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2-09-06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党建引领高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体系研究

□ 文/ 李智慧

摘 要: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党的全面领导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以下简称学校党委)在实践中实施“党委带动、党支部带领、党员带头”三带工程,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党建引领;组织体系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体系内涵

1.高度重视组织体系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1]我们党一贯重视组织体系建设,1922 年7月,中共二大正式提出组织系统的概念;1956 年9 月,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概念;1982 年9月,中共十二大审议通过的党章将党的组织体系整合划分为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三级;2018 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党的组织体系”概念。[2]党通过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7月1日,在总计3,615部现行有效党内法规中,党的组织、领导、自身建设、监督保障等各大板块法规分别为153部、772部、1,319部、1,370 部。[3]这些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2.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都坚强有力、充分发挥作用,党的组织体系的优势和威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4]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 年6 月5 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514.8万名,基层组织486.4万个,其中基层党委27.3 万个,总支部31.4 万个,支部427.7万个。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汇聚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建强组织体系,是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实践路径

1.组织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学校党建工作怎么抓、抓什么”“党建如何促发展、如何引领发展”,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围绕“强基固本、质量提升、特色出新、引领发展”的目标,构建“党委——党支部——党员”三位一体的建设路径。学校党委运用系统思维上下贯通、一抓到底,解决高校党的带动力建设的三个命题:“如何塑造为民情怀,解决想不想带动的问题;如何打造带动能力,解决能不能带动的问题;如何掌握带动方法,解决会不会带动的问题。”[5]让党支部工作“活”起来,让党员“跑”起来。不断探索形成党建创新的二外经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2.组织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组织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主体、方式和目标三个关键点。建设主体层面紧抓“党委——党支部——党员”,牢牢掌握党建与中心工作密切结合的原则,目标是实现“两全、三有、四典范”(即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双带头人”党务上有能力、业务上有建树、师生中有影响;教师党员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典范,学生党员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典范),为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

第一,党委带动,以战略思维强化政治功能建设,发挥“车头效应”。围绕“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功能定位,抓顶层设计、抓关键少数、抓任务落实,确保中央精神落实、上级部署落实、中心工作落实,进一步强化二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成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和“方向盘”。

学校党委在建设过程中抓顶层设计,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根本遵循,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学校“三重一大”等43 项重要制度及45 个议事协调机构进行修订调整,修订完善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列席二级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25 场,组织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分批次列席校党委常委会议,现场观摩学习,产生良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抓关键少数,头雁领路,筑牢书记抓基层党建“一抓到底”的工作网格,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扛起第一责任,发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的“头雁”作用,以“问需于基层、问计于师生”为鲜明导向,大力推行“书记在现场”工作法,制定书记专题调研、书记校长双调研年度安排,将“书记在现场”调研情况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确保维护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2021年,“书记在现场”工作法为决策事项提供参考意见23 条,推动解决基层实际问题76 个;抓任务落实,分层分类,推动形成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良好局面,制定“两张清单”,围绕基础、重点、特色3 类指标,列出领导机制、组织建设、党员教育、作用发挥等9 项20 条清单举措,秉承“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推广“8001”校内接诉即办服务热线,努力实现“未诉先办”,解决停车难、子女入园难等民生项目34 项,增强党建引领办实事的成效,增强全校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党支部带领,以系统思维推进引领机制完善,发挥“牵引效应”。围绕“强基础、抓规范、出特色、有活力”的功能定位,聚焦“下凉”问题,突出组织力提升,抓标准化建设、抓特色化培育、抓示范作用发挥,树牢“大抓基层、抓好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深化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激发党支部生机活力,提升党支部建设质量。

学校党委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夯实党支部建设基础。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指导,优化党支部设置,依托中国“一带一路”研究院、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把党支部建在项目上、建在团队上、建在科研机构上,健全规范主题党日制度,将每月第二周周二作为党支部相对固定活动日,发挥教育引领作用,让主题党日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以“双创”建设为牵引,开展校级党建示范创建、质量创优“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项目,设立“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切实将其打造成为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的战斗堡垒;以党支部工作法凝练为载体,推动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以工作法推广进一步提升党支部政治引领、思想教育、组织群众、攻坚克难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已形成高级翻译学院教工党支部“一体三翼”、旅游科学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三有三坚持”等7 项特色工作法,相关经验在北京市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经验汇报。

第三,党员带头,以创新思维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发挥“示范效应”。围绕“亮身份、当先锋、做表率、有作为”的功能定位,按照领头跑、跟进学、后进改的思路,把握示范引领、承诺践诺、考核测评三个关键点,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激发党员意识,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实际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学校党委以“忆初心、做承诺”为内容,要求党员亮明身份,强化“第一身份”意识,发挥表率作用,重温一次入党志愿书、签署一份党员承诺书使师生党员时刻铭记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和为党工作的“第一职责”,进一步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党员先锋岗为平台,在优秀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中设立党员先锋岗,选树先进标杆,推动全校形成崇尚先进、争做先锋的良好风尚;以主题活动为抓手,开展一批手牵手活动、开展一批承诺践诺活动,一对一帮扶,从身边小事做起,激励党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头做好疫情防控、组建第一支前往“国门”抗疫的多语种学生志愿者团队,成立“战疫”临时党支部,累计服务2,703 个小时,第一时间组建教师服务团队承接北京市12345 市民热线外语服务,录制20 个语种的防疫视频对外宣传首都防疫政策,学校“多语种抗疫语言服务教师团队”获评第九届“首都教育新闻人物”特别奖。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启示

1.组织体系建设要以加强政治功能建设为中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高校承担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和政治功能,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贯彻党的政治主张,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中,政治功能是第一位。在党组织的设置上,要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部署,既要上情下达、也要下情上达;在党组织自身建设中,突出政治功能,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组织体系建设要以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重点。党建和事业发展是“引领”和“促进”的关系,要把学校发展目标与党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促进中心工作。要充分用好组织生活基本制度,将相关中心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动员党员师生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各级党组织结合特色优势和中心工作抓品牌建设,融合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师生需求,探索更多富有实效性的基层党建创新做法,形成一批党支部工作法,一批党支部特色项目和一批党组织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要让“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成为常态,推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全面进步,彰显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作用。

3.组织体系建设要以培育人才为关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建工作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组织体系建设服务于育人目标,工作主体和工作目标都是人。组织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党务干部培养,尤其是党委带动中既体现组织的号召力,又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党委班子成员要深入党建联系点,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组织体系建设过程中突出标准化、规范化,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发挥制度化要素,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实,激励党员在岗位上奋勇拼搏、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在高校“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实中以身作则、当好表率。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组织人事部)

[责任编辑:于 洋]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研究——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为例

□ 文/ 霍彬涛 耿思嘉

摘 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守和弘扬周恩来总理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依托旅游和外语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创新红色育人模式,围绕“五个红”建设目标和“五红”育人特色深入开展“红培工程”,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二外力量”。

关键词: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红培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青年学子要传承红色基因,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积极探索红色育人模式,倡议推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工程(以下简称“红培工程”)。“红培工程”围绕“五个红”,即红色品牌赛事、红色课程体系、红培“金师”队伍、红培实践教育基地、红培校园文化体系,将红色基因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经验做法,彰显出学校“以红色为鲜亮底色”的鲜明育人特色。

“红培工程”育人路径

1.狠抓课堂教学主渠道,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课程体系”。学校党委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度重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推动全员参与、全领域覆盖、全方位融入。在“门门有思政、堂堂有声音”的基础之上,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外译”“大使看中东”“红色旅游”等课程思政“金课”,创建全国首个“红色旅游”课程体系。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旅游管理教师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在“红色旅游”等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内容,丰富红色教育内涵,打造“思政+专业知识+红色实践”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

2.瞄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特点,打造面向全国“千校万人”的思政大课。由学校率先发起的“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已连续举办11 届,经过11 年的发展,“红旅大赛”已成为行走于祖国大地上的一堂生动“思政大课”。截至目前,“红旅大赛”已成功吸引全国1,000 余所高校、6 万余名师生参与,先后走进四川省、安徽省、福建省、浙江省等革命老区,已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红色旅游专业赛事,深受大学生喜爱。在“红旅大赛”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学校又在全国率先发起创办“红漫大赛”,“青年漫说新时代”的形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3.立足打造红培“金师”,大力建设“红培思政工作室”。学校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着力于建设一批“红培思政工作室”、打造一批思政工作“金师”、孵化一批优秀成果。2018 年以来,学校每年予以经费支持,共计建立“红培思政工作室”23 个;培育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 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巾帼文明岗”1个,“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1个;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1项。在探索思政工作的道路上,狠抓队伍建设、筑牢“红色家园”,夯实学校红色育人“热土”。

4.用好全国红色资源,校地联手共建“红培实践教育基地”,打造“大思政平台”。紧紧围绕国家、首都发展需要,巩固与浙江省嘉兴市、福建省南平市、安徽省金寨县等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前期共建成果,对红色旅游地区开展精品扶贫,促进地方产品品牌的推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级影响力的实践教育基地,依托中国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两个国际传播实践教学基地及新华社、CGTN、中国网等多个与学校合作紧密的专业媒体机构,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战”中“学”、在“学”中“战”,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优秀复合型人才;依托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载体,拓展与香山革命纪念馆等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合作路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深度结合,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

5.以“红培校园文化体系”为重要纽带,形成以红色为鲜明底色的二外精神文化体系。学校以“翔宇”①“海棠”②“青鸾”③三大系列品牌为支撑,构建具有鲜明学校特点的“红培校园文化”体系;建立“中国之治世界语者”师生团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新入职教师、入学新生的各类培训中;持续打造“世说习语”“海棠语者”等活动,组织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署名文件进行双语翻译;打造“一统领、两特色、十育人”三全育人格局,全面浸染学生“红色”底色;推动“心之约”工程,实现师生“一对一”对接100%覆盖;充分发挥党团支部、师生骨干、离退休教师等不同层次群体力量,推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推出“梧桐奖章”“红色素养成绩单”,将红色育人效果贯穿到学生评价改革之中。近年来,学校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倡导优良教风和学风,培育和创建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具有鲜明学校特色、师生高满意度的文明校园。

“五红”育人特色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红培工程”的特色体现在强化“红色引领”、激活“红色细胞”、创新“红色传承”、打造“红色地标”、筑牢“红色家园”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红色旅游文化的高度融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强化“红色引领”。红色文化包含革命先辈的智慧、真诚、执着等先进的理想信念。在高校进行红色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红培工程”始终把“红色”贯穿在“五个红”育人体系之中,以彰显其核心地位。二是激活“红色细胞”。“红培工程”注重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重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通过红色旅游景区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红色旅游学习辅导教材和课程体系设置等的开发,真正实现红色旅游教材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旅游专业化,凸显和落实红色旅游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三是创新“红色传承”。文化重在传承,“红培工程”在强化“红色引领”、激活“红色细胞”基础上创新开展红色旅游大赛、创新引领景区发展、创新引领旅游产业、创新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加强宏观设计、整体推进,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四是打造“红色地标”。“红培工程”在注重文化引领的前提下,强化和红色景区以及相关产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的深度契合和融合,打造有持续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和旅游文化产业,打造中国的“红色地标”。五是筑牢“红色家园”。“红培工程”重在红色文化引领,凸显教育功能,旨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红色家园”。

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创新

“红培工程”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思考,如何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将专业实践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实现专业教育、革命精神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会贯通。通过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按照“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内在逻辑,学校确立了在“认知——认同——践行”三个层面促进价值转化的思路。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三者的创新融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创新。以“红旅大赛”为龙头,不断整合红色教育资源,通过打造红色讲堂、开展红色实践、探索红色课程、建强红色“金师”队伍、打造全国性红色品牌赛事、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体系,使红色成为校园的最鲜亮底色,让“红色基因”伴随着学校的改革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力求让红色基因贯穿于学校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二是形式创新。红色旅游专业赛事举办以来吸引全国1,000 余所高校、6 万余名师生参与,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获得“沉浸式”党史教育,成为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思政大课”,充分体现出首都高校面向全国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

三是成果创新。作为一所具有深厚红色基因的外国语大学,学校致力于寓“中国之治”精髓要义于育人全过程,重点依托全国红色文化资源、学校品牌赛事共建育人平台,以“红培工程”为龙头,着力打造一批突出特色、彰显红色气质的育人成果,积极发挥学校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全校师生累计参与各类高规格志愿服务逾4 万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57 万小时。承接北京唯一国际志愿服务基地、北京首批冬(残)奥会培训基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服务保障中表现突出。2018 年以来,“红培工程”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中央和市级主流媒体聚焦报道数百次,社会影响突出。

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延伸思考

一是以“五个红”为抓手,将传承红色基因强有力地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推广价值。“红培工程”将思政工作“主渠道”与“新渠道”、“主力军”与“生力军”、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整合,最大限度汇聚资源、激发动能,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红色育人之路。

二是坚持首善标准,成功打造面向全国的“千校万人”思政大平台,体现出首都高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学校扎根京华大地,立足青年思想实际,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红培工程”系列工作受到全国兄弟院校的关注。尤其是,由学校主办的“红旅大赛”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红色旅游专业赛事。

“红培工程”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在学校开展实践并初步获得了成功,这和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和全方位保障是分不开的。下一步将着力解决问题和改进不足,将其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学校形成生动实践。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以‘五个一’文化育人体系引领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工程”中期建设成果

注释:

①“翔宇”系列校园文化品牌,着力于红色精神引领.

②“海棠”系列校园文化品牌,着力于红色文艺作品开发.

③“青鸾”系列校园文化品牌,着力于校园红色宣传文化队伍培育.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于 洋]

基于“大思政”视角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践探究

□ 文/ 王韶婧

摘 要: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基于“大思政”视角,对学生党建工作进行大视野、贯通式、系统化思考,通过融合打造思想引领平台、精准开展党员全程教育培训、拓展实践教育时间空间、统筹要素加强队伍建设等举措,探索推动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学生党建工作实效与人才培养质量双提升。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大思政”;“大党建”

新时代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2021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指出,要全面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发挥好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工作目标,持续推进翔宇引领工程,在思想引领、党员全程化教育培训、实践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基层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融合打造思想引领平台,夯实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校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中心内容和首要任务贯穿始终。

1.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思想决定行动,要增强学生党建工作实效,首先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党的先进理论教育,切实引导学生党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自觉践行新思想、适应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学校聚焦青年学生思想文化交流与传播特点,从学生成长发展的期待切入,打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沉浸式、立体化学习平台,不断优化教育方式和场景。线上依托学工系统各微信平台形成新媒体宣传矩阵,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会议活动、重要时间节点学习力度不减,学习热度不降;线下依托“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抓手开展理论学习、交流研讨、知识竞赛。校内,学校通过党史景观搭建、橱窗宣传,处处可见红色育人元素,整座校园都是理论学习教育的大课堂;校外,挖掘社会红色育人资源,通过邀请香山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入校讲解,与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合作建立铁军精神研究教育基地等方式,提升理论学习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此外,学校选树典型,评选学生党员“四个表率”、开设“青年志”专题栏目,开展首届“二外百名青年榜样”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反响热烈。

2.丰富活动载体。学校发挥国际化特色和外语专业优势,持续开展“二外演说家”“双语微党课”等品牌活动,提升学生党员多语种讲述“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能力。2021 年,学校开展“百人讲百年党史”暨第五届“中国梦·青年说”主题活动,征集学生党员讲党史作品1,011 份,决赛中10 名选手用7 种外语描绘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以鲜活的事例、个人体悟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我听亲人讲‘四史’”系列活动和“铸魂·红旅”工程党史学习教育案例2 项成果成功入选北京教育系统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案例,成绩显著。

精准开展党员全程教育培训,建强基层学生党组织战斗堡垒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2023 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着力实施以“翔宇三航”党校教育体系为核心的翔宇党员先锋工程,切实提高党员全程化教育培训工作质量。

1. 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围绕中心学习任务,努力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在培训内容方案的编排上,学生党校分层分类开展指导,照顾不同群体特点,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启航”、入党发展对象开展“引航”、中共预备党员开展“导航”。例如: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在组织小班教学时主要围绕“端正入党动机”“学习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展开;入党发展对象培训班则开展多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党性修养。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党校灵活运用讲授式、研讨式、互动式、观摩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在组织方式上,学生党校坚持集体培训、集体学习、个人自学、组织生活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采用网络课程、线下理论课程、小班研讨、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理论考试等方式,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融通互补。

2.构建网络学习阵地。近年来,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党员教育信息化平台重复建设、智能化程度不高、师资力量和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学校学生党校自2019 年起着力构建“一体化、一站式、可视化”的网络学习阵地,融合打通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发展对象、中共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各阶段培训,不同版块、不同模式的学习任务均通过线上“一站式”提交、“一键式”审核,大大优化了学员及导师的用户体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培训学员数量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极大地发挥了作用。

3.精准化掌握学习需求和实际体验。学校积极探索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受众特点的教育培训,完善需求调研制度,为更好地了解培训效果以及学员学习体验,党校在学习结束后特地设置了党校培训质量追踪问卷,对党校培训方案设计、网络平台使用情况、导师教学质量、学员建议意见进行全方位调研,精准掌握学员学习需求和实际体验,运用大数据对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对党校培训方案进行持续改进。

拓展实践教育时间空间,持续推动党建中心工作落细落实

学校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从“内涵式育人”和“外延式树人”两个方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校内外形成生动实践,鼓励学生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服务群众、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1.融合学科优势。学校持续引导学生党员在基层坚定理想信念,释放青春激情,练就过硬本领,重视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的组织参与工作,鼓励学生党支部结合学科优势与农村、社区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在新农村建设及多语种服务等方面重点发力,促进实践成果转化,近年来获得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两项。例如:2019 年,学校高级翻译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与北京京能集团高安屯热电发电党支部以语言专业为背景开展共建,助力推进国企国际化战略,开展了“外语时事政治及日常用语”网络课堂,累计设计编写3 季18 个场景的课程对话,整理10,000余字对话录音。学生党员在结对共建过程中,既增长了专业才干和对世情、国情的了解,又在与结对共建党组织党员的交流沟通中增强了党性修养。

2.融合专题教育。党的建设最终要引领推动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找准学生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发力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学校将学生党建工作与系列专题教育相融合,围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学风建设等方面持续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做群众生活中的知心人、迎难而上的带头人,落实落细“党员示范”“党员帮扶”工作。在服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等重大活动中,疫情防控攻坚克难之时,学校均成立临时党组织,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发展对象、学生党员亮牌践行。2020 年起,学校实施“学生党员联系新生宿舍”制度,全体学生党员与新生宿舍结对,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开展互助互学、引导建设优良学风、促进文明寝室建设,学生党员联系群众的场景有效扩大,党团班“三位一体”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

统筹要素加强队伍建设,保障基层学生党建工作专业化运行

1.统筹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学校一体化统筹学生党建工作主体,开展“心之约”工程,学校党委书记、机关党委干部、二级学院党委委员联系对接基层学生党支部,每学期至少共同开展1 次活动。学生党校培训调动机关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行“双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理论导师和一名实践导师。机关党委设立党员先锋岗,下沉至“一站式”学生服务社区,有效盘活育人资源,提升育人实效。

2.加强“领头雁”培训。高校一线学生党务工作人员多由专兼职辅导员或学生骨干担任。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活力,队伍建设是关键,只有配强党务工作人员,才能推动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全面过硬。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工作系统开展集中学习研讨,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领头雁”培训,切实提升党员干部履行主体责任的能力和水平。例如:针对党支部书记开展发展党员工作流程专题培训,组织参加网络培训示范班;针对纪检委员开展纪检专题培训;组织学生党支部委员前往江西井冈山、贵州等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理想信念培训。

3.强化制度保障。学生党建要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激发队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格考核评估。学校认真履行党建主体责任,研究解决“双导师”团队的教学任务认定问题,评教成绩达90 分及以上的,可适用于完成岗位聘期相关要求,切实激发“全员育人”活力。此外,学校拆解学生党建工作指标,将相关标准与二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年终考核挂钩,将党员教育培训考核结果作为党组织、党员评先评优,发展党员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对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高校须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加强基层学生党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不断提升组织活力,推动内涵式发展,构建“大党建”“大思政”格局,切实凸显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卜 珺]

党建工作模式创新路径探索——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党总支为例

□ 文/ 饶其康 柳文佳

摘 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中东学院党总支作为“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坚持并完善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强化政治把关,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执行基层组织制度,持续推动各项改革稳步进行,始终贯彻“五个到位”的建设标准,在学院发展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充分发挥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党建工作;二级学院;党总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1]。党建引领是一切工作的基石,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而学院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围绕学院党总支总揽协调的领导作用,认真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领导和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党建工作创新理论基础

1.坚持党组织领导、运行机制。学院党总支坚持从严管理重在日常,建立完善学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调研考核制度,把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专项考核结合起来,把“刚性的制度管理”与“到位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提升党建工作的力度、深度和温度。

学院党总支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定期开展党总支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其中,涉及干部任用、党员队伍建设等工作,一律由党总支会议研究决定;涉及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师生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一律由党总支会议先研究,再提交党政联席会议决定,进一步提升了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及议事决策水平,深化了“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

2.坚持思想政治建设与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重视理论的引领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2]。学院党总支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建设是确保党组织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头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全面铺开思想政治工作。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自成立以来,多次开展学习,学习内容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

3.坚持严把政治关。学院党总支严把政治关,突出对各项工作、各类人员考察中的政治标准,用政治理论武装教师,用先进思想引领课堂,用坚定信念促进发展,严守意识形态阵地,严格把关党员发展标准以及党员发展程序,严肃师生入党动机。党组织在学院人员聘用与考察过程中严格突出政治标准。学院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抓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环节,严抓课堂管理,做到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持续深化“三全育人”。

4.坚持基层组织制度。学院党总支严格执行基层组织制度,确保党总支工作无死角、无缺位,重视基层组织在党建阵地中的一线任务、冲锋任务,突出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学院基层组织设置合理,组织生活运行有序;入党过程严格把关,党员引领促进发展。学院积极引领师生投入中心工作,指导推动师生党支部工作,组织各支部党员同志积极参与重要事项讨论决策,鼓励学生党支部成员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学院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坚持党建改革创新。学院党总支以改革发展为目标,强化责任意识、攻坚意识,激发党组织的创新力。学院党政班子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国家人才需求,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授课内容,实现了分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学院党建组织架构。

党建工作实践创新对策

1.思想政治建设创新。政治信仰建设举旗定向,做到“又红又专”。外语教学中,外语能力是核心业务能力,是鹰飞翔的“翅膀”,而坚定的信仰保证了“飞翔的方向”。学院党总支开展了坚定有效的信仰工程建设,开展“一人一党课”特色党课;开展针对青年党员教师的个性化成长计划——“青鹰计划”,结合专业深化“天天向上青年党员学习小组”建设,激发青年党员积极性;成立理论中心组,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会,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

第一,政治领导体系建设机制全面,做到“党领导一切”。学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规范、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中东学院工作制度手册》,提高了学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建立了更加高效的学院党政议事协调机制,严格执行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党总支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在学院重大事项上把好政治关,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第二,政治领导能力建设当先锋,做到“以上率下”。抓好班子建设,强化领导班子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履职尽责能力,提升领导班子整体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准;抓好支部书记带头作用,各支部书记在支部内起表率作用,做到组织全体支部成员议事、决策,做到对工作尽责,对支部成员负责;抓好党员骨干队伍建设,学院内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政治生态建设组织有力,做到“和谐奋进”。认真落实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课,各支部由支部书记组织,支部委员负责开展;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解决意见分歧,增进党内团结;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发展对象一对一谈心谈话,及时向党支部、党总支层层报告;健全了党风廉政相关制度规章,严格遵守八项规定,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牢记红线底线,教师立德树人、为国育才,学生勤学上进、恪守公德。

2.方法制度实践创新。学院党总支以“两”个重点工程:“实”工程聚焦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创”工程聚焦党建创新能力提升,实现从机制到实践再到方法的持续创新。

第一,“实”工程——聚焦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党内生活标准化:各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会议记录成册;各支部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严肃会议议程;有入党意愿的师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学院安排专人负责谈话,助力个人成长;年末进行党员评议,在党内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加强廉政建设,从严治党。工作流程标准化:学院发展党员制度公开、合理,严格遵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党员管理、党费缴纳等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活动阵地建设标准化:学院在办公区设置党员活动室,做到了党旗上墙、入党誓词上墙、管理制度等上墙;学院设置宣传栏,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校园文化活动新成就,发布《拟接收预备党员公示书》等公示,营造和谐的氛围;规范档案资料管理,学院设有档案室,配备了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归档保存规范、及时。

第二,“创”工程——聚焦党建创新能力提升。“党员教授先锋队”引领教师队伍成长:持续发展“大教授小课堂”系列活动,加强内部交流、学习、分享;成立“党员教授工作室”,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设“党员教授示范课堂”,全方位提高教授党员综合素质。“青年党员个性化成长计划”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发展:设置针对青年党员教师的“青鹰计划”及“天天向上青年党员学习小组”,立足于青年党员的长远发展。“特色党课系列”为理论学习注入生动活力:坚持“一人一党课”特色党课,形成了“一人一党课、人人上讲台”的良好态势;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课通过会议记录、拍照等方式整理成册,并发布新闻稿等。“东东思政工作室”深入人心:深化“东东”形象,推出“东东”系列表情包、“东东”玩偶等系列产品;推出“东东记单词”小程序,支持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希伯来语,助力学院学风发展;将“东东”形象融入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多媒体作品中;提炼出以“5+”为特征的“东东思政工作法”等。“学院精神文化体系”凝聚学院发展生命力:深入挖掘学院历史,邀请退休老教师、学生、校友讲述院史故事,建设院史室,并制作院史手册、院情手册;开展院徽、院训设计大赛,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学校的红色基因、学院的光辉历史。

3.专业特色、学院文化与新媒体结合创新。结合专业特色,聚焦人才培养: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需要,突出小语种专业特色,打造出更具有业界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的学院党建品牌。结合学院文化,提升发展内涵:开展学院历史文化挖掘工程;推出《中东学院院史手册》;学院“立京华·见中东”,承担CGTN 阿语频道纪录片《生死之间》翻译工作,向阿拉伯观众展示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展现的高效动员力和组织力;组建“全球新闻编译团队”,即时搜集编译报送中东地区新闻报道,为我国及时掌握海外动态提供重要参考。结合新媒体,智慧发展与时俱进:形成党总支书记牵头、2 位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教师负责、20 余名学生参与的新媒体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今日头条、VLOG 等新媒体手段开展宣传,推出一批学院党建新媒体产品。

4.党建领航创新。学院党总支紧扣“党领导一切”的原则,以党建领航学院各项工作,各项建设措施也围绕党建落实开展。党建领航,人才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工程”,推动“课程标准化、测试标准化、域外培养标准化”;掌握市场导向,及时了解国际形势,调整专业设置。党建领航,科学研究:建立“党员教授工作室”,让优秀教学领军人物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重大科研项目、难点课题的攻关。党建领航,社会服务:学院致力于“学以致用、服务社会”,主动承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等国家部委和北京市的各类外交外事活动,精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党建领航,文化传承: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让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焕发出新的活力;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引领和辐射作用,建成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院系文化品牌形象;深入打造学院文化“六个一”品牌工程,推出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师生新媒体作品,如《微光》《初心》《建功新时代 巾帼绽芳华》等,为学院事业发展创造积极的内外舆论氛围。

党建作为高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学院的发展起着指导引领性的作用。在日常学生工作中抓好党建这一“重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组织建设,夯实党建基础,不断创新理论实践,做到党建工作、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统筹发展、齐头并进,让党的理念、路线、政策、方针根植于工作方方面面,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新路径。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以新时代党建引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旅游科学体系改革实践

□ 文/ 李创新

摘 要:作为全国唯一以“旅游科学”冠名的高校教学科研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对中国特色旅游科学体系具有系统性的构思设计。旅游科学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以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引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核心职能,并统筹“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旅游科学体系改革实践。本研究旨在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为切实推动基层党组织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务实做好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党建;中国特色;旅游科学体系;“三位一体”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新时代党建工作应围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核心职能,切实做好“三位一体”的系统性设计与创新性实践。旅游科学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以下简称党支部)现有在职在编党员教工21 人。其中,6 人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旅游管理教学团队”核心成员;5 人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旅游经济学”团队核心成员;1 人为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旅游局首批旅游业青年专家、中国旅游协会首届旅游教育名师;1 人获评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杰出青年教师;2 人获评北京市高校青年拔尖人才;3 人担任国家5A 级景区评定委员会专家;1 人入选北京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1 人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22 年3 月,旅游科学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党建引领教育教学——“教育之本,于学于教”

1.思政先行,带动红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切实推动思政教育同专业思政相融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立体融合,制定和实施“红培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在课堂阵地中强化红色引领、在校园文化中彰显红色元素、在主题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实践育人中笃行红色传承,切实做好领导保障等方面配套。特别是将思政工作与旅游管理学科综合改革深度融合,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扎实体现“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宗旨。

2.旅游管理教学团队与教材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不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的高度协同和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以“课程思政”和“红色旅游”为特色主题的教育教学成果。“红色旅游”“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等一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初步建立;在线课程一期建设完成,形成了近30 门课程的在线建设或录制课程体系;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旅游管理专业进入A+序列,名列全国第四位;旅游管理专业先后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旅游景区管理与规划”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有多门课程获批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等;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基于思政与专业深度融合的‘红色基因传承’旅游教育模式创新”获评2021年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3.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旅游人才。

对标服务国家文旅战略,特别是首都文旅发展新要求,培养出一批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旅游人才。采用三维教学法体系和双向教学师资体系,确保教学资源的国际化和特色化,产学研用一体化。2022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旅游业的不利因素影响下,应届毕业生深造、就业依然取得较好成绩,2022 届毕业生中已有5 名硕士研究生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博士研究生,50 余名本科生被录取为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硕士研究生。

党建引领科学研究——勇于进取,开拓创新

1.系统性做好专业建设与学科体系顶层设计。一是在学科建设方面。按照“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改革方向,深入探索新文科背景下高水平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识基础+特色方向”的思路,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知识构成和核心作用,并以此推动专业课程设置与综合试点改革。二是在科学研究层面。确立“文旅与休闲经济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旅游研究”“文旅企业投资与管理研究”“旅游大数据科学与决策研究”“旅游与前沿交叉学科研究”五大研究方向,并据此创建五大科研团队,开展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在巩固发挥旅游学科传统优势的同时,推动旅游学科转型升级和交叉融合发展。三是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建立一批“党员教授工作室”,推动重大科研项目、难点攻关课题开展;对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贡献度”情况开展调研,进一步发挥党员在重点课题、难点课题攻关方面的先锋作用,推动建立“老、中、青”三代梯队健全的科学研究骨干团队;聚焦国家、首都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团队的特色学科优势,鼓励党员教工撰写高水平资政报告,为国家大政方针建言献策。

2.旅游管理科研高地加速隆起。过去3 年间,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旅游管理科研团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获批APEC 等国际组织的研究课题1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近20 项;立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文旅部研究课题、国家民委研究课题等省部级项目数十项;承担了数十项文旅部、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等机构委托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科研团队在Tourism Management等国际权威刊物及《管理世界》《地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地理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刊发了数十篇高水平成果。

党建引领社会服务——“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1.响应党的号召,时刻冲锋在前。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承担文旅部、商务部等国家标准、规划10 余项;有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中国旅游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5A 级景区评定专家;获中央及省部级领导批示数项,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数项。二是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助力重大国事活动。承担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庆典、中非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园会等重大国事活动志愿者培训服务;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长城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规划。三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勇担疫情防控重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10 多位教师分别以资政报告、媒体专访、公益讲堂、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积极投入到智力抗“疫”阻击战中,为行业疫后恢复提供学科智力支持;近10 名党员教师下沉到社区服务抗“疫”。四是服务产业发展,提供培训咨询。为中石油、中车、中牧、京东、美团、香格里拉、首都机场集团等知名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培训,年均参训近千人;与中国旅游协会等联合成立培训基地。

2.主动引导红色旅游与红色教育回馈国家和社会。积极引导红色旅游、红色教育以及旅游领域教学与研究,时刻坚持“心系家国”。围绕党和国家战略开展的红色旅游系列研究成果获得较好社会评价,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旅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机构委托,党支部带领师生先后开展了“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评估”“‘十四五’红色旅游创新发展思路研究”“新时代红色旅游景区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时期海外旅游市场营销研究”“常态抗疫背景下的虚拟旅游与数字文旅内容建设研究”等系列“红色旅游”研究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体制机制与政策保障

1.落实基层党支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通过“一规、一表、一册、一网”,切实强化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在理论学习的活动安排上立足一个“实”字。通过讲座等多种形式,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为主线,扎实推进理论学习,帮助教工党员及其他教工实实在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感性。通过理论学习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教育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坚持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落实基层党支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2.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突出“思政+专业”导向,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设计中探索和实践“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提炼旅游专业课程讲授进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引导支部党员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光荣使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立体融合,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学习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座谈交流、学习成效评比、学习体会交流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交流;通过“政治引领+素质养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清晰划定师德师风“纪律红线”。以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抓细抓实师德师风和廉政教育。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学校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展开热烈讨论;认真观看《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教师在一起》等教育视频,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期待。强化监督,严格师德考核,严把政治“体检”关,贯穿教工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师德师风宣传常态化,讲好师德故事,通过开展“师德榜样(先锋)”等评选与表彰活动,宣传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以教师言行规范与学术伦理制度建设为抓手,设红线、设底线,坚守师德底线,坚持学术诚信,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本文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20年党建思政(德育)专项研究课程思政难点攻关计划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结项成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22 年本科教育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三进)项目《旅游文化学》中期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党建引领高校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