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乳制品全产业链发展的现状、演变与发展趋势

2022-08-28徐鑫亮李翠霞徐嘉琦

中国乳品工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乳品乳制品奶牛

徐鑫亮,李翠霞,2,徐嘉琦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 哈尔滨 150028;3.东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春 130000)

0 引 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乳制品消费量不断上涨,乳制品行业结构也不断升级。一方面,原有乳制品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液奶、固态乳制品产品线覆盖更加全面;另一方面,乳制品消费更加多元化,除日常消费外,也延伸到西餐、烘焙、奶茶等新型消费形态。这不仅给我国乳制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注重乳制品产品的质量控制,提高乳制品消费的安全性、便利性。在这种背景下,乳制品全产业链应运而生,目前我国的乳制品全产业链主要包括两种形态,分别是以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延展至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的全产业链系统以及以奶牛养殖龙头企业为主导向产业链下游延展形成的全产业链系统。本文则针对乳制品全产业链的现状及演变展开分析,试图梳理出我国乳制品全产业链未来的发展趋势。

1 乳制品全产业链发展的现状

1.1 原奶生产环节

1.1.1 奶牛日粮饲养科学合理

我国奶牛养殖业初期,国内的私人奶牛场多以粗饲料喂养为主,辅加精料。21 世纪以后,国际交流频繁,西方喂养技术传入国内。目前,国内的规模化牧场均采用“TMR”喂养模式,即饲料喂养更注重精饲料与粗饲料的配比,并在饲料中加入苜蓿干草、玉米秸秆青贮等作物。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纤维质优,适口性强,在饲料中合理添加苜蓿,可使奶牛年产奶量提高500~1 000 kg,乳脂率提高5%~10%,乳蛋白提高10%~15%,通过近红外设备检测苜蓿干草和玉米青贮,发现这两种粗粮不仅绿色环保且营养丰富[1-2]。新西兰、美国等乳业大国,都将苜蓿作为主要的喂养饲料。

1.1.2 国内原奶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初期,多为散户分散养殖模式。养殖规模小,原料奶产出少。因此,在奶牛养殖业发展早期我国大部分的乳制品(主要是液态奶)的消费为进口消费。

我国加入WTO 后,国际往来贸易更加频繁,国内的牛奶产量迅速增加,奶制品加工企业急剧扩张,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2006 年全国奶牛存栏1363.1万头,较1998 年扩大了2.2 倍,年均递增15.6%;奶类总产量3366.3 万t,其中牛奶产量3245.0 t,分别比1998 年增长了351.6%和389.5%;人均牛奶占有量24.7 kg,较1998 年增长了3.7 倍;奶制品工业总产值1074.2 亿,较1998 年增长了8.7 倍。

图1 2008 年~2020 年全国牛奶总产量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08 年我国牛奶产量3010.57万t,乳品供应充足;2009 年牛奶产量出现下降,2008年乳品行业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国内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的信心减弱。2010~2012 年,牛奶产量不降反升;2013 年牛奶产量出现下跌,主要原因是奶牛养殖结构调整加快,散户的大量退市,导致牛奶产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2014~2019 年,全国牛奶产量较为稳定;2020 年牛奶产量增长幅度达7.5%。总体来说,养殖业和乳品行业一直在稳步的发展,牛奶供应充足。

1.1.3 规模化牧场数量与日俱增

根据中国奶牛数据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 年5 月我国现存登记牛场数1391 处,其中拥有现代化牧场36 所,其中河南、河北、黑龙江、上海等地所拥有的牛场位列前茅。现代化牧场拥有规模化的生产设备,全自动化的挤奶装置,为奶牛设置专门的牛舍并配备热风循环系统和全自动水渠,更有利于奶牛原料奶的生产。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养殖场的财务、饲养、繁育、护理以及物流运输、仓库等进行详细的管理;在管理系统上,引进更为智能的网络化设备,对每头牛都进行编号,并进行追踪。

1.2 原奶加工环节

1.2.1 乳品质量安全保障充分

质量安全是乳品企业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乳制品质量安全既由生产水平决定,也由政府政策和财政投入决定[3]。在生乳收集环节,做好源头杀菌处理工作,运用先进的奶源检测技术,抽查采集来的鲜牛乳各项指标是否达标。在生鲜乳流通环节,全程进行冷链处理,在运输过程定期抽查,坚决把好牛奶收购环节的质量安全关口。2020 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中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奶制品合格率连续5 年在99%以上。同时,各大乳制品企业在各自乳品生产质量安全体系上进行改善。蒙牛乳业发布《质量安全白皮书》,提出改善乳品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光明乳业提出“打造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拥有全产业链优势、优质奶源优势、“五星级”冷链优势、“0 缺陷”质量管控优势,推进全国奶制品的质量安全保证。

1.2.2 乳品加工工艺多样化

我国乳品企业加工生牛乳工艺主要分为热处理和非热处理。热处理主要是在高温下杀灭生牛乳中的微生物。热处理工艺成熟可靠,我国乳品企业在加工过程中大多数采用热处理工艺。热处理根据温度及加热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巴氏杀菌法及超高温瞬时灭菌(UHT)法[4]。

巴氏杀菌工艺是,热处理在80 ℃以下的温度对食品进行加热杀菌处理。由于温度较低因此可以尽可能地保存生牛乳中的营养物质,但是巴氏奶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全过程都需要在2~6 ℃进行,保质期较短,因此在品牌推广上有一定的局限作用。

超高温瞬时灭菌(UHT)技术是将生牛乳在137~145 ℃的温度下加热4~15 s,UHT 工艺打破了巴氏奶不易保存的特点,并且通常可常温保存9 个月以上,因此我国大部分的常温奶都采用UHT 工艺。

我国所采用的非热处理主要有以下4 种,超高压杀菌(UHP)、高压脉冲电场技术(HIPEF)、辐照杀菌技术和超声波杀菌技术[5]。非热处理工艺运用的不多,因此不再赘述。

1.2.3 乳制品检测技术科学全面

我国乳制品行业2001~2007 年为快速发展期,2008 年后进入缓慢成长期。2008 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对乳制品行业造成重创。此事件后,2011 年我国发布《关于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的公告》严格规定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规定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食品中的三聚氰胺检测,传统的方法有免疫学方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新式的方法有近红外线吸收法、拉曼光谱法、传感器和电化学法。目前主要使用免疫学方法和液相色谱法[6]。

免疫学法。可以在无需样品取样的情况下快速对样品中的三聚氰胺进行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具有灵敏、便利的优点,因此在行业内被广泛使用。

液相色谱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高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LC-MS/MS)。高液相色谱法(HPLC)即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7]。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LC-MS/MC)即将液相色谱法分离与联用质谱法,运用了液相色谱仪有效分离热不稳性及高沸点化合物的分离能力与质谱仪超强的组合鉴定能力[6]。

1.3 乳制品销售环节

1.3.1 乳制品全渠道趋势加速

中国国内乳制品销售市场分为线上与线下两个主场。线下销售渠道主要为大卖场、小超市、社群团购。线上销售渠道主要为生鲜电商、大型网购平台等。受到新冠肺炎的影响,大卖场销售渠道较往年销售额发生下降。2020 年1~6 月,液态奶在大卖场销售渠道的销售额同比下降7.8%,但销售占比为23.4%,仍然是销售份额最大的渠道。小超市2020 年1~6 月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速为9.7%,社群团购由于其优惠的价格以及地理位置的便利,销售额近几年也是大幅度地增长。

由阿里数据公布显示,2020 年上半年阿里渠道乳制品线上销售额为68.19 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20.03%,线上销售量总计达到1.16 亿件,同比增长103.4%。新零售渠道发展迅速,新零售渠道即利用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的场地,增加一种或多种消费模式,供消费者亲身参与,如生鲜产品加工区、餐饮区、阅读休闲区等消费模式。新零售渠道尽管占比不高,但销售额增速较快,上半年液态乳品新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率为135%。

1.3.2 乳制品产品结构更加均衡

我国的乳品行业一直以来呈现“两多两少”的局面,即“液态制品多,干制品少;常温奶多,巴氏鲜奶少”。这是由于发展初期乳制品行业的加工技术不足,以及生牛乳产量少导致的。而加工干酪制品、奶粉等干乳制品需要大量原料奶,因此在国内市场上干乳制品的市场份额很小。随着乳制品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2008 年与2015 年分别签订的“中新自贸区协议”与“中澳自贸区协议”,对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实际关税水平降至8%[8],加强了与新澳两国的贸易往来。2020 年中国乳制品消费结构情况,饮用奶占39.26%,酸奶(常温和低温)占23.60%,冰淇淋占7.44%,婴配奶粉、奶酪和黄油等干乳制品占比29.27%。干乳制品发展平稳,同比上半年增长16.8%。2020 年1~4 月我国进口奶酪4.39 万t,同比增长15.8%。通过对消费者的乳制品消费倾向研究发现,奶酪奶油的消费增长率将超过其他乳制品[9]。同时在消费者乳制品消费调查报告中显示,将近有43.4%的消费客群选择奶酪、干酪等乳制品,乳制品的产品结构越来越均衡。

1.3.3 中国乳制品国际影响力提升

2008 年后,我国乳制品行业短暂迟缓发展,2016年国家发布“奶粉新政”,提高了我国奶粉产品的规格,大大提高了我国市场上本土奶粉的质量。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鲜奶与乳清比较优势大;婴幼奶粉、奶粉、乳酪等竞争优势大[10]。君乐宝旗下的奶粉产品在国外市场上需求量大,在2017 年君乐宝奶粉全年收入突破25 亿元,同比增长108%,在同类明星产品中增长超过300%,同时大量出口海外。目前我国国内的蒙牛、伊利、光明等企业的产品在海外市场上占据到一定的份额,中国乳制品质量的提高,也提高了我国乳制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 乳制品全产业链发展的演变过程

2.1 传统的乳制品行业发展

2.1.1 奶牛养殖以小农养殖为主

建国初期,我国的牛奶主要是各地的奶牛养殖户提供,且主要的奶牛养殖场居于北方,南北养殖业发展不均衡[11]。奶牛在条件简陋、技术落后、饮食简单的环境下进行牛奶生产,由奶农进行原料奶的采集并采取热加工方式。加工完成后,由奶农运输到各地的供奶点,以奶票进行牛奶的换取。改革开放后,养殖奶牛的队伍扩大,1949~1989 年我国奶牛存栏量从12万头增加到252.6 万头;奶类总产量从21.7 万t 增加到435.8 万t。21 世纪末,乳制品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全国前10 大乳品企业生产总量5.6 万t,占全国奶类总产量的10.6%;奶类产品总产值10.4 亿元,占全国奶类产品总产值的13.3%。

2.1.2 乳品加工方式简单

传统的乳制品行业发展时期,原奶采集和加工方式原始简单。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由于国家工业发展较快,在奶牛养殖、原奶采集、加工等环节技术先进。而我国的乳制品行业发展初期,以小农户养殖为主。原料奶的加工为巴氏奶加工方式,即采取80 ℃以下的温度对食品进行热杀菌处理,利用病原体不耐热的特点[12]。巴氏杀菌处理由于温度较低,因此可以尽可能地保存原料奶中的营养成分和呈现较好的口感。但巴氏奶的生产对生产环境的要求较高,这也导致了我国乳制品发展初期原料奶的产量较小的问题。

2.1.3 乳制品产品结构简单多依赖进口

发展初期,原奶的产量较低,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1949 年,我国人均奶制品消费为0.37 kg,1989 年我国人均奶制品消费为3.87 kg,1998 年,全脂鲜奶的总消费量为1227.23 万t。而新西兰、美国等奶业发展大国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分别为45.6 kg 和42.7 kg。我国的奶产量无法满足市场中的需求量,并且技术不发达,奶制品产品种类少,其中干制奶制品为主要的产品占到全部奶制品的八成,原料奶产量只占不到一成,其余为干酪、黄油等固态乳制品。根据海关总署统计的数据,1991~1995 年,我国共进口乳制品29.8 万t,奶粉、乳清进口合计占80%以上;由于饮食结构的差异黄油、乳酪等所占比重较小。其中奶粉进口的速度最快,其次是原料奶。

2.2 半产业链乳制品行业发展

2.2.1 喂养更加科学规模牧场增加

在奶牛养殖初期,由于缺少正确的养殖知识,奶牛养殖时仅以喂养精粮为主和家禽等共食。在饲料喂养中粗粮和精粮的喂养比例不对,因此大部分原料奶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牛奶的营养成分规定,无法投入到后续的奶制品加工进程中,造成了原料奶的极大的浪费[13]。21 世纪后,在饲料喂养中,更加注重粗粮和精粮的喂养比例,同时注重粗饲料的营养成分。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喂养模式,一年四季,青中有干,干中有青;同时为奶牛提供必要的精粮营养补充剂[14]。2002~2005年,100 头以上的规模牧场增长了73.69%,在内蒙地区拥有16 个大型天然牧场和养殖小区,同时蒙牛、伊利等企业发展迅速。2006 年全国奶牛存栏量1361.1 万头,较1998 年增长了2.2 倍,年均递增15.6%。

2.2.2 乳品加工规范化引进西方技术

2000~2007 年为我国乳制品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乳制品行业分别对生产设备、加工技术都进行了改进和提高,同时学习了西方在乳制品加工方面发展迅速国家的原料奶加工技术,因此在这段时期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发展早期,我国原料奶的主要杀菌技术为巴氏杀菌技术,巴氏杀菌技术处理下的鲜奶虽然口感好、营养成分保留多。但是对保存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不利于保存。后进行改进采用新技术,最主要的加工技术为UHT(超高温瞬时灭菌),即在高压设备下对牛奶进行高温高压长时间灭菌处理,修正了巴氏杀菌处理下的不利于保存的缺点。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处理后的鲜奶保质期长,易于运输,是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奶产品的处理方式。

2.2.3 国内乳制品消费热度上升

进入21 世纪后,人均奶制品消费量攀升。1978 年我国人均奶制品消费为3.02 kg,2003 年我国人均奶制品消费为21.71 kg,2006 年人均奶制品消费为22.54 kg,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上升迅速。同时进口乳制品消费热度上升。1999 年以前,我国进口海外乳制品在10万t 左右,2000~2008 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从21 万t增长到39.3 万t,年均增长8%;2008~2014 年,年均增长30%[15]。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以及人民消费心理的转变,国内乳制品消费迅速增加,奶制品的消费也普遍起来。

2.3 全产业链乳制品行业发展

2.3.1 原奶生产全线可控化

我国的乳制品行业从传统的小农户养殖、手工挤奶和简单原奶加工发展为规模化牧场增多、半机器化产奶和学习西方的原奶加工技术,到如今已经形成规模化的全产业链发展形式。在原奶生产环节,我国由传统的小农户圈养发展为集团化养殖模式,奶牛生活在温度适宜、干湿合理的奶棚,通过全自动化的饲料喂养机进行奶牛喂食。饲料中粗饲料与精饲料的配比根据日常监测的奶牛数据进行调整,以便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奶牛的日需营养。每头奶牛都拥有自己的编码,扫描编码即可知奶牛的品种、年龄以及来源地,以便于中下游进行奶源追溯,使得乳制品全线生产数据有迹可循。在原奶采集环节,由全自动化的挤奶装置进行流水化原奶采集,全程无菌化处理。

2.3.2 乳品加工工艺先进

乳品发展进入新阶段,在乳品加工过程采用更加先进的乳品加工工艺。其中主要采用的为膜分离技术、冷加工技术、生物技术等,全程机械化,安全无菌操作。同时提高了生鲜乳生产的质量标准,2016 年公布了《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对生鲜乳的质量标准重新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体细胞指标,填补了国际上没有体细胞标准的空白。其中乳蛋白率提高了由2.8%提高至3.0%,乳脂率由3.1%提高至3.4%,分别提高了0.2%和0.3%。在乳品加工的质量安全保障工艺上,采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UHT),即在137~145 ℃下将原料奶加热4~15 s,可以杀死生乳中97%以上的病菌[16],此项灭菌技术我国乳品行业普遍采用。

2.3.3 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电商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国内乳制品的迅速进步,目前我国乳制品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销售途径。线下销售渠道主要为大卖场、小超市、社群团购。线上销售渠道主要为生鲜电商、大型网购平台等。在乳制品行业发展初期线下销售一直是主要的销售平台。乳制品企业将自己的产品运输到各大超市卖场,面向的人群主要是热衷于线下购物的消费人群。其中社群团购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销售渠道,社群团购因拥有团购优势,以及地理位置便利,所以通过社群团购进行购买乳品的消费者也在逐渐增长。

线上渠道更受到大部分热衷于网络购物的消费人群,目前我国国内大型的线上购物平台主要有京东商城、淘宝、天猫等,乳制品企业在线上购物平台开通线上旗舰店并通过品牌形象宣传、品牌活动以及优秀的售后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线上购买产品。据阿里数据显示,2020 年上半年阿里渠道乳制品线上销售额为68.19 亿元,同比增长120.03%,线上销售量总计达到1.16 亿件,同比增长103.4%。全产业链下的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更加互联网化、便利化。

3 乳制品全产业链发展的发展趋势

3.1 乳制品全产业链发展互联网化

3.1.1 奶牛养殖生产环节规范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很多传统行业的转变,其中乳制品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运用了互联网的技术,使得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更具有现代化并且发展的更快速。在乳制品全产业链中的上游环节,在我国的现代化牧场,奶牛配备有标准化的牛舍,牛舍的温度根据温度测定仪器设定牛舍最适宜的温度,由牧场技术人员使用热风循环系统调节舍区最适宜奶牛生长的环境。在奶牛饲养采用TMR 饲喂,每周期的饲料配比根据每个周期奶牛的生乳营养测定,运用计算机进行精粗饲料的最佳配比。同时,有部分牧场还配备有全自动的刮粪系统,保持牛舍的安全卫生。我国目前评定的现代化牧场有36 家,在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将来,现代化牧场发展将会普及每个奶牛养殖场。

3.1.2 原奶加工环节安全可追溯

在原奶加工环节,生牛乳的加工将会更加的安全、快捷、准确。通过全自动的进口挤奶设备采集新鲜的牛乳,经过牧场搭建的原奶运输管道直接将新鲜采集的原料奶运输到奶罐车中,全程冷链运输并可以从中控系统全程监管生牛乳的运输状态,保证原料奶的新鲜和安全。运输到乳品加工厂后,通过管道运输将原料奶无菌运输到加工生产线中。生产线中全程自动化,无需人工进行乳品加工。技术人员设定原料奶加工的具体数值,后台检测系统实时监测奶品质量。在加工技术方面,将采取更加先进的原料奶加工技术。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UHT 技术虽保证了加工后奶品的保质期,但在口味和营养成分方面尚有不足。乳品加工厂改进原料奶的加工工艺,使得加工的乳制品既保证了口味和营养成分,同时也利于长期的储存。

3.1.3 乳品销售环节可控化

原料奶在进行加工处理之后,通过全自动的设备进行奶制品的包装以及最后的抽检工作后,再由企业的专门运输链条投放到全国各地的市场。在每个产品上喷印产品追溯码,以方便于产品后续的售后服务以及客户的反馈。同时乳制品企业也可实时追寻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和市场占有率。在每个销售网点,通过企业内的服务平台,可进行线上的乳制品产品的大量订购,并进行销售情况的反馈,以便于企业终端进行各个产品的评估。同时,消费者可根据产品上的追溯码,扫码查看产品的生产、运输的各个环节,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3.2 乳制品全产业链发展科学化

3.2.1 奶牛牧场生产设备先进

我国的大部分牧场已采用科技化的奶牛养殖设备,首先在奶牛素质检测环节运用“云计算”技术对奶牛的身体素质数据进行处理与上传,并对每头奶牛都进行信息的输入,有利于后期奶牛的素质检测。给每头奶牛购买奶牛险,最大程度的保证奶农的利益,奶农可通过奶牛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奶牛的生长情况。同时,给犊牛配备隔离的牛舍,牛舍采用热风循环系统,保证牛舍的温度适宜,给犊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采用犊牛全自动饲喂,最大程度确保了犊牛的营养需求。同时配备有恒温水槽,给予奶牛生长最适宜的环境。

3.2.2 乳品质量检测精细安全

在乳品质量检测方面,检测乳制品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质,这里主要介绍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传统的方法主要为免疫学方法和液相色谱法,目前已有新式的乳品质量检测方法主要为:拉曼光谱法、传感器法和电化学法。拉曼光谱法主要是依据三聚氰胺分子受光谱激发的弹射现象,从而检测乳品中所含有的三聚氰胺的含量。传感器法是利用三聚氰胺抗体和三聚氰胺之间特定反应的竞争模式,以K3Fe(CN)6 为探针,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监测免疫反应,对体系中的三聚氰胺进行检测[17]。

3.2.3 乳品销售方式方便快捷

乳制品全产业链的模式,加速了我国乳制品行业产品技术的升级,优化了产品购买的模式,在消费者进行购买时能够更加快捷明了各个乳制品的营养成分以及是否满足自身的需求。运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搭建全通道的物流信息平台,将全平台的乳制品产品的信息输入,各销售单位可在信息平台发布自己企业产品的信息,再通过大数据计算传递给消费者。一方面,通过信息平台节省了企业宣传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大数据的推送使得消费者能够更精准的获取自己喜好的产品信息。同时,可在各小区试点牛奶运输机器,用来给线上订购产品的用户进行物品的配送。同时机器上可配备有产品订购平台,方便用户的购买。

4 结 语

首先,我国乳制品行业已经进入全产业链发展阶段,整个链条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在上游种植与养殖环节严加控制,在中游加工环节把好质量安全关口,在下游做好营销战略吸引消费者,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贯通。其次,本文通过对乳制品行业从萌芽、起步到成熟阶段的行业数据进行处理归纳,以及关注到行业发展历程中的潜在变量,总结出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历经,从传统时期、半产业链时期,目前发展到全产业链时期,产业链的上游,奶牛养殖从小农养殖为主逐步演变成规模化牧场并配备高新技术;在产业链的中游,原料乳加工技术从简单加热杀菌到超高温灭菌技术;在产业链的下游,乳品的消费由计划分配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根据研究结论,未来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要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在全自动的生产线中,充分运用智能设备节约人力资本提高组织绩效。扩大物流配送范围,更新升级物流运输网络,实现“向消费者提供最新鲜的奶”的行业目标,把我国发展为“奶业强国”。

猜你喜欢

乳品乳制品奶牛
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乳品安全与质量检测现状与建议
奶牛吃草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
影响乳品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方法
《奶牛的家》
黑龙江大庆市乳制品合格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