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呈现·接受·认同
——论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影像话语建构

2022-08-25

今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题材情感

徐 娜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纵观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播出的电视剧 《渴望》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中拔得头筹,该剧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做了艺术化处理,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面貌,还表达出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期盼。21世纪以来,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不断在创作上进行调整,一方面,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对现代文明进行了合理地描摹。近年来,电视剧的题材内容更加多样,主要包括主旋律类、年代类、家庭教育类和都市情感类,其中,主旋律电视剧 《觉醒年代》 《功勋》、以个人生活反映时代变迁的年代剧 《大江大河》《人世间》、家庭教育类电视剧 《小敏家》《小舍得》《小欢喜》、都市情感类电视剧 《三十而已》《欢乐颂》《我的前半生》,等等,都获得了较好的口碑,不仅突出了浓郁的中国特色,也展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呈现:人物群像的诗意描摹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通过宣扬主流价值观来引导社会风气,从而影响观众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以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热衷于塑造单个人物形象,即以主角为中心进行创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融媒体的不断推进,电视剧的人物塑造开始向群体化转变。约翰·菲斯克在 《解读大众文化》一书中指出,大众文化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它并不是外部和上层强加的。也就是说,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剧,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定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群为参照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无法脱离社交活动而单独存在,人们总是会潜意识地靠近熟悉的他者群体,并想要在集体中找寻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同,也可以是他者对自己的认同,这也就是观众热衷于典型群像化人物的原因。在短视频浪潮的冲击下,人们会偏向于选择接收时间短、内容足、互动强的信息内容,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到相对完整的信息。人们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获取他人的评价,如果该评价是赞同,就意味着用户获得了群体的认同;如果是反对评价,用户也能在此次参与中实现与他者的互动。文艺作品正是捕捉到了大众的消费心理,才有针对性地塑造出了集中性较强的典型人物,其将个体的生活状态呈现在荧屏上,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直面现实的契机。

如今,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群像人物的刻画上也突出了真实性和人文性。创作者们往往凝练提取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共性,再加入自己的创作理念,赋予人物灵魂,使角色能够引导观众省思生活。首先,主旋律电视剧 《觉醒年代》和 《功勋》讲述的是中国近代以来,为国家、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的事迹,他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启示新时代青年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这两部电视剧以平民视角书写伟大的英模人物,刻画出了有血有肉、温暖细腻的亲民英雄形象,剧情多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出发,描绘其内心的情感变化,凸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次,年代剧将主角个人的生活经历放置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他们在每个时间节点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是社会的一次进步。比如,《人世间》中的周秉昆、周秉义和周蓉,《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这些人物都是市井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他们在那个时期勇往无前、努力拼搏,不仅谱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也勾勒出了恢宏的时代图景。再次,在家庭教育类电视剧《小敏家》《小舍得》和 《小欢喜》中,不仅安排了面临中考或高考的学生,也设定了不同的家庭环境,观众可以从这些群体人物身上找到共通之处。最后,都市情感类电视剧没有固定的主角,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是某类人的缩影,主角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剧情发展都能给观众带来现实关照。无论是 《三十而已》里的顾佳、王漫妮,还是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关雎尔、邱莹莹,观众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总体来看,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对人物的诗意描摹,能够为观众呈现出平行时空中的生活长卷,剧中群体人物的成长历程能在特定情境中刺激观众产生情感体验,使其延伸原有的想象空间,将自己代入对应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实践中去。

二、接受:至真生活的镜像表达

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们将其再度创作,从而生产出能够满足普通人情感需求的艺术作品。鲁道夫·阿恩海姆在 《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一书中阐述了艺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视觉形式,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媒介;艺术家都比较善于将复杂的东西视觉化,并通过视觉产物来引起一系列问题,从而培养观看者的想象力。事实上,电视剧是对社会生活和热点话题的再创作,观众通过观看而产生的想象也对电视剧作品进行了再度升华,从而实现了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就是说,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虽源于现实生活,但一定要高于现实生活。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以人为本”是一切创作的核心,因此,创作者们必须要思考如何在视觉上让观众感受到真实。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我独立的重要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通过不断拼搏来为自己奠定底气,因此,涌现出了一批 《三十而已》 《欢乐颂》这种突出女性意识以及 《小敏家》《小舍得》这种教育题材的电视剧。现实生活中不仅有很多在大城市拼搏的“王漫妮”和“樊胜美”,也有像“顾佳”一样既是家庭小能手又是大老板的独立女性,他们身上充满生活气息,能够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其次,《大江大河》 《人世间》 《乔家的儿女》《功勋》《觉醒年代》等具有年代感的电视剧都力求真实,不仅对场景道具的要求颇高,更是不断推敲生活细节。比如,《功勋》里的氢弹之父于敏,他并不是坚不可摧的“铁人”,也有病痛折磨和血缘亲情。剧中,作为英雄的他没有鸡蛋吃,因长时间不回家,孩子见他会问:“你好,你找谁”,这些生活细节为剧情增加了感染力。人生的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只有表现出真实的生活滋味,才能让观众对人物和故事产生共情。

三、认同:时代变迁的记忆整合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目的是唤醒观众的部分集体记忆,现代观众对过去的历史记忆是不完整的,而当前的时代记忆又需要进一步延续,因此,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需要通过一系列故事来弘扬主旋律,引导观众逐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影像对个人和家庭的描述只能停留在表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传达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观众之所以能够和电视剧建立起一个情感空间,那是因为中华儿女骨子里就有的家国情怀,他们清楚个人、家庭、民族、国家是一个整体,是永远无法割舍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做了详细阐述:在乡下,土地就是百姓的命根子,是他们生存的根基。这片土地给予百姓生存的资源,百姓在这个圈层里扎根生活,从而形成自我的小圈子和大我的大圈子,人和人之间也就随着圈层的扩大逐渐熟悉,基于长期形成的这种社会关系,中国人自然是对国家有着深沉的民族情感,因此就会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可以看作是记载时代变迁的艺术话本,它通过影像塑造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画卷,观众能够从中获得对应的社会信息,并获取与自我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记忆框架。

具有历史年代感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极力还原时代和地域特色,为观众再现了过去的社会生活。比如,《觉醒年代》为观众呈现出近代以来革命志士为寻找国家出路而做出的努力,还原了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化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中国的热血青年为民族独立而奋勇拼搏的故事。观众虽然不能亲身感受到那段岁月的艰难困苦,但是能够从中领悟到如今太平盛世的来之不易,明白只有将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打开前景光明的大门,拥抱第一缕曙光的照耀。《功勋》取材于第一批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八位英雄的真实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他们人生中最精彩的时刻,涉及抗美援朝、氢弹研制、脱贫振兴、卫星发射等国家重大历史成就。观众通过电视剧艺术化的处理,能够体会到英雄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把爱国情感深深地镌刻在心底。《人世间》以1969年为起点,再现了“三线”建设、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剧中,周蓉和周秉义在“恢复高考”这一变革中所取得的成果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意义,光字片百姓的美好生活也足以证明改革的正确性。同样以改革开放为背景而创作的 《大江大河》也展示了中国几十年来的重大变化,这些具有历史底蕴的电视剧作品填补了观众的记忆断层。此外,《小敏家》《三十而已》等电视剧直面当代社会的痛点话题,择偶观、婚恋观以及老人赡养、医疗教育等问题都引发观众深思。观众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中能够回望过去、审视当下、规划未来,这些影像文本构成了新时代人们的集体记忆,激发了观众的情感认同。

四、结 语

电视剧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展现时代风貌,还能引发观众深思,具有发人深省的作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站在人民的角度进行创作,丰富了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传达了深厚的文化记忆,让观众在接受和认同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能获得自我认知,是承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本。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题材情感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情感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台上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