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习惯养成的五步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环保主题课程的教学为例

2022-09-05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知信小学刘佳彬

华夏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效能理论习惯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知信小学 刘佳彬

好习惯要从小养成。而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环保习惯的养成同样也不例外。在广州,绝大部分中小学校都配置有垃圾分类回收桶,学校也积极利用各种契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增强师生和家长的垃圾分类意识。尽管如此,校园里的垃圾分类工作还有诸多待解问题,例如: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不高、在校在家未能养成垃圾分类等环保习惯。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小学校进行环保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环保主题课程教学中,教师积极探索以主体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依据社会学习理论中习惯获得需经历的“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阶段,构建并实施通过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指导方法—体验成功—践行意识”五步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习惯养成的五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习,离不开良好行为的保持。学生是习惯行为学习和养成的主体,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教师提供了将环保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学生内在要求和主观愿望的思路;建构主义理论为环保主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指导意义;社会学习理论则总结出学生环保习惯养成所需经历的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复现—动机”,为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习惯提供了依据;而教师对自我效能理论的使用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环保习惯养成的动机。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受教育者始终是主体,教育者所承担的是主导的角色,只有在受教育者将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新需要时,才能真正实现向高一级水平发展的教育目标。要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就要将环保知识、环保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和主观愿望,这样才能使学生战胜伴随环保活动产生的种种障碍和逐渐积累的惰性。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代替的主体,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和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在环保主题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促使学生有效地对环保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三)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的习得有两种模式:一是个体本身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二是个体通过观察、模仿示范者而习得行为反应模式。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人的行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学习者能够通过观察学习而进行自我行为的调节。同时,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会首先注意到示范者的行为,然后将其保持在记忆中,不断地练习、强化,直到适当的动机出现,就会将其表现出来。因此,在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在教学中通过示范、练习、强化等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为学生的环保习惯养成做好铺垫。

(四)自我效能理论

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将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行为动机。因此,在主题环保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置相关活动,为学生获得成功感创造机会,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二、基于习惯养成的五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基于习惯养成的五步教学模式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到环保知识与环保措施,体验环保行为带来的乐趣和成功,并乐于在生活中开展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环保活动,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养成环保习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使学生习得环保知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小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因而更需要及早让他们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当地的生态状况,学习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环境保护的知识并非浅显、直观,且大多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特别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并理解学习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相对枯燥、抽象的环境保护知识。

(二)丰富学生的环保情感

课程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素材,创设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把各教学环节串联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故事”,既要满足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要,又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并获得主动探索、愉快学习的体验,环保情感不断得到孕育与丰富。

(三)拓展学生的环保体验

基于习惯养成的五步教学模式要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拓展到学生更广阔的校外生活。例如:通过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可布置以环保体验为本的实践活动,以生活实践巩固初步形成的自觉环保行为,促进环保习惯的养成。同时,该教学模式要通过学生作业成果化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通过拍摄照片、录制音视频等形式分享、展示课后实践活动成果,并鼓励学生间互相浏览和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使学生巩固环保习惯。

三、基于习惯养成的五步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基于习惯养成的五步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是: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利用网络问卷平台如问卷星、金数据或相关云文档等方式开展课前调查,精准把握学情;生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创设生活情境、指导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质疑、思考、探究,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形成环保情感、培养环保意识;并通过课后实践、分享展示等进一步强化个人的环保行为动机,逐步养成环保习惯。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指导方法、体验成功、践行意识(由于课程内容、年级的不同,其程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个别环节可以整合、多次设置,灵活变化)。如图所示。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他们进行学习探究。

基于习惯养成的五步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图示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二年级下册的“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为例。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请来一位神秘嘉宾,告知学生今天的学习与这位神秘嘉宾密切有关。然后,请学生“猜猜‘他是谁’”,并通过播放录音的形式,由神秘嘉宾进行自述,让学生根据提示猜谜。最终,学生猜出神秘嘉宾就是本节课的主角——水。此时,教师相机板书,引出进一步的学习。在本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猜谜”这一课堂导入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

知识具有情境性。环保知识的学习是枯燥、抽象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课程内容利用不同的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情境中、生活中的环保问题,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感,继而强化环保意识。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一课中,教师以“节约用纸”为主题,引导二年级学生初步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尽管纸是我们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物品,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较少,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纸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尤其是特种纸的各式功能了解甚少。于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卡通角色“纸宝宝”,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生活中见过的各种纸张,让学生初步感受我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纸。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和“纸宝宝”玩“大家来找碴(纸)”的游戏,找出在各种场景中出现的纸或纸制品,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纸的无处不在以及用途广泛。最后,教师还通过“纸宝宝”之口,向学生介绍它的“兄弟姐妹”,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在课前从家里带回学校的各种特殊纸张,进一步感受纸不仅用处多,而且作用大。

(三)指导方法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大多人类行为都是个体通过观察或模仿他人而习得的。因而,五步教学模式注重在情境中呈现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为学生提供行为的示范或榜样。

例如:在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与情境中的卡通角色“纸宝宝”玩游戏,让它变成一架飞机或一条小船,如果学生不想折飞机或小船,也可以折其他物品。伴随着音乐,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进行创意折纸,体验创造的快乐。然后,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可以分享个人的折纸作品,感受纸的功能多、作用大。在这一课中,教师还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纸的制作过程,知道制作纸张需要用到树皮、麻头等原料,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了解垃圾分类以及废纸回收的重要性以及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观察、模仿和体验,学会了如何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四)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并使之泛化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因此,为了让学生形成更为强烈、持久的环保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丰富的体验活动,并通过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二年级下册“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中,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学会保护空气质量、学会应对大气污染。通过学习,学生需要了解为什么要保护空气、保护环境,并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二年级的学生对空气的重要性有一定了解,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他们不太了解空气污染对自己、对人类生活、对动植物生存造成的危害。为增强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危机意识,强化他们保护空气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创设与“空气宝宝”比赛憋气的游戏环节,让学生体验“缺氧”的紧迫感。然后,教师通过播放北方部分城市冬季的雾霾天气和人们佩戴防尘口罩艰难出行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体验这些市民苦于空气污染的切身感受。最后,教师推开窗户,让学生尽情呼吸广州清晨的清新空气,再分享此刻的内心想法,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领悟清新的空气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明白保护空气人人有责。

(五)践行意识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习惯的获得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知识与行为的“复现”,需要通过实践并体验行动后果,也就是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学生课内习得的知识与方法,需要在广阔的校外生活中加以运用,才能内化为学生个人稳定持久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习惯。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一课中,教师在布置课后实践作业时,要求学生当晚回家向家人介绍纸是怎么造出来的,然后请教家人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趣的纸,各有什么特别的作用,最后用彩纸折一个小作品送给家人。学生通过完成该项实践作业,“复现”了课堂学习的情境,习得了环保知识,通过折纸礼物再次体验了环保行为带来的成就感,再次强化了自我效能感。

又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中,教师布置的课后实践活动是通过小手拉大手,跟家人说说水资源的珍贵,然后请教家人还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好办法等。通过这些“说一说”“做一做”,学生记忆中的知识与行为得到“复现”,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巩固了初步形成的环保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通过个人微博、班级Q群、微信群等进行分享、展示,并鼓励学生间互相浏览和点评。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认识自己和他人。

总之,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基于习惯养成的五步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热情,也为学生学习环保知识提供了方法指导和成功体验,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学生持之以恒的环保意识保持和强化提供了动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

猜你喜欢

效能理论习惯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习惯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上课好习惯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好习惯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