在将邪典文化伪装成儿童动画视频进行生产和传播,并从中牟取商业利益的问题。一时间,公众开始意识到“儿童邪典视频”已经近在咫尺,并且开始产生影响。

2021 年9 月19 日,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自己在给四岁孩子穿衣服时,发现孩子穿的“jnby by JNBY”童装上印有“Welcome to the hell”(欢迎来到炼狱)、“Let me touch you”(让我摸摸你)等英文字样。衣服是家中老人买的,老人并不认识衣服上的英文,只觉得版型好看。“在图案方面,更是被指充斥着断肢、车裂、地狱、娈童、自残等等负面消极的图画。除此之外,还有网友曝出江南布衣的童装和青少年服装在Ins 上用于宣传的童模照片,拍摄风格诡异,其中不乏照片被质疑有‘软色情’或性暗示的嫌疑。”[1]“江南布衣”事件一经爆出,便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仅微博话题“#江南布衣#”的阅读次数就达到了1153.7 万次。“邪典文化”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它已经不囿于以视频的方式传播,而是不断“拓展销路”,将魔爪伸向少年儿童。

二、少年儿童接触儿童邪典文化的基本状况

为准确了解儿童邪典文化的不良影响,更好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选取了辽宁省、陕西省、安徽省和广东省四个省,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共1389 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386 份。调查采取多段分层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小学四年级至高中的中小学生。样本的分布情况如表1 所示。同时,课题组还搜集整理了大量网络评论,并与一些家长进行了个案访谈,进一步了解少年儿童接触儿童邪典文化的现状。

表1 样本构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课题组细致探究了儿童邪典文化在少年儿童群体中的传播―接受机制,以及儿童和家长对待儿童邪典文化的态度。问卷调查采用分群体调查的形式,对已经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和未接触过的少年儿童设置不同的题目,最大程度地规避调查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研究发现,少年儿童接触儿童邪典文化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近四成少年儿童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达到三成多,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是接触儿童邪典文化的高峰期

本次研究中,课题组将儿童邪典文化按照性质的不同分为四类(恶心、性暗示、血腥、邪恶)。四类图片分别有25.3%、16.9%、25.8%和18.9%的少年儿童表示见到过(见过其中任意一类视为见到过儿童邪典文化,而没见过任何一类的则为未见过)。统计显示,在被调查的少年儿童中,有近四成(39.3%)至少接触过四类图片中的一种。比较发现,总体来说高中生见到恶心的、性暗示的、邪恶的图片比例更高,分别比小学生高出2―10 个百分点。初中生见到血腥类图片的比例更高,比小学生和高中生高出约5 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不同学段少年儿童接触儿童邪典文化的类型(%)

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中,13.4%表示上小学前就已经见到过,20.4%在小学一到三年级见到过,27.9%在小学四到六年级见过,29.5%在初中阶段见到过,8.8%在高中见到过(见表3)。可见,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是接触儿童邪典文化的高峰期。而且,学前已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比例超过一成,小学低年级及以前就接触过的比例超过三成。基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小学低年级及以前的儿童属于低龄化群体,这说明少年儿童接触儿童邪典文化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特征。

表3 不同学段少年儿童初次接触儿童邪典文化的时间(%)

(二)约六成少年儿童反感儿童邪典文化,部分少年儿童感到新奇与刺激

少年儿童看到四类(恶心、性暗示、血腥、邪恶)图片时产生的感受相对一致,表示反感的比例最高,分别占65.6%、70.0%、60.1%、55.1%,均在六成左右;还有部分少年儿童对四类图片感到“害怕”,分别占11.0%、13.2%、29.1%、31.8%。可见,少年儿童对血腥、邪恶的图片感到害怕的比例较高,占比均接近三成。数据还显示,有两成左右的少年儿童对各类图片“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分别占22.6%、19.6%、20.4%、22.4%。由此可见,反感、害怕是少年儿童接触到儿童邪典文化的主要感受。值得关注的是,有部分少年儿童感到新奇,分别占13.4%、8.1%、7.4%、6.3%;还有部分少年儿童感到刺激,分别占5.1%、4.8%、4.6%、5.7%。

(三)少年儿童接触儿童邪典文化的途径广泛,小学生自己接触的比例更高,中学生通过同学和网友接触的比例更高

从少年儿童接触儿童邪典文化的渠道来说,自己接触到的比例为31.9%,通过同学或朋友接触到的比例为24.2%,有部分少年儿童通过网友或家长接触到,分别占9.0%和2.2%,还有三成多(32.7%)通过其他人接触到儿童邪典文化。分析认为,其他人可能更多来自媒体、亲戚、商家等。

比较发现,小学生自己接触到的比例更高,比初中生高近10 个百分点,比高中生高2 个百分点。初中生、高中生通过同学或朋友接触的比例更高,分别比小学生高10 个、11 个百分点。此外,初中生、高中生通过网友接触到的比例更高,均比小学生高近6 个百分点(见表4)。

表4 各学段少年儿童通过谁接触到儿童邪典文化(多选,%)

当前,传播儿童邪典文化的媒介种类很多,网络媒介成为传播―接受的“主力军”。调查发现,58.2%的少年儿童通过动画片或短视频等媒介产品接触到儿童邪典文化,38.5%在网络游戏等游戏产品上见到过,30.1%在宣传画、图书、玩具等文化用品上见到过,24.6%在衣服、文具等生活用品上见到过,还有26.1%通过其他媒介接触到。可见,媒介产品、游戏产品、文化产品、生活用品等均是儿童邪典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媒介产品的传播力更为强大。

比较发现,初中生、高中生从生活用品、文化用品、游戏产品上接触儿童邪典文化的比例更高,小学生、初中生从动画片、短视频等媒介产品上接触的比例更高(见表5)。

表5 各学段少年儿童接触儿童邪典文化的渠道(多选,%)

(四)三成多少年儿童认为儿童邪典文化对自己没什么影响,近一成少年儿童感到好玩、刺激、会去模仿,初中生感到好玩、有趣、刺激和会去模仿的比例更高

调查发现,接触儿童邪典文化后,四成多(45.5%)少年儿童认为“很反感,根本不应该去看/玩”,14.5%“感到害怕,情绪受影响”。这说明,能明显感受到儿童邪典文化带来不良影响与伤害的少年儿童并不多。反之,有三成多(35.8%)少年儿童感到“没什么影响”,有9.7%“觉得很好玩、很刺激”,7.0%“开始害怕,后来觉得很有趣”,4.8%表示“能发泄情绪”、“会模仿里面的行为”。由此可见,超过三成少年儿童并未认识到儿童邪典文化带来的伤害与问题,近一成少年儿童感到好玩、刺激,部分少年儿童甚至会去模仿。

比较发现,初中生“觉得很好玩、很刺激”、“开始害怕,后来觉得很有趣”、“能发泄情绪”、“会模仿里面的行为”的比例均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这说明初中生对儿童邪典文化更容易接受。而“没什么影响”、“很反感,觉得根本不应该去看/玩”的比例,初中生均低于小学生和高中生。这一点也说明了初中生对儿童邪典文化的接纳程度更高。小学生“很反感,觉得根本不应该去看/玩”的比例最高,比初中生高8 个百分点,比高中生高近4 个百分点(见表6)。

表6 各学段少年儿童接触儿童邪典文化后的感受(多选,%)

(五)熟悉的卡通人物、鲜艳的颜色、好玩、刺激是儿童邪典文化吸引少年儿童的主要因素,初中生感到各种因素有吸引力的比例更高

通过对儿童邪典文化吸引少年儿童的因素进行调查发现,“卡通人物是自己熟悉的”占比最高(24.0%),其他依次是“颜色鲜艳,有冲击力”(18.2%)、“好玩,有创造力”(16.0%)、“一些行为感到很刺激”(13.0%)、“其他”(11.7%)、“配乐很吸引人”(10.5%)。50.6%的少年儿童认为没有吸引力。由此可见,熟悉的卡通人物和鲜艳的颜色是少年儿童受到吸引的主要因素。这也正是儿童邪典文化的主要特征,即依托动画等儿童原本熟悉的文化产品,包裹、隐藏血腥、暴力甚至色情的信息进行传播。

群体比较发现,认为没有吸引力的比例初中生最低,而高中生和小学生相对较高。这意味着初中生更易受到儿童邪典文化各种元素的吸引。分析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认为行为感觉刺激的比例更高,比小学生高了约5 个百分点;认为颜色更有冲击力的比例也较高,比小学生高约9 个百分点(见表7)。此外,初中生认为儿童邪典文化有创造力、配乐吸引人,比例均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而小学生、初中生受熟悉卡通人物的影响比例更高,分别比高中生高7 个、5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总体来说,初中生感到各因素更有吸引力的比例更高,说明儿童邪典文化对初中生吸引力更大。

表7 各学段少年儿童认为儿童邪典文化有吸引力的因素(多选,%)

(六)仅有两成少年儿童接触儿童邪典文化后告诉家长,以前曾经接触过的少年儿童选择告诉家长的比例更低

在与家长的沟通意向上,以前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仅有22.9%选择与家长沟通。其中,男生(52.8%)比女生(47.2%)高4 个百分点以上,小学生(29.3%)比初中生(27.3%)和高中生(16.5%)分别高2 个、13 个百分点。而以前没有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表示如果看到这类现象会主动跟家长报告的比例为52.6%,比以前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高了近30 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曾经接触过类似文化产品的少年儿童向家长报告的比例更低。同样,比较不同学段的少年儿童也发现,接受调研前接触过和没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选择告诉家长的比例相差了约24—33 个百分点(见表8)。

表8 各学段少年儿童看到类似文化产品会告诉家长的比例(%)

当被问到“如果家长或老师知道你接触过,可能的反应是怎样的”时,超过半数(52.3%)少年儿童认为家长或老师等成年人会引导他们正确面对,三成多认为会得到重视(34.5%)或者会被要求坚决不许再接触(30.5%)。但是也有两成多(20.4%)认为家长或老师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也有一成多(11.6%)认为家长或老师会很生气、很失望。

交叉分析发现,没有告诉家长的少年儿童认为会被要求坚决不许再接触的比例更高(31.9%),比告诉家长的少年儿童高,超过6 个百分点,这或许也是少年儿童不敢告诉家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少年儿童对儿童邪典文化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已经接触到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中,43.5%感到十分抵触,认为应当彻底消除儿童邪典文化;而过去没有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感到十分抵触,认为应彻底消除儿童邪典文化的比例为63.0%,高了近20 个百分点。同样,“担心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比例,没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比接触过的高了6 个百分点以上(见表9)。认为“挺有意思,想时不时地看看”、“无所谓,总有人会喜欢”的比例,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均比例更高。这说明,过去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受到影响更大,对儿童邪典文化更亲近。

表9 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和没接触过的少年儿童对这类文化产品的态度(多选,%)

三、儿童邪典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与危害

从以上研究结论可知,儿童邪典文化在少年儿童中传播范围较广,并且受影响人群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有些少年儿童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后感到好奇。分析儿童邪典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危害,有利于更好地阻断其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及伤害。

(一)儿童邪典文化的传播以低龄儿童为主要目标群体

综合访谈内容、调查问卷结果和网络资料,少年儿童群体接触儿童邪典文化的年龄普遍偏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三:其一,推动儿童邪典文化扩散传播的主体本就将目标群体设定为低龄儿童;其二,许多邪典文化在低龄儿童群体中的传播行为只涉及伦理问题[2],不涉及法律问题,传播的主体有意识地选择了这一片儿童文化的“灰色地带”;其三,少年儿童处于判断力还未完全形成的阶段,更容易“中招”。

(二)儿童邪典文化传播媒介日趋多样化并逐步侵入少年儿童日常生活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儿童邪典文化传播的载体更为多样。首先,儿童邪典文化搭上了网络的“顺风车”,以动画片、短视频、电子游戏、网络图片等形态不断“乔装打扮”,进入了少年儿童群体的生活空间,网页“精准推送”的方式也让误点了相关内容的儿童无处可逃。除此之外,许多包含儿童邪典文化元素的服装、文具等具有实体形态的文化产品也在不断出现。

同时,多媒介传播的方式增加了儿童邪典文化的曝光率,从而降低了公众对儿童邪典文化的敏感性。有一些文化产品即使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也不易在第一时间察觉。以一件上衣印着五官都经过“邪典化”的兔子头的某品牌童装为例,课题组将衣服上的图案单独放大后请受访家长辨识。一位受访家长马上表示自己在商场见过这件衣服,但当时根本没觉得有什么奇怪之处,现在看到图中的兔子头,自己心里突然觉得有些后怕。

(三)儿童邪典文化传播主体更为多元,商业利益驱动行为增多

儿童邪典文化不仅通过各种媒体,也借助一些商业行为进行传播。当下,不少商家将目光投向了少年儿童群体,通过增强商品吸引力,促使少年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消费。童装品牌“jnby by JNBY”的设计在博人眼球的同时,显然达到了增收的目的。仅2021 年,“jnby by JNBY”的收入同比增长47.8%至6.6 亿元,增幅超过“JNBY”和“速写”等成人服装品牌,在集团内所占的收入比重达到15.9%[3]。家长和少年儿童在消费中往往忽略了其中的文化因素,一些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也伴随着商品被四处传播。

(四)披着儿童元素的外壳,隐含暴力、血腥、色情的内核

儿童邪典文化的传播者通常采用儿童喜爱的动画形象进行包装,例如艾莎公主、蜘蛛侠、米奇以及小猪佩奇等,然后让看起来无害的动画人物实施血腥、暴力、恶心的行为。同时,此类文化制品的视听语言极具刺激性和欺骗性。在视觉语言的运用上,这类文化制品的传播者会选择能够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同时以轻松欢快的旋律进行掩饰,试图在一种看似正常的环境下,向少年儿童展示不适宜他们接受的画面。例如,给艾莎公主拔牙和打针的画面,艾莎公主怀孕的画面,都出自网络短视频和游戏中,不少孩子一看到自己熟悉的卡通人物便点击了网页,但看到的内容已然经过加工和改变。

(五)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可长久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童邪典文化侵入少年儿童的生活空间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不仅能够让孩子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可能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形成偏离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一位受访的家长谈道:“有一次,我拿手机给孩子搜索了小猪佩奇的动画片,没过多久就听到孩子在哭,过去一看,发现屏幕里的小猪佩奇正在拿着大针头扎米老鼠。”调查显示,少年儿童接触过邪典文化之后,情绪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有的感到害怕,有的觉得很刺激,还有的认为能够帮助自己发泄情绪,甚至会时不时地模仿里面的行为。

四、儿童邪典文化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原因及治理建议

(一)儿童邪典文化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原因

儿童邪典文化具有高传播率、低辨识度的特征,导致不少家长和孩子被“糖衣”蒙蔽,以为内容纯净无害,结果却落入了传播者的陷阱里。分析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善于伪饰和包装是儿童邪典文化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客观因素

童装品牌“jnby by JNBY”能够让诸多消费者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买下服装,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江南布衣”这个品牌名称带来的特定联想和固有印象。许多网友表示自己曾认为,“江南布衣”作为一个民族品牌,其产品上不会出现偏离主流审美的图案,直到此次事件发生才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样,儿童邪典视频以少儿动画片的形式出现在网络上,如果不仔细观看视频内容,很难分辨哪个是“李逵”,哪个是“李鬼”。熟悉的卡通人物、鲜艳而有冲击力的颜色等外在包装元素消解了少年儿童的警惕,让他们在无形中成为儿童邪典文化的接受者。

2.少年儿童求新、求异、求刺激的心理特征是儿童邪典文化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心理动因

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是匹配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文化产品,但儿童邪典文化以“反常”的形态博得少年儿童的关注,激发和放大他们在成长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并且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正如一位高一学生所说:“我今年15 岁,对这个画面有那么一点点印象,但是对它存的心理是害怕又想看。”面对带有儿童邪典文化图案的服装,一些学生不但不觉得反感,反而认为这样的服装设计风格很酷,穿上会很受周围人关注。数据显示,以前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有14.5%认为穿上觉得很酷,之前未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也有4.5%觉得很酷,而且有1.8%认为儿童邪典文化挺有意思的,这也说明此类文化迎合了少年儿童现阶段的心理需求。

3.少年儿童及监护人的“失语”是儿童邪典文化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社会文化土壤

儿童邪典文化对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监护人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以合适的方式和良好的心态引导儿童,那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儿童邪典文化的毒害。但在不少情况下,孩子很难坦然地向家长和老师求助,有时甚至会被误会成“不良少年”,从而形成了“孩子不言,师长不语”的文化氛围。接触过儿童邪典文化的少年儿童,77.1%选择不与师长沟通,11.6%表示师长知道情况后会很生气,并且对他们的行为感到非常失望。可见,少年儿童群体和监护人之间长期“失语”的状态,是儿童邪典文化生根发芽的土壤,有时甚至会对儿童造成“二次伤害”。

(二)儿童邪典文化治理建议

结合上述调研结果与原因分析,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防治儿童邪典文化,对少年儿童进行积极有效引导。

1.家长应当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勿让“电子保姆”重塑孩子的认知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很早便与电子产品共处,一些家长也很乐意让电子产品成为孩子的“保姆”。亲子之间如果经常采用这样的相处模式,会在无形中增加儿童邪典文化出现的频次。面对儿童邪典文化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家长应当放平心态,采用合适的方法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文化样式。调查、访谈和网络数据结果显示,少年儿童群体对儿童邪典文化表示反感和害怕情绪的在六成以上,不少儿童是无意地、被动地接触到此类文化产品。少年儿童群体本身处于情绪波动较大、对外界反应较为敏锐的年龄阶段,因此,家长耐心指导孩子正确地处理负面情绪至关重要。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以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处理自身的情绪,规避儿童邪典文化影响少年儿童的渠道。

2.增强对少年儿童出版物的审查和监管,并形成长效管制机制

要长期不懈地关注儿童邪典文化的传播,打破“发现邪典基本靠网友”的局面。一方面,及时发现和清理在互联网上与儿童有关的非法有害出版物和信息,重点关注网络游戏、短视频、教育应用等领域,杜绝儿童邪典文化这类危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内容。另一方面,集中清查校园周边出版物及文化用品经营场所,重点打击销售含有色情、暴力、恐怖内容的儿童出版物,确保校园文化环境规范有序。

3.净化教育场所的文化环境

针对儿童邪典文化传播低龄化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管控力度,对少年儿童群体经常接触的文化产品进行规范。学校尤其需要留意学生的着装、使用的文具和阅读的书刊等文化产品。如果观察到学生对带有邪典元素的文化制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应当加强对学生心理动态的关注,加强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及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电商平台应当加强对儿童文化产品的审查和准入

课题组在电商平台上依然可以搜索到带有邪典元素的在售童装,如带有骷髅图案的短袖或裙子。当前,网络购物已经成为诸多家庭购物的主要方式,电商平台应加大审查力度,将带有邪典元素的商品挡在平台之外,营造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商业环境。

5.深入挖掘儿童文化的闪光点,努力做好儿童电影和动画作品的制作生产

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应以此为基础制作出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的动画作品,但当下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影视作品和动画片,往往具有教条化、低幼化和西化的特征。适宜少年儿童观看的文艺作品不等于要“低幼化”,应借鉴《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优秀的动画作品,深入了解少年儿童的审美趣味,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优秀的儿童文艺作品,把健康、阳光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广大少年儿童群体。

猜你喜欢

比例初中生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人体比例知多少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组成比例三法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用比例解几何竞赛题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