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抗体筛查在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2022-08-30平旭东
平旭东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后由于存在不相容的红细胞或者同种抗体血浆,使红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血红蛋白流失,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发烧,症状严重者会造成脏器衰竭、休克及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人的血型抗体分为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两大类,ABO 血型中的抗-A、抗-B 属IgM 类,其他血型抗体属IgG 类,不规则抗体大多均为IgG 抗体[2]。在机体正常状态下,血液中无不规则抗体,多由于生病、输血、妊娠等情况产生不规则抗体[3]。血型系统中出现不规则抗体后,会出现输血反应。因此,在输血前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有助于发现不规则抗体,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查在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12 月行输血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200 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输血且未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20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112 例、女88 例,年龄2~79 岁,平均年龄(46.62±14.88)岁;输血次数2~6 次,平均输血次数(3.01±1.09)次。对照组中男110 例、女90 例;年龄4~80 岁,平均年龄(45.78±14.93)岁;输血次数2~7 次,平均输血次数(3.04±1.08)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输血指征者;②生命体征稳定者;③无输血禁忌证者;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不全者;②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心脏疾病者;④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⑤存在输血禁忌证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未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采取同血型血液交叉配血,检测结果相符时再进行输血。
1.3.1 研究组 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后再进行输血,不规则抗体筛查操作步骤: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将血样置于抗凝试管中,以转速为3000 r/min 在室温下进行离心,时间为5 min,保证不会受到纤维蛋白凝块的干扰,离心后将血浆置于20℃冰箱下保存,行IgM 不规则抗体检测,取100 μl 血浆和50 μl 筛选红细胞,于3000 r/min 下离心15 s,若未出现凝集,说明血浆中存在IgM 不规则抗体;若出现凝集,表示血浆中存在IgG 不规则抗体,采用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检测IgG 不规则抗体。检测后需与患者输入血液行交叉配血,观察是否出现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若相符再行输血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分析研究组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影响因素,观察研究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布情况。不规则抗体[4]:阴性为凝集分散开;阳性为凝集不散开。特异性不规则抗体[5]:与谱细胞聚集时,血浆和红细胞不发生聚集;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血浆和谱细胞及机体红细胞均发生聚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对比(n,%)
2.2 研究组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单因素分析 200 例患者中,共筛查出8 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依据筛查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8 例)与非阳性组(192 例)。阳性组女性占比、输血次数≥3 次占比、有妊娠史占比、有血液疾病占比均高于非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肿瘤疾病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单因素分析[n(%)]
2.3 研究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布情况分析 Rh 血型系统中,特异性不规则抗体5 例(62.50%);MNS 血型系统中,特异性不规则抗体3 例(37.50%)。见表3。
表3 研究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布情况分析(n,%,n=8)
3 讨论
输血是一种临床医学中十分常见的治疗方式,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输血必不可少,由于输血次数不断增加,输血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增多,引起了临床的关注[6]。研究显示,由于人们的体质各不相同,且血型种类较多,即使是相同血型输血也容易出现输血后不良反应。常见的输血后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溶血等,对患者术后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者还会引发其他疾病的发生[7]。溶血性输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输血后不良反应,若持续进展会导致患者出现休克及器官衰竭等,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减少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保障输血患者的生命安全意义重大。临床研究显示,在输血前检查血液中是否含有IgG 型不规则抗体可有效预防输血后的输血反应,提高输血患者的安全性[8]。不规则抗体筛查指通过检测确定患者血液中是否含有IgG型不规则抗体,并与准备输入的血液行交叉配血,观察结果是否符合,若符合再行输血。不规则抗体的类型很多,其中IgG 型抗体偏多,但能与IgG 型抗体相结合的抗原较少,通常仅能和红细胞膜上的抗原发生反应,很难激活补体,由于部分红细胞受损,致使患者出现溶血等不良症状。
王侠等[9]的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的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本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特异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本研究结果与王侠等[9]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患者输血前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够有效预防患者输血后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分析原因可能为: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后,抗体水平随时间推移代谢衰减,抗体水平检测值降低,使得患者体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降低,降低输血后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10]。阳性组女性占比、输血次数≥3 次占比、有妊娠史占比、有血液疾病占比高于非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妊娠时患者机体会产生免疫应答,因此女性患者出现不规则抗体的几率高于男性患者[11]。反复输血、有妊娠史及血液疾病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偏高,因此在此类患者输血前要加强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Rh 血型系统中,特异性不规则抗体5 例;MNS 血型系统中,特异性不规则抗体3 例。不规则抗体产生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和接受输血者的自身免疫应答有关,由于机体初次免疫应答时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M 抗体,经多次输血、妊娠及血液疾病等影响后,患者体内容易出现二次免疫应答,出现不规则抗体,抗体以IgG 为主[12-15]。
综上所述,对输血患者输血前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够有效降低输血后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不规则抗体以特异性不规则抗体为主,且有妊娠史、输血次数≥3次、有血液病史的患者均容易出现不规则抗体阳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