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2019-12-05甄颖

现代交际 2019年19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对策建议融合

甄颖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流趋势,对德州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两业”融合 有利条件 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098—0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态势,已成为全球产业升级的主流趋势。融入京津冀,打造“一区四基地”,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是德州市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顺应大势,强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德州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

一、德州“两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有利条件

1.强劲扩张的制造业,奠定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

2018年德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增速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1%,高新占比比全省高1.18个百分点。“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中国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等一张张靓丽的“名片”,都显示了德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潜力。

2.较为发达的商贸业,提供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条件

德州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发展商贸物流条件优越,作为山东省确定的七大省级物流节点城市和六大物流区域核心城市,德州辐射聊城、滨州、东营和冀东南,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德州是华北地区大宗商品储存、分拔销售中心,拥有粮食、棉花、石油、煤炭、化肥、肉类、食糖等大宗商品和生活必需品国家级储备库10座,煤炭、木材物流园区规模和交易额均居全省第一。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涌现出一批发展后劲足、增长速度快的物流企业。

3.“6+6”产业主导规划,拓展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

德州立足自身基础优势,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制定并实施“6+6”产业发展规划,培植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医养健康产业、新材料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绿色化工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和现代金融产业,力争形成区域相对集中、产业特色鲜明、专业分工协作、配套优势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

(二)制约因素

1.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

2018年德州服务业增加值仅为42.8%,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9.7和6.7个百分点,与济南、青岛、临沂等省内服务业发达城市相比,分别低17.7、13.6和6.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仅为46.8%,比全国低近13个百分点。

2.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德州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其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2.5%。而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开发等现代高端服务业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2.7%。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差,总体竞争力较弱,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

3.生产性服务业载体较弱

德州中心城区规模偏小,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不到55%,总量和占比有待提高;辐射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功能区和各类特色园区较少;服务业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创新意识淡薄,缺大少强。新兴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

二、制约“两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制造业发展模式落后,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

德州制造业发展模式较为落后,企业扩张能力差,“缺大少强”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且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备产业,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处于产业链低端。对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服务需求较少,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经营理念滞后,“两业”之间缺乏融合共生机制

德州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个性化的核心服务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专业化的需求,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具有优势的制造业集群尚未形成,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溢出功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不足。

(三)思想认识不到位,“两业”融合发展缺乏规划引导

近年来,德州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发展政策和服务业发展政策。但对“两业”融合发展的机制,缺乏系统研究。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需要加强。

(四)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缺乏,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瓶颈”

德州生产性服务业吸纳高精尖管理人才的能力不足,服務业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服务业从业人数大幅增加,但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居多,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人才数量不足。

三、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水平

以世界眼光和全球化视角,强化载体建设,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度,在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布局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载体。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股权多元化和海内外上市等方式,扩大规模,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育个性化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协同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德州生产性服务业与京、津、济大型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形成辐射鲁西北、冀东南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平台。积极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实行“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二)创新“两业”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

强化资本运作,推进股权多元,引导制造业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制造业延伸,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优化制造业生产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共荣机制。扩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市场空间,推动集聚发展、全产业链发展。结合产业集聚、产业结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配套服务业态,形成比较优势,培育壮大服务产业集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在更高层次上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促进、并重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

(三)树立新发展理念,优化“两业”融合发展的结构

引导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创经济等要素资源合理集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务、新型金融和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细化专业分工,深化产业融合,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综合竞争力。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外包、节能环保、创意产业等新兴高端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四)突破“瓶颈”,打造“两业”融合发展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和引导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业企业强化研发合作;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和商业化服务模式,加快发展人才服务业,切实落实德州人才政策“黄金30条”,大力度培养和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人才瓶颈”,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结语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一区四基地”,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是德州“两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模式,多措并举,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强力推进“两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德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对策建议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