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神庙石质碑刻保护病害调查研究

2022-08-31冯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4期
关键词:碑刻风化神庙

冯晨

(广州海事博物馆,广东 广州 510730)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是古代人民祭海的场所。该庙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岭南建筑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处重要史迹。南海神庙以其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科学价值,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

1 南海神庙碑刻情况统计

南海神庙被誉为南方碑林,据文献记载,全庙原本有400多方石碑刻,现存48方,其中保存在庙内的原碑有27方,碑刻内容多以唐、宋、元、明以及清代的帝王祭祀海神的祭文为主,另外还有历代文人墨客吟唱南海神庙的诗赋,较重要的有唐《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宋开宝碑》《明太祖御碑》等。

经统计,庙内存有27方碑刻本体。

唐碑1方,即唐元和十五年(820)《南海神广利王庙碑》(高2.48米,宽1.13米,厚0.27米),位于神庙头门东侧的韩愈亭,是庙内保存最早的石碑刻。

宋碑2方:一方为宋开宝六年(973)《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之碑》(高4.1米,宽1.58米,厚0.34米),位于南海神庙头门西侧,也叫《开宝碑》,是南海神庙第二块镇庙之碑;另一方是《尚书省牒(正面)中书门下牒(碑阴)碑》,现陈列于仪门东复廊。

元碑2方,现存元延祐七年(1320)《代祀南海王记碑》和元至正十年(1350)《代祀南海王记碑》,均立于仪门东复廊。

明碑18方,其中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御碑》1方,立于三进庭院东侧碑亭,碑底座是红砂岩赑屃,碑立于洪武三年(1370),由明太祖朱元璋授意,兵部侍郎王袆撰文。此外,还有《御祭南海神文碑》11方,年代分别为明宣德十年(1435)、明正统九年(1444)、明景泰五年(1454)、明景泰六年(1455)、明天顺元年(1457)、明成化四年(1468)、明弘治六年(1493)、明正德元年(1506)、明正德七年(1512)、明嘉靖十一年(1532)、明嘉靖十七年(1538);御祭文碑2方,年代分别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和明弘治元年(1488)。这13方碑都是记录当时皇帝派遣使者祭祀南海神的祭文,其中嘉靖十一年(1532)的《御祭南海神文碑》是嘉靖皇帝祭祀南海神并求子碑,嘉靖十七年(1538)的《御祭南海神文碑》记录的是嘉靖皇帝得子之后敬谢南海神的祭文,可见明代皇帝对南海神的尊崇与重视。文人诗碑4方,分别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陈献章《浴日亭追次东坡韵碑》(位于章丘岗浴日亭中)、弘治三年(1490)《薛纲诗碑》、明弘治九年(1496)王相《浴日亭诗碑》和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王命璿诗碑》。值得注意的是,明弘治年间曾在明弘治元年(1488)、弘治三年(1490)、弘治六年(1493)三次遣人祭祀南海之神并刻碑留存。

清碑4方,皆立于仪门西复廊。其一为皇帝亲征噶尔丹剿除狡寇塞的《北永清奉命恭祭南海神文碑》,立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其二为《御祭南海神文碑》2方,分别立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和清同治三年(1864),记录了皇帝遣使者致祭南海神的相关内容;其三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番禺县谕示碑》,陈列于仪门西复廊。

2 南海神庙地理环境特征

2.1 地理位置

南海神庙的碑刻保存于南海神庙建筑群内,南海神庙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庙头村,北纬23°05'1.9",东经113°29'34.6",海拔高度11米,地处珠江三角洲,位于珠江北岸。

2.2 气候及周边环境

2.2.1 气候环境

南海神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终年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内变化为单峰型,最高出现于7—8月,最低在1月。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雨量充沛,雨季明显。半年降水量一般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其中最多雨为5—6月,常有大到暴雨出现;最少雨在11月至翌年1月。

2.2.2 周边环境

南海神庙周边水系主要有北部的龙头山水系、飞龙岗水库,西部的庙头涌,东部的清河涌以及南部的龙头涌、珠江等。庙头村内有清河涌,水质较好,景观良好,但村内风水塘水质较差。南海神庙周边山体主要有北部的龙头山森林公园、磨当山、飞龙岗、螺壳山等。南海神庙背靠龙头山而望江河,神庙内也具有较丰富的绿地资源。南海神庙地处黄埔工业区之中,黄埔大桥和黄埔区主干道黄埔东路在离南海神庙不远的地方,2018年又开通了广州地铁13号线。神庙周围分布有火力发电厂和船厂及码头。

3 文物保存环境情况调查

南海神庙所存27方碑刻均处于半室内保存的状态。所有碑刻均有屋面或者碑亭保护,避免了直接暴露于室外使文物直接受到阳光和雨水的威胁。所有碑刻均有加盖玻璃罩进行保护,隔绝了游客与文物的直接接触。另外,碑刻均有碑底座进行垫高,碑底座也有做加高处理,避免了地表流水或地面积水的浸泡。

3.1 唐碑

唐元和十五年(820)《南海神广利王庙碑》现保存于南海神庙头门东侧,有碑亭及钢化玻璃保护,并有碑底座作加高处理(图1)。

图1 《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3.2 宋碑

宋开宝六年(973)《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之碑》保存于南海神庙头门西侧,有碑亭及钢化玻璃保护,并有碑底座。

3.3 明碑

《明太祖御碑》保存于礼亭东南侧,有碑亭、钢化玻璃及红砂岩碑底座作保护;陈献章《浴日亭追次东坡韵碑》保存于浴日亭上,有碑亭、钢化玻璃及碑底座作保护(图2);明正德元年(1506)《御祭南海神文碑》保存于西侧门外,无碑亭保护但有少量树荫遮盖,且有钢化玻璃及碑底座作保护(图3)。

图2 陈献章《浴日亭追次东坡韵碑》

图3 明正德元年(1506)《御祭南海神文碑》

3.4 其余碑刻

除上述5方碑刻外,其余22方碑刻(含宋碑1方、元碑2方、明碑15方以及清碑4方)现全部存于仪门西复廊,有屋面、钢化玻璃及碑底座作保护(图4)。

图4 南海神庙仪门碑廊

4 碑刻本体病害调查

4.1 碑刻本体的病害分类

根据现场调研的结果,碑刻本体主要存在11种病害类型,分别为动物病害、粉化剥落、片状剥落、水锈结壳、大气与粉尘污染、人为污染、机械裂隙、浅层性裂隙、表层空鼓、局部缺失和水泥修补。

4.1.1 唐碑

此次研究的27方碑刻中,唐碑只有1方,位于头门东侧碑亭,碑刻表面主要有表面粉尘污染和表面风化两种病害。表面粉尘污染主要来自大气中的粉尘积累,污染区域集中在碑顶及碑顶残缺部分;表面风化病害则是围绕碑刻本体的周身均有细小的裂纹风化,其次在碑刻的右侧方有一条1米左右长的细小裂痕。

4.1.2 宋碑

《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之碑》的碑表面出现了大面积的风化裂痕。风化是石质文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病害类型,也是目前文物保护科学中最为关注的一类病害。《尚书省牒(正面)中书门下牒(碑阴)碑》出现过断裂,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修补,修补材料及修补年代不详,现修补材料老化,一部分掉落,露出断裂部位。除此之外,碑的顶部积累了很厚的一层灰尘。

4.1.3 元碑

元碑表面保存得比较完整,未出现粉化、风化病害,但表面都有积落的灰尘,元延祐七年(1320)《代祀南海王记碑》的表面有少部分的人为污染。

4.1.4 明碑

此次研究的27方碑刻中明碑的数量最多,病害种类出现得也最多。明天顺元年(1457)《御祭南海神文碑》正面有少量浅表性裂隙,碑阴表面有部分区域出现了粉尘污染和水锈结壳病害,同时在碑阴面有部分区域出现了动物病害。《薛纲诗碑》正面出现了缺失病害和浅表性裂隙病害,碑阴有部分缺失病害和水锈结壳病害,碑的顶部表面有粉尘覆盖,碑阴的底部有水泥修补痕迹。王相《浴日亭诗碑》的正面有裂隙和人为污染病害,碑阴有水锈结壳病害和动物病害,同时碑的背部底侧有人为水泥修补的痕迹。《王命璿诗碑》顶部有粉尘覆盖,碑正面有裂隙和人为刮痕病害,碑阴面粉尘污染和水锈结壳病害严重。其他碑刻主要是表面的大气及粉尘污染病害。

4.1.5 清碑

清乾隆十三年(1748)《御祭南海神文碑》的表面出现了较多的人为污染痕迹。清同治三年(1864)《御祭南海神文碑》表面有部分动物病害,并且有几条比较开放的裂隙。其他几方清碑都保存得比较完好,只出现大气及粉尘污染病害。

4.2 病害无损检测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对碑刻本体病害进行分析,针对这27方碑刻进行了无损检测。一是对碑刻本体进行微观形貌观察。使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对碑刻表面污染进行观察,三维视频显微镜是视频技术与光学显微镜相结合的一种便携式显微镜,它可以全方位、高分辨地观察样品各个侧面的实时动态图像。经勘查,发现南海神庙碑刻表面存在较多类型的表面污染物。二是对碑刻本体展开毛细吸水率测试。经测试,与新鲜灰岩的毛细吸水率相比,南海神庙碑刻本体(主要为碑刻下部三分之二区域)的毛细吸水率均较大,特别是唐碑,其毛细吸水率超过了15,已经到了极易透水的程度。三是对碑刻进行表面硬度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唐《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之碑》《尚书省牒(正面)中书门下牒(碑阴)碑》等17方碑刻的表面硬度值均低于新鲜石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遭受风化之后,这些碑刻的抗外力剥蚀能力有所下降;其余碑刻的表面硬度值接近或者略高于新鲜灰岩石材,仍旧有一定的表面抗风化剥蚀能力。

5 文物病害成因分析

5.1 石质文物本身材质的影响

由本体材质分析结果可知,碑刻的石材材质为灰岩,密度较大,孔隙率较小,结构致密,表面强度大,有耐风化剥蚀能力,但石材本身矿物可溶于水,液体水等的存在会加速其风化。由于本身材质的影响,日常保护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碑刻接触液体水。

5.2 保存环境的影响

广州地处东南沿海,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最高气温为35摄氏度,最低气温为10摄氏度,温差变化、热胀冷缩致使岩体表面风化、剥落。另外广州夏季极端天气较为频繁,如雷雨大风、冰雹等,部分碑刻的碑底座容易受到雨水侵蚀。此外,广州春季梅雨季节时期空气湿度可达95%以上,高温高湿条件下,石材发生化学反应的速率会大大提升。

南海神庙地处黄埔工业区附近,神庙附近分布有火力发电厂和造船厂,周边又有黄埔大桥和黄埔东路等主干道,这些工业设备的运作和大型车辆的运行会给文物带来较严重的大气及粉尘污染,这是南海神庙碑刻普遍存在大气及粉尘污染的重要原因。

5.3 生物活动的影响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所说的“微生物菌群在石质文物表面及其裂隙中繁衍生长,导致石质文物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的现象”,石质文物生物病害主要包含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种病害。南海神庙碑刻采用了非露天保存,并未出现植物病害和大面积的微生物病害,主要受到了蜘蛛、蠕虫、飞蛾等动物活动的影响,表面出现一些溶蚀孔洞、蛛网以及一些动物的排便和尸体。长远看来,会影响文物的安全性,需及时做处理。

5.4 人为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人为无意识的活动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在历史保存或搬运过程中,碑刻本体上出现了一些裂隙和划痕。另一方面,碑刻表面涂鸦、书写和拓片痕迹等均为人为因素造成。另外,南海神庙多处碑刻和碑底座的修补采用水泥砂浆,这种修补技术不仅改变了文物的原貌,水泥中的盐分也会对文物本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其保护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6 总结

此次研究的27方碑刻中,《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之碑》由于其表面吸水系数较高,表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风化,碑刻上文字的安全受到威胁。其余的碑刻出现表面污染、人为污染等病害,这些病害影响了文物的美观,同时南海神庙周边的码头及工厂等产生的大气及粉尘污染会使这些病害加重。碑刻上出现的裂隙也是威胁碑刻安全性的病害,寄居于裂隙中的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带有酸性的物质,会从石材内部破坏碑刻。

针对石质碑刻出现的各类病害,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处理:一是加强定期保护。加强定期保护是最便捷有效和可行的防控措施,包括定期除尘、清洗等。根据调查发现,南海神庙27方碑刻大多存在表面污染、人为污染等病害,加强定期清洁可有效改善相关问题。由于长年暴露于自然界的风化环境中,特别是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酸雨等对石质文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和污损。在石质文物的维护、维修或保护技术中清洗或清理技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之一。二是加强预防性保护,调整文物保护微环境。1963年意大利的切萨雷·布兰迪在《修复理论》中就已提出: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和有限的原则是对艺术品采取预防性保护的措施。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将预防性保护纳入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其中《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实现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同时日常保养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日常保养在某种程度上比一次修缮保护更重要,日常保养可以延长保护加固的周期,应成为预防性保护的科学、合理内容。结合广州及南海神庙周边独特的环境特征,加强预防性保护、调整文物保护微环境将会成为石质文物保护的重要方式。

①②周霄,高峰.石质文物风化病害研究及无损微损检测方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2):68-7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S].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④张国勇,张欣,王欢.浅析石质文物微生物病害的清洗[J].邢台学院学报,2013,28(1):20-24.

⑤张秉坚,尹海燕.石质文物的清洗技术和清洗效果检测[J].石材,2000(7):23-25.

⑥切萨雷·布兰迪.修复理论[M].陆地,编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⑦孙华.石刻文物保护初论——以石窟寺及石刻的保护为中心[J].中国文化遗产,2017(6):4-17.

⑧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印发《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N].中国文物报,2017-02-21(001).

⑨黄克忠.石质文物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18(4):4-12.

猜你喜欢

碑刻风化神庙
采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中风化岩层垂直边坡开挖支护稳定性分析
雅典卫城:希腊文明的象征
王者之翼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土壤来之不易
从碑刻看清水江流域民间生态行为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
神庙
神庙古老的“异教”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