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体问卷调查的高职院校学生升学意愿分析
2022-09-06张雄飞尹晓红
宫 磊*,罗 钦,张雄飞,尹晓红
(深圳技术大学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 广东 深圳 518118)
1 研究背景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都在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以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不断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李克强总理说:“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
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由于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伴随着近代工业化进程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需要职业教育来培养产业需求的各类人才。因此,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诞生和进步的根本动因,而且产业结构的特征决定了人才需求结构的不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职业教育不能再如过去单一的劳动技能培训,而应转向对人才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育。
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大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距离“职业教育强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从“职业教育大国”到“职业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克服如下主要问题:①职业学校所进行的学历教育隶属于教育部,而工作后的各种培训、再教育隶属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两者之间基本处于分离状态。②面向学习者追求自我提升和多样学习的空间尚处于缺乏状态,无法满足其终身学习的需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两个平行的轨道上进行,两种教育体系之间的贯通和转换缺乏有效的途径。
目前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有教育部出台的规划文件中给出的框架,王扬南在作学术研究综述后提出的框架,邓子云提出的理想框架等不同的结构。框架的结构虽然不同,但目标都是希望能够建立起“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框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可以实现相互自由升学和正常流动。目前学界对是否将应用技术本科作为职业教育的本科阶段的观点尚未达成一致:有的学者认为通过高等职业院校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也有学者认为本科职业教育应该由普通本科院校通过举办应用技术本科来实现。无论是哪种情况,关键和根本是要打通不同层级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教育以及普通教育之间的互换通道,明确其贯通的方式和细则。而课程体系和能力资格认证是这两种不同教育体系能够互通变换的关键和抓手。特别是在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完善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衔接是建设终身性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而这两者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课程体系之间如何有效衔接。通过制订合理有效的课程衔接方式可以避免不同教育类型等级之间的强行转换,从而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顺利过渡和有效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层面的衔接体系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实质内容。
在职业教育职本衔接体系设计中,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专升本的意愿以及影响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影响因素对职本衔接体系进行优化和设计,以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顺利衔接和过渡。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面向高职高专学生的职本衔接的意愿调查,对学生的个人和家庭属性、专升本的意愿、计划和不计划专升本的原因进行调查,以指导后续职本衔接体系的设计和优化。
2 问卷设计和调查概述
本研究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在职本衔接过程中的需求进行调查,对需求进行聚类分析以获取需求特征,并以需求特征作为构建职本衔接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衔接方法的数据支撑。本次调查在对学生基本的人口经济统计信息(年龄、学校、生源地、家庭人口及收入、父母职业等)基础上,围绕学生专升本的意愿及原因进行调查,同时对有可能影响学生做出专升本意愿的课程、实习等经历进行同步调查。
本项目调查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职类学校为主,同时兼顾覆盖全国其他地区,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经济省份,具有较好的空间覆盖性和代表性。该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以问卷星作为平台,在调查持续的三个月时间内,总共收集到350 份样本,去除掉无效样本后,总计得到330 份样本。本研究报告对这330 份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在这330份样本中,来自广东省的样本最多,有47 份,其次是河南省(31 个)、浙江省(28 个)、湖南省(28 个)、江苏省(26 个)、湖北省(26 个)。广东省的样本中绝大多数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是全国高职院校中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可以反映学生群体中较为前沿的代表性想法。
3 人口经济统计信息结果分析
3.1 学生个人的基本信息
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为男生,达到194 人,占到全部有小样本的59%,剩余的41%为女生,为136 人。对参与调查的学生所在专业按大类进行统计后发现,60%为工科专业,占绝对多数,其次为经济和文科,分别占11%,再次医科和管理,分别占7%和6%。对学生所在的年级进行统计后发现,本次参加调查的学生以高职一年级和二年级为主,分别占到全部的39%和41%。
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本次调查对学生最近一学期的成绩进行统计后发现,绝大多数(91%)的学生在最近一学期的考试中没有挂科,有5%的学生挂科1 门,2%的学生挂科2 门,2%的学生挂科3 门及以上。
3.2 学生家庭相关基本信息
对学生家庭相关的信息进行统计后发现,参与调查的学生父母属于非常见的职业类型,在常见的职业类型中,主要是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学生父母的学历统计结果反映出学生的父母主要是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三种文化水平。
关于学生日常生活费用的来源,结果统计后发现,绝大多数(90%)的学生日常生活费用来自父母,8%的学生的日常生活费用主要靠自己打工赚钱,另外有少量的学生除自己打工外还需要父母的部分补贴。50%学生所在家庭的月均总收入在3001-9000 元,其次3000 元以下和9001-15000 元的家庭分别占到16%和19%。若取月均收入区间的中间值和家庭人口数对家庭人均月收入进行计算后发现,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1-3000 元的占到大多数,达到60%,其次是3001-6000 元(占13%)和200-500 元(占12%)。
4 专升本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1 专升本意愿分析
对学生的专升本意愿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有效样本中85%的学生(281 人)认为专升本有必要,仅有1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72%的学生准备进行专升本,而仅有28%的学生不准备进行专升本。对这两项调查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专升本的学生中绝大多数(49 人中45 人)也不准备进行专升本,认为有必要进行专升本的学生中大多数(281 人中46 人)也准备进行专升本;此外,认为有必要进行专升本的学生中也有一定比例(281 人中46 人,即16%)由于种种原因不准备进行专升本,虽然其认为专升本很有必要。
4.2 课程难度排序
对参与调查学生提交的课程难度排名进行权重赋予,其中一选课程赋予权重7、二选至七选课程的权重依次设定为6、5、4、3、2、1。对学生提交的各类课程难度权重进行统计后发现,以难度权重的平均值和中位数进行衡量,学生们认为难度较大的课程依次是:外语类课程(平均值:5.51,中位数:7)、数学类课程(平均值:5.38,中位数:7)、专业类理论课程(平均值:4.78,中位数:7)等。这与在对各类课程难度进行一选至七选的频数结果保持一致,外语类课程(93 人)、数学类课程(92 人)、专业类理论课程(46 人)是学生们首选的(第一选择)的难度最大的课程。
4.3 培养能力排序
对学生回答的目前课程体系的六类培养能力赋予权重,首选的培养能力权重设定为5,二选至五选的培养能力权重依次设定为4、3、2、1。对学生提交的各类培养能力的权重进行统计后发现,以培养能力的权重的平均值和中位数进行衡量,学生认为目前的课程体系中着重培养的能力依次是操作能力(平均值:4.48,中位数:5)、分析能力(平均值:3.68,中位数:3)和编程能力(平均值:3.15,中位数:2.5),外语能力(平均值:2.74,中位数:3)和社交能力(平均值:2.73,中位数:3.5)则显得培养不够充分。这与在对各类能力进行一选至五选的频数结果保持一致。此外,管理能力由于样本太少(2 人),因此该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4.4 实习收获排序
针对参加了实习的学生提供的回答结果,对其六类实习收获进行赋予权重,首选的实习收获权重设定为6,二选至六选的培养能力权重依次设定为5、4、3、2、1。对学生提交的各类实习收获的权重进行统计后发现,以实习收获的权重的平均值和中位数进行衡量,学生认为实习中的主要收获依次是“加深了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实操能力”(平均值:5.36,中位数:3)、“发现了自己日常校内学习的不足”(平均值:4.47,中位数:5)、“了解了企业的工作需求和工作环境”(平均值:4.20,中位数:5)等。实习对“坚定了自己专升本的决心”并不是大多数参加了实习同学的首选或二三选。三种筛选出的主要收获与在对各类实习收获进行一选至六选的频数结果保持一致。
4.5 实习发现不足
针对参加了实习的学生提供的回答结果,对其实习中发现的六类不足知识进行赋予权重,首选的实习中发现的知识不足设定权重为6,二选至六选的培养能力权重依次设定为5、4、3、2、1。对学生提交的实习中发现的各类知识不足的权重进行统计后发现,以实习中发现的各类知识不足的权重的平均值和中位数进行衡量,学生认为实习中发现的主要不足知识依次是数学知识类(平均值:6,中位数:6)、外语知识类(平均值:5.58,中位数:5)、专业理论知识类(平均值:4.69,中位数:5)。三种筛选出的实习中发现的知识不足与在对各类实习中发现知识不足进行一选至六选的频数结果保持一致。
此外,这一结果还与课程难度排序的结果相一致。这反映出高职高专学生在数学类、外语类、专业理论类三方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也反映出这三类知识是其在平时学习中存在不足,亟待完善的。
4.6 准备专升本原因排序
针对准备专升本学生进行专升本的原因排序结果,对所列的十个原因的排序进行赋予权重,首选的原因的权重设定为10,二选至十选的原因的权重依次设定为9、8、7、6、5、4、3、2、1。对学生提交的专升本的原因权重进行统计,以学生评价筛选的专升本原因的权重的平均值和中位数进行衡量,准备专升本的学生们认为专升本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专科毕业后可选择的工作机会不多”(平均值:9.45,中位数:10)、“想去工作的单位要求最低学历为本科”(平均值:8.71,中位数:9)、“专科毕业后工作晋升前景渺茫”(平均值:8.47,中位数:8)。这一结果与对各种专升本原因排序的频数结果保持一致。这三类原因分别反映出专升本的原因是专科毕业生可选择工作岗位的数量、门槛和晋升空间方面的问题。
4.7 不准备专升本原因排序
针对不准备专升本学生,也进行了其不专升本的原因排序调查,对结果中所列的九个原因的排序进行赋予权重,首选原因的权重设定为9,二选至九选原因的权重依次设定为8、7、6、5、4、3、2、1。对学生提交的不专升本的原因权重进行统计,以学生评价筛选的不专升本原因的权重的平均值和中位数进行衡量,不准备专升本的学生们认为不进行专升本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专科毕业后工作机会很多”(平均值:8.43,中位数:9)、“专升本考试太难,担心自己过不了”(平均值:7.96,中位数:8)、“专科毕业后工作收入尚可”(平均值:7.95,中位数:8)、“专科毕业后工作前景明朗”(平均值:7.92,中位数:8.5)。这一结果与对各种不进行专升本原因排序的频数结果保持一致。
4.8 专升本后计划加强课程排序
针对准备专升本的学生,专升本后计划加强的课程类型排序的结果进行统计,对所列的七类课程的排序进行赋予权重,首选的课程类型的权重设定为7,二选至七选的课程类型的权重依次设定为6、5、4、3、2、1。对学生提交的专升本后计划加强的课程类型的权重进行统计,以学生评价筛选的专升本后计划加强课程类型的权重的平均值和中位数进行衡量,准备专升本的学生们认为专升本后计划加强的课程主要是外语类课程(平均值:5.76,中位数:4)、数学类课程(平均值:5.23,中位数:4)、专业类理论课程(平均值:5.08,中位数4)。这一结果与对专升本后计划加强课程类型排序的频数结果保持一致。
同时,这三类课程与前面分析得到的学习中最难的三类课程以及实习中发现知识不足的三类课程是一致的。
5 总结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专升本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后发现,绝大多数认为专升本有必要的学生还是有计划进行专升本的。通过上述针对专升本意愿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集计性分析后发现,目前的课程体系中,高职高专学生对数学类、外语类、专业类理论课程这三类课程感觉难度比较大,同时这三类课程的知识也属于其在实习过程中感到不足的知识类型,亦是准备专升本的学生在专升本后计划加强的三类课程。因此,职本衔接的课程体系应着重对这三类课程进行加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证高职高专学生在专升本后可以顺利与本科课程体系衔接,消除专升本学生升学后的顾虑。在能力培养方面,外语能力和社交能力是目前高职学生自我评价中觉得亟待完善的,这也是高职院校在未来培养体系和方案中需要加强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