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在温病学课程中的应用
——以河北中医学院为例
2022-09-06董红彦侯仙明钟燕春
董红彦,侯仙明,赵 珊,钟燕春
(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 050020)
温病学课程是中医学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临床指导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中医经典课程,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的桥梁课程。经典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临证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考研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温病学辨证方法和用药对急性外感热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本科阶段温病学课程的学情进行分析[1],并对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进行调研,针对学生需求将温病学经典原文以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的形式纳入针灸推拿学人才培养方案,与温病学同步教学,增加教学学时,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方面成效较为显著。
1 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背景
要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2]。河北中医学院在强化中医经典能力培养过程中,针对温病学教材“以病统证,以证统方”缺乏经典原文的问题增设了温病学原文选读课程,将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引入温病学教学实践中更符合经典教学目标。
2 课中课教学模式的对象与方法
2.1 教改对象
在河北中医学院2018级开设温病学课程的班级中进行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改革,选择针灸推拿专业两个班作为教改实验班,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期末成绩进行比较。
2.2 方法
A.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在温病学教学初始多方位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课中课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研究。
B.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温病学教学过程中,中医学5+3专业86学时一个班级,针灸推拿专业54学时两个班级,这些班级运用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即开设温病原文选读课32课时,而中医学5年制72学时的班级则未采用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
3 课中课教学模式研究结果
本研究中同时参与课程前后调查的共145人,视为有效问卷。课程前的问卷设计主要关注学生对温病学课程及温病原文选读课程的期待度。课程后的问卷设计主要是对课堂效率、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吸收程度、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查。
3.1 学生对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期待度
课程前,分别对温病学课程及温病原文选读课程的期待度进行调查和交叉分析,其中,78位学生对温病学课程持非常期待态度,65位学生持期待态度,2位学生持不期待态度;82位学生对温病原文选读课程持非常期待态度,60位学生持期待态度,3位学生持不期待态度,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对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期待度Fig.1 Students’ expectation of the class in the class blended teaching mode
3.2 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的影响
实验班教学中,针对学院学情,从讲解医家经典、温病学理论体系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和医家生平医案这三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温病学课程的热情,同时引入临床真实病例,实现临床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目前取得了良好效果。98.62%和97.93%的学生分别认为病例和医家生平的引入对提高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97.24%的学生希望温病学课程以经典原文为引导。课中课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的影响Fig.2 Influence of class in the class blended teaching mode on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3.3 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对课堂效率的影响
在温病学课程及温病原文选读课程结束后,从课堂效率、知识理解度和掌握吸收度这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中课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知识理解程度,如图3所示。
图3 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对课堂效率的影响Fig.3 Influence of class in the class blended teaching mode on course efficiency
3.4 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
运用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后,从课程整体评价来看,47.58%的学生认为该模式能够提高对温病学的学习兴趣并表示有意愿继续学习或了解相关知识,26.9%的学生认为对提高中医理论积累有帮助,13.1%的学生认为对提高中医基础水平有帮助,5.52%的学生认为对提高临证能力有帮助,6.9%的学生认为对提升思辨能力有帮助,说明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对学生中医素质的提升很有成效,如图4所示。
图4 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Fig.4 Influence of class in the class blended teachingmode on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3.5 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实验班平时成绩测评运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原文背诵占25%,病例测验占15%,期末考试占60%。实验班期末测试采用教考分离的模式,对照班则采用学校出题的传统考核模式。期末测评时,对所有班级的综合成绩间进行秩和检验,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基本可以表明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期末综合成绩Tab.1 Final comprehensive score
4 讨论
要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增设中医疫病课程[3]。温病学作为古代中医学发展史的终末阶段,在治疗急性外感热病方面具有独有优势,是中医疫病课程的关键环节。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就是在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的[4],如连花清瘟和金花清感,其中连花清瘟汇集三朝名方,包括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吴又可的大黄和吴鞠通的银翘散,而金花清感药方则是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的加减应用。应全面掌握中医经典,深入学习温病学辨证体系,积极防治突发传染性疾病。
为帮助学生在本科阶段掌握中医经典,提高临证能力,河北中医学院设立课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提高学习热情、延长教学学时、系统整合教材和知识转化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好评度较高,有助于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临床技能培训。期末考核中,实验班采用教考分离模式,A1型题30个,A2型题10个,B1型题10个,简答题6个,论述题和病例题各1个,试卷整体涵盖范围较广,难易适中,贴合执业医师考试水准。实验班在教考分离模式下,以最少的教学学时取得了良好成绩,说明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为有效。
温病学是中医抗疫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门经典学科,高校中医药教师作为中医文化的传播者,需要有过硬的中医文化素养,有责任有义务学好、讲好、传播好中医经典。本研究针对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因素、课堂效率、知识掌握等方面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其中,31.03%的学生认为主讲教师起决定性作用,然后是课堂内容和课堂模式,这说明要想做好经典教学工作,主讲教师就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临证经验,充分备课,准确把握主导角色。
实践表明,学生更倾向于在温病学课程中应用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因为它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累更多的中医理论,同时引入医家经典和临床真实病例,锻炼学生的临证思辨能力,加快理论知识向临床技能转化。在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和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下[3],课中课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有效解决学时过少、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的教学模式,值得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