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评述与展望(2005—2021年)
——基于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
2022-08-31何文滢钟志勇
何文滢,钟志勇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人们基于传统网络学习(E-Learning)及面对面(Face-To-Face)学习的深刻反思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学习方式与在线学习方式优势的结合体[1],具体可理解为综合运用信息媒体及工具,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与异步有机结合的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从“互联网+教育”到“教育信息化2.0”,从教育部提出的2022年基本实现的“三全、两高、一大”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美好愿景,社会各界逐渐聚焦于混合式学习。尤其是在2019年的疫情背景下,在线学习成为不可替代的学习方式,由此推动混合式学习研究热度逐渐攀升。在当前的后疫情时代,混合式学习开始真正地从“新鲜感”迈向了“新常态”,成为促进教育传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随着混合式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愈加丰富,国内已有学者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多维度的总结梳理,通过回顾整理可以更好地指引混合式学习的研究方向。冯晓英等学者通过分析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文献,构建了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框架和分析框架[2],弥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马志强等学者基于2005—2015年SSCI和CSSCI期刊论文比较,对国内外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了分析[3],这为后期的深入研究理清了不少思路,但缺乏对近六年相关文献数据的分析,时效性偏弱;也有学者运用知识图谱的方法研究混合式学习热点问题,肖婉、马婧等学者使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进行了分析研究[4-5],但其数据均来自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外国文献占比较重,不能准确反映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情况。基于此,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2005—2021年的中文核心期刊、SCI、EI、CSSCI及CSCD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作为分析工具,梳理混合式学习研究的演进脉络、热点前沿和未来趋势,以期为未来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工具进行研究。VOSviewer是由荷兰莱顿大学研发的文献计量软件,能够通过聚类视图、标签视图、密度视图等呈现清晰的聚类网络,展现节点联系,在分析文献关键词、主题聚类、作者信息等方面独具优势,是有效查看、挖掘和分析研究领域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数据来源
相关文献选取自中国知网数据库,数据来源为核心期刊、SCI、EI、CSSCI及CSCD,文献语言为中文,时间限定为2005年至2021年,检索日期为2021年11月7日。使用高级检索功能,以主题、关键词、篇名等形式分别输入“混合式学习”“混合学习”“混合式教学”“混合教学”进行检索,文献检索数量为1 674篇。为确保研究数据的准确性,由两人人工剔除与研究主题和内容无关的文献,经过三轮筛选,最终共获得有效文献987篇。
2005年是我国混合式学习研究逐步推广的开始,在此之前鲜有学者对混合式学习进行专项研究,“混合式学习”这个名词也未被广泛使用,而多是混杂在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等研究中,因此,文献选取的起点从 2005 年开始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合理性。
(三)数据处理
筛选出的987条基础数据,通过中国知网“文献导出”选项中的Refworks格式导出,将其导入至Endnote软件并创建数据库,选中所有数据,进行年度发文量及高频关键词统计。由于知网导出文件为TXT格式,Vosviewer软件无法识别,通过Endnote软件将数据格式转换为Vosviewer软件可读取的RIS文件格式,将转换后的文件导入VOSviewer软件,通过软件自带的主题词剔除及合并功能,合并处理意思相近的主题词,并生成作者贡献、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贡献聚类、关键词贡献叠加四类可视化知识图谱,从中管窥国内混合式学习领域16年来的发展。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文献时序产出分布
文献的年度发表数量能够映射出该研究领域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发展水平[6]。将年度发文数据导入Excel软件,得到2005—2021年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折线图(见图1)。由图1可见,该时间段内混合式学习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图1 2005—2021年混合式学习研究核心文献数量
1.起步阶段(2005—2009)
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启示,我国教育部在2003年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一举动大大推动了混合式学习在我国的发展,混合式学习逐渐出现在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中。2006年,美国学者Bonk和Graham出版《混合学习手册》,全面介绍了混合学习的定义、模型、学习视角、相关案例及技术的未来趋势等,影响力较广,为我国混合式学习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而后随着国际研究的不断推进,我国相关研究视角不断丰富和深入,除了单纯的学校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内容外,还包括教学模式探索、技术平台探索、提高学习者满意度的策略等问题探索,研究数量逐渐增多。
2.平稳发展阶段(2010—2014)
2010年,“第三届混合学习国际会议”(ICHL2010)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召开。国内外学者针对混合学习互动系统、教学设计、混合学习内容管理、自适应学习、混合学习评价策略、混合学习的组织框架、混合学习数字图书馆等方面进行交流,这在提供了更多研究可能性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混合式学习在我国的影响力。2012年被誉为“MOOC元年”,嫁接互联网后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课程掀起了一场数字风暴,我国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探索开始出现。2014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地平线报告”,强调未来1—2年内混合学习设计的应用将成为驱动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要素,进一步肯定了混合式学习的重要性。这一阶段,我国混合式学习的重视程度比先前阶段更高,相关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研究的前进。
3.迅速增长阶段(2015—2021)
2015、2016连续两年的“地平线报告”均指出,混合式学习的广泛应用很可能成为短期内影响高等教育转型的趋势,我国混合式学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同样热度不减。2016年,混合学习国际会议(ICHL2016)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会议围绕“混合学习经验”“学习平台与环境”“虚拟课堂”“灵活的在线学习”“教学社交媒体”等主题进行交流,密切了我国与海内外混合式学习研究的学术联系。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指挥下,学生们的学习全面转入线上学习模式,由此推动着混合式学习一起走入寻常大众的视野。如今我们已然迈入后疫情时代,不管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都已全面进入双线教学混融共生的时期[7]。混合式学习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所有教学者面对的不再是“可行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群体不断扩大,覆盖的学段更加全面,研究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
(二)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学科领域内的高产出作者及其合作群体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动力[9]。通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展示出领域内高产出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其中圆点面积越大,代表该作者的发文量与合作者越多,是领域内的关键作者;圆点间联结的线条越粗,代表作者间合作程度越紧密。所获的文献样本中提取出了2005—2021年间混合式学习研究领域中的2 078名作者,以发表核心刊物文章3篇为最低标准,筛选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52名核心作者(见图2)。
52名核心作者大都独立开展研究,但形成了比较显著的三大研究合作群体:一是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韩锡斌和程建钢、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周倩和硕士生导师马婧形成的第一合作群体;二是以陕西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马红亮及硕士生白雪梅、陕西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张立国形成的第二合作群体;三是以河南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兰国帅及硕士生郭倩、魏家财形成的第三合作群体。
其他高产出作者虽有合作,但合作人数均不超过两人,且多局限于本校教师合作、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者间的合作交流程度总体较弱。随着当前教育环境的变革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推进,混合式学习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核心作者应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加强与跨院校、跨学科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以推动混合式学习研究的拓展延伸。
(三)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文献表明较多研究者赞成作者观点并引用,这些文献对该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从中也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情况。从混合式学习研究期刊高被引量前10的文献来看(见表1),高被引论文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混合式学习工具及平台。王帅国基于高校广泛结合MOOC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背景,主要对清华大学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的五个功能要点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其理念创新点和实践应用情况[9];徐葳等通过与学者Armando Fox和David Patterson的对话,就MOOC和SPOC平台的设计、开发、运营及其在中外校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经验分享[10]。
图2 混合式学习研究领域52名高产出作者
表1 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高被引TOP10文献
第二,混合式学习理论及设计。黄荣怀等通过对过往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分析,对混合式学习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进行了阐释,并给出了混合式学习活动的设计框架和课程设计实例[11];李逢庆构建了混合式学习的ADDIE设计模型,并对其在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应用进行了阐释,就实施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师生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12];詹泽慧等通过与Curtis J. Bonk教授的对话,就混合学习的界定、运用、发展现状和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13];容梅等主要审视了翻转课堂的发展及其微创新所在,提出了翻转课堂的理论实践策略[14];冯晓英等构建了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框架和分析框架,并梳理了混合式教学概念和目的的演变[15]。
第三,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张其亮等结合翻转课堂设计了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一门课程的学习者为调查对象,对该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16];余胜泉等主要建构了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模式,就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和发展性教学评价四个主要环节进行了详细论述[17];陈然等基于 SPOC平台设计了混合学习模式,针对混合式学习活动的准备、设计、实施与评价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并以计算机相关课程为例设计了可参考应用案例[18]。
从高被引文献总体来看,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起步晚,研究范围集中,前期研究多为对概念和理论的定性研究,且多借鉴国外混合式学习研究成果,研究问题较为宏观;后期逐渐聚焦于混合学习工具、平台及其相结合的模式探究,研究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导向,以指导或直接实际运用为主,相关成果更为丰硕。
(四)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表征文献研究内容的核心概念,基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相互关系的共词分析法,对于把握研究领域的重点话题具有重要意义[19]。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关键词所在的圆圈面积越大,代表词频越高,即是混合式学习研究中的热门的话题;关键词的位置越居中,代表其重要程度越强,即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通过对987篇文献样本进行分析,共获取1 997个研究关键词,以单个词语词频5次为最低值进行筛选,得到104个混合式学习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并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同时,对该领域的前2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了梳理排序(见表2)。
图3 混合式学习研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
由图3和表2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77次)、慕课(73次)、翻转课堂(61次)、教学模式(51次)、SPOC(42次)、混合式学习模式(36次)、教学设计(34次)、在线学习(31次)、深度学习(29次)、教学改革(28次)等高频关键词成为当下混合式学习研究的热点话题。除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教学两个关键词外,混合式教学模式、慕课、翻转课堂排在前三位,可见混合式学习在实践中的应用探索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另外,在学科方面,“大学英语”成为混合式学习探索的主阵地;在院校类别方面,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的混合式学习研究较多;在教学工具和平台方面,除了传统的MOOC和SPOC外,有较多学者关注由清华大学团队推出的“雨课堂”;而“线上线下”“教学改革”“深度学习”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词汇,这与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指出的继续促进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一致。
表2 混合式学习研究关键词TOP20
(五)研究主题聚类分析
通过VOSviewer进行共词聚类分析,可以发现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主题[19]。图4为混合式学习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视图。由图4可见,混合式学习研究总共包括11个研究主题聚类,将相似主题合并处理后共得到7类研究主题:学习环境资源与效果、基于智慧平台的模式设计、教育形式、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探索、课程设计研究、理论支持与模型建构、新学科与运用。另外,图4的边缘存在一些与主题关联性不强的独立聚类,如知识图谱聚类,可忽略这些独立聚类。
1.研究主题聚类1:学习环境资源与效果
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投入、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等。这些关键词主要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研究及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就混合式学习环境的构建而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混合环境比例探索,探寻混合式学习中传统面对面学习、在线学习二者在不同混合比例下学生的学习效果[20];(2)对比研究,即将混合学习环境、在线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进行两两对比,或三者对比,以此探索学生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学习满意度等。另外,对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也较多,研究内容包括构成维度[21]、影响因素[22]、机理分析[23]等;也有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模式设计[24]。总体来看,该聚类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问卷调查、量表调查、学习平台大数据收集三种定量研究方式。
混合式学习中,越来越多的学习发生在移动设备、学习平台、社交媒体中,学习者的各项学习数据被实时记录,通过大数据量化指标的实证性依据,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的透视。基于此进行适当的建模及预测,能产生更为可信的评价,提出更为有效的学习效果提升策略。
2.研究主题聚类2:基于智慧平台的模式设计
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网络教学平台、线上线下、SPOC、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贯穿着中国混合式学习研究的进程,也是研究中占比较大的部分,从研究之初便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17],众多权威学者也针对混合式学习或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随着各种智慧平台及工具的出现,与之各自特点相结合的模式设计研究不断涌现:卢行伟等基于微课和雨课堂构建了混合实验教学模式[25],杨丽等探讨了传统高校教学中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应用模式[26],马超等提出了一种融合MOOC的线上线下混合实验教学新模式[27],更有学者比较研究了MOOC背景下三种常见混合式教学模式——传统混合式教学、混合在线教学、混合同步教学的优劣和实施难点所在[28]。
图4 混合式学习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图
可见,我国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而是伴随着新兴技术发展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是紧随外部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设计思路的过程,是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不断深化研究的过程。
3.研究主题聚类3:教育形式
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开放教育、高校、在线教育、教学改革、MOOC、网络课程”等。这些关键词聚焦于成人高等教育,强调教学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相比于基础教育,更加注重自定步调、自主把控时间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混合式学习能够巧妙地化解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难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针对这一阶段开展的混合式学习的探索更为突出。研究之初便有学者对高校混合教学模式[29]、改革教学策略[30]、教学设计[31]进行了理论探索;此后结合各种新兴技术手段和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实践应用在高校的各个学科展开,尤其在理工实验、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医疗护理等学科方面,相关成果较为丰硕。而开放教育面对工学矛盾突出的成人,姜玉莲、王朋娇等众多学者也针对这些人群构建起混合式学习活动及模式设计,成为了面向成人教育的重要切入点[32-33]。
混合式学习以其灵活的学习方式渗透在生活中,能够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践行终身学习价值理念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教育形式。
4.研究主题聚类4: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探索
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混合现实(MR)、虚拟现实(VR)、学习支持服务、学习体验、学习效果”等。这些关键词主要属于混合学习技术产品开发与运用方面。其中“混合现实”是目前最新的全息数字影像技术,其打破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分离的壁垒,使学习者得以在虚实一体的世界中自然地进行交互。目前在国内医疗教学领域研究较多,包括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学[34]、腓骨瓣制备临床教学[35]、护理教学[36]等。另外,也有学者对混合现实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37],对混合现实学习环境兴起与应用进行思考[38]。而在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学习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其运用的现状与对策[39]、服务体系设计与实践[40]、构建的机理与策略[41]等各方面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混合现实、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混合式学习环境的构建及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基于新技术下的学习活动设计,为今后促进混合式学习模式形态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5.研究主题聚类5:课程设计研究
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课程设计、策略、学习评价”等。设计和实施适合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是混合式学习研究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持久性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11]、设计的适配原则和定位策略[42]、评价体系[43]等方面受到关注。也有学者就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并进行了课程实例设计[44]。而后,不断有学者结合实际课程进行实践探索:武希迎就传递策略、学习支持、学习评价等方面对“教育电声系统”课程的各单元教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45];唐文秀等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混合学习五维评价模型的构建[46];骆蓉结合慕课设计了“英美文化”的混合式学习课程[47]。将来,结合新兴技术、各门学科、各个学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也将会持续地作为重要的研究话题。
6.研究主题聚类6:理论支持与模型建构
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探究社区模型、建构主义、社会存在、认知存在、教学实践”等。探究社区理论模型以协作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由认知存在、社会存在和教学存在三个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反思性思维和高阶思维为终极目标,是包含了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在内的动态的过程导向的有效教学理论模型[48]。国内对于混合式学习方面的探究社区模型研究不多,主要以学者兰国帅的研究团队为主,其对理论模型的解构[48]、探究社区量表中文版的编制[49]及其关于自我效能、自我调节的关系[50]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是对国外研究内容的引进和综述,应用研究较少。未来,该理论与其他变量(如学习投入、学习满意度、学习交互等)之间的关系,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框架的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应用,均值得开发探索。
7.研究主题聚类7:新学科与运用
该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新工科、实验教学、护理”等。在新工科背景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混合式学习因其灵活高效的特质,成为新工科科目教育改革探索的有力抓手。因此,不管是工程科学[51]、自然地理与地貌[52],还是DSP技术[53]等多项新工科课程,都结合混合式学习进行了体系构建、模式探索和实践研究。在护理学习和实验学习方面,同样成果丰硕,研究内容多样,包含结合混合式学习的相关课程开发、模式构建、实践应用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学习在理工学科、实践性操作要求较强的学科中研究更为活跃,而人文学科对其关注较少,如何切实有效地与政治、历史等传统人文学科相结合运用,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还需要加大关注力度。
三、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前沿趋势
为了更好地探寻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的前沿趋势,本文运用VOSviewer软件作出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关键词共现叠加可视化图谱,以直观显示出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领域2005—2021年各关键词的出现年份,了解领域内研究整体演进状况,进而把握研究前沿热点。在最新的热点关键词中,除具有持续讨论热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在线开放课程”“互联网+教育”等词汇,以下六个突现的前沿热点关键词值得注意。
第一,学习投入。学习投入度被称为“学习的圣杯”[54],对于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有着重要意义。当前的前沿趋势关注学习者本身,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自2017年起我国相关研究热度逐渐攀升,研究内容大多是对混合式学习下学生学习投入进行测量,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建议。在测量方面,大部分学者通过对学习投入理论框架的解构和已有量表的借鉴来进行问卷或量表编制,发放并回收数据分析;也有学者对学习平台大数据直接进行采集分析。测量内容大都集中在认知投入、行为投入、情感投入三个方面,也有学者将环境、思维、经验等方面纳入学习投入的评测指标中。
第二,混合现实。结合新兴技术的混合学习技术环境开发是研究的前沿焦点。混合现实是最新的全息数字影像技术,其拥有良好的三维可视化的视觉效果和自然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混合式学习对建筑、化学实验、临床医疗等领域的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技术工具的开发和环境的构建是实现混合学习的前提与条件,随着5G、人工智能、泛在网络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有力推动个性化学习和精准教学的实现。
第三,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有效方式,要求学习者主动地、批判性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当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混合式学习活动达成深度学习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国内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学科课程设计、模式构建、实践应用;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与混合研究被较多使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倾向于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及混合研究方法展开探索。
第四,核心素养。自《课标(2017年版)》正式提出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以来,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混合式学习积极展开,但由于时间、设备等各方面的限制,研究对象和内容目前以高等教育为主,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研究偏少。打造以提升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质量、高度适配基础教育阶段的混合式学习活动案例是研究的趋势。
第五,探究社区模型。探究社区理论成功地推动了混合式学习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反思性思维和高阶思维为终极目标。目前,国内研究以学者兰国帅的团队为主,应用研究较少。该理论与其他变量(学习投入、学习交互程度等)间的关系,该框架模型下混合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应用,值得深度挖掘。
第六,金课。2018年,教育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理念,众多高校运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建设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一流金课。利用MOOC、SPOC、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智能辅助系统等进行创新的混合课程设计,打造高质量金课仍是近期关注的焦点。
另外,近年来,在新工科和护理学领域,混合式学习研究较为活跃;超星学习通和雨课堂成为我国开展混合式学习的主流智慧学习平台。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5—2021年混合式学习领域的987篇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样本,系统梳理了国内混合式研究领域的文献时间分布、作者合作、研究热点、主题聚类和研究前沿趋势等内容,得出以下结论:
从研究发展来看,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可分为起步阶段(2005—2009)、平稳发展阶段(2010—2014)和迅速增长阶段(2015—2021)。尤其在近两年疫情的背景下,我国相关研究数量迅猛增长。
从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来看,国内混合式学习领域高产出作者数量不多,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较低,今后需加强领域内作者间的交流合作,推进跨院校、跨专业学者间的合作,以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从研究的热点问题来看,混合式教学模式、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SPOC等高频关键词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另外,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深度学习等词语位居热点关键词前20名,这与教育部所推动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和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高度贴合。
从研究的主题聚类来看,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主要包括7个主题,如学习环境资源与效果、基于智慧平台的模式设计、教育形式、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探索等。其中,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探索、新学科与运用是当下研究的热门话题,而教学设计研究、基于智慧平台的模式设计、学习环境资源与效果等,是伴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而长盛不衰的话题。
从研究的前沿趋势来看,学习投入、混合现实、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探究社区模型和“金课”等内容,是我国混合学习研究领域发展的研究前沿问题。
(二)研究展望
总体来看,中国的混合式学习研究在国家政策和实践发展的推动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最初对概念等宏观问题的关注,到现在对学生学习投入、深度学习、基于智慧平台的模式设计等诸多微观问题的聚焦,研究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化、高质量的学习。结合当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国家战略,国内的混合式学习研究已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研究内容上,未来混合式学习研究应关注四个方面:一是混合学习技术环境的构建研究,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等对混合学习环境的优化和开发,学习者与各类智慧学习工具、移动设备交互环境的设计;二是混合教学设计研究,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是混合式学习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目前有关的设计研究主要是教师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的具体设计,而缺少对一个学段、一个专业整体的更宏观的理论或实践研究;三是混合式学习下学生学习状态的研究,即与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是否达到深度学习状态,是否提升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等各个变量间的探索;四是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在混合式学习中的应用,国外相关研究认为合理运用该理论进行的混合式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学习满意度等方面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但国内相关探索不多,国内本土化实践应用研究、两者间各个变量间(如认知存在感、情绪体验等)的关系也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
在研究方法上,要融合多元研究方法,尤其在量化研究上,基于智慧学习工具及平台上的实时数据,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透视和学习表现的度量,是较为准确的实证性依据,基于此进行建模、预测和评价将更为可信,提出的提升策略也将更为具体有效,是推动学生进行自适应、个性化的混合式学习的有力支撑。
在学科融合上,混合式学习研究涉及计算机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扩展混合式学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多角度剖析混合式学习发展的现实问题。目前,在新工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混合式学习已经得到了较多运用,在历史、政治等文科领域的运用仍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