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和PBL 的中医学课程说课设计*
2022-08-25余海龙江玉罗永兵
余海龙 江玉 罗永兵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说课是一种常规教研活动,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也能够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1,2]。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新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了变革。作者及其团队在中医学教学中开展了以对分课堂为核心的改革探索,具有较好的效果。故从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评价和特色与创新等方面展开课程说课思路分享。
1 课程与目标
1.1 课程分析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所以中药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本课程开设对象是本科中药学专业学生,并作为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安排上虽为一门课,但本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的整合,内容相对较多,且本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入校后第一堂专业基础课,也是与中医文化联系最紧密的课程。故课程任务定位除了传授基本中医理论知识,还应在文化传承、学习方法和思维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养。
1.2 教学目标本课程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设,没有前置课,基于药学人才培养的目的,希望本课程可使学生学习到中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中药学打下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层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目标内容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素质目标,具体如下。(1)知识目标:对课程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以及诊疗思维和方法达到掌握水平;(2)技能目标:能从理论上分析病例,进行健康宣教,能提高查阅能力、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3)情感素质目标:尊重生命,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发现学习兴趣,塑造学习习惯等。
2 课程设计与实施
2.1 课程内容本课程教材选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由何建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年出版。该教材特定适用于中药学专业,重视基础,详略得当,书网融合,兼顾了广度和深度。在课程内容上,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心,共12 章,划分为基础篇、诊断篇、防治篇3 个部分,共计64 学时,内容多,课时相对不足。见表1。
表1 课程内容安排表
2.2 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课程重难点根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反馈,经教研室集体备课确定。课程重点:基础篇作为重中之重,具体包括经典名著及其历史意义,中医学的特点;阴阳的概念、关系;五行的概念、关系;藏象的概念,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系统联系;气血津液的概念、功能;经络概念;六淫性质和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等。诊断篇包括望诊(神、色、舌);闻诊(音声、咳嗽、哮喘);问诊(问诊要点、寒热、疼痛、汗、二便);切诊(常见脉象);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治则等。课程难点:基础篇包括阴阳的概念、关系;五行的概念、关系;精气概念;藏象的概念,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系统联系;六淫性质和致病特点等;诊断篇包括望神、望舌,寒热问诊,脉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
重难点解决办法:对重难点多讲多练,强化学习,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辅导答疑,分部用法,化抽象为具体,讲学做一体化等。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学情背景本专业学生是新入学理科生,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思想固化,学习方法单一,但是他们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汲取速度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情,引导他们寻找适合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对分教学法对分课堂是将课堂时间一半用于教师讲授,一半用于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3]。本课程在上篇基础部分选择20 学时内容进行对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讲授只是对知识、框架、结构、重难点的精讲,讨论是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在对知识进行内化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即本节课讨论上次课的内容,同时在讨论环节设置“亮、考、帮”3 个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分享、问答。在时间上把教学过程分为三端,分别是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和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故又称PAD 课堂,更多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4]。
3.3 PBL 学习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理念是要让学生成为个人学习的主角,允许他们直面挑战,在一种自制而有组织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与老师谈话,解决问题,收获认识,并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理解和巩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符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实际教学中,选取中篇诊断学部分共14 学时内容,以合适的教学内容为依托,融会编撰适合低年级的PBL 案例,按照案例小组学习——提出问题——个人学习——小组学习——互动汇报——总结反思——考核评价的方法和过程展开。基础篇开展对分讨论时也适时借用PBL 案例为线索引导。
3.4 角色扮演法在诊断学部分,特别是中医诊法,做一些临床实践的简易模拟,进行医患角色扮演,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思维和记忆,化抽象为具体,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指线上、线下教学的混合,也指多种教学方式的混合[5]。本课程对精讲以外的内容采取线上课程补充学习,讨论设置有线下课堂讨论和线上主题讨论,同时结合对分课堂和PBL 等不同教学法开展。
3.6 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传统教学手段包括黑板板书、多媒体课件等,其优点在于稳定可靠,现场使用,接受度高,展现思维,不可缺少。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包括结合本课程所含自主建设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在线开放课程,用超星学习平台管理课程、对分易教学平台管理课堂,其优点在于快捷、形象、高效、可反复学习等。
4 过程设计
第1 次课堂讲授后布置开放式问题,给学生留时间自学、内化,期间在超星平台上自学课程,完成练习题目、资料阅读、问题找寻等;第2 次课堂一半时间用于新课框架、重难点精讲,一半时间用于学生对上堂课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汇报,教师总结评价。然后学生课后复习,学习平台上传讨论报告。其中在病因病机以后的部分将讨论与PBL 结合,依托其中的案例展开讨论。见图1。
图1 对分课堂与PBL 教学流程示意图
5 考核评价
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体现在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讨论报告或PBL 报告、课后作业和章节测试、线上主题讨论,考核占比30%。期末考核以理论考试形式进行,占比70%。
6 创新与反思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6]。对分课堂主张一半留给教师讲,一半留给学生讨论,既不是单纯的讲授法,也不是单纯的讨论法,是二者的融合。因为若单纯地进行知识讨论,有可能达不到整合的作用。而PBL 用于医学教育已得到普遍认可,具有整合学习的特点,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学模式[7],在中医类课程也有较多研究应用[8]。学生自主学习是二者的共同特点,再与线上课程结合,教师能快速应对学生的反馈需求,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是有效的“多元混合”式教学。当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发现需要师生更多的投入,一定程度增加学生的学业紧张感,同时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面也要发挥更多的创造性才能持续稳定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