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浙江省“两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2-08-31徐强

中国工程咨询 2022年8期
关键词:两业试点融合

文/徐强

一、浙江省“两业融合”工作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两业融合”工作全面推进,组织机制相对健全

全省大部分县(市、区)、开发区(园区)已建立起“两业融合”常态化推进机制和扶持政策,且推动主导企业“两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比如台州湾新区组建“两业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全过程问诊把脉新区“两业融合”进展情况;北仑区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试点发展方案明确建设任务;永康开发区组建“两业融合”工作专班,强化人才、金融、用地等保障支撑。

从2021年试点情况看,全省15个试点区域遍布9个设区市,42家试点企业全覆盖各设区市。其中,12个试点区域(占80%)已建立起明确的“两业融合”工作推进机制;39家(占92.9%)企业有清晰的“两业融合”思路和推进工作模式。(见图1)

图1 2021年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分布情况

(二)“两业融合”路径逐步明晰,“横向”数字化叠加和“纵向”产业链延伸成为主要抓手

当前全省各地大力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积极引进研发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形成了一批以制造企业为主体的“两业融合”范本。比如“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代表企业有振石控股、业洲供应链等,较突出的有一鸣、五芳斋、丽水农投、远洋渔业等食品加工企业;“制造业+客户服务”代表企业有瑞立、迈德医疗等,较突出的有顾家、方太、森马、艾莱依、欧诗漫等轻工制造企业;“装备制造+技术服务”代表企业有天喜、华海、贝发等,较突出的有实达实、捷创、思创医慧、迦南、禾川等软件信息技术优势企业。此外,艾莱依的工业旅游、美康的检验检测、天能的绿色制造等具有独特性。

从2021年试点情况看,余姚市等12个试点区域(占80%)注重数字化赋能,布局建设区域产业大脑等;台州湾新区等10个试点区域(占66.7%)注重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等;42家试点企业均涉及产业链数字化,且均向上下游开展不同程度的产业链延伸,其中制造业试点企业共有38家(占90.5%),4家服务业试点企业为阿里巴巴、丽水农投、传化智联和实达实。

(三)“两业融合”发展亮点频出,部分创新模式全国领先

目前浙江省共有4个区域、6家企业入选国家“两业融合”试点单位,占国家试点总数8.3%,位居全国前列,并涌现出不少创新探索和亮点案例。比如秀洲区探索不同类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及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创新“光伏制造+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庆元县加强香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品牌运作和宣传等,探索“农副产品加工+品牌推广服务”模式;实达实的“工业购”平台是全国首家为生产型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赊销型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工业品全供应链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瑞立集团的商用车后市场服务平台可为全国6万多家汽修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形成“零部件生产+后市场服务”发展模式。

(四)“两业融合”深化发展仍存在四方面短板,值得进一步关注

一是扶持政策有待提升。调研显示,大部分区域尚未出台“两业融合”相关政策,企业反馈表示尚不了解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从试点区域看,仅有三家(占20%)出台了“两业融合”精准政策。二是标准体系有待成熟。除数字化改造外,更多独特性的融合模式比如方太的智慧厨房信息化标准、森马的柔性供应链标准、凤登的环保服务标准等均存在缺失,不利于知识产权保护和范本案例推广。三是盈利模式有待探究。诸多企业的“两业融合”收益回报不理想,从试点企业看,超过50%的企业2020年服务业收入占比少于服务业投入占比,超过70%的企业2020年服务业投入占比少于2019年。四是定量分析有待完善。众多企业在服务业和制造业统计口径上尚未区分,以企业自己统计为主,且不同的行业领域对“两业融合”程度衡量标准不统一,不利于政府定量监测和分析。

二、兄弟省市“两业融合”工作亮点

(一)持续优化扶持政策,营造鼓励“两业融合”发展环境

江苏依托省级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两业融合”项目,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措施,着力消除税费、融资、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的不合理障碍;上海对“两业融合”型企业按规定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同时探索“两业融合”功能混合产业用地模式;安徽正在开展融合发展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研究,创新探索适应“两业融合”发展的灵活用地政策和金融产品服务。

(二)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企业“两业融合”支撑能力

江苏张家港积极搭建工业云基地、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智能水上物流服务平台、电子口岸综合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两业融合”提供支撑;江苏连云港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设连云港科技大市场,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运营、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高企培育等服务;上海松江聚焦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建设,集聚检验、测试、维护、科技服务、创业投资等服务机构,同时搭建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和仪器设备共享研发平台,壮大企业服务功能。

(三)前瞻布局新兴业态,提升区域“两业融合”发展能级

江苏常州天宁经开区超前布局工业互联网、智能驾驶等新兴产业,打造“两业融合”高地;江苏徐州经开区构建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其汉云平台被评为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广东佛山西站枢纽新城依托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建设,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检验检测等产业,打造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示范。

(四)依托“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构建大中小企业“两业融合”联动生态

江苏的天楹、天奇、聚隆等龙头骨干企业整合全球资源布局产业链,强化“总集成总承包”功能,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发展的创新体系”的融合路径;上海的中国商飞、柯马等龙头企业整合供应链企业建立协同服务生态,在数字化转型、衍生制造等领域形成突破;安徽的奇瑞集团围绕汽车后市场、移动出行、汽车及零部件认证与咨询、金融服务等领域,联动产业链企业构建服务业态。

三、新时期推进浙江省“两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问题导向和案例做法,本文研究提出以“轴向”省市县高度联动,打造政策要素充裕的优质发展环境,“横向”数字化深度赋能,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数字化生态和“纵向”服务化延伸,强化服务新兴业态能力的“两业融合”立体化推进路径,具体包括:

(一)“轴向”夯实组织体系,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两业融合”推进机制。强化省“两业融合”试点专班的作用,通过季度例会等方式解决“两业融合”推进过程中的重大改革和政策事项,形成年度“两业融合”工作计划,进一步健全目标责任制,严格落实各项任务。做好国家“两业融合”专项申报工作,研究制定省级“两业融合”专项,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放宽交叉行业准入标准,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是深化“两业融合”试点建设。全面推进各设区市“两业融合”试点评选工作,重点支持和培育评选意愿较强、融合基础较好、融合模式可推广的试点企业。深化实行“创优制”,强化“机构库+导师库”双库支撑,对各试点企业的融合难点进行指导。各试点单位滚动建立“两业融合”项目库,支持成效突出的试点单位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省重大产业项目中给予优先支持。

三是加强“两业融合”规范推广。研究制定“两业融合”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分行业评价和统计标准,重点支持开展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全产业链统计体系试点。支持试点企业创新探索行业融合模式和盈利模式,形成受保护、可示范的行业标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常态化开展“一地一站”典型经验宣传工作,加强先进经验和标准范本宣传推广。

(二)“横向”深化数字赋能,大力推动行业节能降碳发展

一是建设绿色版“未来工厂”。培育数字技术服务企业,推动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合作,聚焦零库存生产、能耗监管、绿色工艺、客户定制等融合领域展开数字化探索。重点瞄准石化、钢铁等“双高”行业,支持企业完成生产数字化改造,争创省级“未来工厂”。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协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共享制造、协同设计等生态。

二是探索区域数字化监管场景。鼓励区域围绕自身产业需要建设多元数据融合应用的“产业大脑”,联动“亩均论英雄”监管平台,实现区域加工制造和管理监控的“两业融合”,重点做好区域能耗监管和亩均监控,支持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应用试点建设。推广北仑区“一库一舱一图一指数”经验(即一个数据库、一个驾驶舱、一张热力地图、一套融合指数),搭建融合路径模式、融合主体培育、融合综合保障、融合智能分析等功能体系和优势行业应用场景。

三是腾退“双高”产业,布局新兴融合业态。利用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推进重点产业区块整改或腾退“双高”产业,培育发展互联网微经济等新兴业态,鼓励发展“5G+工业互联网”“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区块链+物联网”等融合产业。大力发展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医疗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构建数字技术与传统优势产品(装备)集成生态,培育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和“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三)“纵向”延伸产业链,重点实施山区26县产业链兴富工程

一是鼓励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重点支持山区26县的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向电商平台、冷链物流、智慧农场等领域延伸,打响功能型食品、健康食品等产业品牌。鼓励生态工业企业拓展科技研发、工业旅游、客户服务等环节,挖掘制造业“微笑曲线”两端红利。发挥政策导向 作用,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两业融合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地一站”宣传活动等向山区26县企业倾斜。

二是支持跨区域产业链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山海协作”“科创飞地”等建设经验,鼓励省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与山区26县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向中小制造企业开放研发设计、技术咨询等服务业,重点试行“双链长制”。发挥甬杭温等高校院所集聚优势,鼓励高校院所在技术服务领域与山区26县企业开展定点合作,输送知识产权、专家咨询等服务。

三是打造产业链升级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山区26县聚焦“一县一业”服务业融合需求,依托专业服务机构招引、龙头企业开放服务设施、国资机构牵头多方主体参与建设等模式,在“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特色小镇、经济开发区等主要产业区域,聚焦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创新孵化、现代物流、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现有产业创新服务机构升级扩能,打造一批标杆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四、结束语

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振作工业经济运行等背景下,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既能促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化发展,也能加速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是新时期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浙江省拥有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优势和位居全国第一梯队的制造业规模优势,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时期,有条件、有必要、有责任以“两业融合”之钥,开启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之门,打造全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浙江样板。

猜你喜欢

两业试点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重磅!住建部通知,21地开展城市更新试点!
融合菜
全省唯一!大湾区“两业融合”高地如何炼成?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深入开展证券公司结售汇业务试点
“两业”共进敲响百姓“幸福门”
中核五公司“两业”并重拓市场“三转”齐抓增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