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饮食文化的哲学思想研究

2022-08-25党淑卿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食品 2022年16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调料食材

⊙ 文 党淑卿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人民凭借着卓越的智慧、辛勤的劳动缔造了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积淀了华夏儿女独有的饮食文化。中国之礼源于饮食,中国人一向注重饮食,也热爱钻研饮食,无论是官宦贵族享用的玉盘珍馐,抑或是普通老百姓食用的粗茶淡饭,它们均蕴含着浓重的文化色彩,融入了多种哲学意境,而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能够历经数千年岁月依旧熠熠生辉的主要原因。本文拟以传统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为中心,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简要论述,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并凝练精华,希望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并理解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意境,逐步形成健康、正确的饮食理念,陶冶情操、升华境界,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理论阐释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意蕴深厚,在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饮文化”,另一部分是“食文化”,两者承载着不同的内涵,有必要对其涵义进行分别阐释。

在中国传统的饮文化中,“酒文化”“茶文化”皆榜上有名,可以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它们均是中国传统饮文化的“代言者”。

(1)酒文化。作为一类极具历史底蕴的特殊饮品,酒是用粮食或者水果等含淀粉、糖之类的物质,经发酵等一系列工艺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形态透明如水、入喉辛辣如火。以酒为载体的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瑰宝,无论是举行婚、丧、奠、祭仪式,还是招待朋友、亲人团聚等,人们都会饮酒,它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这样造就了我国的酒文化特别发达。

中国酒文化蕴含着“德、礼、让”等精神内涵,这在“摆酒、劝酒、醉酒”等礼节中可见一斑,讲究长幼有分,不同辈分之间应当相互尊重、谦让恭敬。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催生了大量与“酒”相关的诗词名句、文学作品,很多诗人留下了与酒相关的金章玉句,被后人吟诵传承。

(2)茶文化。茶文化是指随着种植茶、加工茶、品茗茶等活动的兴起,不同时期的人们通过辛勤的双手、聪颖的大脑缔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反映出人们对茶的认知及领悟。茶文化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物质文化,即指茶制作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技术、技艺及制备之后获得的人文效用,比如茶的栽种、贮存、茶具等。二是心态文化,即人们在品茗之中形成的价值思想、思维意识等,比如茶德、茶道等。三是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的制作、享用时形成的惯例,即茶礼、茶俗等,比如婚嫁敬茶等。四是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茶叶的制作、享用时形成的与茶相关的制度规范,比如茶政、茶法等。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既蕴含治国兴邦之道,也包含“天人合一”玄机,讲究“茶禅一味”,主张禅与茶相通。

食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缔造文明的先决条件,中国是久负盛名的“美食国家”,不仅菜系丰富,还讲究色、香、味俱佳,以及要有食疗功效,随着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浩繁的关于食物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等。

中国的食文化以烹饪技艺为中心,融入文学、哲学等多类学科,既使中国传统食文化的内涵变得日益丰富,也为中国现代美食文化的发展夯实了重要基础。中国饮食文化可凝练为三个字,即“精、美、情”,它体现了人们制作美食、享用美食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及情感思想等。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一向倡导“食疗”,即以食物养生、保健甚至祛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医食同源”的理念,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人认为,食物既能够饱腹,也能够调节和保健身体。中医理论主张,辛味有宣散润燥之效,适用于肾燥之患;甜味有补益畅快之效,能够帮助人们消除不良情绪,比如蜂蜜、红枣均具有益补之效,大病初愈或者身体羸弱之人都可以食用;酸味具有生津止渴之效,在寒冷的时候,熏醋能够增强人体抵抗力,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苦味通常具有清热去燥之效,适量食用有益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指出,人在摄取食物的过程中不可单一进食,而是要保持以肉食为主,豆制品、蔬菜、水果为辅的杂食性食物结构,此观念为中国科学的饮食结构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隋唐时期,包括《千金要方》等在内的多部医学专著均提出了“医食同源”的理念,认为人们在患病之后,首先应采取食疗法,即通过调整饮食的方式祛除病患,其次再使用药治法。另外,中国很多的医学专家在其编撰的著作中也收录了大量食物药或者药膳方,为食疗法的推行与应用夯实了重要基础。

在古代,传统的儒学、道家均大力推崇食疗,不仅奠定了食疗的发展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药膳美食的发展,反过来,药膳美食的不断发展也丰富了“医食同源”的哲学思想。

中国一向主张“以和为贵”,并将“中和为美”作为最高哲学思想,这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可见一斑。其中,“中”是指恰到好处,“和”则是烹饪中所强调的非浓非淡、保持适中的口味。

良厨最突出的才能是将各种食材、调料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烹饪调和之后,让各种食材在调料的浸润下相互渗透,由此得到一道独特且鲜美的菜肴。这里要明确一点,各种不同食材、调料的“和”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杂”,更不是将各种物料简单地堆积在一起,而是“集多味一品而取其和”,即通过精湛的烹饪技艺,将各种食材、调料的本身味道进行调和,由此达到一种独特且全新的艺术境界,实现“源于诸味,而高于诸味”之效。譬如,当前大众比较喜爱的火锅,既可以涮肉也可以涮菜,既可以以麻汁为调料,也可以以蒜蓉、辣椒等为调料,既可以涮海鲜,也可以涮豆腐、粉条,各种食材均可容纳,荤素杂糅,味相渗透,从而获得多样、统一的美味,充分彰显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高追求,而这亦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

老子曾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古人强调将“烹饪师傅”与“治国贤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将“调羹”“调鼎”等制作美食时使用的工具比喻为从政。其中,孟浩然因个人雄心壮志难以实现,遂写出“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的佳句;钱钟书先生也曾将目光聚焦于烹饪和治国这一课题,并对两者相通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

为何古人喜欢“烹饪喻治国”?究其原因是,古人认为用大家比较熟悉的饮食文化论述、分析治国之道浅显易懂。首先,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国家稳定、民族兴旺的根基。其次,良厨只有精通食材的特质,合理控制火候,才能烹饪出最美味的食物,而对于治理国家的君主来讲,只有正确识人、合理用人,才能够一统天下、国泰民安,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君主识人、选人就犹如良厨选用食材,君主用人之道则犹如良厨以精湛手艺、丰富调料制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对于君主而言,在识人、选人、用人方面,要像良厨烹饪食物一般合理控制火候、准确把握时机,既不可散漫无志,也不可急功近利,一定要把握合适的时机,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在古代,很多能力出众的宰相大臣都非常擅长烹饪,或者喜欢欣赏、享用美食,在谈经论世时也会联想到饮食方面,比如商朝宰相伊尹、齐国宰相易牙、宋朝大文豪苏轼等,他们均是不折不扣的大美食家。其中,商朝宰相伊尹最为传奇,他出身卑微,但是在烹饪方面技艺出众,且口才了得,擅长以烹饪之技谈论政治哲学,凭借着“巧言善辩”的能力成功说服了汤王,由此助力汤王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

古人一向强调,人类与大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食物,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人类文明延续的基础,由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明确了“民以食为天”的理念。

所谓的“天人合一”,其实指的是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天与人之间是相通的。一方面,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天地万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人类捕鱼会令水中的鱼儿受到影响,对于鱼而言,水是它生命的源泉,如果水发生变化,对鱼儿的生存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天地万物的变化对人的生存也会产生影响,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就能够生活得非常舒适、惬意;但若自然灾害频发,粮食颗粒无收,那么人们就会陷入饥饿、贫穷甚至死亡的境地。所以,古人认为,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要崇敬和敬畏大自然,要以“天”的意志开展实践活动,要顺应天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融合。

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古人也形成了一套“因时而膳”的饮食理念。古人认为人们在进食的过程中,要与自然变化、气候节律的变化步伐相一致。也就是,人们摄取的食物要随着季节的变换、时间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要跟随季节的转变调整饮食习惯,使人体适应气节变化。这种强调随着气候节律变化调整饮食的饮食文化是中国所独有的,并且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提出了这种观念。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饮食文化升华的标志,因为它充分反映了中国的传统饮食并非只强调疗饥维生,而是要通过对食物制作方法、食品搭配形式的调整,实现与自然宇宙变换的相统一。只有饮食与天地变化相一致,才能够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综上,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在汲取儒家思想、道家精华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融合和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医食同源”“中和为美”“烹饪喻治国”“天人合一”等丰富且深刻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为人们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提供了重要切入点,也为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指导。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调料食材
人与食材
人与食材
大师教你做藏餐《牦牛肉炒青稞》
调料帮大忙
食材变动物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本月菜单
蒸烤焯茄子吸油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