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鼻咽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2-09-01李玮玮周建波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鼻咽淋巴瘤鼻咽癌

李玮玮,周建波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省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湖南 长沙 410005)

鼻咽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尤以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南方地区多见,认为与遗传、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等有关,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40~50岁,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3倍,儿童期发病非常罕见,据统计,在16岁以下的鼻咽癌患者数量占中国鼻咽癌患者总数的1%~2%,未分化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是局部晚期[1]。我们收治2例青少年鼻咽癌患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1,男,9岁。以发现左颈部肿物10余天,于2021年1月收住院。既往体健,无特殊嗜好。查体:左侧上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及表面可扪及多发肿大淋巴结融合,约4.0 cm×3.0 cm×2.5 cm大小,质偏硬,有压痛,无明显波动感,活动度欠佳,与周围组织粘连。专科检查:耳廓无畸形,双外耳道通畅,左侧耳屏压痛阳性,鼓膜稍充血,未见明显穿孔,右耳鼓膜标志清楚,乳突无压痛;外鼻无畸形,鼻窦区无压痛,鼻前庭无红肿,双侧鼻腔黏膜稍充血,双下鼻甲不大,鼻中隔不偏,总鼻道内可见少量黏涕,未见新生物;唇红,张口约三横指,张口时伴左侧疼痛不适,口腔黏膜无溃疡,双侧扁桃体Ⅰ°肿大,隐窝口无脓,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咽侧索无红肿,咽后壁黏膜稍充血,间接喉镜及鼻咽镜配合欠佳。患者病程短,局部有压痛,考虑淋巴结感染,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效欠佳。EB病毒鼻咽癌筛查示:EB-EA-IgG>150 U/mL,EB-NA-IgG >600 U/mL,提示曾经EB病毒感染,EB-VCA-IgM<10 U/mL,EB-VCA-IgG 418 U/mL,EB病毒Rta蛋白IgG抗体(-);EB病毒DNA测定:2.50E+02(检测下限 4.00E+02copies/mL),近期无明显感染。结核杆菌γ-干扰素、结核感染T细胞实验、结核菌素实验结果均回报阴性;入院3d后,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出血、血痰,6h后再次出现鼻出血,鼻咽镜示(图1A)左侧鼻咽部隆起有活动性出血点,行夜间急诊鼻内镜下电凝止血。声导抗示左耳C型图;纯音听阈示左耳平均听阈 36 dB;鼻咽部CT检查(图1B)示鼻咽部左侧软组织肿块,咽隐窝变浅,鼻咽腔变窄,病变与头长肌分界不清。遂完善鼻咽部MRI检查(图1C)示左颈部及左咽旁间隙软组织异常信号灶,多个淋巴结肿大、融合,左侧咽隐窝变浅,增强有强化。颈部MRI(图1D)示左颈部可见多发T1低信号灶,部分融合,病变部分达左侧咽旁隙,与左侧胸锁乳突肌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左侧咽隐窝变浅,鼻咽腔变窄,局部增强可见强化。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伴不明原因反复发热,影像学检查提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左颈部肿物与鼻咽部肿物可能有关,为明确诊断,完善鼻咽镜(图1E)示左侧鼻咽部咽隐窝处隆起,行左侧鼻咽部肿物活检。鼻咽部活检结果回报示(左鼻咽部)诊断为未分化非角化性癌,原位杂交EBER(+)。患者在肿瘤科进一步行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图1 患者1典型图片 1A:出血后鼻咽镜检查;1B:鼻咽部CT检查;1C:鼻咽部MRI检查;1D:颈部MRI检查;1E:活检前鼻咽镜检查 图2 患者2典型图片 2A:鼻内镜检查;2B:鼻咽部MRI检查;2C:鼻咽部CT检查

患者2,男,18岁。以交替性鼻塞、流清涕5年余及反复头痛2月余于2020年12月25日收住院。患者头痛主要表现为头顶及颈部间断性胀痛,每次持续约2~3 h,发作时伴有耳痛,无耳鸣、听力减退、眩晕等不适。专科查体:双耳廓无畸形,双外耳道通畅,未见明显异常分泌物,双耳鼓膜完整,形态标志清楚,乳突无红肿及压痛;双侧鼻腔黏膜充血、水肿,鼻中隔右偏,可见棘突挤压右侧下鼻甲,鼻腔稍狭窄,总鼻道内可见少量黏性分泌物,未见新生物及出血点;唇红,口腔黏膜无溃疡,双侧扁桃体Ⅰ°,隐窝口无脓,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咽侧索不红,间接喉镜未见明显异常;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颈静脉充盈,未扪及颈部浅表淋巴结。鼻内镜(图2A)示鼻咽顶后壁隆起,表面无出血,尚光整。鼻咽部MRI(图2B)及入院后鼻咽部CT检查(图2C)均提示鼻咽顶后壁软组织肿块灶,病变与头长肌分界不清,双侧咽隐窝消失,鼻咽腔变窄,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入院后诊断考虑鼻咽部肿物性质待查(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咽癌?),头部MRA及MRV未见异常,EB病毒鼻咽癌筛查 EB-NA-IgA 阳性,EB-VCA-IgG 阳性,EB病毒Rta蛋白IgG抗体 弱阳性;提示鼻咽癌可能,遂行鼻咽部活检。结果回报示(鼻咽肿物)黏膜慢性炎症。患者头痛反复,频度和强度逐渐增强,影响入睡,需止痛药缓解,与鼻咽纤维血管瘤特点不太相符,结合头部MRI血管成像,考虑鼻咽纤维血管瘤可能性不大,遂再次行鼻咽部深部活检,病理结果回报:分化型非角化型癌,CK5/6(+),P63(+),P40(+),CK-PAN(+),原位杂交:EBER(+),P53(+),Ki67(70%+),后续行放射治疗。

2 讨论

鼻咽癌是发生在鼻咽部上皮细胞内的一种恶性肿瘤。该病在世界上相对罕见,但在一些地区,如中国南方,发病率很高,高达(15~50)/10万。分化的非角化癌或未分化癌(WHO 2型或3型)患者比例较高,但在西方国家,角化的鳞状细胞癌或WHO 1型患者相对常见[2-3]。有文献表明,鼻咽癌发病有两个高峰,50~59岁和10~19岁,但鼻咽癌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4];儿童鼻咽癌临床虽较罕见,其发病率呈地域性分布,以东南亚、地中海盆底、我国南方最为常见。鼻咽癌非高发地区成人病理类型角化癌和分化型角化癌比例较高,高发区成人鼻咽癌以非角化未分化型为主[5]。但是对于青少年鼻咽癌,高发区和非高发区均以非角化未分化型为主,提示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高发区成人鼻咽癌的病因相似,与EB病毒、基因易感遗传性、环境因素有关[6]。此外EB病毒相关检测对诊断早期鼻咽癌有重要意义,如李林等[7-8]研究发现儿童鼻咽癌VCA-IgA及EA-IgA两抗体的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远高于正常儿童,认为具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

罗耀凌等[9]通过Meta分析发现EBV DNA在鼻咽癌诊断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蔡永林等[10]研究发现EB病毒Rta-IgG、VCA-IgA、EA-IgA和EB病毒DNA联合检测是诊断鼻咽癌的有效方法,可作为鼻咽癌血清学诊断的最佳组合。

一项来自国内的研究归纳出儿童、青少年鼻咽癌发病特点:①原发部位以侧壁及顶后壁为最多见;②70%以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 (易误诊为淋巴瘤),30%左右以头痛、鼻塞、耳鸣、涕血等为首发症状,90%诊断时均伴有颈淋巴结转移,其中双侧占60%,单侧约占40%;③临床表现主要有:颈部淋巴结肿大90%,鼻衄54%,头痛36%,牙关紧闭36%,耳痛27%,另有少部分有流涎,局部疼痛,单侧的听觉较迟钝,鼻音及打鼾;④头痛与颅底骨质破坏、肿块压迫颈内静脉,颅内压增高或癌向颅内扩散,刺激脑膜及三叉神经分支有关,脑神经损害以Ⅲ、Ⅳ、Ⅴ对为多见,但儿童脑神经损害明显少于成人;⑤远处转移以肺、骨转移为主[11]。儿童鼻咽癌往往是初诊时高达90%为局部晚期,而成人患者中晚期鼻咽癌比例约60%~70%。本文2例患者,1例以颈部肿物、鼻出血为主要表现;另1例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符合以上特点。

鼻咽癌典型CT表现为鼻咽腔两侧不对称,其中一侧咽隐窝膨隆或呈结节状突出,或一侧鼻咽顶后壁增厚,均为密度增高或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12]。还有文献表明,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但CT提示无坏死,MRI T1、T2加权像较肌肉组织信号稍高,MRI平扫和增强信号强度较均匀;磁共振对软组织分辨率高,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和咽后淋巴结的检出率高于CT;另有文献资料表明,利用DCE-MRI中的Ktrans参数来反映病变软组织灌注情况及DWI-MRI的ADC值反应肿瘤的生物活性变化,两者结合使用,对鼻咽癌T分期有重要意义[13-15]。本文2例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与此相符。

儿童及青少年期鼻咽癌相对罕见,易被误诊。患者1曾高度疑诊为淋巴瘤。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是鼻咽部淋巴组织丰富,来源咽淋巴环(Waldeyer环),是淋巴结结外淋巴瘤的好发部位,此部位的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多数[16-17];其二是淋巴瘤发病机制也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我国NHL约8%~13%与EB病毒感染相关;其三是两种肿瘤的临床表现类似,多表现为头痛、发热、鼻塞、耳痛耳闷、或听力下降、涕中带血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18]。NHL和鼻咽癌在CT与MRI上表现类似,本文患者1在临床表现、EB病毒检查、CT和MRI等相关检查均与淋巴瘤相似,故在鉴别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尽管如此,还是有些规律可循,如King等[19]研究认为在CT与MRI表现上,肿瘤没有或轻微向深部扩散,或者向外扩散入鼻腔、向下进入口咽等,NHL可能性大;而肿瘤向深部、向颅底侵犯时,需考虑鼻咽癌诊断。宋承汝等[20]利用MRI扩散加权像来分析二者特征,对比分析鼻咽癌与鼻咽部淋巴瘤的平均ADC值和病灶与未受侵翼外肌ADC值的比值(rADC值),应用ROC曲线分析以ADC值、rADC值鉴别诊断鼻咽癌与鼻咽部淋巴瘤的效能。鼻咽癌组ADC值为(842.34±94.66)×10-6mm2/s、rADC值为0.74±0.08。鼻咽部淋巴瘤组ADC值为(652.15±83.47)×10-6mm2/s、rADC值为0.56+0.08,依据ROC曲线,应用ADC值鉴别两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943,最佳鉴别阈值为736.5×10-6mm2/s,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5.2%,Youden指数为0.761;应用rADC值进行鉴别的曲线下面积为0.951,最佳鉴别阈值为634.0×10-6mm2/s,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81.5%,Youden指数为0.770,鼻咽部淋巴瘤的ADC、rADC值较低,有助于二者鉴别。

还有Sun等[21]最新研究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中,得出鼻咽癌肿瘤的视觉评分、瘤内脑血流量和标准化脑血流量值均高于鼻咽部淋巴瘤组,其中瘤内脑血流量值是鉴别鼻咽癌和鼻咽部淋巴瘤的最佳诊断指标,对鼻咽癌和淋巴瘤鉴别有重要意义。

儿童及青少年期鼻咽部肿瘤中纤维血管瘤也较为常见,临床中也需认真鉴别,患者2鼻咽部CT、MRI及头部MRV及MRA检查曾提示为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容易被误导,二者鉴别可参考:①鼻咽纤维血管瘤是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10~25岁青少年男性;临床以鼻塞、反复鼻出血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流涕、嗅觉下降、头痛、视力障碍、听力减退、耳鸣等不适。体查可发现单侧或双侧鼻咽部和/或鼻腔内软组织肿块,多呈紫色、粉红色,表面较光滑[22-23];②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在CT上多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大部分瘤体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翼腭窝扩大增宽,上颌窦后壁受压前移,但骨质无破坏是其特征性表现;肿瘤多沿自然孔道生长蔓延,可造成对周围骨质的压迫塑形或吸收破坏。而鼻咽癌在CT上常表现为鼻咽腔两侧不对成,咽隐窝变浅、消失,咽侧壁或咽后壁增厚,咽内肌群间隙消失、结构紊乱,周围骨质破坏,增强扫描肌群间隙仍不清晰,且肿块有不均匀强化;③MRI上鼻咽纤维血管瘤多呈等T1、稍长T2信号,瘤体上可有点状、条状流空信号以及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部分患者可有血管流空影,强化后形成典型“椒盐征”[22,24]。MRI上鼻咽癌多表现为等T1、T2信号增高,增强后明显强化,鼻咽腔不对称变窄,咽隐窝变浅或消失,颈部淋巴结肿大并强化较均匀,部分淋巴结可有中心坏死和环形强化,若早期侵犯颅底骨质,表现为骨髓信号异常;此外还需与脊索瘤相鉴别,脊索瘤主要发生在男性,发病在50 ~60岁,在40岁以下的患者中发病率很低,很少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占所有脊索瘤病例的5%),脊索瘤常见于中轴骨骼,既往观点认为骶尾部多见,但有文献表明脊索瘤发病率在颅底(32%)、活动脊柱(32.8%)和骶骨(29.2%)中分布相似[25],颅底脊索瘤以斜坡多见,具有生长缓慢、侵袭性及局部侵袭性特点,发现时常多有骨质破坏及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不清,易侵及多对脑神经,以Ⅱ、Ⅲ和Ⅵ对脑神经侵害多见;原发于鼻咽部的脊索瘤很少见,表现为鼻咽部软组织肿块,由鼻咽顶后壁突向鼻咽腔,临床上多表现为头痛、鼻塞,也可因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鼻咽部脊索瘤CT上可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膨胀性不规则肿块和局灶性或线状钙化,增强后中度强化;磁共振上表现为低或等T1,边缘清晰,邻近结构,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斜坡的信号强度和外观正常;T2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是鼻咽部脊索瘤区别于该部位其他肿瘤的重要特征[26-28]。

本文患者2,虽影像学上怀疑鼻咽部纤维血管瘤,鼻咽血管瘤的头痛一般不剧烈,不需药物来缓解,但鼻咽癌的头痛呈渐进性加重,严重时需药物止痛,该患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头痛、交替性鼻塞、流清涕,而无反复鼻出血及涕中带血等血管瘤特异性表现,也无肿瘤侵犯脑神经引起视力下降等脊索瘤相应表现,且影像学上检查均提示肿物导致双侧咽隐窝消失、鼻咽腔变窄和头长肌分界不清,与鼻咽恶性肿瘤表现类似,故为明确诊断,有行活检必要。

儿童、青少年鼻咽癌目前治疗与成人一样,首选放疗;虽然儿童、青少年鼻咽癌多为局部晚期,但治疗效果优于成人。据临床统计,10年总生存期可达78%,无病生存期达75%[29]。

综上所述,本文报道了2例青少年且发展迅速的鼻咽癌患者,初诊时被误诊,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鼻咽癌患者早期准确诊断,仍是临床工作一大挑战。临床医生需牢牢把握儿童、青少年鼻咽癌这一类年轻患者发病特点,仔细分析病史、症状及影像学病变特点,新的技术如MRI扩散加权像、动脉螺旋灌注成像等应用的多方位思考,综合判断、及时活检。避免漏诊、误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

猜你喜欢

鼻咽淋巴瘤鼻咽癌
miRNA在鼻咽癌中的研究进展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反复鼻出血VS鼻咽癌
鼻咽癌高发,该如何预防
警惕:这些症状不引起重视,小心鼻咽癌找上身!
淋巴瘤为什么不叫“癌”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
无误解无伤害关于淋巴瘤,我们只要正解!
鼻咽癌有哪些症状?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CT初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