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

2016-11-15赵建国

新闻爱好者 2016年9期
关键词:迁移转变

赵建国

【摘要】现代人类迁移的一般规律是大量的移民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强势的信息、文化却由发达国家和地区涌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这就是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移民主要是流入而不是流出,出现了移出逆差。对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信息和文化主要是流入而不是流出,出现了信息和文化输出逆差。这两种反方向的流动也有关联,强势信息和文化的大量流入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移民提供了信息和迁移方向。长期以来,中国也处于这种双重不对称直接裹挟、影响之下。要想改变中国作为“人才输出国”的状况和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逆差,中国经济、技术、社会一定要强大起来。这个历史转变的进程,在当下的中国已经真正启动,中国人需要的是将这个进程坚定地、持续地推动下去。

【关键词】迁移;文化流动;双向不对称;转变

一、何谓现代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

加上一个限制词“现代”,就是想排除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向未开发、最不发达地区迁移的事实。现代社会的人类迁移趋势是流向发达的、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为什么呢?有国外学者指出:

要而言之,除了因战争、灾害、社会动乱等原因而造成的被迫性迁移外,个人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条件业已成为当代主动性迁移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导致人口就业上的高度流动性;迁移已日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当今时代是“移民的时代”。[1]

既然“个人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条件”,那么向发达的、先进的国家和地区迁移就成为最重要的选择。就移民接纳国的构成而言,“接纳专业移民最多”“使用外国劳动力最多”“外国劳动力与本国劳动力比例最高”等三个项目中,排列在前五位的全是发达国家。由此可见,发达国家从国际移民中获得了可观的人才、人力资源。就移民流出国而言,墨西哥、孟加拉国、阿富汗是三大移民流出国。[2]

如果说过去更多的是被动迁移,那么现在主动迁移越来越多。

现代社会移民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许多情形下,“移民不再是一种被迫、不幸和消极的行为,移民不再是一段伤心的历史经验,移民也不再是一种民族的耻辱。相反,积极、主动、自愿、幸福与欢愉已经成为当代移民行为的重要特征。对不幸的逃避已经演变为对幸福的追求,传统移民概念中的悲情意识得到大大地稀释”[3]。

人们已经观察到,早期移居美国的中国人,不是为了谋生就是为了避难,大多数是中国农村贫苦农民和市镇的劳动者;而现在则大多数来自城市,特别是来自留学深造的知识阶层。

费孝通在谈到早期美国华侨时指出:“可是华侨中,除了土生者以外,很少有高等教育者。这使得他们不能在大社会中得到社交的机会,于是不能不把自己封锁在自己人里面,用低级的娱乐来消磨孤独的生活。愈是向这方面发展,像赌博甚至抽烟等,他们愈是加入不了美国人的社会,从而被外界社会所遗弃。生活愈是苦闷,气味愈是又土又俗,连我们从中国出去的人都不愿意和他们交往。”[4]

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20世纪后半叶的新一代华人移民,虽然与以华工为主体的老一代移民有着历史的传承关系,但是却拥有完全不同的素质和历史机遇。新一代移民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达41%,而美国总人口中这个比例不过是20%。他们就业的领域也都是医药、工程、技术和教育等方面,可以说是美国社会中的技术精英”[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不同途径跨境迁移的人口已达数百万。美国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10—2011学年中国连续两年成为留美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留美学生人数近15.8万人。印度排在第二位,人数近10.4万人。邦德教育集团旗下留学品牌佳桥教育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学生留美情况及趋势报告》显示,2015年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达到30.4万人。

人类迁移的一般规律是“人往高处走”,移民流向经济文化发达国家和地区;信息流动的一般规律是“水向低处流”,信息、文化的流动方向是强势信息、文化流向弱势国家和地区。这就是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这是一种双向的不对称和双向的逆差。大量的移民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强势的信息、文化却由发达国家和地区涌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人把后者称作“信息霸权”。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移民主要是流入而不是流出,出现了移民逆差。对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信息和文化主要是流入而不是流出,出现了信息和文化输出逆差。这两种反方向的流动也有关联,强势信息和文化的大量流入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移民提供了信息和迁移方向。

英国媒体分析家哈洛伦说,不管我们在什么地方看关于国际传播的研究,无论是从教科书、文章和期刊的进出口,还是书籍、文章的引文、注释和参考书中;无论从专家的聘用(甚至在国际机构中)上,还是从研究的资助,计划和实施方面,我们都看到了一种依赖形势。其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价值观、思想、模式方法、资源向发展中国家单方向流动。更准确地说,是从英语国家向世界其他地区单方向的流动。[6]

苏格拉底说过:“智慧这东西,如果在我们之间互相撞击、激荡,会从我们当中比较多的一处流到比较缺乏的那一部分,就像是满满一杯水,会通过细的毛管,再传到另一只空的杯子里去一样。”[7]文化(智慧就是一种文化)和信息也是如此,从高处流向低处,从密集处流向稀疏处。

大量的移民涌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廉价劳动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有了选择优质移民的条件,于是输入技术移民、智力移民、投资移民成为其重点,如果劳动力充裕,其他移民就会被限制。

据分析,21世纪上半叶吸收移民最多的国家将是美国、德国、加拿大和英国。在过去的几年中,迁入美国和加拿大的移民中,90%来自发展中国家。

合法移民中有近一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这是美国吸引人才保持科技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停止合法移民是美国长远利益无法承受的巨大损失。……在经济发展最快的10个美国城市里,移民平均占人口总数的18%以上;而在经济发展最慢的10个美国城市里,移民平均只占人口总数的7%。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从1949年至1969年的20年间,美国通过吸引技术移民和留学生,从发展中国家至少“偷走”了14.3万名高级人才,这些人才为美国至少创造了630亿美元的收益;而对于那些人才流失的国家来说,仅损失的教育费用就达50亿美元以上。就连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也承认,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贡献以及他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科技进步使美国变得更加富强。[8]

发达国家的信息、文化大量涌入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影响是多维的。先进技术信息的进入,有利于输入地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某些先进的社会政治理念也有利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治进步。但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更有其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单边思维的一面,不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经济被掠夺、政治被强加、文化被边缘化的处境。

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有人才和劳动力流失的损失,但也有收益。“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也指出,2003年各国移民向母国寄回的钱款总额高达930亿美元,是同期由发达国家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经济援助总额的1.5倍。因此,发达国家接纳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给他们提供劳动谋生的机会,比之给予发展中国家任何有限经济援助都更为有效。”

并不是强势国家和地区的人员不向弱势国家和地区流动,但这种流动主要是旅游观光等,而不是成规模的迁移居住。并不是强势国家和地区信息、文化流动不频繁,而是这种频繁流动的信息、文化来自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太少,除非这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大的灾难或政变等。

二、中西迁移与文化交流的不对称及其转变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中国也处于这种双重不对称直接裹挟、影响之下。

(一)中西人才交流的不对称

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决定了中国必然在国际人才交流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在世界科技人才竞争格局中一直扮演着“人才输出国”的角色。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深造,其中有不少人在美国以及其他科学技术强国成长为一流科学家,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滞留国外,至今未归。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迅速上升,这本身是好事,但与派遣留学生的初衷相悖,归来者较少。

“我国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1872年到1978年百余年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不过13万。而从1978年至1991年13年间已超过13万人,胜过1872年到1978年百余年间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生人数正在迅速攀升,截至2007年,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达到121.17万人,但回国人数仅为31.97万,大约仍有90万人滞留海外,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近年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03年首次突破两万人,2005年学成归国的人数已经达到3.5万余人,2006年达4.2万人,2007年达4.47万人。1996—2007年间,中国留学人员平均回归率约为29.5%,约有70%的留学生仍滞留海外。”[9]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流失的精英数量居世界首位。

相比之下,迁移到中国的西方科学家不仅人数少,而且质量也不乐观,世界一流科学家更少。这是一种极大的不对称。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对称

蔡元培指出:“现在欧洲大势,中国人已经渐渐了解;独是西方人对于中国,不了解的很多。”[10]当代学者王岳川说:“我曾做过调查,从1900年到2000年,英、法、德、意、西班牙、俄文六种文字,一百年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前赴后继翻译了10.68万册西方书籍。中国1900年到2000年被西方翻译的书,只有800多套。新闻出版署也做了调查,结果是:100比1,正好和我的数字相同。”[11]写出了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的作家李洱甚至说:“很多中国农民对西方的了解,可能要大于西方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了解。”

如何看待这样一种现象呢?

固然,中国比西方落后是中国人积极了解西方和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原因。然而,从鸦片战争开始,尤其是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两个重大的历史转折,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尤其是向西方科学、思想文化学习,逐渐超越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欧洲人的开放心态和知识视野。由于中国人对西方的广泛和日渐深入的了解,使中国人更加知己知彼,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已经开始奠定超过西方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的优势基础。

另外,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优势心理作用下有些故步自封。大范围考察了欧洲的余秋雨就指出:“我要说,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但这些年,却因过度的自满、自享而自闭,对世界对自己有不少时空错觉。”[12]不仅自满、自享和自闭,还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文化当作全人类的文化。有学者指出:在1998年出版的、由Daniel T. Gilbert, Susan T. Fiske 和 Gardner Lindzey主编的权威的《社会心理学手册》中,一批文化心理学者写道: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界一直没有认识到人类心理多么深刻地受到了文化的影响,而只是把个人当作一个现存的、孤立的分析范畴。当今北美的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中常常不自觉地假定了一些注重个体权力、独立、自决及自由的文化价值或行为,并且无意识地把当代西方的社会形式或心理当作是整个人类的代表。[13]这里说的是心理学家,其实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英国睿智的思想家罗素就较早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更严重的是,我们深信自己的文明和生活方式远胜于其他民族。”[14]

中国近代人李圭说得好,中西“且取长补短,原不以彼此自域”[15]。中西各有所长应该互补,中国人固然不能闭关自守、不向西方学习,西方人也不能自恃强大而故步自封。

罗素就明智地对西方人说:“中西交流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可以从我们这里学到必不可少的实用的效率;而我们则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一些深思熟虑的智慧,这种智慧使其他古国都已灭亡之时,唯独中国生存了下来。”他更具体地说:“我本想前往中国教学,但日子久了之后发现我可以教他们的一天比一天少,而他们可以教我的却越来越多。欧洲人在中国住久了都有这种观点。只有去了不久或那些一心去赚钱的人不这么看。这只是因为中国人认为我们所珍视的军队和工业,他们却很薄弱。但是,重视智慧或者美、或者重视人生快乐的人,肯定会认为在这些方面中国比喧嚣的西方更富有,并视之为乐土,我希望我能够期待中国人给我们一些宽容的美德、深沉平和的心灵,以回报我们给他们的科学知识。”在罗素看来,“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16]。以上都是罗素在1922年说的,现在听起来依然闪烁着智慧之光。如果西方大多数人都有罗素这样的胸怀和见识,那么中西文化交流就会更加健康地发展,这个世界也会更加和平美好。

(三)实现人才和文化交流不对称转变的关键

然而,要想改变这种中国作为“人才输出国”的状况和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局面,改变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逆差,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中国经济、技术、社会一定要强大起来。中国强大起来了,经济、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了,西方人就不得不对你另眼看待了。这个历史转变的进程,在当下的中国已经真正启动,中国人需要的是将这个进程坚定地、持续地推动下去。

越来越多的西方留学生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西方旅游者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各地兴办起来,这就告诉我们西方人已经开始认真看待、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了。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首次对外宣布推动美国学生赴华留学的“十万强”计划:在4年内向中国派遣10万名留学生。2010年5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在首届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上正式启动了该计划。

从2004年开办第一家“孔子学院”至2015年9月,中国已经在世界五大洲的13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495所学院和1000个课堂。有人评价说:孔子学院“为中国教育国际化举行了奠基礼”。

“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快速攀升:35个国家和地区已将汉语教学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在美国,2010年公立学校开设汉语课的大中小学超过5000所,学汉语人数达20万。在英国,52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在法国,中小学学汉语人数连年增幅达40%。在德国,学汉语人数5年内增加了10倍。”“来自英国中小企业联合会2011年的调查显示,英国企业界对掌握中文雇员的需求急速上涨:2009年是第三位;到2010年,升至第二位,仅次于法语。”[17]

同时,中国媒体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报》主管的网络和各类报刊的国外受众比2002年增长50%以上,新华社海外用户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新华社海外分支机构达180家,拥有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2015年度《世界媒体500强》,中国内地共有65家媒体公司入选,仅在美国之后,排名第二。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6年曹文轩又获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开始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但是我们应当明白,西方了解和理解中国需要时间。正如“北京共识”首倡者乔舒亚·库珀·雷默所说:“理解中国需要很长时间。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有非常不一样的历史,中国人的价值观也非常不一样。长期来看,不同的历史和价值观难以说有什么优劣之分,但是短期而言,不同的历史和价值观确实造成了一些障碍和误解。”[18]一方面,西方人长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国情知之甚少;另一方面,中国的价值观与西方也非常不同,更加大了理解的难度。

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09年,从海外回国的中国留学人数达到108000人,较2008年增长了56.2%;而在2010年,中国“海归”的数量达到了134800人,创下历史新高。虽然整体上仍处于流出状态,但是回流人员的增长幅度已大大超过了出国人员,他们主要从事互联网、IT、通信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行业。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显示,2015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40.91万人,自改革开放至今累计回国人数达221.86万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培祥介绍,最近几年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的比例近80%,绝大多数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就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作为人才输出国的地位开始改观,中华文化也正以越来越强劲的步伐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明欢.国际移民学研究:范畴、框架及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李明欢.国际移民学研究:范畴、框架及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王为理.移民文化的当代图像:从全球到深圳[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4]费孝通.初访美国、访美掠影、重访英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83.

[5]任东来.华人在美国的历史[J].书摘,2007(5).

[6]Halloran,Jame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opportunities and obstacles”,in Mohammadi,A.,(e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ization,London Sage,1997,p.39.

[7]刘以焕,王凤贤.苏格拉底[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72.

[8]孙嘉明,王勋.全球社会学:跨国界现象的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3-94.

[9]乌云其其格,等.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回归不足现象及原因分析[N].学习时报,2008-12-15.

[10]蔡元培.蔡元培全集(四)[M].北京:中华书局版,见李磊明.蔡元培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1994(2).

[11]王岳川.西方人很不了解中国[N].羊城晚报,2010-12-12.

[12]余秋雨.行者无疆[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自序3.

[13]方朝晖.关于东西方思维差异的两个试验[N].光明日报,2010-12-27.

[14]罗素.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55-156.

[15]王韬,李圭,等.漫游随录·环游地球新录·西洋杂志·欧游杂录[M].长沙:岳麓书社,1983:300.

[16]罗素.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55,156,167.

[17]沈卫星,靳晓燕,沈耀峰.孔子学院:向世界的一声问候[N].光明日报,2012-01-05.

[18]田晓玲.“北京共识”首倡者:国家形象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N].文汇报,2011-06-13.

(作者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研究所教授)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迁移转变
谈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土壤中多菌灵污染及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策略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论艺术院校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