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基建背景下分校级开放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及对策
2022-09-02付睿云上海开放大学浦东东校
付睿云 上海开放大学浦东东校
● 引言
2021年7月,教育部联合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育新基建理念强调以数据生产要素为基石,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牵引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教育,促进数字化转型,促成教育现代化变革。
近年来,对远程开放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的角度及借鉴的理论体系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大多数研究都指向整个宏观的开放教育系统,理论性较强,新概念较多。而针对不同基层开放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实践较少,操作性不强。分校强则系统强,分校级开放大学拥有80%以上生源,如何立足自身,使学生享受数字化转型成果,助力学生发展,支撑成人教育高质量发展遂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动因之一。
● 分校级开放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学校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论支撑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更新,而且是学校管理理念、组织架构、制度设计、发展战略、人才建设等全方位的变革。但一些学校对数字化赋能教育、引领教育表示怀疑,学校内部管理层未达成共识;一些学校虽然数字化意愿强烈,但缺乏可供基层参考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和实践路径。当前,多数学校仍以分管技术部门的副校长负责数字化转型工作,没有设立专门负责数字化转型的组织。
2.盲目信息化建设,信息孤岛横生
学校的信息孤岛可分为数据孤岛、系统孤岛以及业务孤岛三类,具体是指学校内部信息数据难以共享交换,应用系统无法有效集成,业务流程无法贯通优化。在早期的信息化建设中,学校未能充分考虑数据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组合,在遇到新问题、新需求、新业务时,往往联系公司,开发新系统,购买新设备。因此,学校在建立每一个信息系统时,也造就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些孤岛的封闭性和独立性,造成系统之间不关联、信息不共享互换。如果这些孤岛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数目也将不断增大。
3.数字建设不重视,深度开发待完善
在近几年的投资建设类项目中,学校“重硬轻软”的情况有所好转,但“重网络轻数据”的问题仍存在。例如,学习者的学习评价、教育者的教学评价、智慧教学工具等数字化引入还较少,可助力个性化学习、组织决策等智能化服务不足。
另外,不恰当、不成熟、不确定的应用也对师生造成诸多方面负面影响,如学习者画像一般是认为通过算法,把握学习者的个人喜好和动态需求,建立多维度的画像标签。这些个性化算法技术的底层逻辑是基于使用者的本能喜好,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形式上属于精准式投喂信息,忽略了多样性的价值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
4.服务理念陈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不少教师已经熟悉了信息技术手段,但很多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开展工作仍坚持旧模式老思路,在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过程中,仅仅满足于上情下达的通知、教材的提供和条件的创造、教学形式主义的构建,数字化的优势在学生思想政治、心理辅导上未能体现,学生无法获得精准的学习支持服务。
5.复合性人才稀缺,影响数字化推进
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相比全日制高校或者成人总校,基层开放教育能获得的人力资源稀少。但在学习者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内驱发展、创新发展的需求方面一致,需要一支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可目前基层开放教育缺少这种复合型的人才,人才危机现象凸显,使得学校在数字化转型中力不从心。
● 分校级开放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型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对于数字化转型建设模型的设计,分校主要难点在于能否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借鉴。为了使提出的数字化转型模型发挥其实践价值,并为后续数字化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首先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模型,然后基于此模型,通过局部的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实践,应用查阅文献、现场考察、师生访谈、专家评价、问卷调查等方法,以上海开放大学浦东东校为实证对象,确定了相应的数字化建设内容,最后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立足于实情及需求,尝试构建基于“共建-需求-收益”的三维数字化转型建设模型。
1.数字化转型模型的建设原则
分校级开放教育数字化转型要遵循标准,规范建设,以点及面。遵循标准是坚持以合理实用、科学安全、扩展兼容的标准构建转型模型;规范建设指的是以《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参考依据,对建设内容进行具体界定;以点及面指的是逐步实现全面数字化接入,保证在数字建设中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所为有所不为,少建多用兼顾扩展性,先点后面地开展工作。
2.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模型
本研究提出的分校级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模型分为成立、动员、培训、发布、实施和考评六个阶段(如下页图1)。数字化转型需要成立专门的支持服务组织和负责人,统筹全局,负责制订数字化转型战略、评估方案可行性、构建数字化技术底座、协调职能部门等,从而确保数字化转型部门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正式实施数字化转型之前,学校需要统一思想,使全体师生明确方向,凝聚共识促转型,通过沟通获得组织外部利益相关机构的支持和理解,减少数字化转型的阻力。通过数字化培训对人员进行新技术和新思想方面的培训,对人员数字化相关技能摸底和打基础,为下一步模型确立打下基础。数字化领导小组开展具体实施工作,解决有关技术和体系的问题,注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考核评估,做好奖惩工作。过程中注意做好反馈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有反馈,根据所取得的功效进行改进。
图1 分校级数字化转型过程模型
3.模型确定
要想客观、全面地确定学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所需建设的内容,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察和相互印证,前期充足的调查研究能够明确建设的方向性。本模型采用方法包括查阅文献、现场考察、师生访谈、专家评价、问卷调查等。
为全面了解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内容,本研究分别按照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六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进行信息检索。以“智慧校园”为例,本研究收集汇总2015年以来发表的“智慧校园”相关文献,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三个基本数据库中,文献被引用次数大于4,且有基金支持的文献为分析源,按照主题相关性进行再次筛选,最终确定的样本文献为472篇;利用Bicomb2.02文献统计软件进行筛选、提取文献数据中的关键信息,如作者、研究机构、文章标题、关键词、发表年份等,清洗关键词,并对同义项、相近项和单复数进行合并,将词频>4的关键词归为高频词。
现场考察同类型兄弟院校,通过听取领导汇报、查阅资料、考察信息化场室的运行状况及使用效率、随堂听课等方式,了解其他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情况和数字化转型的规划。
通过师生座谈,了解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得到对数字化转型的合理建议。
通过对查阅文献、现场考察、师生访谈等环节数据分析处理,综合考虑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内容,作为三个层级,三级层次向上收敛,得到二级层次,二级内容上相互独立,维度上相互统一;然后,根据初步确定的二级指标,按照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的六维度,对其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一级层次,得到初建的调查问卷,接着,专家对最终所确定的数字化转型内容把关,对问卷内容进行修正,保证其信效度,并设置权重。按照领导干部、中层干部、技术部门教师、学科教师以及学生五个层面,设计五种适用于不同权重的问卷。
从五种不同的问卷中,了解学校有关数字化转型的投入、管理、建设和应用的具体意见,其中重点考察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方面的建议。依据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以上海开放大学浦东东校为实证对象,得出了分校数字化转型建设内容(部分),如下页表所示。
分校数字化转型建设内容(部分)
4.数字化建设模型
在开放大学成人教育体系中,分校与总校有大量共建的信息化项目,如直播平台、微学习门户、上开学习平台、国开学习平台等。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共建-需求-收益”的建设模型。共建是指分校本身与总校在某一项目中的共建程度,如AI助手,分校主要责任是建言献策,按照实际可以设置共建度非常低;专用智慧教室,分校需要参考总校的智慧教室标准进行建设,可以设置共建度一般。需求度是指分校对某一项技术的需要程度,如城域网络接入、提速升级,可以设置需求度非常高;物联智控可以设置为需求度较低。收益是指引入和应用新技术和新理念,带给学校的收益大小,如现场勘查服务,收益可设置为高;流量分析现阶段还不需要,收益可设置为低。可在调查问卷中加入三项指标,均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设置:共建度/需求度/收益高、共建度/需求度/收益较高、共建度/需求度/收益一般、共建度/需求度/收益低、共建度/需求度/收益非常低,各项相应赋值为5、4、3、2、1。对数据进行处理,构建基于“共建-需求-收益”的三维数字化转型建设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共建-需求-收益”数字化转型建设模型
通过该模型能直观了解到建设内容的层次,明确数字化转型的自建和共建着力点,可针对不同特征设计建设方案。首选自建内容基于首位,是现阶段学校自身重点建设内容;首选共建内容是现阶段希望总校级开大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自建内容是首先自建内容的补充,如受到教师应用教育技术意愿不强、专业人员支持度低等因素影响,需求度较低;重点共建内容是首选共建内容的补充,如现阶段不需要,未来需要共同协作的技术和引入的理念,需求度低;一般自建内容、一般共建内容不是建设内容的重点,作为师生需求的了解,容易受到师生主观因素、整体数字化转型理解不透彻等因素影响;丢弃自建内容、丢弃共建内容不考虑建设。
● 分校级开放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策略
1.搭建数字化底座,重塑平台架构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是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对每时每刻的教育管理与教学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搭建数字化底座,为下一步实现“全程思考”,乃至“全局协同”阶段做铺垫,数字化转型是学校对数字革命的适应过程。
目前,数字化底座的概念和含义未有公认的表述。笔者认为,数字化底座是一个能承载海量数据可流动、可获取、可应用的普适集成平台,能实现对大规模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源的采集、数据认证、数据授权以及数据的标准化等,实现人、物、数据的互联互通,如图3所示为分校级数字化底座。
图3 分校级数字化底座
在技术要求方面,数字化底座上的网站、WEB端应用或者移动应用在构建时,以“API”形式优先开发,以此形成的基础架构高效统一,便于后续测试、维护和二次开发,满足兼容不同的设备;身份管理认证采用CAS作为统一认证服务器,LDAP与CAS集成,用于用户认证;授权体系采用支持OAuth1.0/2.0协议的RBAC模型,该权限模型受认可度最高,提供多种授权流程,可按照实际情况选用,从而构造出智能开放的环境,实现相应功能。
2.广开言路,支持多主体建设机制
教育研究者、信息部门教师、职能部门、师生团队都是数字化转型的设计者、建设者、使用者和反馈者。此外,还应加强国家开放大学和各地开放大学总校在学生支持领域实践经验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利用开放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使学生支持服务系统更好地发挥其成本效益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同时,可以适当引入社会机构、公司和企业,发挥其在技术研发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推动数字化转型实践。
3.确定理念,优化人物资源配置
分校级开放大学师生比例严重失衡,而所能获得资源有限且分散,资源超负荷运转,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刻不容缓。校领导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和业务之间的密切关系,业务和数据双轮驱动一本万利,专注于支持学习服务。其次,要明确学校数字化发展的重点,准确把握本校优势,并保证资源向战略重点倾斜;数字化转型是否能落地,取决于是否满足实际需求,以及能否重塑教学模式。最后,可考虑数字化建设有特色,如以满足区域社会服务为导向,建设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远程教育教学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服务。
4.循序渐进,培育师生数字化接受程度
数字化转型的快慢不仅与教育资源软硬件建设相关,还受限于大众对数字化的接受程度。一是尽管学校提供的教育数字资源无差别,但学生素养的差距、信息技术本身的缺陷、政策执行的偏差等原因,造成数字移民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二是在基本的信息技术运用上,虽然数字移民教师和数字土著教师都能熟练使用,但未能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数字土著语和数字移民语相结合的方式推广数字化,还可以开展一对一指导、合作式学习和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授课,更好地实现课程融合,同时注入人文关怀,注重以人为本,培育师生对教育数字化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