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及其建立方法

2022-08-31张旭鸿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体系

张旭鸿

(辽宁省大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 116023)

1 引言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生态环境管理的基础,具有较高的技术性、综合性、危险性和艰苦性。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必须首先确保作业者安全、健康,设施设备安全运转。安全是管理的第一要务,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基石。安全生产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关系到生态环境事业发展大局。

目前,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普遍重业务、轻安全,从管理者到一线监测人员普遍重视各项技术规范,却往往忽视安全管理和对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一些工作人员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1-2]。现有对安全管理的研究注重于实验室安全、危险化学品管理等方面,对现场监测安全等缺少研究。调研发现,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安全管理较为粗放,存在规章制度笼统,作业指导文件缺失,日常管理和巡查不到位,缺乏对采样、运输、实验室检测、废弃物处理等关键环节的详细分解[3],无明确统一的消毒、防护、处置、应急处理措施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对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的一系列方法。

2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

探讨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首先要明确其主要内涵。本文运用描述法对其进行定义,从多个维度阐述对其的理解,并分解出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所包含的要素和模块,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2.1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的内涵

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则是从属于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针对生态环境监测的任务和特点,遵循生态环境监测安全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对监测活动和日常管理活动中涉及安全问题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整体构建,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生态环境监测安全管理系统。

2.2 多维度理解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的内涵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理解[4]。

从安全的本质维度,它包括所涉及的概念定义、危险辨识、附加安全设备或措施、全生命周期检查和改进等4 个方面。

从涉及内容的性质维度,它包括软硬件两方面。软件方面即建立安全文化,包括思想、制度、培训、组织、日常管理;硬件方面即实施风险管控,包括资金投入、设备管理、运行维护等。

从措施维度,它分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宣传教育、安全检查、技术手段、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等7 个方面。其中,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是核心,宣传教育、安全检查是关键,资金保障、技术手段和应急预案也必不可少。

2.3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分解

2.3.1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要素分解

从建立安全文化、实施风险管控两方面分解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所包含的要素。在建立安全文化方面,监测机构要根据本单位的安全管理目的和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以达成安全管理目标,完成相应指标与计划,划分和明确各层级职责,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和执行标准实施安全管理、进行日常巡检与内部评估,通过特定机制进行沟通协调,通过宣传培训与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必要时聘请安全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审核与外部评估,对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在实施风险管控方面,监测机构要设立负责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完善事故响应机制,投入一定资金,了解监测对象(企业或自然环境)和监测方法,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进行风险分析与管理,对危险物品实施有效管控,以便事先根据不同监测场景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具,在监测工作开始前要对“人、机、料、法、环”进行检查,在监测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监测结束后要对作业的安全程度进行总结、评估,并对问题加以改进。此外,还要注意协调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关系,对员工进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5]。安全文化涉及14 个要素,风险管控涉及13个要素,共计27 个要素,见表1。

表1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要素

2.3.2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模块分解

现有资料中研究最多的安全管理模块是实验室安全,而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模块处于“隐身”状态,常被管理者忽视,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全要素进行分析,将安全体系应包含的内容一一分解,所含模块列举见表2。

表2 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模块

3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的方法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安全体系,需要从制度建立、责任明确、能力提升、日常检查、风险排查等几方面着手。

3.1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安全管理制度

应制定与生态环境监测和本单位实际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责任划分、日常管理制度、风险防范制度、人员培训制度、事故处置制度、奖惩制度等。内容应密切结合单位实际,如单位规模、部门设置、检验检测资质覆盖范围、实验室建设水平、现场监测的类型及其工作特点等,突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2 明确生态环境监测安全管理人员及职责

组织机构方面,要明确安全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和责任部门,以及各责任主体的工作流程、主体间的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等。如有条件,还应明确负责监督指导此项工作的部门。初步建立体系时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咨询专业安全评估机构或安全管理方面的专家,对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专业意见。监测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对分管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负领导责任;各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部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各部门应设立兼职安全管理员,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与落实。所有工作人员需配合落实安全管理相关规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3.3 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应组织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确保应急预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6]。应组织员工学习安全管理规定和质量管理体系中有关安全管理的内容。同时,可邀请外部专家开展消防安全、涉密安全、车辆驾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对新入职职工和外来实习人员,应对其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新建或改造办公室(实验室)需包含相关安全建设方面的内容;建设项目验收时,需根据监测活动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安全性评估。对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应及时维护维修、更新、购置。

3.4 做好日常巡检和定期检查

应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发现问题,查找隐患,及时整改,堵住漏洞。安全检查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内容应涵盖消防安全、水电安全、办公及生活区安全、实验室分析安全、现场采样安全、库房安全、车辆交通安全、治安及保卫工作等[7]。

3.5 排查风险隐患并及时整改

每年应组织一次覆盖所有区域及工作环节的安全评估,对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区域、设备等提出风险预警。新开展的监测项目及科研项目应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报备评估结果、内容及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对各类安全评估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及时予以核查、消除;对暂时不能消除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报告,制定整改方案;安全隐患整改完毕,应确认整改情况,并存档备查。

4 结语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吸取其他领域安全事故教训,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建立安全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强化员工安全意识,配齐安全防护用品、设备和设施,提高组织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安全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融为一体,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开展。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监测体系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