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

2022-09-02迟瑶瑶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互联网+培训

迟瑶瑶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主线。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冠疫情下的在线教学已初步彰显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截至2020年4月3日,距新冠疫情暴发仅4个月时间,全国已有1454所大学开通了网上教学,超95万名教师开设在线课程次数超713万次。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互联网+”教育的不断发展,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整合。“十四五”规划部署了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目标,开启了教育信息化新征程,同时也对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互联网+”和“十四五”规划对信息化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让高校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然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尝试以内涵解读为基础、以现状分析为依据,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为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解读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能力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教师不仅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选用合适的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搜集教学资源,解决教育问题,而且必须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借助技术整合、创新教学过程,实现从技术应用融合到技术创新融合的飞跃。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TPACK)是将学科知识(CK)、技术知识(TK)和教学法知识(PK)动态融合,形成的一种整合知识结构框架。

由此,笔者以TPACK框架为鉴,结合“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得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信息化教学理念为依据,在掌握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具备的整合技术与课程教学,完成教学设计、开发、实施与反思,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学效率的综合能力。以上界定我们可以认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涵盖意识与理念、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开发、实践与反思四个层面的基本要求与内涵。

●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1.信息化教学意识与理念

信息化教学意识是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能够自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准备、开展和完善教学的意愿与态度,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组成部分。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具备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够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意识与责任感。

信息化教学理念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和对其所需教育理论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的效果。但从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前高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不够并存在一定偏差。齐灿等人对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高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思想和理念十分熟悉,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仍局限于机械的技术运用层面,并没有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能够促进教学。可以说,目前高校教师所进行的信息化教学大多数只是披着技术外衣的传统教学,“换汤不换药”,没有真正做到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创新。整体而言,高校教师需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正确理解。

2.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

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主要是指以TPACK框架为核心的整合知识与技能,教师需掌握包括CK、TK、PK在内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更需要掌握TPK、TCK、PCK等整合知识以及部分高级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操作技能。

整体来看,我国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多数高校教师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但对技能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和教学法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就目前的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主要使用文字、数据处理、课件制作软件等基本的电脑操作工具,缺乏对专业化教学辅助工具及软件如PS、Flash等的掌握。由于教师对技术的掌握欠缺,从而无法做到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择优选择合适的技术支持教学,因此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也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处于较为欠缺的状态。张秋月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一的教师从未使用过任何网络教学平台,这进一步说明高校教师对“互联网+”时代整合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掌握有待提升。

3.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开发

教学设计与资源开发是实施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准备环节,教师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工具的支持下,借助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设计,才能推动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反思的顺利进行。但研究发现,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的青年教师占比仅有三分之一,能够熟练分辨并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其开发工具的教师只占四分之一,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资源只占3%左右。种种数据表明,目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资源开发的意识与技术严重不足。

4.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反思

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创新教学过程的能力。研究发现,由于高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对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欠缺,导致其教学实践水平普遍低下。岳丽娜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教师不能熟练操作教学软件平台,六成的教师不能够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能力较差。这充分表明,当前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实践不深入、水平不高的问题,难以达到借助技术整合教学、促进教学创新的效果。

信息化教学反思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借助数字工具对教学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发现教学过程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的能力。当前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课程导入、讲授和资源开发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比例达九成,但在教学监督与管理及学习表现评估中,仅有10%左右。可以发现,高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评价、教学监督、成绩管理等方面的关注不够,这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反思能力存在不足。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和学校两大核心要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教师,其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等是推动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关键。学校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保障,科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等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起支撑和激励作用。

1.教师层面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和前提是高校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学意识,能够自觉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并愿意主动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自觉主动地观摩、分析优秀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并将其与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比较,以体会信息化带来的变革与进步。同时,通过实地学习、翻转课堂、微课堂教学等课堂教学实践,领悟信息化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

只具备了信息化教学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教师应积极转变理念,通过文献阅读、参加讲座、参与培训等形式积极学习前沿的信息化教学理论,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并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认识。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反思。实践是经验生成的最主要途径,只有对实践与反思足够重视,才能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演练,如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微格教学、同课异构等,并通过反复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向优秀教师请教、开展有效的观摩学习、进行教学研讨等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发现并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技能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因此,具备较强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高校教师需主动获取新知识、新技能,通过终身学习,不断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夯实信息技术与教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进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2.学校层面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教学培训体系,细致规划培训的对象、内容及方式,以转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为基础,采用多种培训方式进行个性化培训,全面贯通理论与实践,综合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①细化培训对象,实施针对性培训计划。根据受训教师年龄、所教专业、信息化教学需求,细分类型,对不同类别进行个性化的训练,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将同年龄段、接受能力相同的教师作为一类别,共同培训,避免由于教师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导致培训结果的不理想;依据专业类别对教师进行分组培训,以便教师进行组内经验分享与交流;根据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不同需要分组,按需开展针对性培训,以达到高效、个性化的效果。

②丰富培训内容,全面贯通理论与实践。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应结合目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所面临的问题,培训内容既应包括信息化教学所需的知识、技术等理论知识,也应该包括设计、开发、实践、反思等具体能力,力争在培训中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的全面贯通,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综合提升。

③创新培训手段,实现培训方式多样化。学校可借助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线上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开展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活动,线下通过举办知识讲座、面对面教学研讨、观摩信息化教学设施、听评公开课等多种方式加强理论理解,丰富实践经验。

高校应重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工作,健全基础设施,为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环境支持与设备保障。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营造开放、共享的网络环境;配置基本的数字化教学软硬件设施;组建完善数字的教学资源库和在线教学平台,便于教师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交流学习。

教学质量评估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指导和监督的功能,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保障。为了进一步保证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质量,高校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实践应用为核心、以创新突破为终极目标的三级考核评价体系,逐级提升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确保每一级目标高质量达成。

● 结语

高校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主体,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响该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把握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契机、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互联网+培训
教师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会议·培训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