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期追肥对川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2-08-24王新月付绍兵李西文陈士林
王新月 王 业 邬 洁,3 冯 雪 高 旦 付绍兵 李西文 陈士林
(1 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贵阳,550025; 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3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昆明,650500; 4 青海绿康生物开发有限公司,西宁,810003)
川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是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载的川贝母6种基原植物之一,以干燥鳞茎入药[1],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等地[2]。川贝母味苦、甘,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虚劳久咳、肺热燥咳、肺痈吐脓等症,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之一[3-4]。近年来,由于川贝母野生资源日渐濒危,其生产模式逐渐转为人工栽培,并开展了大量有关药材采收加工、新品种选育和产地适宜性方面的研究[5-7]。然而,仍有较多田间生产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如科学有效的施肥、稳定的种苗繁育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其中,施肥技术的成熟度更是直接影响着川贝母的产量与品质,不合理的施肥不仅达不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反而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8]。有关川贝母科学施肥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影响了川贝母种源繁育和药材的产量。川贝母主要的人工繁殖方式为种子播种,但因施肥等田间管理技术水平不成熟导致果实健康饱满种子的比例较低,直接影响了种子的萌发。因此,在花期开展科学追施不仅有助于增加有效种子的数量,同时可提高鳞茎产量和活性成分。
氮、磷、钾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元素,通过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转运来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9-10],影响程度与植物的生育期密切相关。在不同生育期,对马铃薯、花生、烤烟、小麦、玉米等作物追施氮、磷、钾肥发现,适宜的肥料浓度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11-16]。川贝母作为多年生药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肥料需求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大而增加[8,17]。不同的生育期,对肥料的需求也有所不同[17]。在生长发育前期,适当增大氮肥的施入可利于鞘叶和根须的生长;生长发育后期,充足的磷、钾肥有利于川贝母的挂果及种子的形成[18-19]。马靖[20]在川贝母的研究中发现,川贝母鳞茎生物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在花期后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在花期对川贝母进行合理的追施肥是提高川贝母种子及鳞茎产量的有效途径。目前,尽管对川贝母的施肥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川贝母需肥规律以及花期追肥对其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尚不清晰。
本实验以5年生川贝母为供试材料[21],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花期追施氮、磷、钾肥对川贝母叶片光合特性、主要生长发育指标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以期明确川贝母生殖生长时期的需肥规律,确定获得高品质川贝母的适宜肥料用量,为川贝母规范化生产及科学施肥提供理论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供试川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为5年生人工栽培的鳞茎。供试肥料为尿素(氮素含量≥46%,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210331)、氯化钾(K2O含量≥50%,青海锦泰钾肥有限公司,批号:20210219)和过磷酸钙(P2O5含量≥12%,汉中唐枫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210325)。
1.2 实验地点 实验于2021年6月至10月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临川乡边滩川贝母规范化示范种植基地(东经36°59′,北纬101°59′,海拔高度3 050 m)进行。实验田土壤类型为山地灰褐土。其基本理化数据见表1。
表1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1.3 实验设计 选择5年生大小基本一致的川贝母鳞茎4 860粒于2021年3月20日种植在青海省互助县临川乡边滩川贝母规范化示范种植基地实验田。试验田划分为1 m×1 m的小区,共计30个小区,每个小区栽种鳞茎162粒,各小区之间设置30 cm保护行。各小区底肥施入情况保持一致,参照基地常规生产,有机肥300 g/m2作底肥施入。为方便实验数据快速应用于大田生产,参照目前田间生产施肥量作为中间用量,分别设计氮、磷、钾肥施用的单因素田间实验,3种肥料均设置高、中、低3个用量,加上零对照共4个用量,随机区组实验。其中氮肥实验的氮肥追施用量分别为0、20、40、60 g/m2(CK、N1、N2、N3),磷肥实验的磷肥追施用量分别为0、125、250、375 g/m2(CK、P1、P2、P3),钾肥实验的钾肥追施用量分别为0、37.5、75、112.5 g/m2(CK、K1、K2、K3),分别以数字1、2和3表示低、中和高3个追施肥用量。齐苗期时,在每个小区挑选20株生长性状、大小基本一致的川贝母植株进行挂牌标记,用于后续指标跟踪测定。追施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于川贝母开花5 d后施入,施肥方式采用洒施。施肥后浇水0.2 m3/m2,其余管理方式按照基地常规操作进行。
1.4 实验方法
1.4.1 叶片光合参数测定 施肥40 d后,在川贝母果期,选择晴朗无风天气,确保测定时太阳光强度相对稳定。上午8:00—11:00,选取川贝母植株顶部向下第三对生成熟功能性叶片中部,利用便携式光合仪(LI-COR公司,美国,型号:LI-6800)测定其光合参数。主要参数有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随机选取10株生长性状、大小基本一致的川贝母进行测定,每株同一叶片同一部位重复测定3次。光合仪的仪器参数控制:采用标准叶室2 cm2开放式气路,内置红蓝光源控制光强为光饱和点光强400 μmol/(m2·s)。叶室CO2浓度采用CO2小钢瓶控制,设置为400 μmol/mol;设置叶室温度20 ℃,相对湿度55%,气体流速500 μmol/s。
1.4.2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选择与光合参数测定同一天下午13:00—16:00,选取川贝母植株顶部向下第三对生叶片中部,叶片经暗适应20 min后,使用便携式光合仪(LI-COR公司,美国,型号:LI-6800)测定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的主要参数包括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电子传递速率(Electron Transfer Rate,ETR)、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on 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NPQ)。每个处理中随机选取10株生长性状、大小基本一致的川贝母植株进行测定,每株同一叶片同一部位重复测定3次。
1.4.3 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追肥40 d后,对每个处理挂牌的20株川贝母进行株高、叶长、叶宽等地上性状指标测定,待果实成熟后,采收每个处理挂牌的川贝母果实,进行单果重、单果种子总粒数、种子结实率等指标测定,并对每个小区收获的种子进行千粒重测定,重复测定5次,地上部分完全倒苗后采挖鳞茎,每个小区单产单收,清洗干净并吸干表面水分后,称量记录各小区川贝母鳞茎鲜重,记为鳞茎鲜产量。
1.4.4 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在每个处理中挑选30粒大小、形状基本一致的鲜鳞茎,置于60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用于总生物碱含量测定。其中,每个处理10粒鳞茎为1批,重复测定3次,按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川贝母检测项下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操作[1]。
1.4.5 综合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确定川贝母最优的施肥方案[22]。其中,将单果重、单果种子总粒数、种子结实率、种子千粒重、鳞茎鲜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作为综合品质评判因素组成论域U=(U1,U2,U3…Um),即m=6;10个处理下川贝母的各个指标平均值的隶属函数值组成论域V=(V1,V2,V3…Vn),即n=10。模糊变换A·R=B为综合变换的数学模型,其中R=(rij)m×n(i=1,2,3…m;j=1,2,3…n),表示m维论域U和n维论域V之间的模糊关系,A为评判因素的权重,B为评判结果,结合模糊关系最终得到不同施肥用量对川贝母影响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1.5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 2017和Origin 2021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作图,并利用SPSS 21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P>0.05)使用Duncan法检验显著性,否则用Dunnetts′s T3检验显著性,显著性水平设为0.05。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不同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追施氮肥
2.1.1 川贝母追施氮肥叶片光合生理参数变化 选取Pn、Tr、Gs和WUE来表征不同施氮用量对川贝母生长发育的影响。施氮量对川贝母叶片Pn的影响显著,Pn值由大到小依次为:N1、CK、N2、N3。其中,N1处理较CK处理Pn提高了36.1%,N2和N3处理显著低于CK处理。这表明追施适宜浓度的氮肥可有效提高果期川贝母叶片Pn,而施肥过量导致光合产量下降。追施氮肥对Tr也具有显著影响,在N1处理达到最高,较CK处理显著提高79.2%。施氮量对Gs同样存在影响,N1处理川贝母叶片Gs分别是CK、N2和N3处理的1.8、2.8和3.27倍。叶片瞬时WUE在N2处理下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3处理值最小,较CK处理降低了47.2%。见表2。
表2 不同施氮用量对川贝母气体交换参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1.2 川贝母追施氮肥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 适量的氮肥追施可有效提高ΦPSⅡ,且在N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K处理提升了42.2%,说明N1处理下川贝母叶片捕获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光能增加;qP、NPQ和ETR均在N1处理达到峰值,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15.0%、177.3%和59.5%;随着施氮量的增大,Fv/Fm呈下降趋势,在N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但与CK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Fv/Fm、ΦPSⅡ、NPQ、ETR和qP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到,适宜的氮肥能够增强PSⅡ反应中心开放程度和光化学活性。见表3。
表3 不同施氮用量对川贝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1.3 川贝母追施氮肥主要生长指标和总生物碱含量检测 生长发育指标可衡量川贝母生长的优劣,产量的高低与经济效益相联系,总生物碱含量是评价川贝母药效的关键,三者的形成均受施肥的影响。各处理间,川贝母植株的株高、叶长、叶宽和单果种子总粒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图1A~C,E。单果重在N1处理达到最大(0.48 g),N1和N2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显著高于CK处理(0.407 g)。见图1D。不同施氮处理组间的种子结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高于CK处理(60.1%)。见图1F。种子千粒重在N1处理达最大(2.10 g),较CK处理(1.96 g)提高7.3%,其次为N2和N3处理,N2和N3处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1G。追施氮肥可显著提高鳞茎鲜产量,其中,N2处理鳞茎鲜产量达到最大(1 654 g/m2),较CK处理显著提高23.2%,N1与CK处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3处理鳞茎鲜产量最低(891 g/m2),较CK处理减产33.6%,可见过量追施氮肥,反而会导致减产。见图1H。N1处理的总生物碱含量为0.190%,显著高于CK处理(0.183%),N1与N2处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3处理总生物碱含量在各处理中最低(0.170%)。见图1。
图1 不同施氮用量对川贝母生长发育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2.2 追施磷肥
2.2.1 川贝母追施磷肥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变化 本实验高、中、低3个施肥处理的Pn较CK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体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说明适宜的磷肥可有效提高川贝母叶片的Pn,但当施磷过量时会产生抑制。其中P2处理Pn达到峰值,较CK处理显著提高94.7%;P1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升74.6%,P1与P2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处理较CK处理提高幅度最小为10.2%。Tr和Gs在P2处理达到最大,P1与P2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变化趋势与Pn一致。不同用量处理对川贝母叶片WUE影响不大,各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不同施磷用量对川贝母气体交换参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2 川贝母追施磷肥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各施磷处理的Fv/Fm较CK处理均有不同幅度提升。其中增幅最大的是P2处理,较CK处理提高12.8%;P1处理Fv/Fm低于P2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1处理的ΦPSⅡ最高,P3处理最小,与CK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处理中,NPQ最高的是P1处理,较CK处理有大幅度提高,P2和P3处理该值略低于P1处理,但均显著优于CK处理,其中NPQ是反映PSⅡ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热耗散的部分,较高的NPQ值可以保护川贝母叶片的光合机构免受过剩光能的破坏;各处理ETR值依次为P2>P1>CK>P3,在P2处理最大,较CK处理提高了51.5%;qP指标各处理中P1处理达到最大值,P2处理略高于CK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3处理下该值最小。见表5。
表5 不同施磷用量对川贝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2.3 川贝母追施磷肥生长发育指标和总生物碱含量检测 各组间株高和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2A、B。P1处理叶片最宽(8.92 mm),P2、P3和CK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2C。单果重在各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个施肥处理均高于CK处理。见图2D。追施磷肥对川贝母单果总粒数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2E。追施磷肥提高了种子结实率,在P2处理达到最大(80.1%),较CK处理(60.1%)提高了33.3%。见图2F。种子千粒重在P2处理达到最大(2.21 g),其次为P1、CK和P3处理。见图2G。鳞茎鲜产量各处理间依次为P2>P3>P1>CK,最高的P2处理达到1 505 g/m2,较CK处理(1 342 g/m2)提高12.1%,P3和P2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与CK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2H。总生物碱含量P2处理达到最高(0.213%),较CK处理(0.183%)提高16.5%,P3处理含量最低(0.158%),较CK处理降低了13.7%。见图2I。
图2 不同施磷用量对川贝母生长发育指标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2.3 追施钾肥
2.3.1 川贝母追施钾肥叶片光合生理参数变化 适宜用量的钾肥追施有利于果期川贝母叶片Pn的提高。K2处理下,Pn达到最大值,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40.9%,K3处理Pn显著降低,K1处理与CK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和Gs指标在K2处理下取到最大值,与CK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67.3%和63.7%,变化与Pn趋势一致;WUE在K1处理下达到最大,随后依次为CK、K2和K3处理,说明钾肥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川贝母叶片WUE。见表6。
表6 不同施钾用量对川贝母气体交换参数、水分利用效率特征值的影响
2.3.2 川贝母追施钾肥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 钾肥的施用对川贝母叶片的Fv/Fm存在影响,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K2处理下该值达到最大,显著优于CK处理,K1与K2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3与CK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处理间ΦPSⅡ依次为K2>CK>K1>K3,K2处理的ΦPSⅡ较CK处理显著提高13.8%;施肥处理的NPQ值均显著高于CK处理,其中K2处理下最大,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267%;ETR值各处理间差异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大,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K2处理下最大,说明钾肥提高了叶片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比例;qP无明显规律,K2处理略高于CK处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7。
表7 不同施钾用量对川贝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3.3 川贝母追施钾肥生长发育指标和总生物碱含量检 较CK处理,追施钾肥对川贝母的叶宽、单果重、种子结实率、种子千粒重、鳞茎产量及总生物碱含量具有显著性影响。施钾增大了川贝母的叶宽。K1处理叶片最宽(9.20 mm),其次为K2、K3和CK处理,K2和K3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3C。施用钾肥提高了川贝母的果实单果重。K2处理达到最大(0.510 g),较CK处理(0.407 g)显著提高25.3%。见图3D。各处理间种子结实率依次为K2>K3>K1>CK,K2处理(83.9%)较CK处理(60.1%)提高了39.6%。见图3F。种子千粒重在K2处理达最高(2.24 g),K1和K3处理分别为2.05 g和2.03 g,显著高于CK处理(1.96 g)。见图3G。K2处理的鳞茎鲜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1 513 g/m2和0.241%,均是各处理间最大,较CK处理(1 342 g/m2和0.183%)分别提高12.8%和31.6%。见图3H~I。本实验中,花期追施钾肥对川贝母株高、叶长和单果种子总粒数指标无显著性影响。见图3A~B,E。
图3 不同施钾用量对川贝母生长发育指标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肥料种类与川贝母产量和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氮磷钾与川贝母生长发育指标和总生物碱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追施氮肥用量与单果重、单果种子总粒数、种子结实率和鳞茎鲜产量正相关,与叶宽和总生物碱含量负相关,与株高、叶长、种子千粒重弱负相关。磷肥、钾肥用量与种子千粒重、总生物碱含量均正相关,说明施用磷、钾肥对川贝母种子品质的提高和总生物碱的合成与积累至关重要。另外,磷肥除与单果种子总粒数弱负相关外,与株高、叶长、叶宽正相关,与单果重、种子结实率、鳞茎鲜产量弱正相关,钾肥与叶宽、单果重、种子结实率、鳞茎鲜产量正相关,与株高、叶长负相关,与单果种子总粒数弱正相关。以上分析进一步说明氮、磷、钾3种元素对川贝母产质的影响各有优势,根据生产需要对应施肥可实现优质川贝母的生产。见图4。
图4 氮、磷、钾与川贝母农艺性状和总生物碱含量的相关性
2.5 不同施肥处理综合品质的模糊综合评价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综合评分的方式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川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专家调查法和熵权法计算得到权重:A=[单果重(0.1),单果总粒数(0.1),种子结实率(0.2),种子千粒重(0.2),鳞茎鲜产量(0.2),总生物碱含量(0.2)]。
由此可知,同种肥料不同用量处理综合评价的优劣排序为:N1>N2>N3>CK、P2>P1>P3>CK、K2>K1>K3>CK,氮肥处理中最优的施肥处理是N1处理(20 g/m2),综合评分为0.628;磷肥处理中P2处理(250 g/m2)为最优的施肥处理(0.695);钾肥处理中K2处理(75 g/m2)最优(0.863);在最优施肥用量下时,3种肥料的肥效综合排序为:钾肥>磷肥>氮肥。
3 讨论
光合作用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基础,合理的追肥能够调节气孔开合,控制细胞间CO2的进出和水分的利用,促进光合磷酸化效率,使作物更好地利用光能,改善光合性能,从而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23-25]。胡桂馨等[26]研究表明合理追施磷肥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的Pn,并提高植株抗逆性,增加产量;在一定浓度的钾肥范围内,银杏叶的Pn、Gs和Tr随着施钾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这些指标不增反降。当施钾水平为标准Hogland营养液时,对应的银杏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值最优[27]。李景宇等[28]研究发现,在移栽135 d后追施氮肥192 kg/hm2可有效提高丹参Pn,提高产量和丹参酮含量,但当氮肥用量过高时,亦对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产生抑制。本实验研究发现,在川贝母花期分别追施氮肥(20 g/m2)、磷肥(250 g/m2)、钾肥(75 g/m2),较不追肥组Pn分别提高36.1%、94.7%和40.9%。超过适宜用量时,川贝母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这与上述结论相符。此外,不同种类肥料在川贝母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相较追施氮肥和钾肥组,追施磷肥组对川贝母叶片的Pn提升最为明显(P<0.05),这可能是由于适宜的磷肥用量增加了川贝母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29-30]。
叶绿素荧光参数反映了叶片光合系统对光能的吸收、传递、耗散和分配,可帮助更加深入了解肥料对植物光合生理状态的影响。Fv/Fm是用来衡量光抑制程度的重要参数,可反映PSⅡ活性中心光能转换效率[31]。马冬云等[32]在冬小麦的研究中发现,适宜的氮肥水平有助于提高小麦光化学量子效率,有利于提高小麦穗粒重;裘珍飞等[33]在黑木相思的研究中发现,缺磷会导致植物的光电子效率及光化学量子效率降低。林郑和等[34]研究发现,在缺钾情况下,茶树叶细胞整个电子传递链受损,进而降低光合电子传递能力,使PsⅡ失去稳定性、变得脆弱。这些结果表明氮、磷、钾在植物形成光合器官,进行光合作用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中,当氮追施量少于或超过20 g/m2,磷、钾追施用量分别少于或超过250 g/m2和75 g/m2水平时,Fv/Fm值较低。表明非适宜追肥量对果期川贝母叶片的PSⅡ反应中心结构和功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损伤,导致反应中心的活性降低,发生光抑制,进而使得光能的利用效率降低。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适合解决各种非确定性问题。该方法考虑了各因素的权重,所得结果更加科学化和定量化[35]。在分析某种施肥处理的优劣时,依据多个指标进行模糊综合性评价可避免单一指标评价带来的片面性。本研究选取单果重、单果总粒数、种子结实率等6个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品质评价,发现在氮、磷、钾3种不同肥料处理下,施肥处理的综合品质评分均高于CK处理,其中,N1、P2、K2处理分别是各自处理中的最优用量。在花期对川贝母追施肥,可有效提高川贝母品质与产量,但当施肥用量过高时,综合品质评分有所下降。董天旺[36]对太白贝母的氮磷肥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氮磷水平不利于品质的提升,崔迪等[37]对浙贝母的钾肥研究中发现低中量钾肥均有利于浙贝母产量与总生物碱含量的提高,这与本实验结论相符。李林宏等[8]对川贝母的施肥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不同配施处理下的总生物碱含量变化范围为0.181%~0.243%,有效成分含量与本实验相近。刘春晓等[38]在核桃的施肥研究中发现,适宜的氮钾肥可有效提升果仁粗脂肪含量,钾肥可有效提高果仁蛋白质含量,说明核桃果仁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对氮、磷、钾三者的响应不同。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与上述实验结论相一致,表明川贝母大田栽培中科学施肥对于高产和高品质药材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论
人工栽培土壤与川贝母野生的灌丛下草甸土相比有机质含量下降,氮、磷、钾含量或比例可能不是最佳生长环境,尤其是种植模式下川贝母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状态,在川贝母生殖生长时期有必要追施大量元素并探究合适的平衡施肥剂量。本研究通过在川贝母需肥较高的花期追施氮、磷、钾肥,测定了植株的光合荧光参数、生长发育指标和总生物碱含量,阐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川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川贝母生长的氮磷钾单一肥料的最佳施肥用量分别为20 g/m2、250 g/m2和75 g/m2。科学合理地追施肥可有效改善川贝母的光合作用,有利于其品质与产量的提高。另外,除了探究最佳追施氮磷钾单一肥料用量外,3种肥料的配施比例也同等重要,本研究为人工栽培过程中川贝母施肥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