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

2022-09-06李红梅

科教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综合英语英语课程思政

李红梅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2016 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专业人才是国家对外交流和合作的纽带,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需要培养既有语言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又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因此,在英语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十分必要。

1 英语课程思政的时代意义

当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我国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过硬专业能力,能够胜任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外语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是国家对外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对展现新时代的中国形象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能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各种功能,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符合时代需求,必须在课程中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强化其责任担当,厚植其家国情怀。

2 英语课程思政的问题

2.1 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度不够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由于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部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虽然也在课程中加入了思政元素,但可能未能挖掘出某个点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内涵。课程思政存在知识点和思政点是“两张皮”的现象,或者存在通篇都是思政元素的情况,德育点未能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因此,实现课程思政,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政治素养,提高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对真善美的感悟,促使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准衔接点,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以推动建立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2.2 学生易受不良思想侵袭

外语是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是对世界的一种新的视角。它实际上不可避免地会置学生于西方文明的影响之下,影响到学生文化、精神和道德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袭,可能会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导致他们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在英语教育中务必要摆脱只重视语言技能培养的观念,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升其道德品质修养。

在当前国际形势动荡的情况下,某些国外媒体歪曲事实,造谣生事,恶意抹黑中国。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睁眼看中国”,通过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在教学中更要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思政,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正确地认识西方思想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前,关于英语课程思政的文章较多,但大多是在宏观层面作了理论探讨和构想,触及“课程思政”探索实践的不多。鉴于此,本文拟结合相关文献,把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

3 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路径

“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集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本技能为一体的综合类课程,强调语言的运用。“综合英语”选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及科技,还有一些论述文章,文章思想内容深刻,展现了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达到激活思想、启迪思维的目的。

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英语”课程教材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凝练思政要点。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师生合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系列活动,在培养学生英语基本能力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体系,结合师生合作的评价机制,带动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激发其学习热情。

3.1 挖掘课本内容,增加“思政”深度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既要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正确的价值观,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融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打造德育课堂。

以英语、翻译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材《现代大学英语》为例,在第一册中“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陌生人的善意)一文中,作者通过“在雨中搭便车”“在穷游之中收到陌生人的衣物”等具体细节,说明处在困难之中时,仍要互相帮助,给予善意。进而联系实际生活,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给予过别人善意,或者接受过陌生人的善意,鼓励他们用英文来分享自己的故事,并组织学生探讨善良的真谛。同时,也鼓励大学生在生活中尽己所能帮助其他人,多参与志愿服务,传承雷锋精神,不负时代重托。

在第二册中“The Man in the Water”(水中人)一课中,课文主要是描述在一次空难中,一位水中人多次放弃了自己求生的机会,把直升机抛下来的救命绳索让给其他人,自己却不幸丧生的故事。而且因为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只能称呼他为“水中人”。这是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情怀。教师便可以敏锐地抓到这一点,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或者新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英雄,并准备一篇英文演讲,讲述英雄事迹。在个人发言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并指出“舍己为人”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过很多这样的英雄,例如邱少云同志、黄继光同志以及新时代的“最美逆行者”们,英雄们鲜活的事例凸显了他们的崇高精神,加深了同学们对英雄的敬意。

3.2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增加“思政”厚度

外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讲授的填鸭式教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学生主体,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系列英语主题活动。本文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系列活动为例,介绍如何将学生的语言技能提升和价值塑造紧密融合(见图1,P58)。

图1

该教学组织形式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师进行分组,学生在前期通过书籍和网络等,结合China Daily、CGTN 等国家主流英语平台,搜集整理出双语的“中国故事”素材库,将材料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共享;中期进行教学实践,学生需从四个方面对素材进行进一步归类,主要分为中国“革命故事”“发展故事”“治理故事”和“文明故事”四个板块,之后每个板块分组进行课堂展示,用英文演讲,讲述这些动人故事,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真听、真了解,进而产生最真实的感悟;后期组织小组讨论活动,结合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凝练中国精神,并将中国精神内化到自己的价值观中去。最后,让学生每人制作一个短视频,用英语向外教老师讲述一则“中国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能力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同时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上了最生动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中国改革发展的成绩举世瞩目,中国如何发展强大的故事,也是对中国模式、道路的一种解读和宣传,既有助于当代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又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其文化自信。因此,对学生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3.3 丰富教学评价体系,增加“思政”效度

单一的字、词检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评价的有效性。本项目中将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TSCA, teacher-students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每个小组任务的一般步骤是:中国故事搜集分享—对子/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大班交流—教师参与评价。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对“中国故事”更系统全面的了解,构建对“中国精神”的深刻认知。

通过亲身参与评价过程,学生将会更好地从他人的表现中取长补短,同学们互学互鉴,共同提升;同时,在思想层面的探讨和小组合作,也更能促使同学们深入思考,通过观点上的碰撞和思想上的交流,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参与整个过程,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在教师点评环节,除对语言技能的把控,教师更应在思想层面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监督和引导,坚持根本立场和原则,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纠正不良思想动向,并鼓励学生真正践行“中国精神”,付诸行动,强化社会责任感。同时,“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系列主题活动也将作为“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评价内容。

4 结语

毋庸置疑,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西方文化更多,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影响。因此,英语教育必须要强化正向引导,在夯实大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更要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英语专业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践行育人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帮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猜你喜欢

综合英语英语课程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综合英语”课程学习策略探究
教育信息化与高职《综合英语》的深度融合探究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