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研究发展动态
——基于知网233篇文献的分析

2022-08-31宋茂荣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定向医学生政策

刘 波,宋茂荣,宋 晶

(贵州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解决乡村医生短缺,增进乡村医疗福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2010年,国家印发《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正式启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以下简称“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1],开启了我国解决城乡医疗资源非均衡化发展问题的新征程。此后,国家及相关部委就定向医学生招生、培养、就业和履约管理等环节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了我国补充农村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的新机制。在定向医学生项目启动10周年之际,113所高校于2020年1月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院校联盟”[2],旨在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的实施,对促进我国城乡医疗人才资源均衡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定向医学生在基层的收入不高,学校培养与签约单位需求存在“脱节”[3],愿意在基层长期从业的定向医学生比率低[4]。这些问题有可能阻滞“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定向医学生研究呈现何种趋向与动态?有哪些研究热点和核心议题?哪些论文是定向医学生研究最具影响力的文献?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析,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定向医学生研究的热点前沿、发展进程和动态趋势,进而为优化我国定向医学生政策实践起到理论支撑作用。

国内定向医学生研究主要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其研究主题的演变大致能凸显定向医学生研究的重点议题和核心要旨。因此,本文对知网2010—2021年发表的定向医学生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旨在用可视化方式呈现2010年以来定向医学生研究的热点前沿及演变趋势,为准确把握其研究进展和加强定向医学生研究提供镜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研究文献来源,选择高级搜索中的专业搜索功能,以“篇名”和“关键词”为检索字段,键入“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或“定向医学生”或“免费医学生”或“全科医生”等关联词汇,勾选全部期刊,时间设置为“起始时间不设置”,终止时间设置为2021年(检索发现2010年以前不存在定向医学生相关文献,因此,将时间段调整为2010—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2年1月5日),共获取243篇文献。通过筛选,剔除英文文献、缺失作者、会议综述及重复文献,最终得到233篇文献,将得到的233篇文献进行同义词合并,最后将合并同义词后的233篇文献运用CiteSpace以及Pajek知识图谱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Pajek以及VOSviewer知识图谱软件,对定向医学生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Pajek是由A.Mrvar和V.Batagelj于1996年共同开发的专门用于处理大型数据集合的知识网络分析软件,可通过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将分析结果展示出来,突破了很多软件仅能处理小规模数据的瓶颈[5];VOSviewer软件则由Van Eck与Waltman于2009年研发的专门用于构造和可视化文献计量图谱的软件工具,其在聚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6]。本研究使用VOSviewer制作期刊共现密度图谱、作者合作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文献产出时序分布

根据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对定向医学生研究进行年度发文量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在时间轴上的发展趋势(见图1)。

在过去12年间,定向医学生研究发文量呈明显增长趋势,根据文献发表趋势图的时间拐点,可划分为3个阶段。

1.萌芽阶段(2010—2013年)

在这4年共发表文献30篇,年均发文量仅为7.5篇,表明在这一阶段定向医学生并未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继2007年我国启动免费师范生政策后(2018年更名为公费师范生),我国于2010年启动定向医学生项目,两者具有较多相似性,相比免费师范生研究领域先后出现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课题和重要期刊论文等,定向医学生研究则显得相对迟缓。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从实践层面来看,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周期比免费师范生漫长——本科层次的定向医学生要通过5年院校培养和3年规范化培训,才能走上工作岗位,政策执行问题需经一定周期方能体现;另一方面,从研究主体来看,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重要阵地,众多人文社科领域学者从不同理论视域研究免费师范生政策,而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是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学者和平台相对较少,并且自然科学类学者对政策的敏感性和关注度相对较低。

图1 定向医学生文献发表趋势

2.发展阶段(2014—2017年)

这一时期发表文献增长趋势相对稳定,平均每年22.25篇,是萌芽阶段的3倍。尤其是2014年发表文献27篇,是上一年的2.7倍,标志着定向医学生研究进入重要转折点。在此期间,教育部等6部门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就定向医学生的招生录取、培养模式和就业安排等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细化了定向医学生的顶层设计。随着国家及相关部委持续颁布定向医学生相关政策,定向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激发了研究者的关注,使得这一时期相关文献数呈明显增长趋势。相关研究聚焦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就业、履约等领域展开实证分析,从微观层面的院校调查到宏观层面的政策评价,提出了诸多见仁见智的观点。

3.剧增阶段(2018—2021年)

这一时期发表文章114篇,平均每年发表文章28.5篇,占发表文章总数的48.93%,其中2018年和2019年均以发文量36篇达到最高值。在这一阶段,国务院于2018年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家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于201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都对定向医学生予以高度关切,释放出扩大规模、特色培养、中西协同、保障就业、鼓励扎根基层等政策信号。自2010年招收第一批定向医学生开始,经过8年周期,第一批本科层次的定向医学生回到生源地就业,其“回乡就业”能否达到政策预期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

纵观我国定向医学生研究的动态趋势,定向医学生研究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其发文趋势与政策出台的时间节点有较高契合度,显现出明显的政策联动特征。从更深层次分析,定向医学生政策不仅事关解决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和推动分级诊疗机制的实现,还直接关涉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的长远目标实现。因而,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定向医学生政策还将持续深化,定向医学生研究热潮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仍会增长。

(二)研究机构分析

总体来看,国内定向医学生研究的机构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高等院校,主要以西医院校为主,还有少量的综合性大学和中医类院校,研究者主要是公共卫生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教师。由表1可知,发表文献13篇及以上的有赣南医学院、新乡医学院等6所高校,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有8所西医院校,无中医药院校。第二类是部分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作者主要为医疗卫生系统主管部门的干部,因这类机构相对分散、数量较小,未能进入发文前10名。

表1 国内定向医学生研究发文前10名的机构

(三)发文期刊分析

通过统计CNKI数据库得到的233篇文献发表的期刊可知:发表5篇及以上定向医学生研究文献的期刊有10种,发文87篇,其中,《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发文19篇,占总发文量的21.8%,位列第一;《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发文11篇,占总发文量的12.6%,位列第二;《卫生职业教育》《蚌埠医学院学报》各发文9篇,分别占总发文量的10.3%,并列第三。详见表2。

表2 发表研究文献5篇及以上的期刊

(四)核心作者分析

对检索到的233篇文献的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共有610位作者(含合作作者),作者合作度为2.62,表明该领域作者的合作度较高,大部分文章属于合作撰写,相关概念梳理、框架分析和调查统计由研究团队合力完成。考虑到我国定向医学生研究起步较晚,这一合作度是合理的。根据普莱斯定律[7],M表示最高发文量作者,N表示发文量最低的核心作者,计算出该领域最低核心作者发文量为3篇。表3列出了该领域发文量前10的核心作者。其中,李强为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是该领域发文量最高的核心作者,共发表12篇文献,主要围绕定向医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学校适应和时间管理等方面研究,侧重于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环节;李伟明、袁丹、自蓉以9篇的发文量排名并列第二,3人均隶属于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多篇文章显示3人存在合作关系,主要围绕职业认同、职业规划和履约意愿等方面进行研究,侧重于定向医学生的就业环节;左延莉系广西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副院长,也以9篇发文量并列第二,她长期关注定向医学生培养效果的实证调查和培养方案的改进优化等,侧重于定向医学生项目的整体实施效果评价。由此蠡测,定向医学生研究以公共卫生领域和全科医学领域的学者群体为主,这类作者长期在定向医学生管理和教育一线,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临床医学和理论医学领域的学者对该领域关注不足,有可能削弱定向医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的研究。

表3 发文量位列前10的核心作者

在定向医学生的研究中,作者合作分布比较分散,较大的有6个团队:第一个团队的成员有李伟明、姜润生、周梅、自蓉等,主要研究定向医学生的职业信念、职业认同和职业规划,较多研究围绕云南省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和就业进行实证调查;第二个团队的成员有左延莉、黄星、张海英、李虹等,主要研究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方案、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效果,较多研究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定向医学生培养过程和效果进行实证调查;第三个团队的成员有余昌胤、李春鸣、邵珠建、葛正龙、覃晓龙等,主要研究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临床实习和职业认同等方面,较多研究围绕遵义医科大学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进行实证研究;第四个团队的成员有杨秀木、申正付、刘峰、刘晶晶等,主要研究定向医学生人才培养、学习投入和履约现状等方面,较多研究围绕安徽省定向医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第五个团队的成员有刘民、刘晓云、胡丹等,作者群体较为庞杂,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合状态,主要研究主题较为繁杂,没有显著特征;第六个团队的成员有梅武轩、李强、吴卫东、高卉等,主要研究定向医学生的培养体系、课程目标和学习动力等方面,较多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的定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调研。

纵观以上6个团队,呈现出3个特征:一是团队以区域性合作为主。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昆明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赣南医学院等相关院校,较多从“点”上关注所在省域层面的定向医学生培养和就业,而较少从“面”上开展定向医学生的整体性研究。尤其是由113所高校组建的“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院校联盟”,跨校和跨区域的研究团队数量仍显单薄。二是团队比较注重量化研究。团队通过采集、分析一定规模样本的定向医学生数据,证实或证伪某个研究假设,而较少采用以扎根理论、案例分析和口述史为主的定性研究,思辨研究和逻辑推理的薄弱致使这一领域的理论高度相对弱化。三是跨团队学术交流匮乏。各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严重不足,表明我国定向医学生整体研究相对滞后,学习交流平台缺乏。

(五)被引频次分析

文献的被引频次是学术影响力和创新力的核心表征[8]。在233篇文献中,通过限制式检索获知,2010—2021年间被引频次在29及以上的文献有11篇(见表4)。其中,高被引文献被引频次在40以上的有3篇,被引频次在30—40的有5篇,被引频次为29的有3篇。具体呈现出4个特征:一是从期刊分布来看,高被引文献多集中于核心期刊。有6篇文献发表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政策研究》——这两种期刊是公共卫生政策领域的核心期刊,在定向医学生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力,刊发的定向医学生相关文献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影响力。结合表4和表3可以发现,国内定向医学生研究领域内,核心作者和高被引作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二是从文献选题来看,高被引文献选题较多围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和就业环节。这一趋势表明当前研究者普遍关注定向医学生培养和职业发展问题,而对履约管理研究相对薄弱,这与定向医学生较多停留于培养和就业环节,进入职场的时间较短有关。这些文献之所以被引频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它们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就业和管理进行了最基本的澄清与阐释,为后续学者进一步开展研究指明了方向。三是从刊发时间来看,高被引文献发表时间在定向医学生政策颁布早期。有7篇文献发表于2016年前,属于定向医学生研究的早期文献,这彰显出文献的时间积累优势[9]。四是从研究方法来看,有10篇文献以量化研究方法为主,仅有《影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服务基层因素研究及对策分析》一文以质化研究方法为主,这与医学院校研究者习惯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探究定向医学生现象有关。质化研究方法在定向医学生研究领域受到冷落[10]。

表4 被引频次29及以上的文献

三、热点主题与演化趋势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通常对文献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大体上描绘出某领域的研究热点[11]。本文对233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关键词频次在3次及以上的有53个(见表5)。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文献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以及研究热点。

表5 出现频率≥3的高频关键词

由表5可知,频次在10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定向医学生、免费医学生、农村订单定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医学生、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医学教育、职业认同,这些关键词是定向医学生研究领域研究的热点。结合前文分析,当前定向医学生研究的核心议题包括培养、就业、政策和国际比较四个层面。

(一)定向医学生的培养

定向医学生与普通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有较多共同点,但因其定向到农村就业而与普通医学生存在细微差异。具体到培养阶段,定向医学生在入学伊始就已被明确毕业后须到农村就业的预期,且从政策上对其考研、择业作出了限制性规定,势必对其学习动机和思想状态产生影响,定向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想政治教育亟须采取针对性举措。培养层面重点探讨了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与培养过程是否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表明定向医学生培养具有鲜明的政策色彩,这个特殊群体与普通医学生有着显著的身份差异。

定向医学生的专业认同直接影响学习投入,而学习投入增加的程度影响着医学生专业认同度[12]。总体而言,定向医学生在整体动机上对物质追求的动机较强[13-14]。这一研究结论在较多文献中均得到了验证,说明定向医学生来源于农村特殊环境,物质需求会对其学习产生较大影响。杨芊等人认为,要培育定向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15]。杨帆等人认为,要针对不同年级定向医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16]。同时,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职业考试[17],构建院校培养和临床实践一体化的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熊春华等人通过对6所医学院校定向医学生培养方案的比较发现,各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要求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18。这说明,研究者在对实践反思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较为关注定向医学生培养方案的特色化。

(二)定向医学生的职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导致农村处于发展的劣势地位,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成了“落后之地和逃离之乡”的代名词。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定向医学生政策的出台成为破解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的重要举措,强化定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是提升政策效率的关键所在。学者们从就业层面重点讨论了定向医学生的就业意愿、职业认同和扎根基层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距显著的西部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等西部地区学者对定向医学生的就业情况开展了实证研究。

强化定向医学生的契约精神,是定向医学生职业发展的应有之义[19]。定向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职业认同呈正相关关系,可从生命目的、生命控制和苦难接纳3个维度提升定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20]。魏艳君等人通过调研得知,不足10%的定向医学生选择服务期满仍留在基层工作[21]——这一调查结果与李伟明和贺春香的研究结果一致[22-23]。王子岳等人认为,薪酬待遇是提高定向医学生基层服务意愿的唯一激励因素[24]。这些调研样本数据的采集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而这些区域的城乡差异更为显著,结论是否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区域同样适用,需谨慎对待。

(三)定向医学生的政策实施

定向医学生肇源于国家政策探索,最早源于浙江、安徽等省试点的“大学生村医计划”[25],是国家为了推进城乡卫生资源均衡化发展而实施的政策,因而,对这一政策的优化和改进成为定向医学生研究的重点之一。政策实施层面重点探究了履约管理、政策影响因素及优化,相对而言,这部分研究内容略显单薄。

周晓峰等人建议,在国家政策层面应给予欠发达地区的定向医学生更高的生活补助,并建立政策激励机制[26],以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郑亚楠等人建议,国家应出台定向医学生继续教育、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配套政策[27],为实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政策目标提供保障。张众等人针对定向医学生回生源地就业签约率下降、工作地点限制过严等问题,提出了制定并优化规培与“回乡”就业的转接措施,以促进定向生履约率[28]。政策研究充分彰显了学界对定向医学生的现实主义情怀,对保障定向医学生的权益提出了诸多见仁见智的洞见,但尚有诸多政策细节需加以论证和阐释。这涉及到政策制定和完善,需从法律经济学视野考察政策的可行性,充分考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并非停留于宏观的、抽象的政策条款。

(四)定向医学生的国际比较研究

国外也有针对农村地区培养医生的政府项目,以解决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短缺问题,对我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西方政策视野中,有全科医师、乡村医生、乡村医师、家庭医生等不同称谓,但都是针对农村区域培养医学生的项目,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定向医学生政策带来有益启迪。

国际比较层面主要介绍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乡村医生培养过程、项目资金、政府政策,提出国外乡村医生对我国定向医学生的经验启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通过实施“乡村医师协助计划”(1971)、“医生短缺地区计划”(1974)、“农村医学教育计划”(1993)等项目,弥补了乡村医生之不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由地区政府、专门委员会和大学等不同主体来实施,体现出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29]。英国全科医生须经严格的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合格后方能获得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颁发的全科医学资格证书,在执业期间每年需提交工作报告,并接受督导考核[30]。日本于1972年在偏远农村设立自治医科大学,以解决深山、孤岛和偏远地区医生短缺问题,对解决这些地区医生短缺问题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据2011年的统计显示,这些偏远地区的医生收入显著高于其他区域[31]。澳大利亚的乡村医生培训更具针对性,注重急救处置、社区处置、健康保健等知识的培训,且培训周期长、规则严[32]。发达国家乡村医生的补充机制各具特色,对我国定向医学生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带来诸多启示,但也应考虑不同国家的文化、国情区别。

四、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1.定向医学生研究与我国定向医学生制度改革紧密相连,但总体研究水平仍显薄弱

从文献增长趋势来看,定向医学生研究先后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剧增3个阶段,均与我国定向医学生政策演进密切相关,彰显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的密切关联。从已发表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定向医学生研究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横向对比,我国公费师范生政策与定向医学生政策相继实施,但前者文献数量、质量及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立项数均远高于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师范院校人文社科领域研究者云集而医学院校人文社科学者和平台相对较少有关,致使定向医学生研究的理论产出有待提高。从定向医学生研究本身来看,这是一个具有高度实践品格的命题,在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基层机制和强化服务基层意愿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探索,为政策改革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

2.西医院校研究成果多,中医药院校研究成果少,跨部门协同研究成果匮乏

西医院校对定向医学生的研究热情远高于中医药院校——后者作为培养定向医学生的重要阵地,尤其是中医药本身具有简、验、便、廉等优势[33],中医定向生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有着广阔舞台,中医药定向生和西医药定向生的培养模式与基层实践存在差异,但中医药院校对定向医学生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同时,定向医学生研究是一项政策性十分强的领域,而高校、附属医院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匮乏,扩大了理论研究成果与政策改进之间的鸿沟,致使一些研究成果仅是“纸上谈兵”,对优化定向医学生政策并无裨益。与定向医学生研究相比,公费师范生研究为政策改进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理论支撑,为教育部完善公费师范生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前,公费师范生已实行入校二次专业选择、跨省就业、审核制申请攻读硕士学位等政策,大大提高了政策的灵活度和适宜性,这从另一维度验证了定向医学生研究的“学术富矿”亟待进一步淘漉。

3.研究方法上以量化研究为主,而与质化研究融合不够

在从人文科学向社会科学转型过程中,国内大量研究直接甚至过度陷入量化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我们理解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34]。导源于医学院校学者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见长,较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他们在定向医学生研究领域偏好对研究现象的测量与计算、事实的收集与编码、结果的可推广性与可重复性,凸显了经验主义和科学主义研究范式。然而,以人文主义与建构主义为特征的质化研究方法在定向医学生研究中较为匮乏,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高被引文献中。质性研究与实证主义之间、量化研究与人文主义范式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容关系[35],在定向医学生研究中强化质化研究方法,可以缓解量化研究因过分追求研究对象的细分、研究过程高度标准化而脱离具体研究情境所产生的危机。

4.本研究从整体上揭示了定向医学生研究的概貌,研究结论较好达到了研究目的,但也存在一些局限

首先,定向医学生研究是一项政策性和实践性非常明显的论题,相关研究成果散见于会议论文、网络报道中,定向医学生的研究范式尚未形成,学者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称谓各异,这些均对本研究搜索分析样本造成了一定困难。尽管本研究运用国内较为公认的CNKI数据库,但仍存在有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列入分析样本的可能性。其次,知识图谱分析对统计分析工具依赖性很强,这种过度依赖的量化研究可能会造成研究结论的局限性。因而,本文在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的同时,对相关文献的内容作了整体性归纳,以减少方法上的局限性。但仍提醒读者理性审视本研究的局限,希冀读者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系统的方法关注定向医学生研究,以推动定向医学生研究范式的形成。

(二)展望

1.加强定向医学生研究团队建设,提高定向医学生研究水平

尽管各医学院校每年定向医学生招生规模为100—300人,在动辄数千人的招生规模中确属“小众化”群体,但定向医学生研究事关“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绝非“小儿科”议题。要注重定向医学生研究团队领袖的培养,培育知识渊博、人格高尚、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团队领袖,激励医学院校更多学者参与定向医学生研究,鼓励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持之以恒关注定向医学生研究,形成科学的团队定位和浓郁的科研氛围。要延揽青年博士,吸引公共卫生、全科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学者,构建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弘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学风,扎根定向医学生具体实践,开展深度调研和学术交流,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在重大课题和高质量论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瞄准定向医学生的实践难题,构建产学研政协同研究机制

要发挥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院校联盟的作用,搭建协同研究、政策建言和工作研讨的桥梁,扩大定向医学生研究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学者进入定向医学生研究阵营,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奠定人才基础。要形成高校、规培医院、各级卫生健康委和乡镇卫生院等单位协同研究的工作机制,针对当前定向医学生培养、就业和履约管理等难题,从多个维度探析定向医学生的政策优化路径。要提高中医药院校对定向医学生研究的积极性,探索符合不同区域中医定向医学生的培养路径。要注重定向医学生研究成果转化,综合运用媒体宣传、决策咨询报告、人大代表建言等方式,推动定向医学生政策改革的试点工作,并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3.强化质化研究方法的应用,促进定向医学生研究范式的形成

量化研究不应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唯一模板,标准化、结构化也并非质性研究的唯一出路[36]。量化研究侧重经验证实,而质化研究重在解释建构,两者并无优劣之分,但对于定向医学生研究的质化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而言,今后需要加强质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尤其要注意,以实证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量化研究只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不应垄断定向医学生研究的话语权。这是因为量化研究更注重普遍性、统一性,而忽略了定向医学生所具备的人文属性,而在教育学视野中,定向医学生研究面对的是具体的、有差异的、丰富的独立个体,质化研究突出以人及人为中心的活动,是基于将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世界中的研究活动[37]。要针对不同研究目的、研究议题和社会情境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尝试采用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或混合研究方法,使不同研究方法在研究假设上相互佐证、交叉验证,获得强有力的推论,进而形成对定性医学生实践现象完整而丰富的多维解读,以促进定向医学生研究范式的生成。要从“点上”关注区域或院校定向医学生的微观现象,拓展到“面上”关注定向医学生的宏观问题,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建构定向医学生理论体系,强化理论自觉,不断提高定向医学生研究理论的阐释力和影响力。

定向医学生研究要紧跟社会实践演进,与伟大的新时代同向而行,响亮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盼。我国定向医学生政策历经12年实践,第一批本科层次的定向医学生刚刚完成服务期,如何构建激励定向医学生扎根基层、长期执医的机制?如何促进定向医学生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并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如何通过有效研究,推动定向医学生的政策转型?诸如此类问题将有可能形成定向医学生培养、就业和管理的桎梏,但也有可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定向医学生研究的新动向。

猜你喜欢

定向医学生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基于FANUC-31i外部一转信号在三档主轴定向中的应用
定向越野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