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凤山书院学田契约文书看学田的经营与使用
2022-09-01林芊
林 芊
(贵州大学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凤山书院与书院学田契约文书
1.普安州凤山书院
清代普安直隶厅,即今天的贵州省盘州市。明永乐十三年(1415)贵州设省,将原属云南的普安划入贵州;清嘉庆十四年(1809)普安升直隶州。凤山书院创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因设置于普安州州城西门内凤凰山半山上,故名凤山书院。凤凰山“山自滇宣威迤逦而入”“州镇山也”[1]337。从书院选址地理位置看,普安州从一开始就给予凤山书院极高的地位。
中国古代书院承担讲学、藏书、刻书、祭祀等活动,是古代中国教育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尤其是清代,县级书院还承担科举各项事务的功能。从国家的视角看,普安与贵州多数州县一样,是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教育有特殊作用。元朝普安路总管府以彝族于矢万户为主体。明初置府时,土官那邦之妻适恭为知府。普安实际上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如明代知州沈朂所言:“地方本西南荒服之表,蛮夷部落。元世始拔土豪吏置官署……羁縻而已。”[2]5自明代起“守城屯,垦田编户……渐拟于华郡”[2]6。除屯守的军民外,当地居民中“土酋号十二营,部落有罗罗、仲家、仡佬、僰人”[2]15。除仡佬族名称依旧外,罗罗、僰人即今天的彝族,仲家即布依族,今天这里仍然是贵州的彝族、布依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因此,凤山书院除作为科举场所外,又是为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因而,在普安社会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清乾隆时期,普安州学署曾经设在州城外营盘山的文庙内,但“署又圯”[2]113。至光绪时,州学署与州儒学教育场地皆在书院,实际上形成了州学及儒学教育与书院联成一体的局面。因此,书院既是讲学、藏书、文化传播的场所,又承担着儒学教育的日常工作。《贵州书院史》仅将凤山书院列入书院一览表中[3]161-167,但书中缺乏对书院具体情形的详细记载。本文借助研究凤山书院档案文献,揭示书院的经济事务活动。
2.凤山书院学田契约文书
2020年1月,笔者在贵州省盘州市档案馆发现一组清代普安州凤山书院学田及相关文书的档案资料,该资料在档案馆的档案目录为“全宗号J149”,共11盒。该文献形成时间,最早一件为康熙四十六年(1707),最晚一件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凤山书院在成立之前,州儒学或许就在购置田产或接受相关人士的田产捐赠,如档案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等早于凤山书院创建时期的田契就是此种情形;另一方面,凤山书院创建后也不断地购置与经营田产、接受捐赠。因此,形成了自康熙及以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各时期的田产契约及相应文书,它们作为产权证据现保存于盘州市档案馆。
“全宗号J149”档案收集的清代普安州凤山书院的学田及相关文书中,田地买卖等契约直接提供了清代普安州凤山书院学田来源与经营资料,是研究该书院经济活动最直接的史料。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全宗号J149”档案内收集的契约文书可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土地买卖及相关的契约文书。土地买卖及相关的契约文书各时期的件数分别是:康熙时期1件,乾隆时期22件,嘉庆时期37件,道光时期65件,咸丰时期14件,同治时期1件,光绪时期1件,共计141件。学田要向国家缴纳田赋,完纳赋税时会相应收到一张契税证照,即“执照”,它是学田契约文书的有机组成之一。这样的赋税“执照”从乾隆到咸丰各朝都有,而在11盒内就有道光咸丰时期的“执照”79件。买卖契与执照构成了凤山书院学田档案的主体。
第二,册籍账簿。册籍账簿共2本:1本是“丹霞山屯田账目”(丹霞山为盘州境内名山)。封面题字上有“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当可判断是成册时间。“丹霞山屯田账目”尺寸长60 cm,高25 cm,共6页,内容是对田亩数及相应收租数的统计与确认。但该册籍与凤山书院田契同在一起,应当不是寺院庙产而是书院学田。另有1本册籍账簿,因封面上题字有“府”字,估称之为“府”字册簿,又该册簿封面题字有“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三十日”和“共用印二十六颗”,可知前者是成册时间,后者是对此次整理成册的官方认可,因为用印的印章是“普安州同知关防”。“用印二十六颗”即是在册内26处(主要是在骑缝处)钤有“普安州同知关防”印。“府”字册簿内又收入两册田赋与租户底簿,分别是“各租石数目并各佃姓名”底簿1本,“城乡庙租公租等款”底簿1本。
第三,官文书。官文书是官方颁发的各类证书或者反映官方意志的文件。本档案中的官文书主要是捐买品衔证书,名称为“实收”,共有捐买品衔“实收”证书15件。
第四,助捐银(钱)人员名册。有名册1本,由于原始档案保存不规范,故不知该捐银(钱)人员名册所捐对象是谁。
第五,杂类文书。主要是内容与文书有直接关联的散件,如记载年份开支的账目单据,或修理城墙所付材料与工匠钱等。
须特别强调契约及一些文书上所钤印的图章:凡乾隆至嘉庆十六年(1811)前契约及文书上所钤的印章,皆为正方形(5.5 cm见方),是满汉文同印,汉文为“普安州之印”或“普安州直隶州知州之印”。凡嘉庆十九年(1814)至光绪年间契约及文书上所钤印章,也为满汉文同印,汉文为“普安直隶同知关防”,印章呈长方形,尺寸是5.5 cm×8.5 cm。印章样式变更是因为在嘉庆十六年(1811),普安直隶州改建置为普安直隶厅,并从普安直隶州境内分离一部分新设兴义县,普安直隶州知州改为同知,一直延续至清光绪时。而凡钤有“盘县整理教育学产委员会图记”印章者,印章尺寸为正方形,边长为5 cm,是民国时期的印章。
另外,凤山书院保存有许多书院创建前的学田契约文书及儒学的膏火、宾兴等田租契约文书,原因在于普安州学及儒学教育与书院联成一体的特征。自然,书院也就成为儒学学田的继承者,儒学的膏火、宾兴等田租皆由书院经营管理。
二、凤山书院学田来源
以著名的岳麓书院为例,其学田来历大致有三类:私人捐助、清理收复混乱时期流失学田、地方政府拨入公田,其中公田比重达74.1%,捐助比例14.7%,清复故田比例11.2%[4]82。贵州明清书院学田来历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除官方投入外,个人捐资也是书院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初创时尤其如此。贵州自创建书院以来,就记载了官员的捐助情况,如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所建文明书院、嘉靖十三年(1534)所建阳明书院,都得到提学、巡抚等的捐资[5]272-275;再如,从普安厅分离新建的普安县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创建盘水书院时,官民捐银1 600两[6]99,这些都有文献为证。但凤山书院创建时所得捐资,现无资料可查。
盘州市档案馆“全宗号J149”内学田契约表明,书院资金的官方来源,其中一种是官府将没收的“逆产”转给儒学或者书院做学田,此种做法在贵州地区较为常见。所谓“逆产”,大都为阵亡起义军军人或者逃亡人员的田产,如例契1就是一件将没收逆产转给书院的契约文书。
例契1
立安田地通学王化雨、袁敦化、方绍周、张行玉、任侣瑷、史廷柱、谢华峰、黄际阳、张君泰等。为因黄正友具□(2)本文中出现的“□”均为无法识别的文字。,陈瑾霸耕黄正亷逆产,经府主徐审断,归学管理安佃。不准陈黄二姓耕讨及隐匿侵占。恰□当即会同踏勘四至后,开载明安佃与张臣恩亲耕。议作每月税谷三石五斗外,得受水口九八[呈]色银五两,过张华玉铺四平码。秋成之日该佃挑纳书院,不拘年岁丰欠,如数清完,不得短少升合。若有差欠,除将水口艮(银)两扣除外,扯田另安。其田地系官断归,理一次遵依。今该佃张臣恩亲讨,自应亲耕,毋得讨后仍归陈黄二姓耕种情弊。倘□此情,日后查出即将水口银两□官,罚入充公,扯退另安。勿谓言之不先也。此据。
内添会同、每年、五两六字。
计开:
小冲河田一分,大小一十四坵。山地一分,四至列后。
上底(抵)团山下□黄姓出当与石家地脚下。下底(抵)黄正和田上高埂。左齐山梁,左下齐吴毓翠田地高埂。右齐沟,右下齐黄正和田高埂。又山顶上左边岩子下四方地一大块。又左沟外地两小块。又桐子林路上地一块,四至内柿花树两大株。
凭原差张天潮(押)
徐开学(押)
嘉庆二十四年四月十六日安佃通学田契(押)
张君君泰笔(押)(3)此契出自盘州市档案馆全宗号J149,目录号1,盒号3。
“因黄正友具□陈瑾霸耕黄正亷逆产,经府主徐审断,归学管理安佃。不准陈黄二姓耕讨及隐匿侵占。”由此,书院获得小冲河田大小14坵,山地1分。此外,官方投入的另一种方式是出售官职为书院筹措资金。据当时法律,凡出资200两者,给官九品。
捐赠更多来源于民间,书院档案中还保存有数件民间捐赠文书。例契2就是一件道光十六年(1830)何世清、禄义等以“功德田”名义捐助十三坵田予书院的契约:
例契2
何世清、禄义助功德田亩,约种一斗大小十三坵,去当价纹银二十八两整。每年收租三石二斗。今予弟兄情愿将此田亩义助文昌宫,以为修理焚献之费。
李贵繁
张应魁
凭通学斋长先生谢云龙 仝(同)押
屠天序
范兴蕙
刘廷彩
亲笔(4)同②,目录号14,盒号6。
类似还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初十日黄文会等送田契,嘉庆二年(1797)七月二十八日王宏声送田文庙契,嘉庆七年(1802)四月十八日谢梁氏等再断脱业(捐赠田与书院)契。凤山书院建立后作为儒学的实际推广机构,也是上述田产实际所有者。
民间除捐赠田产外,还捐钱。据档案内资料,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书院首士范兴兰代表书院接受唐德寿捐予书院钱210千文(5)同②,目录号1,盒号6。。按照清代折率,每千文等值银1两,该捐助银两为20余两。
“全宗号J149”内文件中,更多是田地买卖契约,表明书院置买田产是积累学田最常用的方式。据档案内资料,嘉庆二十一年(1816)十一月十五日,书院连续两次购进田产。同一年中两次购置田产的还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在七月和九月两次买田,前者买田1石2升种,后者屯田、大榜科田2分。
实际上,自凤山书院筹建起即开始自购置田产,该活动在嘉庆与道光年间最为密集,在档案馆“全宗号J149”内文件中,购置田产的契约嘉庆时期有30件,道光时期23件。
通过官方授田(其中有继承州学田)、接受民间捐赠、书院自购等方式,书院不断积累起一定数量的学田,以保证自己的日常开销。凤山书院到底有多少学田,各时期的记载不同,光绪十一年(1831)《普安厅志》记载的书院学田,可看作到此时为止凤山书院学田总量:
束修田租。在柳树湾、毛政营两处,每年定收折租银一百三十八两。戊子年加押佃银,今收银一百二十两。
膏火田租。本城花园社会十三石,复兴桥租四石,滥田坝租十二石,四里牌租五石,狮子口租十石,小观音寺租二十一石,对门山租十二石三斗五升,对门山地租一石五升,文庙后地租五斗,贺家沟租六石,西冲租六石,张官屯租五石零一斗,支家屯租十五石,印家庄租九石,沙沟租五十石五斗,恰怍屯租十八石,海子斗租十二石,龙洞租五石,马坡租八石,吴官屯租一石二斗,三板桥租三十七石二斗五升,软桥哨租二石,小冲河租三斗,妥乐屯租二石,亦资孔租二石二斗,小桥租二石,学庄租六石,妈依租四石。以上每年共收租谷二百七十七石九斗。
附乡试宾兴田租:西充屯租三十一石七斗七升,响水田租四石二斗,三亩沟租二石,甘家庄租二十一石四升,高官屯租三石八斗一升,水草坪租四十石,华家屯租三十二石八斗三升。以上每年共收租谷一百三十五石六斗五升。
附文会试宾兴田租:哒喇河租谷三石,三板桥租十六石,印家庄租七石五斗,西冲屯租四石,本城租三石,华家屯租八石八斗,马脚色租三石,以上每年共收租谷五十五石三斗。
柳树湾束修租谷、毛政营租谷、岁修租谷。
附武会试宾兴田租:大庄田租三石八斗,东冲田租十石,华家屯租八石二斗,以上每年共收租谷三十七石。
书院考棚文庙文昌庙岁修田租,每年共收租谷五十六石。[7]248
几项租谷,每年收560石有余,收银120两。而在一件光绪三十三年(1907)“各租石数目并各佃姓名”文书中的记载是356.18石,另有约191石(6)此文书出自盘州市档案馆全宗号J149,目录号1,盒号11。。书院文献与官方记载出入不大。
三、凤山书院学田的经营
凤山书院学田及资金的经营,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出租经营
出租经营,即书院将自己所有田地,通过招佃、出租与佃户耕种收取租谷,这是书院田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例契1和例契3都表明,早在书院建立前,州学田产就是以此方式经营。例契3更是在契约中详细地写明了租佃过程。
例契3
讨旱地人孔小鸡、赵阿伯。今讨到王二老爹名下老虎箐旱地一形耕种。彼时言定每年作旱粮一石,秋收之日挑送上门,不得短少。如若短少,将二人耕牛作抵,不得异言。恐后无凭,立约为据。
乾隆十五年正月十一日立讨贴人孔小鸡(押)
赵阿伯(押)
叶大耶(押)
凭中人梁姑爹(押)
代字人楮化南(押)(7)此契出自盘州市档案馆全宗号J149,目录号1,盒号1。
出租田是有类别区分的。在“全宗号J149”档案内文件中“府”字簿内的“佃户田租”册簿中,记载了书院学田各项田租项目:文会试宾兴租石、武会试宾兴谷、膏火租谷、乡试宾兴谷、岁修租谷。表1即是各类型租田与相对应的承佃户数。
表1 各类型租田与相对应的承佃户数
2.出售书院地产
从凤山书院买卖契约文书中看到,书院有许多“讨阴地”契约。从内容上可知,书院经营着一座山场,大概因为风水好而成为理想墓地,本地居民往往向书院购置穴位以安葬亡人。如例契4所示。
例契4
屠
范
立讨阴地人张绍程。今请中证讨到通学谢列台先生卷田界内大路下阴地一穴,以为母亲
张
王
身后之地。前齐地埂,后抵高埂,左右各一丈。自讨之后,任凭张处安葬,通学不致异言,张姓也不致越界侵占。恐口无凭,特立讨字为据。
外批:自愿出功德钱六千文。
(后略)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立 讨阴地人张绍程(押)(8)此契出自盘州市档案馆全宗号J149,目录号1,盒号6。
该契约外批“自愿出功德钱六千文”,实际上即是支6两银给代表书院的通学先生,购置书院“阴地1穴”。其实,书院创建后,就开始有此经营事项,如嘉庆十四年(1809)二月十一日郭仲连等“讨到通学列位贡爷先生尊前,头寨宾兴学地界内阴地一形”(9)同①,目录号1,盒号3。。在档案馆“全宗号J149”内文件中,共有该类契约33件,时间跨度从嘉庆十四年(1809)到咸丰三年(1853)。
3.书院典当田产
档案馆“全宗号J149”内文件中,有典当契约5件,表明书院也从事典当经营活动。其实,与土地买卖一样,典当田产也是土地经营中的常用方式,书院也与个人一样,通过典当来扩展经营。在典当形式中,书院还采取转当方式。例契5就是书院典当田产众多行为中的一次田地转当。
例契5
立转当田契人刘元吉、元辅等弟兄。今将祖当李姓科田一段地名狮子口,约种三斗,东至山顶,南至沟,西至河,北至坝,四至分明,请中转当与范兴兰名下。彼时议作当价足色银二百两整,即日银田两交明白,并无私债货物准折,亦非逼勒等情。自转当之后认凭当主管业、安佃收租。日后银到归赎,二比不得刁难揩勒。今欲有凭立转当契为据。
外批:刘元吉外借足色银三十两,李姓赎田之日一并清还,不致缺少,此据。
系贵平砝码。其科两亩随田上纳。
其有李姓老契一张、当契一张,交范姓收存。
张郁亭(押)
张抑之(押)
凭中朱子休(押)
张师灏(押)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立 转当人刘元吉、辅等(押)
元吉亲笔押(10)同①,目录号1,盒号6。
据此契约可知,刘元吉、元辅等弟兄,将承佃李姓“约种三斗”的科田一段,转当与书院通学范兴兰名下。无论直接典当还是转当,无外乎书院为扩展经营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4.书院借贷
借贷也是凤山书院经营院产的一种方式,例契6就是一次放贷的契约文书。
例契6
立借约人张甫。今因家下缺少费用,请中借到张十先生名下净钱一千六百文整。妻张李氏同子张长寿清(亲)手领明应用。言定每年二分行利,不拘远近,本利清还。恐口无凭,立借约为据。
道光元年九月初七日立 借约人张甫(押)
袁二耶(爷)(押)
凭中人冯大耶(爷)(押)
马四耶(爷)(押)
许六耶(爷)(押)
代笔人金占三(押)(11)同①,目录号1,盒号4。
凤山书院在经营田产及收租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积累,而在收支两方面也会产生盈余,因而,书院积累了一定资本。在书院购置田产过程中已显示出书院有相当资金储备,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和九月分别支出足色银价360和370两度用于购置田产,出资额度都不是小数目,这些资金储备不仅使书院具备了强大的购置能力,同时也有能力放贷,促进资产增值。在书院经营院产过程中,对于有损自己产权的行为都据理力争,以保全自己利益不受损失。例契7就是一次遭遇产权纠纷,与侵害院产者作斗争的典型事件。
例契7
立吐退字样人王国明。今因予所种龙潭口园地一脚,系在卷田学地至内。经今查出,情愿出立吐退与通学先生台前,除先年当卖周桑二姓熟地之外,并送伍姓埜墓以塜,一切荒土概行退出任凭学中管理。彼时得蒙先生等念予寒苦,义帮铜钱六千文,即日钱字两交明白。自退之后,予不得再行越界争站(占),倘有此情,自愿请官重究无辞。欲后有凭,立此吐退字样为据
凭中人陈金龙(押)
朱经魁(押)
道光十五年二月十六日立 吐退字样人王国明(押)
代字人张大才(押)(12)此契出自盘州市档案馆全宗号J149,目录号1,盒号4。
该契约显示,书院追回了长期被隐匿的田、地与阴地等院产,同时又给予对方一定的补偿,显示出书院人道的一面。
四、凤山书院学田的收益与使用
清代书院的收益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从租谷收入,一种是从利息银两中获得。盘州档案馆“全宗号J149”内文件中,有凤山书院出租学田的收益,大致能从中算出每年的租谷,尤其是其中一件“各租石数目并各佃姓名”文书,就直接写出了租谷数量。当然,这些不能说就是整个书院的租谷收益,但也能从侧面展示出书院经营学田的收益与使用情形。
1.书院学田的收益
凤山书院买田契约文书只到咸丰元年(1851)止。这些文书表明,在书院创建前,也即嘉庆十二年(1807)之前,契约上有田面积总合约种64.2斗。嘉庆十二年(1807)后契约上总面积约种114.1斗,两项总合178.3斗。如果以面积1亩约种1斗(13)盘州档案馆藏乾隆五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卖田契,对“种”与田“亩”关系有说明:1亩约种1斗。,那么总面积有178亩。这是到咸丰元年为止的拥有量。
有一件文书记载了咸丰四年(1854)至六年(1856)的田租收益。其中,咸丰四年收租谷200.5石,咸丰五年收租谷228.3石,咸丰六年收租谷236.3石。此外又注明另有契谷119.88石。如果以咸丰六年收谷为基础,那么总计收租谷356.18石。这个数量应当是178亩学田租谷的年入量。
以上只是从契约文书上对所购置田产计算得出的收益。实际上,普安州从明代建立儒学起,就有官方所予学田。如《普安州志》(嘉靖)记载宾兴200两,分别来自弘治元年(1488)苗银100两,正德三年(1508)100两,这样州学经费共200两。当时是通过将200两借贷给殷实之家流水生放,每两月取息2分。而到清乾隆时,有学田“原额一百三十七亩五分,现一百零九亩七分五厘”[2]118,通过佃租收取租谷。这些银钱及田亩,在书院成立后也用于书院的经营,它们与书院自购田亩一起,共同组成书院的年度收益。
2.书院学田收益的使用
书院学田收益的使用,除继续购置学田外,也用于支付讲学、藏书、刻书、祭祀等教育文化活动经费以及建筑维修等事项,但主要还是用于教学。教学有多个环节,相应支出也不相同,主要有束修、膏火、宾兴的支出。盘州档案馆“全宗号J149”内文件中有一份“各租石数目并各佃姓名”文书,表2即是据此文书作出的分类,以及各类学田项目每年收入租谷的数量。表中显示的各项收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也是每年各项的可支出数量。此外,还有生童考课的课卷费用。
束修、膏火、宾兴的支出,实际上也是“人头费”,即教谕、书院山长、通学先生、斋长及生员的开支。如老师每月一次的堂课费,一件文书记载,“阅七课共发膏火谷壹佰肆拾石零伍斗”(14)同①,盒号11。。
3.书院的其他开支
盘州档案馆“全宗号J149”内文件中有几件文书是各种支出的记录。下面是对这几件文书进行整理后各项项目的支出费用:
表2 各类学田项目每年收入租谷数量
第一,年度日常项目及支出:上粮谷8石,上钱粮银1.65两,义学谷15石,看仓谷8石,礼房卷子谷5石(15)出自盘州市档案馆全宗号J149,目录号1,盒号11。。
第二,书院杂支。一件咸丰年间的“账单”文书,也记载了一些支出的项目费用:
共修二百五十六丈□墙,每丈银四钱,前后领银一百零二两。正月十日下却祀神公鸡一支,钱一百五十文。猪首六斤钱一百八十文。香烛钱五十文。桃红二道,钱二百四十文。炮烛(竹)二千文(个),钱一百六十文,米酒钱五十文。十二月十二日冯石匠砌神台工钱七千四百文,(用)石灰一石钱八十文。(16)同①。
从这件“账单”显示出的项目看,应当是书院建筑及相关庙宇的维修费和各种祭祀费的开支。
第三,非经常性的支出。部分文书记载了一些非经常性支出的项目及支出费用情况:各种“吃食”,折耗谷20.05石;“抬工”1 193个,每工每日谷16升,支谷71.68石;“小工”342个,每工每日谷4升,支谷13.68石;使用石灰92.5石,每石支谷1.1斗,总支谷1.18石;“四汛兵伍”16名口粮,每兵每日谷1升,自12月15日起至25日止,共支谷6.16石(17)同①。。
从书院支出方式看,使用现金(银钱)支出少,主要是通过实物(谷)用以支付书院产生的各项费用,反映出书院的经营手段比较单一,折射出凤山书院的经济并不宽裕,也侧面反映出当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一些经济环境较好的时期,书院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现金收入,比如,咸丰时期兴义府(安龙)知府张锳就将棉花行厘金、铜铅行捐出毫金,“令专供书院、义学经费”[7]74。
五、凤山书院经济条件与其他书院比较
因古代书院具有的民间性质,不像官学那样有固定的、按分级所给予的年度费用,书院运行基本上以自筹资金为主,因而,各地书院经费也不会都一样。晚清时期,湖南著名的岳麓书院膏火田就有159 535亩,普安州风山书院自筹田205亩,加上原官学学田137亩,总数为342亩,与岳麓书院相较可谓望尘莫及,贵州各书院显然也不能与之相比。在贵州,府州县级书院经济状况也有较大差异。至晚清时贵州最大书院贵山书院,除书院学田外,每年经费1 100余两[3]167,凤山书院仅银247.66两,也是相形见绌。但凤山书院自嘉庆十二年(1807)建立后,至光绪三十四年(1907)朝廷明令停办为止,100年间能一直稳健地发展实属不易,其背后必是依靠经济实力支撑。那么,凤山书院100年间的经济实力在贵州处于何种地位,通过与其他书院的比较大致可以体现出来。
1.与贵州其他书院建筑规格的差异
差异首先体现在书院的建筑规制上。普安州书院建筑格局的记载是:“有斗门、二门,讲堂三楹,上有楼,正中祀仓圣,颇极轩敞。两旁翼室为斋房。讲堂右折为山长内室三楹,右偏为厨湢,对面有亭翼……院后有井泉。”[6]111相同行政级别的兴义笔山书院则是:“讲堂三楹,中为文昌殿,左右斋房十间,斗门一间,二门楼一楹,门外有池,楼上有魁星像。左厅右厅各一间。山长内室三间,东西厢房四间,厨房一间。”[7]249
兴义笔山书院建造于嘉庆十八年(1813),晚于凤山书院六年。两所书院建筑格局大体一致。建筑格局与经济条件相关联,目前还没有找到凤山书院建造所花费用相关资料,但笔山书院建造时“费二万余金”[7]99。兴义县本身就从普安直隶州分出所设,且农业生产条件与普安也相差无几,从笔山书院也可推测出凤山书院建造费用。而规格大致相同的平远州书院建造费用“共银一万七千五百四十两”[6]75。
从另一方面看,也可能与州县级书院有基本规制有关。普安州处于贵州西部边境,与云南接壤;天柱县地处贵州东部边界,与湖南省接壤。晚清时天柱县也有名为“凤山书院”者,据记载:
凤山书院,旧开化书院明朱梓所建。……道光二十四年知县俞汝本倡捐重修,增置田亩,光绪三年重建,改名凤山书院。斗、二门,正中讲堂三楹,左右斋房各五楹,字藏一座,内室五间,左右厨舍各一间。[9]220
两所“凤山书院”建筑格局几乎如出一辙,表明县级书院建筑有一定规制,从府级书院也可证实。如安顺府凤仪书院,据记载:
道光二十二年由双桥书院改建。……上房7间,两厢斋房14间,二门5间,斗门5间,两斋各3间,槽门3间,木坊1座,仓圣殿5间,内祀仓圣,道真、王阳明牌位。两厢8间。二十八年知府胡林翼添建二门两厢房14间,仓2间。[8]427
显然,凤仪书院整体规模较兴义笔山书院以及两所凤山书院规模有明显差别。相同的府级书院如遵义府湘川书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仲秋落成。该书院的规格是“大门、二门各三楹,南二门内历阶讲堂三楹,后建房三楹,掌教居之。东厢房五间讲堂,东西二斋各九间,以居肆业诸生”[8]79。凤仪书院与湘川书院的建筑格局几乎一致,都比州县级书院规模明显大许多。上述情形似乎说明,府县两级书院实际上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除与行政级别不同有关外,书院自身经济条件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关系。
2.与部分书院日常经费的差异
书院年度支出项目基本相同。除山长束修(薪水)、值年斋长(首士、总理)考课请题、散卷收卷发给管理费外,还要开支文武生童生活费用的膏火、廪膳生贡生等的乡试或会试的宾兴,以及书院设施每年的维修、春秋二祭等。此外就是书院经常性的教学开支,如官师的堂课、特课、超课,印制每岁试卷的课卷等费用。这些费用基本上就是从书院的学田年租及出租金收益内开出。表3是凤山书院与其他书院教学年度开支情况。
表3 凤山书院与其他书院教学年度开支情况
表3中,笔山书院、(天柱)凤山书院、凤仪书院、湘川书院分别是同一时期兴义县、天柱县、安顺府、遵义府最大书院。天柱县凤山书院学田年租谷是折银收取——道光时期天柱县谷一石折钱1 366文[9]220。从学田年租谷看,凤山书院拥有量明显高于其他书院;从银钱支出看,凤山书院高于笔山书院,与安顺府凤仪书院不相上下。尽管凤山书院经济环境并不宽裕,但上述情况又表明,较之其他书院甚至上一级的府级书院,凤山书院运行的常费还是较为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