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成熟阶段骨化性肌炎的MRI表现特征
2022-08-26李培岭赵振江魏娟郭智萍
李培岭,赵振江,魏娟,郭智萍
(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6;2.河南省慢病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1460)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MO)又称异位骨化,是指软组织中异常骨组织的形成[1]。MO是一种罕见的自限性、良性、非肿瘤性病变[1-3]。临床上MO的诊断常根据患者的外伤史、临床症状、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早中期MO的活体组织检查结果较难与肉瘤相鉴别,且活体组织检查可能导致异常骨组织进一步增生[2-4]。MRI对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力,能够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病变的范围、特征及其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是诊断软组织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目前,关于不同成熟阶段MO的MRI表现特征的报道较少。为了探讨不同成熟阶段MO的MRI表现特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9例经病理检查或随访证实的不同成熟阶段的MO患者的病例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9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就诊的MO患者。男35例,女14例。年龄6~90岁,中位数36岁。有明确外伤史40例,有组织感染史2例,有截瘫史2例,无特殊病史5例。合并局部可触摸肿块27例,病变部位疼痛31例,病变部位活动受限和功能障碍35例。病程2周至10年,中位数43个月。行X线检查5例、CT检查44例,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11例行增强扫描),X线、CT检查与MRI检查的时间间隔均不超过3 d。
2 方 法
2.1 MRI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Marconi-eclipse 1.5T和Philips Ingenia 3.0T MRI系统进行常规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扫描。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400~520 ms、回波时间(echo time,TE)10~20 ms;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TR 2700~4000 ms,TE 80~220 ms;脂肪抑制T2加权像(fat suppression T2 weighted image,FS T2WI),TR 3500~4500 ms,TE 80~220 ms。层厚2.5~5 mm,层间距0.5~3 mm,矩阵256×192至384×224,视野24 cm×24 cm至26 cm×26 cm。11例采用T1WI行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增强扫描。
2.2 MO影像学分级方法参照Ledermann等[5-6]的研究制定MO影像学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X线片或CT片,将MO分为4个等级:1级,软组织内无钙化;2级,软组织内有不可识别骨小梁结构的钙化,钙化灶边界模糊;3级,软组织内有骨小梁初步形成的钙化,钙化灶边界模糊;4级,软组织内有具有皮质轮廓和松质骨中心的成熟钙化,钙化灶边界清晰。
3 结 果
本组49例,共53个病灶,病灶位于髋部17个、肘部14个、肩部1个、臀部6个、小腿6个、大腿4个、膝部3个、手部1个、踝部1个。病灶直径0.5~25 cm,中位数4.8 cm。异位骨化与相邻骨质相连的病灶30个。
1级病灶3个,在T1WI上均呈等信号;在T2WI及FS T2WI上呈高信号2个、等高混杂信号1个,边界均不清,其中1个病灶边缘呈不规则线状低信号环,周围均可见羽毛状水肿;2个病灶T1WI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均弥漫性强化(图1)。
图1 骨化性肌炎病灶(1级)影像图片
2级病灶4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1个、等低混杂信号3个;在T2WI及FS 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3个、高信号1个,边缘均可见不规则线状低信号环,周围均可见大片状水肿,其中2个病灶周围水肿呈羽毛状;3个病灶T1WI增强扫描显示,1个病灶弥漫性强化、2个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强化(图2)。
图2 骨化性肌炎病灶(2级)影像图片
2级/3级病灶3个,在T1WI上均呈等低混杂信号,在T2WI及FS 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均可见水肿。
3级病灶12个,在T1WI上呈等低混杂信号7个、高低混杂信号3个、等信号2个;在T2WI及FS 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8个、低信号2个,边缘呈低信号、中心呈高信号2个,11个周围可见水肿;3个病灶T1WI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周围水肿均明显强化(图3)。
图3 骨化性肌炎病灶(3级)影像图片
3级/4级病灶12个,在T1WI上呈等低混杂信号8个、等高混杂信号4个;在T2WI上呈等低混杂信号5个、等高混杂信号7个;在FS T2WI上呈等低混杂信号9个、等高混杂信号3个,周围均见轻度水肿。
4级病灶19个,在T1WI及T2WI上呈低信号10个、高信号6个、等高混杂信号2个、等低混杂信号1个;在FS T2WI上呈低信号18个、稍高信号1个,1个周围可见水肿;3个病灶T1WI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均未见强化,其中1个病灶周围感染软组织明显强化(图4)。
图4 骨化性肌炎病灶(4级)影像图片
4 讨 论
MO是一种累及肌肉、韧带和筋膜的异位骨化,多见于青少年和成年男性,好发于大腿、臀部和肘部等部位[7-8]。MO包括进行性MO、创伤性MO和非创伤性MO(神经性MO)3种类型[1]。进行性MO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创伤性MO多发生在急性或慢性创伤后,约占MO的80%;非创伤性MO的发生多与截瘫、凝血障碍或慢性感染有关,约占MO的20%。本组49例患者中,有明确外伤史40例、有感染史2例、有截瘫史2例。外伤是MO发生的主要诱因,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脊髓损伤、局部缺血、感染、烧伤、神经肌肉疾病、血友病或药物滥用等,MO亦可能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生[2,7,9]。目前,MO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血肿骨化和结缔组织细胞化生有关[4,10]。
目前,关于MO分期的时间划分尚存在争议,临床上通常将MO分为早期(水肿期)、中期(增殖期)、晚期(钙化修复期)[2,4,7,11-14]。本研究中根据患者X线片或CT片上病变部位的钙化情况将MO分为4个等级,通常1级可归为早期,2级、3级可归为中期,4级可归为晚期。本研究中1级MO病灶的信号特征与Wang等[4,12-14]的研究结果相似。在MO早期,由于病灶含有黏液样基质,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FS T2WI显示病灶周围羽毛状水肿,其与病变周围水肿为自由水增多、肌肉纤维纵向走行有关。Zubler等[13]研究发现,MO的水肿病灶比(水肿的最大径和病灶的最大径的比值)可作为诊断MO的依据,水肿病灶比≥2.2诊断MO的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95.7%。2级MO病灶的信号特征与Devilbiss等[14-16]的研究结果一致。MO的病灶呈带状分布,外围带为成熟骨组织、中间带为富有细胞的类骨组织、中央带为增生活跃的纤维母细胞,中央带有核分裂象[2,4,12,14]。带状分布是中期MO的典型特征,亦可以此与骨肉瘤(自中心向外周钙化)相鉴别[14-15]。MO由3级发展到4级,如呈现松质骨脂肪增多,则T1WI及T2WI脂肪样信号逐渐增加,呈现高信号;如呈现松质骨骨母细胞逐渐增多,T1WI及T2WI皮质骨信号逐渐增加,呈现低信号;且周围水肿逐渐减少。4级MO病灶完全由板层骨组成,MRI上则表现为典型的松质骨信号或皮质骨信号。
临床上通常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MO,对于出现功能受限、神经压迫或持续疼痛的患者,则采用手术治疗。MO手术时机的选择尚存在争议,De Smet等[17-18]认为切除未成熟的病灶会导致MO复发,建议在病灶成熟后再行切除;Balczak等[19-22]研究发现,早期切除病灶治疗MO的临床疗效好、复发率低。本研究中12例患者行切除手术,其中早期2例、中期3例、晚期7例,MO均未复发。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熟阶段的MO具有不同的MRI表现特征。1级病灶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及FS T2WI上呈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边界不清,周围可见羽毛状水肿。2级病灶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在T2WI及FS 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或高信号,病灶边缘均可见不规则线状低信号环,周围可见大片状水肿影。3级病灶在T1WI上呈等低混杂信号、高低混杂信号或等信号;在T2WI及FS 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周围可见水肿。4级病灶在T1WI及T2WI上呈低信号、高信号、等高混杂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在FS T2WI上呈低信号或稍高信号,周围多无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