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篮球教学的实施路径与探析

2022-08-28赵志男朱晓龙朱焱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篮球课程思政思政

赵志男 朱晓龙 朱焱

(大连理工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步调一致、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政教育历来肩负着培养与教育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重大职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全面、立体、创新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将是践行“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教育方针、政策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篮球运动一直是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同时也是各个高校本科体育必修课之一。作为一项学校体育公共课中的“大学科”,篮球课不仅传授强健肢体的篮球技术、技能,而且在增进人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与良好的道德素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融入社会的沟通交往能力,普世的人文情怀与个性心理特征的知、情、意、行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因此,将篮球课程按照“课程思政”的理念进行改革与创新,无论对思政教育学科,还是对体育课程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 篮球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接班人,各个高校纷纷展开学习、讨论,充分重视思政课程方面的建设、发展,与“课程思政”方面改革与融合。

目前,高校的思政课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对大学生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意识形态,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等价值观层面的教育,其教学地位非常重要,但由于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所得效果甚微,而体育在育人方面具有优越性。首先,由于体育本身具有娱乐、休闲功能,个人投篮或打篮球比赛,成为多数大学生在学习枯燥之余放松、调节身心的日常活动,将思政理念、观点融入部分课程中,加以引导、规训,从而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接受与内化。其次,体育具有感染力与震撼力,参与或观看体育竞赛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是许多大学生喜欢和崇拜的偶象,本身具有榜样与标杆的作用,再加上体育竞赛中特有的紧张、生动的氛围,特别是在国际赛场中观看自己国家的运动员比赛,会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融入感和参与感。如果任课教师在课上加以引导,就会让学生产生国家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最后,体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与操作性,需要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个体会经历的情感体验与意志塑造。综上,在高校体育公共课中加入课程思政,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对不断践行“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在体育教学工作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2 篮球“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挖掘略显不足

传统篮球课的教学目标偏重体能、技能的达标方式,教学内容多以讲解示范与实践练习为主,忽略了其内容背后的连贯性与学习的逻辑性,以及篮球运动所展现的爱国情怀、集体协作、积极拼搏、尊重规则的体育精神为代表的思政元素。其实,这些元素如果加以“挖掘”与利用,能够很好地与传统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能力、技能培养、健康行为与社会适应的核心素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发挥思政教育全面育人的作用,实现篮球“课程思政”入体、入心与入脑的最佳效果。

2.2 教学方法较单一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尽管多数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夹插了有关思政方面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以及自身非专业思政教师的原因,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思政内容的教学中,忽视了学习内容与所含思政元素的逻辑关联性,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与牵强附会的感觉,这不但不利于教学目标达成,更会影响学生对篮球运动学习的兴趣,因此造成了多数学生对篮球课思政学习的消极与厌烦。

2.3 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全面

对课程结果的考核评价,是验证课程思政实效性以及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大多数高校篮球课程的评价标准是以学生在期末测试环节中的技能评分与体能达标程度来进行综合量化评定,而关于学生在学期内的努力程度、接受能力及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的运动习惯、思想品德以及价值认知等主观评价内容却未有涵盖,导致任课教师主要围绕技能传授与体能提升,制定课程的目标,课程所涉及的思政育人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最终影响了篮球“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3 篮球“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普通高校的篮球教学(除体育院校的篮球课程),一般包括技术动作、战术方法、理论知识、竞赛规则4个部分,以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价值引领3 个传统教学目标作为达到“全面育人”的根本目的。课程的实施,首先应将课程所涵盖的思政元素充分融入教学大纲中,其次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配合相应的教学方法逐步展开,最后完善整体的教学评价体系。

3.1 深挖细掘课程内容,建立思政元素指标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通过系统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首先,普通高校的篮球教学,应按照篮球的技术结构、战术类型、角色种类的不同类别,综合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在学习运动体能、技能的基本规律的同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其次,通过国内优秀篮球名宿的事例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并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如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勤奋创新等优秀基因。最后,将辩证唯物法的基本特点融入篮球课堂教学中,如篮球运动中的攻与守、高与快、内与外、时间与空间、特长与全面等辩证关系,通过技战术等案例的示范与讲解,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其中逻辑的同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看待问题,从而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基于上述专业的基本要求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目标,篮球教学“课程思政”元素及其对应的重点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篮球教学所引申的思政元素

3.2 丰富教学目标与方法,融入思政元素

高校篮球的“课程思政”建设,应从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完善且丰富与之匹配的教学方法入手。结合学生实际的水平和现状,增加相关内容原理的讲解,使学生在强健体质、学习技能的同时,能够运用体育课程的直接性、具体性、参与性、实践性等特点,在示范讲解和思想引导等教学环节下,进一步提高政治觉悟和精神修养,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特征。

3.2.1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融入

(1)基础知识目标(知识传授)

具体内容以篮球基本技能学习为依托,配合技术学习发展力量、速度、协调等身体综合素质,并通过班级内分组等比赛形式,加强班级内部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竞争与互进,并结合每年校内外的篮球活动,形成班级内部“小组织”、班级外部“大组织”的依次扩大的集体荣誉感,全面培育健全心理人格,适应社会发展,树立爱国精神。

(2)逻辑规律目标(技能学习与理解)

具体内容以教师的讲解与启发为主,在上一目标基础上,完善学生对整体动作学习的理解与运用,基本让学生做到“完整理解,心中有数”,并将动作原理以及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启发性语言,由感性直觉思维上升为理性抽象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行进间低手上篮的练习,是发展上下肢,左右手、腿相互之间平衡、协调的练习,继而带动开发左右脑及全身协调运动。协调与平衡素质的发展是人体趋于和谐、健康状态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协调的身体运动,能带来整个精神层面的轻松与愉悦。

(3)思想情感目标(价值引领与升华)

在上述两个目标的基础上,对人的道德、思想与情感方面进行引申与升华,即理性思维基础上,对感性中真、善、美的再认识过程的表达,将动作学习原理提炼其逻辑规律后上升到思想层面的一种引申与阐发,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哲学观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诠释,最终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作用与效果。例如,通过行进间低手上篮的练习,发展人体的协调与平衡的素质,而这种素质的发展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十九大报告精神,则是矛盾论中的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理可鉴,行进间低手上篮的练习是将左右手、腿看似相互矛盾的“独立个体”,在篮球课堂中经过主观的“物质性改造”,达到一种互相转化,趋向一致的状态,而这种平衡、协调,趋向一致、和谐的“改造”过程,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状态——矛盾的相互转化与辩证统一。那么,小到个体,大到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这种“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全息”状态。

总之,三类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每节课从行到思,从外到内,从物质到精神,从身体到灵魂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全过程。

3.2.2 教学方法的配合与丰富

(1)讲解与示范法

引导学生产生动作的想象,使之善于运用对比、比喻、夸张等手段,快速掌握篮球技术的知识与技巧。

(2)要领归纳法

让学生眼看、耳听、心想、体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正确理解所学动作。

(3)动作衔接法

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特点,在泛化、分化阶段,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自动化阶段则从实战、细节出发,提高难度,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兴趣。

(4)原理总结法

通过教师讲解和阐述,使学生从技术学习的本源、规律出发,加深理解、体会、记忆,以提高动作质量、协调能力等身体综合素质。

(5)类象、类比教学法

通过总结教学内容的动作特点,以哲学思维的普遍性、客观性、联系性进行教学,以触类旁通的启发性思想及语言,引发学生产生其他方面的思想“火花”,并结合思政元素及思想加以归纳与引申,完成体育“课程思政”从行到思的全过程。

3.2.3 优化教学组织,确立公平竞争、合作共赢机制

课堂内的教学组织是确保篮球课程思政展开的重要途径。加强课堂中的分组学习,特别在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可按照身高、基础水平、专业、性别等条件划分组别,以分组、分队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的实施,每组(队)设立组(队)长,每学期以组(队)内、外的评价作为个人考试分数的参考依据。通过团队划分的形式,增加队内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个体间竞争与合作的平衡机制,并以思政内容进行引导、梳教。在竞争中,将篮球运动的自强、进取、无畏、果敢,追求个体自由、平等的精神,通过班级内部比赛或其他形式不断灌输给学生,培养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与坚定不移、永不言败的意志。在合作中,将球类项目中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等,结合“四个意识”思想作为教学组织安排的出发点。树立组(队)长的核心模范作用,形成团队凝聚力、向心力、荣誉感与价值观。

3.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全面育人为导向

构建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管理体制,是“课程思政”理念实施的前提与保障,尤其是在学生专业课程考核体系与教师创新课程思政督导教师两方面的相关规定。

对学生实操评价方面,应将其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修养和道德水平作为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与实践,加强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考评。课内以组内的自评、互评、教师考评相结合,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修养、情感、心理维度的测评。课外以学生参加校园内的篮球活动或其他体育赛事活动为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依据,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德、勤、绩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应增加教师思政方面的评价,将教学实践操作、效果评价单一的模式向思想品质、责任意识、道德素养等维度延伸。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为标准,制定体育课程育人实操评价标准,注重过程实际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教师育人的态度、水平、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促进教师努力发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

4 结语

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下,要想真正推进与实施高校篮球“课程思政”的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的建设,就需要加强教师对当前高校的教育趋势多元化理解与吸收,改变以往教学中偏重体能、技能方式,增加课堂中的思想引导部分,在体能、技能的学习中,不断开拓篮球运动背后所蕴含的隐性教育价值,通过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并以实践得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引导过程中,合理地将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与课程主题紧扣,做到思政元素融入的精准化、细微化,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篮球技战术的同时,也能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此达到高校篮球“以球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篮球课程思政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街头篮球文化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快乐篮球进山乡
拍篮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