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微

2022-09-02傅开福

成才之路 2022年14期
关键词:迁移表演朗读

傅开福

摘要:古诗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上,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上,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诗词涵养,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根据教学实际,运用朗读吟咏法、知人论世法、表演竞赛法、迁移拓展法等多样化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将学科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古诗词;朗读;表演;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4-0080-0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古诗词不仅是汉语文化的精髓,字里行间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品格。作为中华儿女,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学生,其担负着诵读古代优秀经典,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赏析古诗词,能够理解古诗词所传递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直观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读古典诗词作品,挖掘其文化价值,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引导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传承中华文脉。

一、语文学科素养下学好古诗词的实际意义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古诗词、读懂古诗词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1.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上,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学生的人格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基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在古诗词作品学习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形成丰富的想象,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人格。

2.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上,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诗词涵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要符合文化傳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反复吟咏,合理想象,多角度接触作品,多层面解读作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表达力,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古诗词中朗朗上口的经典语言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素材。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破”不仅指手不释卷地博览群书,还要读懂、读透,只有透彻理解书中之理,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如有神力相助一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古诗词的情绪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感悟,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学科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理解,去品味,唤起学生的灵感,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个性,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1.朗读吟咏法

反复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原始、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追求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诗词的韵律、节奏、情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1)语感训练。朗读古诗词要读出节奏,读出音韵,以此体会古诗词的音律和谐美。同时,教师可结合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志趣等材料信息,让学生读出情感与韵味,培养学生有别于现代汉语的语感。因此,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示范朗读营造氛围,触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前六句,作者在不断地铺垫酝酿,把内心的愤懑抑郁之气凝于笔端,接下去两句则一笔宕开,情绪由愤恨转为悲慨,由抑郁转为激越,其基本节奏是舒缓、深沉,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抑扬变化。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作,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因丰年而引发的欢快情绪。因此,整首词的节奏是轻快、活泼的,学生的语调应是亲切、自然的。

(2)配乐朗诵。“诗言志”,诗词表达的感情比一般作品更浓烈,在抒情上与音乐高度相似。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古诗词的韵律节奏特点,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了解古诗词的意境。例如,对于表达喜悦心情的古诗词,可选择轻快、活泼的音乐,对于表达昂扬悲慨心情的古诗词,可选择有力、大气的音乐,对于表达悲愁哀怨情绪的古诗词,则选择舒缓、悠长的音乐……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音乐,将情感与音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体味、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丰富学生的诗词底蕴,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言语清丽,不事雕琢,写出了作者恬淡无忧的心境。在教学中,教师可选用明快的音乐做朗诵背景音乐,再现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波、惊飞的鸥鹭等富有生气的画面,感受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现在,越来越多的古诗词被改编为音乐作品,在课堂上,师生可同唱由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如《水调歌头》《满江红》《月满西楼》《琵琶行》《虞美人》等,让学生在婉转动人的音乐中,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音乐美。

2.知人论世法

有的古诗词在短短几句的字里行间饱含丰富的情感,要想真正读懂,学生就一定要学会知人论世。因此,在教学这类古诗词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以此深入理解作品,与作者、作品产生感情共鸣。

例如,在教學李贺的《南园(其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李贺所处的时代,以及李贺的生平、创作特点。李贺是唐朝宗室的后裔,少年时代就诗名远扬,但家道早已衰落,并因“避父讳”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终身抑郁不得志。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磨灭李贺的锐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就是其表现出来的豪情壮志。但现实是残酷的,对于李贺来说,这样的雄心壮志永远只能是想想而已,“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写尽其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3.表演竞赛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具有激发作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活动的多变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古诗词所具有的形象性、音乐性的特点,可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学习,用诗词的语言、音乐剧的形式创作诗词小品,或给诗配画着色,再现古诗词描绘的情景、画面,或通过表演竞赛,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以此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在自信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1)编剧表演。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情节性较强,在教学时,教师可尝试将其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让学生按照故事情节分组进行比赛,并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写剧本到定演员,再到排练、演出、评价,这极大丰富了语文课堂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的活动做出评价,但要注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当时的故事情境和作者的心境,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而这有助于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提高。

(2)配画着色。青少年学生爱幻想,想象力也丰富,这契合古诗词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诗词意境涂画,根据自己的理解着色,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在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体会诗情画意的美。古诗词中的许多语句都具有“诗中有画,面中有诗”的特点。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所构成的画面就是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学生要画出这些景物,准确表达诗词意境,就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从而在无形中获得诗词以外的知识。

可以说,无论是表演还是作画,其目的都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合理拓展诗词的意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词内涵,从而不断提升学科素养。

4.迁移拓展法

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中国文人优秀人格精神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上文提到的编写剧本,正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将诗情画意转化为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活动。另外,学生还可尝试改写诗词,将诗词改写成散文或散文诗,也可以写自己的读后感,或编剧、作画的感受等。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比较不同作家同题或描写同一事物的诗词,以及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诗词,找出其中的异同点,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艺术风格。

例如,对于夏完淳的《别云间》和陈毅的《梅岭三章(其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上找出相似之处。(1)二人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往昔战斗的峥嵘岁月,如《别云间》中的“三年羁旅客”,《梅岭三章(其一)》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2)两首诗都表达了宁死不屈、战斗到底的决心,如《别云间》中的“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梅岭三章(其一)》中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两首用血和生命写下的诗篇,读来催人泪下,敬意油然而生。

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分别是其豪迈清雄与婉约柔美两种风格的代表篇章。《水调歌头》虽有天各一方、兄弟难逢的矛盾痛苦,但仍表露了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了苏轼开阔的胸襟和旷达的人生哲学。而用词写悼亡,《江城子》是首创,其语言平易、质朴、柔婉,在对亡妻的哀思中作者融入自己的身世感慨,朴素动人。这首悼亡词在苏轼笔下挥洒自如,举重若轻。学生通过鉴赏、比较,兼收并蓄,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感悟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真正落实古诗词赏析,才能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扎实推进。为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情况,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重任。

参考文献:

[1]沈雁萍.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成才之路, 2020(33).

[2]游桂萍.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课外语文,2020(28).

[3]马志会.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困境与突围研究[J].高考,2020(35).

[4]巨海平.信息网络技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融入[J].中学课程辅导,2020(14).

[5]刘朝晖.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探析———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4).

[6]谢广州.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天津教育, 2020(16).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Guidance of Discipline Quality

Fu Kaifu

(Xianyou No.1 middle school, Fujian Province, Xianyou 351200, China)

Abstract: Ancient poetry contain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of Chinese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creative literacy, it is conducive to shaping students sound person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understanding literacy, it is conducive to enriching students poetry cultiva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literacy, it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students writing level.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teachers can implement the cultivation of discipline literacy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discipline core compete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using diversified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reading and chanting method, knowing people and discussing the world, performance competition method and migration and expansion method.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discipline core competence; ancient poetry; reading aloud; performance; transfer concept

猜你喜欢

迁移表演朗读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