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产褥感染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水平变化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2-09-03史杨马万增徐晓英
史杨 马万增 徐晓英
产褥期作为女性分娩至除乳腺外机体功能完全恢复的重要生理阶段,常常易合并诸多并发症,如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尤其产褥感染发病率高达1.00%~7.20%、死亡率高达6.00%~8.00%,对产妇产后恢复造成极大危害,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风险点[1⁃3]。近年来随着医护理念转变,发现抗菌药物虽然能有效控制产褥感染,但作为一种事后干预往往延长了患者恢复时间、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并非理想治疗方案[4⁃5]。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关于产妇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孕期和分娩过程,有关产褥期研究报道虽然较多,但产褥感染早期诊断指标、危险因素分析方面研究尚存在不足[6⁃7],不利于产褥感染防控以及降低产褥感染危害性。本研究通过动态监测其白介素⁃6(Interleukin⁃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干扰素⁃γ(Interferon ⁃γ)水平变化,重点分析、归纳产褥感染危险因素,旨在对高危人群进行早监控、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从而降低产妇产褥感染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率,更好的促进产妇机体功能恢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分娩产妇628 例,纳入标准:①产前检查身体健康,正常分娩。②住院时间>24 h。③检查资料、分娩记录完整。④产褥感染经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查明确。⑤自愿参加本项研究且签署项目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酒精、阿片类或镇静催眠药物成瘾史和依赖史。②分娩前存在感染潜伏期或其他科室获得性感染。③分娩中出血量高于机体血容量1/5 及中途转变分娩方式。④分娩前3d 存在抗菌药物及免疫制剂使用史。年龄20~42 岁,孕周38~42 周,经产妇158 例、初产妇470 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422 例、剖宫产206 例,单胎478 例、多胎150 例。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人口学资料和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产次、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产次等,均有专业人员进行记录。本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实验室检测
检测产褥期对象纳入时(T0)IL⁃6、TNF⁃α、IFN⁃γ 水平以及感染者感染时(T1)、治疗第1 d(T2)、3 d(T3)、治疗结束时(T4)上述指标水平变化。IL⁃6、TNF⁃α、IFN⁃γ 水平检测:次日清晨空腹抽取纳入者肘部静脉血4 mL,置于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剂的采血管中,采用离心机(安徽中科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型号KDC⁃2046)以2 000 r/min 速度离心5 min(离心半径10 cm),吸取上层血清送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法)测定,IL⁃6、TNF⁃α 检测试剂盒由深圳焗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IFN⁃γ 检测试剂盒由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CUSABIO)提供。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 软件分析试验数据。计量资料以()描述,两组间的比较为t检验,多组间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选择单因素分析有存在差异性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妇产褥期感染率及感染部位分布
628 例患者感染26 例,感染率4.14%;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10(38.46%)、生殖道8(30.77%)为主,泌尿道4(15.38%),宮腔2(7.69%),其他2(7.69%)。
2.2 产褥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血清IL⁃6、TNF⁃α、IFN⁃γ 水平比较
T0 时,两组患者IL⁃6、TNF⁃α、IFN⁃γ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IL⁃6、TNF⁃α 水平先升高、后下降,IFN⁃γ 先下降、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1、T2、T3 时,感染组IL⁃6、TNF⁃α 水平始终高于未感染组,IFN⁃γ 水平始终低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产褥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血清IL⁃6、TNF⁃α、IFN⁃γ水平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IL⁃6,TNF⁃α and IFN⁃γ levels in infected and uninfected patients(±s)
表1 产褥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血清IL⁃6、TNF⁃α、IFN⁃γ水平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IL⁃6,TNF⁃α and IFN⁃γ levels in infected and uninfected patients(±s)
注:与组内T0 时比较,aP<0.05;与组内T1 比较,bP<0.05;与组内T2 时比较,cP<0.05;与组内T3 时比较,dP<0.05。
指标IL⁃6(ng/L)TNF⁃α(ng/mL)IFN⁃γ(pg/mL)T0 T1 T2 T3 T4 T0 T1 T2 T3 T4 T0 T1 T2 T3 T4感染组(n=26)52.50±7.20 194.00±21.40a 103.00±19.10b 83.00±13.20c 69.00±9.40d 57.50±9.10 173.00±27.00a 137.00±25.30b 110.00±17.00c 75.00±11.00d 150.00±36.00 41.30±11.00a 106.00±20.40b 110.70±24.50c 148.00±33.00d未感染组(n=602)51.00±6.40 51.00±6.40 51.00±6.40 51.00±6.40 51.00±6.40 56.50±8.70 56.50±8.70 56.50±8.70 56.50±8.70 56.50±8.70 144.70±30.50 144.70±30.50 144.70±30.50 144.70±30.50 144.70±30.50 t 值1.205 3.387 3.294 3.041 1.951 1.108 4.531 4.315 4.029 2.104 1.185 3.719 3.517 3.110 1.125 P 值0.064 0.039 0.041 0.045 0.056 0.070 0.020 0.024 0.029 0.053 0.068 0.031 0.036 0.044 0.066
2.3 产妇产褥期感染危险单因素分析
感染组妊娠合并症、剖宫产、胎膜早破、产程≥12 h、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120 g/L、卧床时间≥3 d 构成比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产妇产褥期感染危险单因素分析[n(%)]Table 2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maternal puerperal infection risk[n(%)]
2.4 产妇产褥感染危险多因素分析
以产褥感染为因变量,将妊娠合并症、剖宫产、胎膜早破、产程、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卧床时间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为产妇产褥感染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产妇产褥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Table 3 Multi⁃factor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maternal puerperal infection
3 讨论
研究表明产褥期轻度感染以局部感染为主,严重时可诱发全身炎症性反应,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是造成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8⁃9]。加强对产褥期人群高危因素评定及相关感染指标监测,利于降低产褥感染率、减轻炎症反应程度、遏制病情进展而改善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产褥感染率4.14%,低于文献资料报道水平[10],与本院对产褥期重视与感染防控理念、措施执行到位等原因不无关系;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生殖道为主,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如剖宫产或阴道分娩中采用的会阴切开等操作破坏了皮肤组织完整性,一旦产后卫生观念差或产妇免疫力低下,可诱发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人体正常菌群转变为致病菌而引起感染[12]。进一步观察结果说明IL⁃6、TNF⁃α、IFN⁃γ 与产褥感染发生发展与控制密切相关,能有效反映感染状况。其机制如下,如TNF⁃α 是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其异常升高早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具有促进炎症细胞粘附、浸润以及局部性聚集可诱发长期趋化效应而引起多种炎症性疾病等特性[13⁃14];且感染后的活化巨噬细胞可致TNF⁃α水平成倍升高[15]。IL⁃6 与TNF⁃α 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效应,且二者通过相应的网络系统相互作用,诱发或加重炎症进程[16]。IFN⁃γ 是一种在抗原刺激作用下,由CD4+细胞早期产生、CD8+后期产生的具有多种活性的糖蛋白,能够抑制或消除病原菌以及增强抗原递呈效应而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在整个致炎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17]。
虽然上述指标能早期判断感染发生、评估病情,但最大限度降低产褥感染危险因素同样至关重要,如本研究结果显示妊娠合并症、剖宫产、胎膜早破、产程、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卧床时间是产妇产褥感染危险因素。其中妊娠合并糖尿病可引起阴道内糖原水平升高,有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且血糖水平的升高削弱了组织灌注能力致修复功能下降而不利于受损创面愈合,增加产褥感染机率。胎膜早破可致羊膜腔与外界环境接触,而女性生殖道内支原体、厌氧菌、需氧菌等病原菌微生物可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致病菌沿着生殖道上行而引起宫内感染,成为诱发产褥感染危险因素。分娩可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应激反应,尤其剖宫产作为一种有创性侵入操作,其反应更为显著,一旦产程过长更易消耗产妇体力致其疲劳而弱化机体防御能力、增加病原菌易感性。另外,研究显示低血红蛋白水平不利于机体组织器官自身修复能力及酶生成能力改善[17],延迟了组织愈合,易致感染。长时间卧床可影响产妇胃肠道蠕动、消化吸收功能以及血液循环,易造成机体功能下降,增加产褥期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积极控制妊娠合并症、剖宫产、胎膜早破、产程过长、侵入性操作、低血红蛋白、长时间卧床危险因素,利于降低产妇产褥期感染率;且加强产妇IL⁃6、TNF⁃α、IFN⁃γ 水平动态监测,利于早发现、早干预,降低产褥感染危害、避免炎症反应扩大。但本研究纳入病例数量相对较少,进一步采取多中心的研究方式利于夯实本研究结论,以便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