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西藏大学环境科学类课程建设初探
——以“环境工程学基础”为例
2022-08-31吕学斌
熊 健 吕学斌 旦 增 李 伟
(西藏大学 理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主要组成之一,经过几代教育前辈的辛勤耕耘,国内高等院校的规模和数量得到空前发展,从过去的精英化教育逐渐发展成普及化教育,国民素质普遍提升。现阶段高校学生大多以“00后”为主体,他们思想活跃,不拘一格,有较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同时大学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们重点培养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和高水平论文多次出现外流的现象[1,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素养基因和家国情怀在高等教育中的薄弱之处[3]。现代智能核心技术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引擎,而理工科人才是推动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高校是培养理工科人才的重要场所,鉴于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避免被西方敌对势力在高端技术上 “卡脖子”,我们应该把关系国家命脉的“先进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中国制造”和拥有“中国心”的尖端人才。因此,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5]:“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应运而生,是我国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环境工程学基础”为典型的理工科课程,其课程内容全面系统地阐述水环境污染防治、大气环境的污染防治、土壤环境的污染防治;工业源、农业源和生活源产生固体废物分类处理处置技术以及相对应在环境修复工程中应用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工程学设计与计算基本理论。由实际问题的提出,到分析问题原因,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关于环境有毒有害污染物去除基本思路,实验原理和配套方法,为后续将要学习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专业核心课打牢基础。同时还可以与前期学习的环境化学、环境监测、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知识点相互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环境工程学基础”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一体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政内容形式上可多元化,进一步发挥该专业课知识体系背后的数学逻辑性、正确价值观、思想和哲学等隐性思政元素的特点。例如可考虑将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代表性人文事迹引入教学案例库中,进行环境工程学基础专业知识的教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勇于求实务真的探索精神、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正确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1 在西藏大学环境科学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西藏大学是西藏办学历史最长的高校之一,唯一的“211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承载着为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同时西藏处于我国西南边陲,是祖国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阵地,因此在西藏大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急需性是不言而喻的。我校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当前就业的主要去向为环境保护与监测、城市管理、环境规划设计等相关单位,广大学子们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建设美丽新西藏的承诺,在我区基层相关岗位上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这些岗位重要且敏感,扎实的环境科学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人文素养都不可或缺。在西藏大学环境科学类专业课中开展思政教育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符合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潮流。
西藏拥有“世界第三极”“亚洲水塔”的美誉,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培养适于西藏生态环保事业,能够坚定不移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谋划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能在高寒高海拔地区潜心科学研究,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出自己努力的有用人才。“环境工程学基础”是对于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工程类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大多偏向于应用和计算,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今后工作中或者是将来继续深造的研究学习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环境工程学基础”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力争达到协同育人的教育目标,从而有力推动 “三全育人”的合力的形成,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真正实现为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有德有才、一心报效祖国,做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可靠的接班人,是西藏高校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 建设路径
如何在环境工程学基础教学中融于思政元素,来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明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学生是主体,以关键少数的专业课教师为抓手,以“专业+思政元素”为模式,以实施效果质量为评价标准,多角度、多形式的进行思政课程的探索。
教育教学活动是实践过程,教学方法和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目标,要将“立德”与“树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学生专业课文化知识教育中应注重德育先行,德育同行,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良好人格品德的形成相互促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习过程,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在“环境工程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中,可以从专业知识的表象和实质出发,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可以对环境工程学一些代表性人物和事件进行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使命感、职业认同感和严谨的科学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已经深入民心,从生态治理到垃圾分类,体现了我国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准确找到与环境相关的社会热点进行深入讨论,有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2.1 团队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属性要求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和丰富的学识。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课堂大部分教师处于主导角色,三尺讲台上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对自我应有更高的要求,提倡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的各个方面,实现环境工程学专业的教学与自身德育素质的有机结合,提升环境工程学基础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质。通过全区教育系统组织的思政培训班或平时教研活动中适当加入时政热点学习的形式,提升环境工程学基础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质;还可通过网络培训的学习形式来提升环境工程学基础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质。网络渠道有“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人民日报”和“中国环境”等微信公众号新推送的内容等。同时还要多关心国内外新闻,将专业知识点与恰当的时政事件紧密结合,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和政治修养,建设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课程团队,用专业知识来解析环境相关时政,并在环境道德、环境责任、环境意识层面上进行评价[6],利用专业知识影响力,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德行意义进行阐释,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2.2 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首先要修订完善教学大纲。环境工程学基础课程现有大纲中的课程目标仅仅涉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因此,进行该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编制内容时,应该根据“教书育人”最新要求,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素养等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加强“立德树人”的落脚点,根据课程新大纲所设定的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结合专业知识点,重新梳理,合理规划教育教学的内容、课件设计,对照环境工程学基础每个章节的不同内容点,有条理地深度挖掘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突显出课程思政特点。
2.3 环境工程学基础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课程体系建设
环境工程学基础思政课程实施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元素在环境工程学教材以多种形式存在。教师可根据环境工程学基础知识性,同时结合环境工程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人物和代表性事件,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探索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课堂平衡,切实保障不因课堂中加入思政元素而影响教学效果,把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教学各个环节,落实到环境工程学基础的大纲、教案和具体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水体污染防治和生活用水的供给中,可将校园里的人工湖和每天用到的自来水作为切入点,以生命之源 “水”作为教学对象,让学生了解水对人类衣食住行的重要性,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其实绿色环保就在身边,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引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热点理念,在年轻学生心中埋下“绿色环保”理念的种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也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引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科学助力,工程强国的意义。
以课程性质来看,环境工程学基础为专业必修课程,内容专业实践性较强,受学生重视。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上如何又快又好地同时完成专业内容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可以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出发。通过引入慕课、微课等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克服学时不足和传统课堂空间的限制,为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有利保证。从实际上课教师的角度来看,环境工程学基础授课教师虽然专业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且能力突出,但课程思政为近年来兴起的高校教改方向,部分教师存在对课程思政这一主题认识不够全面,在教学中穿插思政元素方法上稍显突兀的问题。授课教师要加强自身思政理论学习,练习揣摩“课程+思政原理”,丰富教学经历,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打牢基础。环境工程学基础课程从专业知识角度来看,课程各个章节之间理论逻辑严密,教学内容从单一知识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的掌握到最后在实践中的运用,课程理论内容与生活实践有紧密联系的特点,也体现了现代工科课程的实用性。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贴近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更容易产生共鸣,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习回归到学有所用,学为我用的教学理念上来。如何精准选取专业中可以挖掘的思政案例,是环境工程学基础课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一环。使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一方面缓解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度不高的难题,另一方面将案例与课程融合也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新方式。例如,在讲授“污染物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这一章节时,可参考的话题案例有 “812”天津港大爆炸事故中有毒有害的氰化物对周边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产生的危害,氰化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机制等,以及后期科研人员采取的科学有效的净化治理方案等。一方面可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点,进行基本原理与相关技术实际应用过程的阐释;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引入因爆炸产生的危化品对环境、人类的影响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的科研人员在直面毒害污染物时的那份沉着冷静,修复过程中克服艰难险阻找到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案,无私无畏的当代科学家精神。福建紫金矿业溃坝事件、大连新港原油泄漏事件和云南曲靖铬渣污染等实际环境污染相关案例也可根据适当的知识点进行引入,使学生明白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
2.4 教学过程中实施效果评价
将环境工程学基础和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并应用至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师互评”“师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客观评价。评价方式不能仅限于打分形式,还可采取调查问卷形式进行,汲取有益意见和建议进行教学调整和修改。
3 建设成果
通过在“环境工程学基础”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探索,让教学过程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更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也愿意参加更多的公益活动,他们进行专业实习时对待工作特别严谨且认真,参加工作的学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这些均可反映出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后,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厚植了爱国情怀,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