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基本乐理教学探究

2022-09-06山东省聊城幼儿师范学校金志峰

亚太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拍子乐理音乐

山东省聊城幼儿师范学校 金志峰

针对幼儿的教育教学,如同在一张洁白无瑕的纸上书写第一笔,其科学性、规范性至关重要。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幼教人才,各门课程的教学必须严谨、精细,唯此,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师。基本乐理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课,是全部音乐技能课(视唱练耳、声乐、舞蹈、键盘等)学习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能否针对专业特点,科学、规范地开展基本乐理课的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整个音乐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学前教育专业基本乐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中,幼儿家长十分注重幼儿的教育问题,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开展艺术性课程,因此市场对于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目前,中职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市场需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积极开设基本乐理课程教学,进一步强化其音乐素质与基础性知识。

虽然中职学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积极开展了基本乐理课程教学活动,然而依然存在各种问题,造成学生未能牢固掌握基本乐理知识。

(一)基本乐理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理论化

通过对基本乐理课程教学实践的分析得知,教师一味地注重讲解理论知识,未真正认识到音乐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特征,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感知力与创造力。现阶段,教师一般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具有欣赏性的音乐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毫无兴趣,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节奏节拍教学中,如果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虽然从理论层面上掌握了节奏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而转调需从一个调转入另一个调;但是,学生只是对文字进行了理解,实际操作中却无从下手,难以开展有效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

(二)基本乐理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

相比于其他课程,基本乐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性与抽象性,若采取与其他课程一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将无法准确理解乐理知识。现实中,这一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教学预期目标并未完全实现。例如,基本乐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并未设计实践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且整个教学过程的欣赏性、趣味性较差,造成学生学习热情较低。因学生学习热情较低,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教师布置的作业来巩固乐理知识,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

作为一种音乐基础性课程,基本乐理课程同其他音乐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且基本乐理专业知识是其他音乐专业知识学习的起点,若学生想要能够深入、准确地学习其他乐理知识,就必须具有牢固的基本乐理课程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各音乐专业课程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例如基本乐理课程教学中的转调、音程及节奏等也存在于视唱练耳课程中,由于各专业缺少交流,各种教学资源被大规模浪费,并诱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改善学前教育专业基本乐理课程教学问题的途径

对于幼儿教学而言,音乐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所以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必须牢固掌握各种基本乐理知识,并具有较强乐理能力。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基本乐理课的教学应切实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概念阐释力求精准

基本乐理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而诸如节奏、节拍、音程、和弦、调式、调性等概念则是基本乐理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对诸如上述概念的阐释要力求精准,同时,要尽量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近年来,全国教材编写“大潮涌动”,个别教材准入门槛不高、审查不严,使得参编人员专业素养良莠不齐,这就直接造成教材学术质量的下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基本乐理教材在阐释基本概念方面太过随意化,许多概念没有讲清楚,有的甚至还被曲解,给教学带来困难。如“节拍”这一概念,其本身的指向是某种规律,而有的教材却片面强调其“音的强弱”的含义,这就不免和“力度”以及节奏组合形式相混淆。再如“音程”,原指两个乐音之间的“距离”及其相互关系,却被某些教材定义为“两个乐音同时发声”,没有把“形式”和“内容”分清楚。还有“节奏”的概念,指的是时值对比关系,很多教材将之错误解释为“音的长短”。更有甚者,有的教材对于记谱法这类最为基本的概念的阐释也错漏百出——不做“五线谱”与“谱表”的区别。类似上述的错误在现今出版的学前教育专业基本乐理教材中可谓屡见不鲜。

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不可一味地“照本宣科”,要善于甄别教材的对错,避免误导学生。

为了使学生精准把握基本概念,对于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地对其进行“具象”化处理。比如“调性”这一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对于乐感有待培养的学生而言,不但在头脑中难以理解它,就是试图在具体音乐作品中寻找它、感知它的存在也是势比登天。对这一概念进行阐释时,可将它分解为音高、旋法、结构、组织形式等几个具体“可见”的部分,先逐一讲解、分析,而后进行整合,再具体结合音乐作品,令学生感受、体悟。再比如“音程”指的是两个乐音之间的距离,它不像物理世界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那样分明可辨,仅凭一般性的讲述很难使学生清晰了解。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比较几组乐音的“音高差”、分析旋律进行的“跨度”以及做一至八度音程构唱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教学效果较好。

(二)精心选择、设计讲练内容和形式

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之类的专业,基本乐理的教学,不宜针对某些就其专业与日后从业而言实用价值不大的问题做过深、过于艰涩的讲与练。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拿捏不同知识点的教学深度,又要对练习的内容、形式进行悉心设计。对于那些与专业关系不密切,学生日后从业几乎用不到的知识点,教师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学会、弄懂,又要把握分寸,使学生不至于对其过分耗费精力,甚至做“无用功”。

比如“音质组合”,笔者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对其进行“简化”,将一条一条的组合原则、规矩转化为对“固定节奏组合”的讲授,用“节奏组合固定形式”代替音值的拆分。同时,强调对“拍号”意义的准确理解,引导学生将精力用在熟悉诸如“四十六”“八十六”“十六八”之类的固定组合以及对小节的“结构”、节拍规律的认识上。练习环节,笔者不设计“为练习而练习”,如同解方程一样的习题,而是精心选择具体音乐作品,特别是儿歌作品,让学生结合听觉感受分析和理解其组合规律、组合方式和组合意义。

再比如“三和弦、七和弦的转位”这一知识点,笔者也对其进行“简化”——舍弃纯理论的教学内容,以赏析合唱、合奏作品代替,使学生感受转位和弦的音响效果。习题方面,不用那些“给出某个和弦,写出其某一转位”一类的练习,而是进行听辨练习——精心选择两组分别使用原位和弦与使用转位和弦的多声部音乐作品,让学生听辨、思考其音乐表现上是否存在差别、存在什么样的差别、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别,以此帮助学生掌握三和弦、七和弦的转位。

通过诸如此类立足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学生既学有所得,又能够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将宝贵的精力用在该用的地方,没有丝毫的“浪费”,真正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创新教学方法

1.联想记忆法

众所周知,对于音乐理论学习而言,乐理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乐理学科文字信息量大、知识理解难度大等,大量学生望尘莫及。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灵活设计,适当增补学科知识,促使学生产生“联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对于“音值划分”这一知识点,为了有利于学生记忆,笔者特别重视“图解”,课堂教学中,必绘制清晰、简明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对于五线谱音符的教学,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笔者常借鉴一些“顺口溜”,如,四分音符一个圈,二分音符加一竖,八分音符加符尾,四分休止四线下倒挂“一”,二分休止三线上横躺“一”,四分休止像闪电,八分休止像个“7”,十六分休止连体“7”……诸如此类。这些“顺口溜”如能配合律动,甚至简单的旋律,教学效果会更好。

又如,对于“调的五度循环”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我国古代音乐理论十二律吕、三分损益法、“旋相为宫”、旋宫转调,以不同音为调式的“宫”音,其主要原则为每隔若干半音便可出现一个新律,不停地循环往复。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这些理论推导模式,同时,将其与数学中的“九宫格”相联系(以便于记忆),以此为基础去认识、学习、掌握五度循环规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学得快、记得牢,而且整个学习、掌握的过程还充满新奇、充满探究的乐趣。

2.游戏法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对于学生而言,形象、生动、趣味的课堂教学最受欢迎。一方面,游戏法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点。游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较大,采用游戏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另一方面,游戏法教学也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特殊要求之一。

在“音阶”教学中,笔者做过如下尝试:事先准备好八个玻璃杯,将不同量的水倒入玻璃杯中。然后,指导学生使用筷子敲打杯口,认真地倾听每一个杯子发出声音音高的不同,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音高,并建立不同高度音符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中,还可把学生分为两个声部,开展音阶交叉练习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通过对音阶的模唱准确理解音高的概念。

3.实践法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基本乐理课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概念繁杂,且较为抽象。对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点讲解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还应要求学生多实践——多听、多练习。例如,在“节拍”课堂教学中,若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概念等基础性知识,学生会感到十分枯燥乏味,且难以准确区分与掌握各种拍子的特征。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单拍子”的教学中,对不同类型拍子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并指出拍子的典型特征。其中,二拍子常常运用于进行曲风格的音乐中,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三拍子往往适用于表现圆舞曲、小步舞曲风格的音乐,如勃拉姆斯《摇篮曲》《波兰圆舞曲》等。“复拍子”的教学中,明确其是相同单拍子共同组建而成的拍子,如四四拍、八六拍、八九拍等。其中,四拍子主要运用于表达宽广、雄伟、庄严的音乐,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同一首歌》《我的祖国》等一些颂歌形式的歌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视唱其旋律、体会其音乐特征、分析其不同的音乐表现效果,使学生在视唱、辨别、判断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各种拍子的差异。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且音乐感知水平、感悟力得到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再例如,在“等音”概念课堂教学中,笔者并不止于讲明白等音相关概念(音高完全一致,意义与记法不同),而是要求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做更为深入的了解,“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先行复习“半音”(乐音体系中最小“距离”单位;键盘相邻的两键所发出的两个音之间的“距离”)、“全音”(两个半音的“和”;隔开一个键的两个键所发出的两个音之间的“距离”)、变音记号等概念,再运用“键盘结构思维”,强调除了升G和降A互为等音外,剩下的键均有三个音互为等音。通过类似这样的教学,学生所得甚丰,其中最重要的收获应该是懂得了只有对基础知识了如指掌,才能顺利进阶,轻松攀登更高的理论之峰。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的成功应用,能够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转变为饶有趣味的寻知、探究过程。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为课程教学提供更丰富、更独特、更具趣味性的教学资源,在图片、视频、音频及文字的有机融合下,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融合。多媒体课堂上,学生的视觉、听觉被充分调动,注意力被最大限度地吸引,由此,“全身心投入学习”变为可能。

学前教育专业乐理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还应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音乐”之中,将理性层面的专业知识转变为感性认知,从而在保证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综合音乐素养。例如,在“装饰音”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白毛女》,先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尝试从视觉及听觉方面辨别出装饰音的类别、音值、节奏特点;然后从感性层面,结合作品的情绪情感,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装饰音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不仅有效转变了课程的枯燥乏味,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感悟力,真正实现了高效教学。

(四)密切联系其他音乐学科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视唱、声乐、舞蹈、键盘等多项音乐技能,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对音乐艺术有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基本乐理教学也要为实现这一目的服务。鉴于此,教学中,应通过对各个知识点的逐一讲述,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加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要做到这一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教学中努力建立基本乐理知识与其他音乐学科,特别是技能学科的联系。比如“时值”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应联系“律动”,通过对诸多节奏音型的把握,明确其时值比例,明了不同的组合形式对音乐表现(效果)的影响,使之为舞蹈教学服务;“节拍”的教学应着力强调节拍重音的位置和音乐表现;“节奏”的教学应着力强调节奏重音(各种节奏固定组合形式)的“设置”和音乐表现,使之为键盘教学触键力度等方面服务;“调式、调性”的教学,除了必要的案头谱例分析之外,应特别注重阐释“结构”与“效果”的关系,“类型”与风格、情绪、情感的关系,地域性、历史性与旋律发展的关系等等,使之能为声乐教学更好地演绎歌曲作品服务。

(五)切实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的道德水平、思想境界将会直接影响“祖国的花朵”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基本乐理课同其他所有课程一样,必须融思政于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修养。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大量尝试,比如,“调式”教学中,分析我国“五声性”调式和欧洲乐系七声调式各自的特点,结合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植其爱国情操。类似的尝试,从教学效果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是比较成功的。

以上五个方面是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基本乐理课教学的一点认识。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多思考、多总结,多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从业实际,唯此,才能实现教学效果和效益最大限度的优化。

猜你喜欢

拍子乐理音乐
妈妈的竹拍子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对《标准乐理教科书》的介绍与评价
三拍子与三连音的联系与区别
光明正大
对羽毛球爱好者球拍选择及拉线磅数的建议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