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贵州报道的词频与框架研究

2022-09-05

视听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频词人民日报词频

姚 远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对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具有新闻传播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同时,新闻还是最常见的公共话语,既反映主流价值观念,也深刻影响公众的社会认知。从新闻属性特点出发,新闻话语研究主要分析作者的意图、思维和价值观念,分析对象包括宏观主题、背景分析和微观字词、句子分析等。词是新闻报道中承载概念和内涵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小的单位,研究词频可以通过分析新闻报道文本看到其本质。“词频分析法是利用能够解释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即字词的重要性和出现次数是正相关的关系。”①

《人民日报》是党的重要刊物,是我国最有分量、最具影响力的公共传播载体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最主要的宣传阵地之一,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词频分析法,通过梳理解读《人民日报》关于贵州新闻报道的高频词,可以直观反映《人民日报》贵州报道的特点,不仅可以总结贵州区域媒介形象的建构规律,还可以为加强和改进公众对贵州认知提供借鉴经验。

一、《人民日报》(2017—2021年)贵州报道词频统计

2022年4月,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指出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是贵州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年。所以本文以2017年至2021年具有代表性的这5年为统计时间段,通过《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下载标题或正文含有“贵州”关键词的新闻报道,共筛选出632篇关于贵州的报道,经人工筛选剔除重复内容,共得到610篇有效报道。

通过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编码处理,利用“微词云”在线分词软件对文本进行自动分词、词频统计,同时剔除词频统计时出现的一些与本文无关的高频词,以及“贵州”“贵州省”等与文章有强关联但不属于直接关键词的词汇,将每一年《人民日报》贵州报道的前20个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进行汇总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2017—2021年高频词词表

二、《人民日报》贵州报道高频词热度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人民日报》贵州报道所传达的价值观是否存在变化,本文将5年的高频词进行重新编码统计,以此分析《人民日报》贵州报道热度的变化。“热度常用在舆情分析、微博热度分析中,对网络舆情、微博等的热度分析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其中包含持续时间、处理结果满意度等多方因素。”②热度同样适用于高频词的统计分析,统计高频词持续时间可以分析其热度变化。

根据持续时间,将高频词热度分为持续的高频词(持续5年)、变化的高频词(3—4年)、闪现的高频词(1—2年)。结合具体社会背景,可以根据高频词的变化分析热度变化的原因。

从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持续5年的高频词有“ 发 展 ”“ 数 据 ”“ 工 作 ”“ 产 业 ”“实 现 ”“ 群 众 ”“ 脱 贫 ”“企业”。其中,“发展”在5年的报道中出现次数均较高,说明《人民日报》对贵州发展的高度关注。“数据”“产业”“脱贫”“企业”等也是《人民日报》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在5年的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频次也较高。

表2 持续的高频词

在变化的高频词中,“生态”出现的频次靠前,维持着相对较高的热度,说明《人民日报》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也很高。“扶贫”“村民”在2017年至2020年出现的频次次序均靠前,体现了《人民日报》对贵州扶贫工作措施及村民脱贫实效的关注。“建设”“经济”“问题”“攻坚”等词汇都是持续3年的高频词,体现出《人民日报》对这些高频词相关的工作有较高的关注度。

在闪现的高频词中,“旅游”“绿色”“教育”“搬迁”等热度维持了两年,与“主题”相勾连的是主题教育活动,在2019年成为高频词;与“疫情”紧密关联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被列为高频词。

三、《人民日报》贵州报道的框架分析

(一)围绕中心工作设置重点议题

美国传播学者盖伊·塔奇曼认为:“新闻媒体在新闻受众对政治事件的议程设置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媒体最为关注的议题往往成为受众认为最重要的议题,并且媒体可以规范受众对未知议题可能采取的意见。”③新闻媒体设置议题,往往采取增加报道数量、提高语言频次、安排重要版面等方式,将重要议题纳入公众视野,聚集公众注意力,赋予议题较高的新闻价值。换言之,通过“反复强调”,提高新闻议题的显著性和重要性。

发展是第一要务,特别是对于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而言,2017年至2021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④。分析《人民日报》5年来的高频词可知,中央级主流媒体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关注,紧紧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展开。如“发展”一词,在5年内都是词频最高的前三名;与三大战略行动直接勾连的关键词,如“脱贫”“数据”“生态”“攻坚”“扶贫”“村民”“农村”等持续保持着热度。并且,《人民日报》会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或针对当年的侧重点设置议题。如2018年6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吹响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冲锋号角,至2020年11月实现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贵州脱贫攻坚的举措和成效成为外界关注的重点。《人民日报》对贵州脱贫攻坚的报道,热度持续上涨,“脱贫”的词频从2018年的第4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2位,再到2020年的第1位。特别是2020年,《人民日报》对贵州脱贫攻坚的关注度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脱贫”词频较2017年上涨了74%。在报道版面上,2021年共有14篇涉贵州的头版文章,有5篇以脱贫攻坚为主题,比例远远超过了其他领域。到2021年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工作重点,“脱贫”的热度有所下降,“乡村”“振兴”则首次进入词频热度前20名。由此可见,《人民日报》通过控制报道节奏和强度,设置重点议题,表现出高超的议程设置策略,影响受众对贵州的认知。

(二)正面宣传为主营造良好氛围

“新闻媒体通过设立新闻框架,对新闻事实有所取舍,收进某些重要信息,暗示或明示某个观点,并加以突出,从而让新闻说明问题、反映重要的社会倾向。”⑤在新闻框架的设置中,报道者通过取舍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一定的主观态度和思想立场,即报道倾向。《人民日报》等中央级主流媒体的新闻建构与“正面宣传为主”“加油鼓劲”等新闻观密切相关,因此,其报道倾向更具有政治性、全局性、指导性,对于区域形象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词频热度分析,除了紧扣贵州发展主题的关键词,《人民日报》倾向于采用“实现”“加快”“建设”“开展”“推进”“推动”等具有积极、褒扬意义的词语,体现贵州落实中央决策、增强人民福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持续的高频词“实现”为例,“实现”常常与理想、愿望、目标、任务等搭配,表达使之成为现实之意。作为持续高频词中仅有的两个动词,“实现”的频繁出现,特别是出现在标题上时,说明《人民日报》对贵州的成就性、总结性报道较多。如2017年的《贵州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2018年的《贵州实现公办幼儿园乡镇全覆盖》等,均是具有里程碑意义或者示范性意义的正面报道。而与以往公众对贵州刻板印象相关的词语,如封闭、落后、偏远等带有负面意义的关键词均没有进入热词排名。

报道篇目分析和报道主题分析,能够进一步印证《人民日报》对贵州“正面报道为主”的报道倾向。《人民日报》在2017—2021年对贵州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共397篇,所占比例为65.1%,通过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进展追踪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了贵州积极向上的新形象;中性报道196篇,所占比例为32.1%;负面报道的比例相对较少,主要是安全事故、干部违纪方面的题材。

(三)聚焦特色题材呈现区域形象

媒体在对一个区域进行报道时,往往会选择或凸显具有特色的题材引起受众的关注,从而建构起一种共同认识,即区域形象。分析《人民日报》对贵州报道的高频词,某些高频词的出现是源自国家话语体系,带有明显的时代共性,如持续高频词中的“发展”“工作”“群众”“企业”等。而另一些高频词则明显带有区域特色,具有指向性、代表性、典型性,说明其勾连的报道文本题材同样具有独特性,呈现出与其他区域不同的、值得特殊关注的新闻价值。

例如持续高频词中的“数据”。在早期,数据更多指向的是网络便捷、信息畅通,而如今不止于此,其勾连的是“大数据时代”⑥。贵州是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又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大数据发展战略行动并付诸实践的省份。《人民日报》报道的高频词统计结果显示,“数据”一词连续5年进入高频词排行榜,尤其是2017年词频最高。2017年,贵州大数据产业有多项突破性业绩,如贵阳数博会升级为国家级博览会,“云上贵州”列为国家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体系南方节点,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建成,华为、苹果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数据中心落地贵州⑦。为什么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人民日报》在2017年予以特别报道,并在接下来的4年中持续关注,使得“大数据”成为贵州颠覆原有形象的“新标签”。

除此之外,一些闪现的高频词也体现了《人民日报》对特色题材的聚焦。如“搬迁”一词,在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进入高频词榜单。全文搜索源文本,所有的“搬迁”都出现在脱贫攻坚相关报道中,直接指向“易地扶贫搬迁”之意,这是贵州最具标志性意义的脱贫攻坚“头号工程”,4年多时间,共有192万人实现大迁徙⑧。还有“绿色”“旅游”等闪现的高频词,都是体现贵州与其他地区差异化发展的关键词。由此可见,《人民日报》在报道贵州时,通过选择具有地域性、特殊性的题材,构建了与众不同的贵州新形象。

四、结语

通过对新闻报道的词频统计分析,可以总结出贵州在《人民日报》5年报道中呈现出的媒介形象:以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为重点,实现新跨越、新发展的多彩贵州。从报道框架呈现出的特点来看,《人民日报》在对贵州进行报道时,注重围绕本区域的中心工作设置议题,报道以正面宣传、加油鼓劲、总结回顾为主基调,并且更多聚焦能够彰显区域特色的新闻题材。作为具有高度传播力、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通过巧妙设置新闻议题、设置新闻框架、设计报道策略,给予后发赶超的贵州高度关注,不仅打破了受众对贵州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关注贵州、聚集贵州,而且为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注释:

①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02):163-171.

②曹学艳,张仙,刘樑等.基于应对等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4(03):82-89.

③[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0-31.

④陈敏尔.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网,2017-04-25.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425/c64102-29235636.html.

⑤刘建明.还原西方新闻框架理论的本真——兼论新闻框架的内涵与组构[J].新闻爱好者,2017(05):7-8.

⑥王晔怡.《光明日报》“光明时评”专栏 (2009-2018)高频词和流行语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

⑦参见2018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⑧赵勇军,刘悦.搬离穷窝迎来新天地[N].贵州日报,2022-04-17(002).

猜你喜欢

高频词人民日报词频
30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28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
25年来中国修辞研究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基于国家社科与教育部社科课题立项数据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
以关键词词频法透视《大学图书馆学报》学术研究特色
汉语音节累积词频对同音字听觉词汇表征的激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