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热熨治疗肠癌患者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2022-09-03于晓侠徐宾悦徐利霞
于晓侠 徐宾悦 徐利霞
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 induced diarrhea,CID)占肿瘤相关性腹泻的40.83%[1],是药物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引起的并发症之一,在肠癌化疗中尤其多见。CID可导致患者电解质紊乱、严重脱水、身体虚弱、严重时可出现血性腹泻[2]。改善CID将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和生存质量。临床上常见的治疗CID的药物盐酸洛哌丁胺用药时间宜短[3],持续用药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中医外治法在减轻化疗药物副作用上有较大优势。作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砭石热熨治疗肠癌患者化疗相关性腹泻,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浙江省中医院接受FOLFIRI方案(亚叶酸+氟尿嘧啶+伊立替康)或XELIRI方案(伊立替康+卡培他滨)肠癌化疗后发生CID的患者80例,诊断标准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d,或每天排便总量>200 g,粪便含水量>80%,粪质比较稀薄,有时带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黏液、脓性血液。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大肠癌,患者KPS评分≥65分;CID分级≥2级;年龄18~75岁;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排除标准:非化疗性腹泻,如放射性结肠炎、胃泌素瘤、溃疡性结肠炎;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异常;无法配合完成治疗或自主完成问卷调查;接受肠道造瘘;入选前1周内使用任何影响排便次数的药物;接受伊立替康化疗的患者发生急性胆碱能综合征引起的腹泻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项目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粒/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8粒。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砭石热熨治疗,具体操作:使用电热砭石仪(医疗器械备案号:鲁济械备20160063;专利号:CN201430183569.7),预热10 min,温度调至40℃,使砭石充分加热,置于神阙与天枢穴,共温熨20 min。温度调至60℃,取双侧足三里穴,采用点熨的方法热熨10 min。2次/d,连续治疗1个疗程(7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患者临床证候积分:依据2002年中国卫生部药政司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腹痛腹胀、粪便性状、排便次数、食欲状况进行进行观察评分。见表2。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分痊愈(>95%)、显效(>70%,<95%)、有效(>30%,<70%)、无效(<30%)。KPS评分标准:100分表示正常,无症状及体征,0分表示死亡,分值越高表明健康状况越好,对于化疗所引起的副作用耐受性越高。
表2 临床证候积分量化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证候积分量表[分,(±s)]
表3 两组患者证候积分量表[分,(±s)]
组别 n 证候积分 t值 P值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11.12±2.47 5.24±2.15 11.356 <0.01对照组 40 11.38±2.08 6.1±1.14 14.079 <0.01 t值 0.5092 2.2351 P值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3 两组KPS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分,(±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分,(±s)]
组别 n KPS积分 t值 P值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71.15±8.24 82.12±6.72 6.525 <0.01对照组 40 72.20±6.13 78.03±7.68 3.752 <0.01 t值 0.6466 2.5348 P值 >0.05 <0.05
3 讨论
化疗仍是治疗肠癌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且多为氟尿嘧啶类和伊利替康联合用药,这两类药物是导致腹泻的主要原因。西医常采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减少肠蠕动、增加肠道转运时间、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张力以达到止泻的目的,而过量使用盐酸洛哌丁胺有导致麻痹性肠梗阻的风险。
中医学认为,CID属于“泄泻”范畴,化疗药物中的寒凉性质以及病后体质虚弱致脏腑虚寒等被认为可能是导致CID的原因[4]。病机主要为恶性肿瘤患者久病体虚,加之化疗药物对脾胃的运化和收纳造成损伤,脾失健运不能升清则浊气下行而腹泻;胃失和降之职则食欲不振,久之则气血生化乏源,难以充养肾阳,从而导致肾阳虚的发生;另外脾阳虚易生湿邪,使人体更易受寒毒之邪侵袭。其病位主要在太阴脾、少阴肾[5-6]。
与艾灸作用相似,砭石有温阳祛寒、健脾固肾、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虚损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砭石又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其性温且具备特有的感应增温效应,可以养筋荣脉、温补阳气;砭石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同时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7]。神阙穴位于脐中,内连脏腑,外通经络,有固本培元、和胃理肠、扶正祛邪之效;天枢穴为足阳明胃经穴、大肠募穴,能枢转气机,使升降出入合度,则脾胃升降、肠腑传导、水道通调、从阴引阳等多方面皆可调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五行属性中的土经土穴,健运中焦,补气调中,提高免疫力。砭石热熨协同作用于神阙、天枢、足三里穴,共奏健脾止泻、温中散寒、温阳通络、散寒止泻的作用。本资料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KPS评分则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技术砭石热熨疗法能改善肠癌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且疗效显著,可提高对化疗的耐受性,且简易廉便,避免汤药可能导致的胃肠道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