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天河区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现状调查

2022-08-27肖瑶陈开举马力权樊星星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社区化天河区流动人口

肖瑶, 陈开举, 马力权, 樊星星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区人口流动越来越常见,并且社区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在不断地增大、加快[1]。流动人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我国目前的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并不完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成为了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中的难题,制约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2]。目前,广州市关于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在参考社区化管理的定义和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内容的同时,根据目前天河区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的运行现状,对社区居委会为辖内流动人口提供专项管理和社区服务情况(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就业、居住、教育和社区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为广州市现有的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的运行提供合理化建议,以促进社区相关管理措施的进一步改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9年1-3月实地发放问卷,采用便利抽样的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广州市天河区共有22条街道,包括沙河街道、天河南街道、长兴街道、五山街道、员村街道、车陂街道、石牌街道、猎德街道、天园街道、冼村街道等。本次调查发放问卷涵盖这22个街道,一共发放问卷320份,排除无效问卷,共收回308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96.25%。

1.2 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以及预调查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团队调查员5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年龄、户籍、职业、收入、来广州原因、居住时间等)、流动人口对相关管理规定的了解程度(户籍管理、住房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和就业管理)、社会保障与医疗卫生服务、社区(街道办)就业、社区居住服务、社区(街道办)教育服务、社区融合情况等。

1.3 质量控制

在取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与配合的情况下进行一对一当面纸质问卷调查,以确保问卷完整性和数据一致性。对于不能自行完成问卷者,则由调查员协助填写自填式问卷。调查对象交谈过程中注意态度与措辞,避免诱导性言语以及暗示性语言。调查过程中的个别访谈事先取得被访者同意与配合,并根据调查目标拟出提纲进行访谈,如实记录并于调查结束后及时整理相关数据与内容。

1.4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相关类别进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等,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男女分布比例约为1∶0.73,年龄主要分布在20~30岁和30~40岁;学历主要分布在本科及以上(40.58%),其次为初中及以下(22.73%);大部分为农村户口(67.53%),户籍以广东省内非广州市(60.39%)为主;半数以上为已婚人士(52.27%);职业除其他(54.87%)外,个体户(16.56%)、服务员(10.39%)和建筑、环卫工人(4.87%)居多;月收入主要分布在3 000~<5 000元(32.79%);流入广州原因主要是务工经商(48.70%);大部分在本地居住5年以上(30.84%)和1~3年(27.27%)。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对流动人口相关管理规定的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广州市天河区流动人口对相关管理规定的了解程度整体不高。选择“一般了解”和“了解不多”的分别占比35.06%和31.17%,选择“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比分别为3.90%、19.81%。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流动人口的学历、户口类型和月收入情况在对相关管理规定的了解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与医疗卫生服务接受情况

广州市天河区流动人口中,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最多,有243人(78.90%),明显多于其他险种;其次,参加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也较多,分别为134人(43.51%)和105人(34.09%)。其保险费用主要是由工作单位与个人共同承担和完全由个人承担两种方式,分别有134人(43.51%)、137人(44.48%)。调查对象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接受程度有限,接受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儿童计划免疫服务、慢性病、传染病管理服务、急救与转送服务、残疾人功能康复指导服务、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服务中的一种)的流动人口有106人,占比仅34.41%;具体来说,接受过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服务(24.71%)、儿童计划免疫服务(17.92%)和慢性病、传染病管理服务(15.63%)的流动人口较多。以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状况之间在接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流动人口对相关管理规定的了解程度 单位:例(占比/%)

表3 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接受情况的影响 单位:例(占比/%)

2.4 社区就业服务接受情况

本次调查的广州市天河区流动人口基本上都处于已就业状态,有250人,占比81.17%;失业或无业、操持家务者、退休和其他仅占很小部分。过半数的流动人口没有接受过社区就业服务,占比63.31%(195人)。在具体的就业服务项目方面,接受过职业介绍服务(9.11%)、就业政策咨询服务(6.55%)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6.54%)的人较多。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和学历对社区就业服务接受情况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对社区就业服务接受情况的影响 单位:例(占比/%)

2.5 社区融合情况

流动人口与邻里交往程度不高,经常交流彼此熟悉的仅有22人,占比7.14%;比较熟悉有时交往的有34人,占比11.04%;一般交往见面问候的有7人,占比2.27%。过半数的流动人口很少参加(53.23%)或从不参加(23.70%)社区活动。大部分流动人口与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保持联系的意愿程度不高,意愿程度为一般的占比高达52.91%。大部分流动人口向居委会寻求帮助的意愿程度也不高,意愿程度为一般的接近半数,占比高达48.10%。对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来广州的原因、在本地居住时长对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流动人口的本地居住时长等因素对社区活动参与程度的影响 单位:例(占比/%)

2.6 社区居住服务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广州市天河区大部分流动人口在本地租房(55.28%),住房位置大部分选择在城中村(37.71%)或小区居民楼(45.53%);每月住房费用主要分布在500~1 000元(46.17%)和500元以下(32.50%)这两个档位,住房费用普遍不高;选择在该地居住的主要原因是离工作位置近(39.09%)和周围交通及其他生活设施方便(37.04%);另外,大部分流动人口没有接受过社区提供的住房方面帮助(49.46%)。在对社区环境卫生的评价方面,有超过半数的流动人口评价为“一般满意”(51.33%),其次为“比较满意”(31.51%)。在对社区治安的评价方面,大部分的评价为“一般满意”(43.22%)和“比较满意”(39.06%)。

2.7 社区子女教育服务情况

调查者中有子女且子女在广州市本地就读的有119人,占比38.63%。广州市天河区流动人口子女有半数以上(52.94%)没有接受过社区子女教育服务,仅有接近1/3的人(31.90%)接受过社区子女教育服务。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所处的教育阶段为高中/中专/中技及以上(30.36%)和小学(26.17%)。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所在学校类型为公立学校(50.42%)和民办学校(34.55%),绝大多数子女都有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 讨论与建议

3.1 加大流动人口对相关管理规定的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口的认知水平

天河区流动人口的基数庞大,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很大,但目前的相关工作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同时缺乏完善的流动人口社区服务管理团队[3],导致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覆盖率不足。由于受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流动人口对相关管理规定的了解程度整体不高,可能不理解甚至不配合社区居委会的各项管理工作,对自身权益也不明确。完善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首先需要完善当地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的配备,包括建立精简高效的队伍和管理机构,吸引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到基层社区或相关部门从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4],加强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5],提升其管理能力和工作经验;其次要加大在流动人口中的宣传,特别要在低收入人群中针对性进行。参考湖州市政府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培育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拓展流动人口服务渠道,鼓励流动人口参与地方社会治理,形成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6]。

3.2 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与医疗卫生服务

广州市流动人口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所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较高(78.90%)。养老保险因为存在转移接续的问题,参保率相对低一些。工伤保险受工作情况的影响,参保率也相对较低。由于部分流动人口因为自身学历、能力等原因只能选择在一些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用人单位就业,所以失业保险参保率也较低。另外,调查显示,已婚和已育的流动人口较多地接受过医疗卫生服务,这可能由于他们从准备结婚到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较大,例如儿童计划免疫服务、建立健康档案服务等。政府应积极探索建立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制度[7],实现灵活的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行低社会统筹账户、高个人账户,降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缴费比例[8]。社区应定期调查辖区内流动人口的参保情况,适时给予咨询和帮助[9]。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加强和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积极引导各大医院专家对社区提供培训和指导[10]。社区应在妇幼保健以及传染病防治宣传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对于特困人群可将其纳入本地社会救助范围内。可参考丹阳市政府关注外来人口的健康问题,逐年增加外来人口新农合补助,建立外来人口医疗救助资金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补助资金的策略。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丹阳市财政用于外来人口健康保障资金达8 000万元[11]。

3.3 增加流动人口社区就业服务的支持

由于宣传较少,很多流动人口对可以获得社区就业服务的支持知晓率较低。针对这一情况,社区可以通过挖掘社会、企业资源,根据居民意见和需求开展社区就业服务活动,如社区学院、专题讲座等。社区计生人员可利用上门核对信息、宣传计生新政策、为流动人口登记办理证件等机会,初步了解部分流动人口的求职意向,并告知其社区会经常在微信群、宣传栏等处转发招聘信息,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就业问题。除此之外,每年由劳动部门开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社区也可以动员流动人员积极参加,使其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杨凡[12]在流动人口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研究中指出,将公共服务资源比如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向非正规就业群体倾斜,可以提高他们向正规就业转化的能力,缩小工资差距,规范化就业是流动人口就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3.4 加强社区对流动人口的住房帮助

流动人口主要从事基层类职业,收入水平相对不高,租住在城中村和小区居民楼的较多。绝大部分对所在社区的环境卫生及治安状况的满意程度尚可,说明天河区在出租屋管理、社区环境卫生、社区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首先,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应增强与流动人口联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3],让他们得到关怀和温暖,多提供一些住房信息和帮助;另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治安工作力度、共建绿色文明社区对于提升居民的居住幸福感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助于流动人口的社区化管理[14]。可以学习郑州市政府利用空闲土地以及厂房,采取由政府集中投资或借助民间资金、企业出资等途径,提供专为流动人口建设的集住宿、管理、服务一条龙的集宿地,并在周边建设如超市、文体活动室等配套生活设施,减少进城务工人员的散居率。同时不断探索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条件,调整和优化公租房政策[15]。

3.5 完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服务体系

随着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的普遍推后,加上生活的不稳定性,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成为一大难题。天河区流动人口子女在广州入学时普遍存在困难,特别是户籍限制导致流动人口子女不能与户籍人员子女在本地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因为天河区的教育资源本身比较紧张,无法满足基数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子女,只能优先服务于本地户籍人口。建议政府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租售同权制度,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出,逐渐放宽户籍限制要求[9];另一方面,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帮助,例如成立助学基金、降低落户要求、提供政策解答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遇到的限制和困难,让流动人口子女也能得到较好的教育。其他城市比如昆明,相关部门为了更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积极联手,按照“市级统筹、以区为主、区域联动、共同推进和做好服务”的总体要求,构建“免试、就近和相对就近” “来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报名时间与当地居民子女同时进行” “低门槛、不收费、教育平等”的长效机制[16]。

4 小结

广州市天河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因流动人口基数庞大、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管理服务覆盖率不高、效果欠佳。流动人口对相关管理规定的整体了解程度不高,特别是城市户口和月收入偏低人群;失业保险参与率较低,已婚已育人群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较大,接受社区就业服务支持的较少;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和所在社区环境卫生和治安状况尚可,在接受教育时会比较多地遇到户籍限制,社区融合程度整体比较低,例如邻里交往少、社区活动参与程度低、与社区居委会联系少。针对以上现状或问题,社区应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加强相关管理规定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流动人口失业保险参与率,有针对性地发展和提高社区服务项目,提高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美化社区环境卫生,加强治安工作,缓解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困难,搭建居民之间、居民和社区居委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平台,增强社区融合,提高辖区内流动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逐渐形成科学的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模式。

猜你喜欢

社区化天河区流动人口
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家乡的橘子红了
基于社区化编码的网络协同开发模式分析
广州市天河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的调查研究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创客空间社区化发展模式初探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