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在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作用探讨

2022-08-30徐晓琳董喆宋程光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4期
关键词:经颅脑梗塞颈动脉

徐晓琳 董喆 宋程光

1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辽宁 本溪 117000)

2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辽宁 本溪 117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分析在脑梗塞临床诊断中应用颈动脉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诊断方法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电脑随机抽选的方式,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接受脑梗塞临床治疗的患者共计62例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62例受检者作为参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超与经颅多普勒临床检查,对两组受检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展开对比。结果:实验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数量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颈动脉内膜厚度相较于参照组相对较高,管腔内径小于参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血流异常概率相较于参照组过高,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末期流速水平,相较于参照组明显偏低,且阻力指数相较于参照组明显升高,组间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塞临床诊断中,利用颈动脉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可避免漏诊或者误诊的发生,提高临床诊断有效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脑梗塞在临床上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原因是血栓阻塞导致,具有发病速度快、预后效果差的特点,已经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尽早发现,并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有效干预,是强化患者生存概率、提高预后效果的主要方法。现阶段,脑梗塞在临床诊断中利用颈动脉彩超与经颅多普勒诊断技术已经得到良好的诊断成效,二者起到互补的作用效果,为尽早诊断脑梗塞疾病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分析在脑梗塞临床诊断中应用颈动脉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诊断方法的作用效果,将选取脑梗塞患者与健康受检者作为研究样本,现将诊断过程与结果展开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电脑随机抽选的方式,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接受脑梗塞临床治疗的患者共计62例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62例受检者作为参照组。其中,实验组中,男性为36例,女性为26例,年龄52~78岁,平均(65.41±3.26)岁,基本类型:血栓性脑梗塞24例,腔隙性脑梗塞22例,多发性脑梗塞为16例;参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51~78岁,平均(64.73±3.18)岁。实验组患者全部满足脑梗塞临床诊断要求,不存在其他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均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两组研究主体的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对于研究结果影响相对有限,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满足临床脑梗塞的诊断标准;②全部患者临床资料保存完整;③全部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本次临床研究表示支持与赞同,自愿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其他重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②排除存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的患者;③排除存在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超与经颅多普勒临床检查。其中,颈动脉彩超检查应用彩超诊断设备,此设备属于线阵式探头,频率保持在7.5MHz左右。临床医师利用彩超诊断设备,对患者的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与颈外动脉颅外段实施检测,同时测量患者颈总动脉分叉部位2cm位置、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1cm部位的后壁中内膜厚度情况。进一步探查患者是否存在斑块、斑块性质、体积等。经颅多普勒诊断应用超声检查设备,探头频率控制为2MHz左右,通过检测患者的颅内基底动脉、椎动脉,又利用经颞窗检验患者的大脑中动脉段、大脑前动脉段、大脑后动脉段与颈内动脉终末段部位。最终借助腿窗检验患者眼动脉与颈内动脉虹吸部频谱信号。将患者“频谱形态样式变纯,RI升高”作为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标准。随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展开检查,将患者“血流速度升高、形成涡流、湍流与乐性杂音”作为脑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颈动脉彩超诊断结果情况,主要对比两组受检者有无斑块形成、内膜厚度、管腔内径等指标。同时对比两组受检者经颅多普勒诊断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正常、血流加快、血流降低、信号消失、血流异常发生等情况。其中,正常情况下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mm,超过1.0mm表示内膜增厚,超过1.3mm表示存在斑块[2]。同时,检验两组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情况,具体内容为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为统计学处理方式,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运用χ2与t值检验,P<0.05为组间统计学差异存在。

2.结果

2.1 对比两组颈动脉彩超检查情况

实验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数量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颈动脉内膜厚度相较于参照组相对较高,管腔内径小于参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颈动脉彩超检查情况

2.2 对比两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情况

实验组血流异常概率相较于参照组过高,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2。

2.3 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特征

实验组患者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末期流速水平,相较于参照组明显偏低,且阻力指数相较于参照组明显升高,组间对比有意义(P<0.05),见表3。

表3.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特征

3.讨论

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社会大众对诱发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给予高度重视,然而我国脑梗塞的逐年发生概率居高不下。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主要是指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从而因缺氧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华会死,或者脑软化,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主要因素。目前临床针对脑梗塞的研究,已经不单单局限在了解颈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更主要的是需要研究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状态、性质、内表面以及管腔内血流状态。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塞之间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软斑以及 混合斑,易发生出血、破裂,进而形成血栓,已经成为脑梗塞的主要栓子来源,因此脑梗塞的发病率极高。如若发生脑梗塞疾病,患者的大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影响,容易留下后遗症,对患者的家庭、工作、生活等多个方面造成不利影响,尽早发现、有效干预是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方法。现阶段,脑梗塞患者接受临床颈动脉彩超与经颅多普勒临床检查,已经获得不错的诊断成效。颈动脉彩超可清晰的呈现颈动脉中的斑块与两侧动脉狭窄状况。经颅多普勒检查可进一步弥补颈动脉彩超诊断的不足,将患者颅内的血流情况清晰呈现出来,显示血流速度异常、颅内动脉狭窄情况等,将其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临床诊断有效率,直观呈现患者颈动脉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对于早期诊断脑梗塞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脑梗塞主要因脑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出现缺氧、血氧表现,引发脑软化。在早期阶段,颈动脉内膜上脂质贴附形成内膜局限性增厚,从而出现斑块。斑块纤维化、钙化,表现内部回声增强属于硬块,斑块中存在出血表现,具体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或者混合斑块。结合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指出[3],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原因。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判定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敏感客观指标,其优点在于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的颈内动脉闭塞,该种检测的准确性在于对其外动脉血流以及颅内就结果进行重合分析,在无创条件下对其引起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以及功能状态的变化,做出更为准确以及可靠的诊断。本次临床研究发现,实验组颈动脉内膜厚度相较于参照组相对较高,管腔内径小于参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这一结果也与杨仁光等研究结论相一致[4]。进一步说明,表面存在严重不规则的颈动脉斑块和脑梗塞发作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大多数临床研究学者指出[5],低回声斑块是导致脑梗塞等颅内缺血、缺氧性疾病的首要影响因素。

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数量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血流异常概率相较于参照组过高,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可见,颈动脉彩超诊断方法,可直观呈现患者颈动脉内斑块与动脉狭窄的基本情况,对于评估脑梗塞的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6]。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颈动脉轻度狭窄的情况下,通常血流动力学参数不会发生变化,而中度狭窄情况下,会导致峰值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加快,严重情况下峰值流速会明显降低,近端血流阻力的提升,完全闭塞情况下官腔不会有血流通过。

综上所述,在脑梗塞临床诊断中,由于颈动脉位置较为表浅,颈动脉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干扰比较小,加之所运用的高频探头,能够准确获取质量高、清晰的图像。颈动脉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能够清晰呈现患者颈动脉管壁结构,容易发现营养硬化斑块的具体形态、大小、部位、性质等特点,从而对软斑与硬斑加以有效明确,使临床医师能够有效判定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具体范围,以便为临床调整脑梗塞的治疗方案、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猜你喜欢

经颅脑梗塞颈动脉
发现腔隙性脑梗塞怎么办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经颅磁刺激问与答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