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以来中国生态扶贫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2-09-06郑泽宇

关键词:补偿文献精准

郑泽宇

[提要]生态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脱贫减贫、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效衔接的重要方法。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322篇CSSCI和北大核心收录的生态扶贫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探索生态扶贫的研究特征、研究主题、研究前沿以及研究趋势,厘清了生态扶贫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结果表明:在研究特征上,生态扶贫研究经历了2000年至2015年的起始期和2016年至今的发展期两个阶段,生态扶贫研究规模日益扩大,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形成了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但在科研合作趋势和学术交流上存在显著短板。在研究主题上,生态扶贫研究主要围绕生态扶贫的概念内涵和理念发展、生态扶贫的运作机制和实现路径、生态扶贫的产业模式和风险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在研究前沿上,生态扶贫方法创新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减贫路径是研究的前沿方向。在研究趋势上,在发展期阶段,生态扶贫产业建设、精准化生态扶贫策略、后扶贫时代贫困地区生态治理等研究内容的热度较高,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扶贫研究内容的具象化和研究话语体系的不断发展。后续研究应致力于提升生态扶贫的实证研究层次,加强跨学科交叉与学术合作研究,聚焦生态扶贫的实施效果研究,完善生态扶贫的制度体系研究,以此提升生态扶贫研究境界,稳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服务生态扶贫的实践发展。

引言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1],“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成为精准扶贫方略的五大实施手段之一。在此基础上,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2]等生态扶贫工作要点,指明了生态扶贫对于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实现长效生态保护和长期稳定脱贫的重大现实意义。进一步,为了确保生态扶贫工作落到实处,2018年以来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相继印发出台了《生态扶贫工作方案》《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关于以生态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2020-2022年)》等政策文件,为我国生态扶贫的制度探索和实务实践提供了操作层面的规范指引。

生态扶贫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等多项重大战略决策的共同目标,也是解决生态脆弱区贫困问题的现实手段。促进生态扶贫不仅是实务发展的重点工作,它同样得到了学界各领域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就学界研究内容来看,目前较少有对生态扶贫核心研究内容进行文献综述的研究成果,在复盘生态扶贫文献的知识基础和核心观点上存在研究空白。为进一步了解生态扶贫领域的研究概貌,本文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生态扶贫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构建领域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复合学科观,剖析生态扶贫研究脉络方面的主题分布、演进规律与研究前沿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生态扶贫的后续高水平研究提供知识指引。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数据获得的准确性是得到精确结论的前提条件。考虑到CSSCI数据库和北大核心数据库文献的权威性、完整性和学术影响力,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性,本文以CSSCI数据库和北大核心数据库为文献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中以“主题关键词=生态扶贫;期刊来源=CSSCI+北大核心;不设时间跨度”为方法检索到分布于1996年至2022年4月的336篇文献数据,筛除新闻、通告、导语等不相关文献后,最终选择了2000年至2022年的322篇文献数据作为本文计量分析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将上述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第一,通过CiteSpace对文献数据作初步分析,结合笔者对文献数据的精读,形成文献发表年份的时间切片、学科基础切片、以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为内容的科研合作图谱以及高被引文献分布表,由此把握生态扶贫研究概貌;第二,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功能,通过关键词研究热点、研究主题以及研究的演化路径三个方面来总结生态扶贫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演进趋势,对这些内容进行解读,评析生态扶贫研究的整体动向和研究前沿,最终指出生态扶贫研究未来深化的方向。

二、生态扶贫研究的文献特征分析

(一)文献发表量分布

年度文献发表量是反映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相关研究演进趋势与研究成熟度的前提条件。对于分布在2000年—2021年间的320篇研究文献①进行时间排列后(图1)发现,生态扶贫研究的时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始期(2000年至2015年),该阶段生态扶贫研究文献数量整体较少,文献数量缓慢增长且平稳发展。2001年陈浩、赵君丽发表的《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是起始期生态扶贫研究的基础文献之一,该文系统地论证了农村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关系,提出经济扶贫和生态环境优化相结合,通过治理环境恢复生态来积累生态财富和实现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3],相关观点为后续研究深化奠定了基础。从政策发展的角度来看,起始期内《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虽然这些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态和扶贫相结合的治理理念[4],但在起始期生态扶贫并不是国家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思路,由此也反映出2000年至2015年间学界研究规模的整体低迷。第二阶段为发展期(2016年至今),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呈现急剧上升的发展态势,并于2020年达到56篇的极点。结合实务进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了生态扶贫对贯彻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作用,此后2018年《生态扶贫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实施推动了生态扶贫的实务进展,并对生态扶贫的实践理念、方法和路径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为学界研究生态扶贫提供了契机,由此表现为发展期学界研究文献数量的显著增长,尤其是2020年的发文量,较2016年增长了三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2021年生态扶贫研究文献数量有所回落,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扶贫研究热度的衰退。整体来看,后扶贫时代精准化、专业化、生态化、均等化扶贫的现实需求以及生态扶贫对稳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作用,都为生态扶贫的实务热点增加与学界研究规模扩大提供了可能性。

图1 生态扶贫研究发表文献量年度分布

(二)学科基础

文献学科门类分布是判断研究力量集中领域的重要前提。通过文献统计和精读分类,汇总了生态扶贫研究文献所涉及的主要学科分布(图2)。研究发现相关研究内容具有学科交叉性,单一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因而生态扶贫研究领域的复合学科属性非常明显。其中涉及管理学学科内容的研究文献为174篇,占比54%;生态学文献为145篇,占比45%。管理学和生态学学科作为生态扶贫研究的主要学科视角,贡献了整体研究文献的99%。除此之外,环境学(32%)、社会学(18%)、政治学(15%)等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在生态扶贫研究中也占有突出位置。复合学科特征的学科基础表明,综述生态扶贫研究必然要从跨学科视角来统筹。

图2 生态扶贫研究的主要学科分布

(三)科研合作

学术研究的作者合作程度是判断学科研究进展的重要指标,毕竟单一作者的研究成果虽能反映其研究能力,但无法展示学科研究全貌,而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则有助于学科体系走向成熟[5]。科研合作包括机构合作和作者合作两个层次,为了清晰简洁地识别研究机构和研究作者的学术合作和联络情况,在CiteSpace软件中选择“Author”+“Institution”为节点类型,将机构分布情况和作者分布情况合并展示,绘制了生态扶贫研究的科研合作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图谱中连线的密集和粗细程度反映了机构间、作者间科研合作的紧密程度。

图3 生态扶贫研究科研合作知识图谱

具体来说,在机构合作上,生态扶贫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分布于高校、省社会科学院和国家部委研究所。其中四川省社科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是生态扶贫研究的中坚力量。从研究机构属性来看,生态扶贫研究机构主要是公共管理、旅游管理、经济管理和生态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智库,佐证了图2生态扶贫研究的学科基础分布。在作者合作上,生态扶贫研究形成了以靳乐山、莫光辉、吴铮争、杨新军、秦远好、刘德秀、李晓夏等作者为核心的数个研究团队,但是尚未形成团队间交流的、联系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就整体来看,生态扶贫研究科研合作图谱的密度值为0.0683,低于0.1的正常水平,合作连线较为短促,连线密度低,反映了生态扶贫研究科研合作联系不够紧密、研究机构和作者分散化和独立化的特征。这进一步说明,作为精准扶贫研究下的小分支,学界对生态扶贫研究的关注度不足,围绕生态扶贫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研究主体较少,在科研合作趋势和学术交流上存在显著短板,进而预示着生态扶贫研究在强化学术交流合作、扩大研究群体、研究资源知识共享等方面存在较大进步空间。

(四)高频被引文献分布

文献的被引频次与相关研究的学术影响力息息相关[6],高频被引便反映了相关文献在生态扶贫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知识中心性。通过整理高频被引文献(表1)并分析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了解生态扶贫领域研究的知识基础。由表1可知,在排名前10的高频被引文献中,仅有常慧丽《生态经济脆弱区旅游开发扶贫效应感知分析——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一文发表在2007年,其余文献都是发表在2013年以后。这说明早期文献对生态扶贫整体知识的贡献不大,进一步反映了生态扶贫研究学术影响力和知识基础的后发性,后文的研究也将体现这一特征。

生态扶贫研究领域的最高被引文献是豆书龙、叶敬忠于2019年发表的《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被引频次264次,远超后序文献的被引频次。该文在阐释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衔接可行性和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指出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资金有序转化、采取差异化市场化生态扶贫手段对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驱动作用[7]。刘慧、叶尔肯·吾扎提于2013年发表的《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也具有显著超越后序文献的被引频次(174次)。该文较早地系统指出了中国西部地区扶贫开发所面临的生态风险,而为实现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互协调的发展理念,应因地制宜地创新生态扶贫模式,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生态移民的制度安排[8]。这两篇最高频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为后续生态扶贫研究提供了观点支持。

总体来看,表1高频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是通过理论演绎或扶贫政策解读,从政治学、管理学等研究视角来阐释生态扶贫的内涵外延,指明农村、民族地区扶贫和生态保护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出优化生态扶贫作用机制、价值取向以及发展路径的研究(序号1、2、3、4、5、9、10);二是运用西部地区实证调查数据,从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研究层面来评估生态脆弱区生态扶贫模式实施绩效、效应感知、发展需求等内容的研究(序号5、6、7、8)。这两类研究内容一方面印证了生态扶贫研究的多元学科和多元研究视角,另一方面凸显了绿色发展理念、精准扶贫政策以及农村、民族地区实证发展对生态扶贫研究开展的支持作用。

表1 生态扶贫研究的10篇高频被引文献

三、生态扶贫研究脉络分析

(一)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成果的核心展现。关键词频次越高,表明围绕该关键词的研究频率越高,对关键词词频与分布进行科学统计,则可揭示相关领域研究主题热点分布的规律。使用CiteSpace软件,以“Keyword”为节点类型,通过寻径算法(Path finder)绘制了生态扶贫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图4的网络密度为0.1012。在图4中,关键词节点的形状越大,表明其在生态扶贫研究中出现的频次越高,围绕其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影响越为深远,而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则反映了相关节点在生态扶贫研究中的逻辑关系。由图4可知,生态扶贫研究的最大关键词节点包括“生态扶贫”“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补偿”“脱贫攻坚”,这些关键词处于整个图谱的中心位置,占据图谱面积最大,表明其在生态扶贫领域中的最高研究热度。同时,“生态扶贫”等关键词在词义类型上属于政策术语,在词义内容上指向宏观,这些宏观关键词构成了整个生态扶贫研究的词义基础,引发了对生态扶贫微观领域的拓展研究。

图4 生态扶贫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进一步,通过CiteSpace的词频统计功能梳理了生态扶贫研究词频较高的20个关键词,如表2所示。表2表明,在上述宏观关键词节点以外,生态扶贫研究较为显著的关键词节点还包括“生态移民”“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扶贫开发”“生态旅游”“后扶贫时代”“生态文明”“共同富裕”“后扶贫时代”“生态振兴”“生态农业”等。这些关键词在词义内容上指向微观,它们通过连线与“生态扶贫”等宏观关键词相关联,是对宏观关键词内容的细化。进而微观关键词的内容反映了学界在生态扶贫研究具体领域上的偏向,即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认识精准扶贫的生态价值,并在后扶贫时代通过旅游扶贫、生态移民、生态产业扶贫、生态农业建设等扶贫手段创新来促进贫困地区的生态振兴和精准脱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研究理路。

表2 生态扶贫研究高频、高中介性关键词排序

在梳理生态扶贫研究领域文献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图4和表2所示关键词节点内容,可以将当前学界关于生态扶贫的研究主题归为三类内容,即生态扶贫的概念内涵和理念发展、生态扶贫的运作机制和实现路径、生态扶贫的产业模式和风险评价,这三类研究主题分别在图4中具有代表性关键词,如表3所示。

表3 生态扶贫研究主题及其代表性关键词

1.生态扶贫的概念内涵和理念发展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扶贫开发要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农村贫困地区绿色减贫和生态扶贫发展思路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生态环境部定点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文件中得到体现。在学界,自1999年沈斌华在《谈“生态扶贫”和“组织扶贫”》一文中系统地提出生态扶贫的概念之后[10],学界对生态扶贫概念内涵进行了多元视角的阐释。李仙娥等指出,生态扶贫是在经济发展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限制、生态改善成果难以普惠贫困人口等情境中,面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新型扶贫观,其目的是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1]。在此基础上,沈茂英等将生态扶贫的内涵聚焦于生态项目和生态产业,即认为生态扶贫具有提供生态服务产品、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生态消费体系以促进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要义[12]。上述内涵主要聚焦于生态扶贫的经济属性和经济功能,杨庭硕等作者进一步指出超越经济领域,将生态扶贫的内涵拓展至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文化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和谐稳定,构建贫困地区文化生态共同体,通过文化和谐促进生态保护和人口减贫的积极意义[13]。

在理论支撑及理念发展上,郇庆治等指出生态扶贫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支点及创新前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则对生态扶贫政策领域起到基本的理论引领和行动纲领性作用[14]。郎秀云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思想在打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对立的狭隘思维,破解生态贫困治理难题上的重要作用,进而奠定了生态扶贫实践的理论基础[15]。除此之外,绿色发展[16]、共建共享[17]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重要理念也成为生态扶贫实践发展沿革的行动基础。整体来看,生态扶贫内涵的发展性来源于其蕴含原理的厚重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扶贫思想等重大理论思想的指引,助推了生态扶贫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2.生态扶贫的运作机制和实现路径

生态扶贫的实践理路是新时代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贫困地区扶贫脱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党和国家在反贫困治理理念、模式路径上的广阔思维和发展决心。作为典型的复合领域,生态扶贫实践的靶向包括生态保护和扶贫减贫两个方位,因此其运作机制的设计也应基于这两个方位的有机结合来开展。刘春腊等指出,中国精准扶贫和生态保护对接的机制进路可从贫困人口与生态补偿对象对接、扶贫地域与生态补偿地区对接、产业扶贫与生态补偿措施对接、贫困程度与生态补偿标准对接、扶贫政策与生态补偿需求对接五个维度来开展[18],这一研究奠定了生态扶贫运作机制实践的模式框架。在此基础上,黄金梓基于政策工具组合运用的视角,指出在单一规制工具制约多元发展目标实现的背景下,优化生态扶贫模式应致力于多元政策工具的使用,通过命令控制型工具和市场激励型工具的组合运用,增强生态脆弱区贫困人口的治理能力和环保意识,降低农村生态破坏及返贫的潜在风险[19]。覃凤琴则对财政支持生态扶贫的机理作了分析,强调通过税费和税收优惠等收入端工具和生态扶贫公共服务支出、企业和个人绿色补贴等支出端工具来强化生态扶贫财政支持能力的重要性[20]。除此之外,政策支持、产业促进、技术转化和人才培养机制也是使生态扶贫实践迈向精准化、有效化的重要运作机制[21]。

在实现路径上,不同地区致贫因素、环境要素的差异化使得生态扶贫运作机制的具体靶向也偏于差异化,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研究对策进路。比如朱珈莹等研究指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可通过精准识别旅游项目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完善生态旅游扶贫受益模式,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来实现地区脱贫减贫[22];肖文海等通过对资源富集生态功能区贫困成因进行分析,指出资源富集生态功能区脱贫可依托自然资源产权保障机制、环境权益交易机制、投融资和利益联结机制来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23]。在生态扶贫实现路径的一般方法论提炼上,参与贫困地区生态工程建设,发挥生态补偿政策的减贫作用,设立贫困地区生态公益岗位,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易地有序生态搬迁[24]以及设立统合多个职能部门的生态贫困治理考评机制[25]是实现贫困地区绿色减贫、稳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路径。

3.生态扶贫的产业模式和效果评价

现有扶贫经验表明,伴随着生态产业规模的有序扩张和产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群众就业问题、收入问题以及地区性环境污染问题都可得到有效缓解乃至克服。因而,发展以绿色生态为内容的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地区有效脱贫的现实要求,产业扶贫也是中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实施方法。就当前研究内容来看,生态产业扶贫的既有问题、发展模式以及产业效果评估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刁瑷辉指出生态产业扶贫存在重经济效益而轻生态效益、扶贫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低以及扶贫产业同质化等现实问题[26],郑百龙等结合福建原中央苏区县扶贫产业发展实证进一步指出,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制约在于缺少产业资金、缺少劳动力、缺少产业技术以及缺少产品销路四个方面[27]。生态产业扶贫的现实问题凸显了精准化生态产业发展、对症下药式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开发的重要性。周兵等结合凉山彝族自治州产业扶贫实践经验,提出PPP模式、资产收益模式、电商扶贫模式、“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的推行对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状况的积极意义。同时就效果评价来看,产业扶贫模式在市场和经济维度上取得的成效要大于社会和环境维度,指明了未来产业扶贫模式面向多元多层次、涵盖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要素的优化进路[28]。生态产业扶贫模式在制度模式确立及评价上应确立实现经济效兼具生态效应的双重目标,因而政策、组织、技术、劳动力、社会文化等多元要素的共同调度是产业模式发展的主要方法。黄承伟等研究指出,应推动产业扶贫与生态发展耦合的政策出台和制度设计,打造标准化的产业技术和服务体系,建立产业化规模经营土地和高素质劳动力稳固合作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此积极调度技术、资金、政策、劳动力等本土资源要素,充分发挥产业的绿色减贫效应[29]。冯朝睿结合云南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实践评估了产业扶贫的实践效果,结果表明产业扶贫虽然有效达到了连片特困地区脱贫的政策目标,但仍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30]。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对旅游产业扶贫效果[31]、林业产业扶贫效果[32]等进行了评估。生态产业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平衡的产业扶贫治理机制的优化提供了依据。

(二)研究前沿分析

在图4的基础上,通过提取生态扶贫研究关键词的聚类标签,结合聚类标签词可以判断生态扶贫的研究前沿。利用CiteSpace软件的聚类算法,绘制了生态扶贫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图5的模块Q=0.4257,轮廓值S=0.608,Q值大于0.3、S值大于0.5说明图5的聚类结构比较合理[33],清晰体现了生态扶贫研究聚类间的结构特征、标签词名词及其连线,可对其开展进一步分析。由图5可知,生态扶贫研究主要形成了八个显著聚类:#0乡村振兴、#1精准扶贫、#2扶贫、#3生态补偿、#4旅游扶贫、#5重点生态功能区、#6科技扶贫、#7生态精准扶贫。

图5 生态扶贫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同时,借助CiteSpace的聚类关键词信息汇总功能,整理了上述聚类标签下的代表性关键词,如表4所示,对这些关键词的把握,有助于理解各个聚类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而把握生态扶贫研究前沿。

表4 生态扶贫聚类名称及关键词节选

图5和表4说明,就研究前沿来看:第一,#0乡村振兴、#1精准扶贫、#2扶贫、#7生态精准扶贫四个聚类共同指向“精准扶贫”的主题研究,其中包含“生态振兴”“生态文明”“相对贫困”“扶贫开发”“助推脱贫”等一系列关键词,这便说明精准扶贫是生态扶贫研究的主要前沿方向之一。结合上文综述可知,生态扶贫是贯彻精准扶贫战略的手段和方法,那么生态扶贫研究就必然依托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原理、宗旨、方法及策略。第二,#3生态补偿、#5重点生态功能区两个聚类指向“生态补偿”的主题研究,其中包括“生态资产”“生态系统功能服务”“生态补偿机制”“国家公园”“碳汇交易”等关键词,这说明生态补偿机制的减贫路径是研究前沿之一。第三,#4旅游扶贫、#6科技扶贫指向了“扶贫方法”的主题研究,包括“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产学研结合”“技术下乡”“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等关键词,说明在生态产业扶贫之外,涵盖科技扶贫、旅游扶贫等范式的生态扶贫方法创新是研究前沿之一。相关聚类指向的研究前沿汇总如表5所示。

表5 生态扶贫聚类名称及其研究前沿

利用CiteSpace的突现词检测功能来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前沿的准确性。通过突现词检测,可以把握不同阶段出现的突现词及其强度,表明学界对生态扶贫研究突现词的关键频率与关注度,以此强化对领域研究前沿的把握。在CiteSpace软件中,以“Keyword”为节点,选择“Citation burst”排列方式,通过“View”得出生态扶贫研究排名前7的突现词,如图6所示。图6表明,相较于本文研究所用文献的时间跨度,生态扶贫研究突现词的时间跨度较短,且在突现时间上偏于新近,表明其对早前研究的学术影响力相对较弱,但反之,这也表明相关突现词汇的前沿属性较为突出。图6中的突现词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关注生态补偿和扶贫开发的关联关系。“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是解决生态贫困,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制度安排,那么生态补偿对减贫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减贫效果如何,相关研究是生态扶贫的前沿内容。第二是关注生态旅游、生态产业以及生态移民等方法手段的减贫能力。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扶贫思维的转变推动了扶贫模式的绿色化及多样化,生态扶贫的方法创新包括哪些方面,它们的减贫效果如何,这同样是生态扶贫研究的前沿内容。

图6 生态扶贫研究突现词网络

综上所述,在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生态扶贫研究前沿的基础上,通过突现词检测分析进一步验证和纠正了研究前沿的主要方向。本文将生态扶贫研究前沿内容概括为生态扶贫的方法创新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减贫路径两个方面。

1.生态扶贫的方法创新

伴随着2021 年 2 月 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扶贫时代面向相对贫困的生态治理、生态扶贫治理方法的精准化、靶向化成为学界研究的前沿内容。除生态产业扶贫这一传统治理方法以外,现有研究还基于生态旅游扶贫、生态科技扶贫、生态移民等角度对生态扶贫的实现机制展开了广泛讨论,体现了学界在方法研究上的丰富创新思维。在生态旅游扶贫上,王茗等研究指出,生态农业发展对提升贫困地区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生态农业还具有观光旅游层面的经济意义,而开发休闲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则有助于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及促进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4]。除了生态农业这一生态旅游资源以外,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西部山区等贫困地区,则应因地制宜地精准识别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和品牌化建设,完善生态旅游扶贫受益机制,从而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和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契合[35]。在生态科技扶贫上,乌兰等指出生态扶贫和科技扶贫具有耦合性,为生态产业融入科技能力,通过科技扶贫带动生态扶贫,有助于提升生态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科技水平,这在提升贫困地区产业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上具有显著意义[36]。事实上,生态治理本身便蕴含着科技治理的涵义,科技要素水平是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衡量尺度。王克林等结合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的生态治理实证,指出应确立科技扶贫和生态系统服务融合发展的思路,借助喀斯特生态研究的科技力量优势,推动贫困区域生态系统修复,发展可持续生态衍生产业,建立贫困区域生态空间分区分类管控机制,以此实现精准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效[37]。在生态移民上,生态移民的直接目的是促进成片贫困地区脱贫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实现生态富民。同时,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李培林等研究指出,移民占有的土地面积减少、非农就业机会的缺失、生态环境资源紧缺、标准化安置方式难以满足个体移民需求等问题,制约了生态移民的发展成效[38]。进而,为了推动生态移民工程落到实处,作为生态移民和精准扶贫组织主体的政府则应围绕住房、土地、就业、产业、社会保障和财税等方面进行政策设计与推动实施[39],以此实现生态富民的发展目标。

2.生态补偿机制的减贫路径

严格意义上来讲,生态补偿同样可以看作是生态扶贫的一种方法创新,只不过不同于生态旅游、生态移民等方法以扶贫减贫为直接政策目标的属性,生态补偿是以保护改善环境状况,调解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利益相关者经济关系为主要政策目标的制度机制,扶贫减贫目标在生态补偿中不具有优先地位。就学界研究来看,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政策意蕴的贯彻和落实,促使生态补偿机制的减贫路径成为生态扶贫的研究前沿内容。生态补偿兼顾扶贫减贫的发展目标、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来促进贫困地区减贫也逐步成为学界共识。就生态补偿机制的减贫意义来说,任林静等指出,生态补偿政策与贫困在地理空间、对象身份和多元政策目标上存在耦合,通过生态补偿政策减贫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40]。孙雪等指出生态补偿可通过资金、实物补偿等外在帮扶及产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等内在帮扶手段,缓解民族地区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其在均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打破生态贫困恶性循环上的有效作用[41]。

在明确生态补偿机制减贫意义的基础上,学界对就生态补偿机制的减贫路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张宜红等结合实践中生态补偿政策依据不明确、生态扶贫脱贫效应存在差异以及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机制缺失等问题,指出明确生态补偿减贫政策依据,发挥现金补偿、岗位补偿及产业补偿的协同扶贫作用,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等补偿资金投入及确立市场化生态融资机制的重要意义[42]。刘春腊等研究指出,生态补偿扶贫需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资源禀赋和生态条件,发展差异化补偿政策体系,构建基于文化和生态等因子相互协同的补偿式扶贫体系,实现生态补偿和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发展[43]。除此之外,还有研究结合实证对生态补偿和脱贫减贫的契合度及发展路径作了探讨。吴乐等通过对贵州省三县的实证分析指出,现行实践标准下生态补偿的现金补偿机制并未发挥其缓解贫困的良好效果,反而对农户长期收入的提升存在反向影响,进而未来应提升补偿资金投入,丰富生态补偿扶贫的多元手段,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向[44]。李一花等结合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准自然实验发现了生态补偿制度对西部地区居民的显著减贫作用及其对中、东部地区居民的不显著减贫作用,据此提出了厘清区域致贫主要矛盾,结合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强化贫困识别机制和提高生态补偿减贫精准性的发展建议[45]。整体来看,通过实证调查的生态补偿扶贫减贫的作用机理、补偿方法、精准化路径等内容仍存在研究不充分的问题,相关文献在生态扶贫研究中数量较少,而伴随着生态补偿政策水平的提升和对生态补偿功能价值的实践需求扩张,在未来生态补偿扶贫减贫仍将占据生态扶贫研究的前沿板块并不断发展其内容。

(三)研究趋势分析

CiteSpace聚类视图中的关键词时区图谱可以清晰地显示在不同时间段内研究热点的分布情况,通过对研究热点的观察可以总结出研究内容伴随时间演进的发展趋势,从而有助于便于辨识学科研究前沿的分布及其演化。基于此,利用CiteSpace绘制了生态扶贫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如图7所示。图7表明,生态扶贫研究的核心节点“生态扶贫”最早出现在2009年,而在2000年至2008年的文献数据中则没有体现,这进一步印证了上文所述早期文献对生态扶贫整体知识贡献不大的结论。究其原因,2000年至2008年的文献虽然普遍涉及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这一研究主题,但此时生态扶贫并未作为专有术语广泛出现在学者的研究中。因此就图7来看,生态扶贫研究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2000年至2012年的萌芽期和2013年至2022年的发展期两个阶段。

图7 生态扶贫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第一,2000年至2012年为生态扶贫研究的萌芽期。在这一阶段,生态扶贫的科学概念尚未形成,相关的政策资源禀赋也很匮乏。由于缺少政策支持和充分的实践经验,生态扶贫的萌芽期研究主要停留在学界讨论的阶段。图7表明,伴随着时间推移,在2009年前后形成了“生态扶贫”“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等较大节点,结合文献研读,此时学界对生态扶贫的关注主要聚焦于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的互动模式上。起源于对贫困人口分布空间和资源生态分布空间高度重合性的考量,贫困区域往往面临着扶贫开发和生态修复的双向任务。而在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实践背景下,扶贫开发和生态修复往往会反向而行、相互阻碍掣肘。因此,萌芽期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互动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聚焦扶贫开发和生态修复的良性互动场景及机制,如生态旅游扶贫和生态文明村联动开发[46]、扶贫开发与民族地区生态恢复耦合机制[47]等研究;二是将生态治理作为方法来实现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如通过生态移民[48]、生态旅游[49]促进扶贫开发和实现环境保护等研究。整体来看,萌芽期研究内容比较粗略,但也为生态扶贫研究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前期基础。

第二,2013年至2022年为生态扶贫研究的发展期。在发展期,生态扶贫研究的关键词节点数量急剧增加,萌芽期“生态扶贫”节点的影响力逐步显现并通过密集连线向发展期辐射。结合实务进展,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精准扶贫的脱贫攻坚新阶段。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系统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战略思想,生态扶贫成为推进精准扶贫方略的重大举措。由此不难看出,在生态扶贫研究的发展期,国家层面相关扶贫政策、制度的陆续出台与体系完善成为推动学界研究内容扩展的重要动力,也为生态扶贫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宏观指引。同时,图7表明,发展期出现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补偿”等关键节点以及“生态文明”“生态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治理”“后扶贫时代”等小节点,展示了生态扶贫研究围绕生态扶贫产业建设、精准化生态扶贫策略、后扶贫时代贫困地区生态治理等内容的更为具象的研究空间。而伴随着发展期生态扶贫研究内容的具象和研究话语的完善,生态扶贫研究可继续结合实务进展,聚焦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论述的深入解读及运用上,以此使生态扶贫研究逐步迈向成熟阶段与推动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四、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生态扶贫研究的核心文献进行了可视化研究,探索了该领域的研究特征、研究主题、研究前沿以及研究趋势,在厘清生态扶贫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新世纪以来生态扶贫研究由2000年至2015年的起始期逐步迈向2016年以后的发展期阶段。在发展期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扶贫思想的指导以及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实施推动了生态扶贫研究的进展,并对生态扶贫的实践理念、方法和路径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扶贫研究规模日益扩大并在新近年份呈现出高位发展的研究态势。

第二,生态扶贫研究是具有跨学科属性的复合议题,管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视野下研究成果丰富,同一研究文献也往往涉及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学科交叉视野下围绕生态扶贫研究形成了一批跨学科的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相关研究作者和机构虽然形成了数个研究核心团队,但是尚未形成团队间交流的、联系紧密的学术共同体,凸显了生态扶贫研究在科研合作趋势和学术交流上的显著短板。

第三,高频被引文献反映了生态扶贫研究内容的知识基础。生态扶贫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表现在优化生态扶贫作用机制、价值取向以及发展路径的研究和评估生态脆弱区生态扶贫模式实施绩效、效应感知、发展需求等内容的研究两个维度。另外,生态扶贫研究高频被引文献主要集中于2013年以后,这反映了早期文献对生态扶贫整体知识的较少贡献,进一步反映了生态扶贫研究学术影响力和知识基础的后发性。

第四,生态扶贫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生态扶贫的概念内涵和理念发展、生态扶贫的运作机制和实现路径、生态扶贫的产业模式和风险评价三个方面展开,由内涵理念到运作机制,再到发展路径,最后走向生态扶贫产业模式评价的研究思路为生态扶贫研究内容的完善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第五,在研究主题的基础上,生态扶贫研究前沿内容主要聚焦于生态扶贫方法创新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减贫路径两个方面,反映了学界在扶贫方法创新和生态补偿机制功能拓展上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态势。在研究趋势上,生态扶贫研究经历了由萌芽期到发展期的阶段,在发展期,学界围绕生态扶贫产业建设、精准化生态扶贫策略、后扶贫时代贫困地区生态治理等内容展开了广泛的学术讨论,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扶贫研究内容的具象化和研究话语体系的不断发展。

(二)研究展望

生态扶贫是中国脱贫攻坚战中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相对贫困治理成效、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扶贫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表明,在研究的脉络进展与前沿趋势之间,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研究布局、提升研究水平以及更好服务中国扶贫实践发展的空间。

第一,提升生态扶贫的实证研究层次。生态扶贫的理论研究数量颇丰,在实证面向上则有所不足。现有研究虽然基于贵州、宁夏、青海等贫困区域实证开展了生态扶贫的效应测算、发展路径等研究,但存在生态贫困实证样本单一、不同贫困地区生态扶贫实证对比分析缺乏以及生态扶贫实证评估的模型化和假设化,展示出了现有实证研究的片面性。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扶贫思想的指引下,未来应结合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以及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样态实证,总结生态贫困地区的一般发展规律和个案地区生态扶贫的创新经验,完善生态扶贫实证评估模型和测算方法,加强实证对比分析,推动实证模型下生态扶贫绩效的实践再验证,通过共建共享理论、绿色发展理论等理论视角来强化生态贫困实证的理论溯源,以此构建生态扶贫科学实证研究体系。

第二,加强跨学科交叉与学术合作研究。基于生态扶贫研究跨学科属性的特点,未来研究一方面应继续扩展生态扶贫研究内容的多重学科视角,防止在单一学科理论思路下研究内容走向封闭;另一方面还应吸引不同领域的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共同深化多重学科的研究内容,促进实证调研的合作化、研究资源信息的共享、研究方法的承继化和理论话语体系的统一化,以此逐步构建以多学科紧密联系为基础的生态扶贫协同研究与学术合作机制。

第三,聚焦生态扶贫的实施效果研究。当前研究往往是问题式研究,即结合某一理论或实证问题,提出完善生态扶贫存在的制度问题或实施问题,并据此指出完善生态扶贫运作机制的方法论。未来研究不仅要以问题为导向,还应修正生态扶贫研究普遍存在的研究结果回溯匮乏的问题,着力聚焦生态扶贫这一方法的实证适用效果以及制度实施效果研究,注重贫困地区生态产业化、工程化、项目化等发展模式实施后的反馈研究,通过数理模型分析、田野调查以及假设分析等方法来验证生态扶贫整体方法的实施效果。

第四,完善生态扶贫的制度体系研究。由内涵理念到运作机制,再到发展路径,最后走向生态扶贫产业模式评价的研究思路虽然为生态扶贫研究内容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但是并不意味着生态扶贫制度框架的确立及制度内容的充实。制度体系的完善一方面应注重个案、单一理论、单一案例在微观层面的论证充实,还要致力于方略性、系统性、全面性发展问题的宏观复盘及解读。在未来,生态扶贫研究应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依托中国扶贫实践,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扶贫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思想和国家政策文件的全面理解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生态扶贫在理论指导、目标导向、行动主体、指向对象、模式搭建、运作机制、发展路径和制度保障上的中国思路,推动以多领域融合发展、多主体共同参与、多种扶贫手段兼容并用、多层次扶贫保障为内容的生态扶贫制度体系的研究,为推动新时代生态扶贫模式走向新的实践创新前沿提供研究支撑。

注释:

①截至2022年4月,CSSCI和北大核心数据库收录的2022年生态扶贫研究文献只有2篇,在图1处统计生态扶贫研究文献发表量时,2022年度的2篇文献数据无法表现出规律性,因此没有纳入统计的必要。图1所示的总体文献数量是分布于2000年至2021年的320篇文献。

猜你喜欢

补偿文献精准
中国耕地生态保护补偿的省级差序分区及补偿标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解读补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