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2022-08-24傅立芳
张 宁,傅立芳
(山东农业大学 图书馆,山东 泰安 271018)
0 引用
工程教育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257所高等学校的1 60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
工程认证通用标准(2016)的毕业要求中明确规定,学生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同时,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时懂得运用文献、标准等搜集所需的信息,这与“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内容设置不谋而合。“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查询获取信息、评价筛选信息、管理共享信息、分析利用信息以及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山东农业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向本科生开设文献检索课。期间,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信息需求,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来推进“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教学改革,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程教学目标的明确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改革教学目标,“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确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有4层含义。第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教学重点侧重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室授课和上机实验让学生具备信息检索和分析利用的理论知识,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常用信息资源,熟悉常用数据库的检索方法,能够独立且高效地获取专业领域的相关文献。第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聚焦于“成果产出”,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对课程的再认识,形成基于信息解决问题的信息意识,知道可以通过何种途径满足信息需求,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掌握学术研究应当遵守的学术准则,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强化学生的学术素养。第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专业实例的讲解之中,加强“红色教育”,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2.1 课程性质的改革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最初设置为公共选修课,16学时1学分。从授课内容和学生需要角度综合考量,并与学院领导和学生交流之后,将课程调整为3种形式(见表1),针对不同学院开设了专业方向课,提高了课程的专业性。
表1 “信息检索与利用”开课具体情况
2.2 授课对象的确定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最初安排的是全校公选课,授课对象从大一到大三年级,涉及全校各学科。大一学生初入校门,对本专业本领域不甚了解,暂不具备本专业文献的搜索能力,更适宜讲授信息素养基础[2]。大三学生已经具备本专业文献的搜索能力,且面临考研、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对专业信息需求有了更高的需求。学生信息需求不对等,导致上课效果不理想。为改变这种局面,将授课对象调整为大三第5学期,着重讲解专业领域文献的查找,包括课题的研究趋势、研究现状的查找、研究前沿的跟踪、综述论文的写作等方面,极具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3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利用智慧课堂教学工具——“雨课堂”来对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进行干预[3],转变学生传统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利用“雨课堂”自带模块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利用随机点名,随机提问学生所学知识;利用投票、主观题答题区,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建立课程QQ群,利用网络实时工具发布上机实验操作指南,实时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
2.4 理论授课和上机实验并重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独立自主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授课和上机实验基本比例是1∶1。上机实验统一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进行操作,前半部分时间由老师根据各个具体案例带领同学们上机操作,之后的时间由学生自己根据练习题自主练习。为保证教学效果,要求同学们将最终检索式构造和检索结果截图,通过QQ发给任课教师。
3 教学内容的改革
3.1 教学思路总体规划
以专业课题为中心,围绕分析信息需求—分析研究课题—确定合适的信息资源—制定检索策略—筛选评价信息—高效管理信息—合理使用信息的思路设置教学内容。将专业课题有机嵌入课程中常用学术资源、数据库检索技巧、优质信息的筛选与分析、科研必备工具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等部分,通过教室授课和上机实验,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在专业文献检索和课题研究中的各种问题。笔者以32学时的课程为例,介绍其教学进度及安排(见表2)。
表2 教学进度及安排
3.2 以问题导入式教学为主,增加练习题内容
所谓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问题”的设置、探究和解答来展开课堂教学[4]。“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从课程属性上来说,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类课程,重在方法和工具的讲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显得尤为重要。为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数据库难度的认知程度,笔者选取已经上过该课程的同学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作为系统学习过数据库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的同学,他们的评价更有代表性。本次调查收回有效样本90份,分析数据如下:认为中文图书数据库使用方法较为简单、容易操作的同学占比为74.4%;认为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技巧很容易掌握的同学占比为71.1%;认为外文数据库检索技巧较容易掌握的同学占比为46.6%;文献管理工具方面,95.6%的同学选择更偏向学习知网研学文献管理软件。
据此,做了三方面调整。(1)对于课程中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授课教师粗讲或少讲,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以中文图书数据库为例,在2021年上学期的课程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课时由4学时变为3学时,调整以往先教室授课再上机实习的模式,采用先上机实习再教室授课的方式,并以案例的检索带动同学们循序渐进地熟悉图书数据库以及各项检索功能。教室授课时,以解决问题为主,抛出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决。带动同学们重温知识并积极思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同学们的知识点,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设置问题,请学生来找错。准备一些错误的检索案例,请学生找到错误之处,每每这时,学生们都会认真讨论,给出答案。往往集体讨论的答案,正确率也很高。即使之前对该知识点不了解的同学,也明了检索的对与错。(3)利用“雨课堂”回答问题。借助“雨课堂”的答题功能,了解学生对于某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促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课程学习。
3.3 增加课程的实用性,更贴近学生们的需求
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如何选择导师、如何查询导师的信息及科研产出,是学生需要查询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课程会从查询途径、检索方式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对于有阅读文献需求的学生,课程会从如何筛选有质量的文献、如何有效率地阅读文献、如何阅读英文文献等方面详细介绍。对于准备发文章提高自己竞争力的同学,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课程会从期刊的真伪、专业核心期刊的选择、更倾向于接收研究课题方向的期刊入手进行介绍。除此之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包括:分辨信息的真伪、查询化妆品的真伪、查询药品的信息等,课程都会帮助解决。
3.4 增加工具软件类内容,提高学生们学习和科研效率
科学管理文献、规范引用文献,是学生们应当掌握的一种能力。同学们学会使用知网研学或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可以提高科研效率;Xtranslator和Grammaly软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和写作效率;Everything软件能够提高学生查询文件的效率;词云软件能够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显示,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取重点词汇。
3.5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内容的强化
学术诚信是一切成绩的基石,无论是求学者还是科研人员,都要对学术心存敬畏[5]。课程内容方面,将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渗透到信息素养教育的全过程。本课程着重从学位论文写作、参考文献的著录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们正视学术规范问题,参考文献引用规范,以 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著录标准介绍正规的著录规则,让学生们重视学术道德与成长成才之间的关系,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
4 结课方式的改革
结合工程专业认证导向,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期末考试改为小组汇报的形式。根据课程学生总数将学生分为大致平均的几组,每组选择一个和专业相关的课题进行汇报,选题题目由组内内部讨论决定或教师指定。汇报内容按照课题文献检索和综述的流程进行,包括课题名称、检索词的确定、检索式的构造、合适的检索工具(中国知网、Science Direct和SCI数据库)选择、实际检索的操作、优质文献的筛选、课题的综述、参考文献及心得体会等内容。除需要完成检索课题的内容整理外,小组成员还需要完成汇报PPT的整理与美化、视频的录制与剪辑工作。最后由小组推举一位同学作为代表,进行课题的汇报陈述。小组组员集思广益、充分讨论,既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从汇报结果看,每一组完成度都很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考虑到出勤、平时成绩以及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等诸多因素,小组汇报占总成绩的60%,出勤占20%,上机作业占20%,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适当给予加分。
5 结语
“信息检索与利用”作为高校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亦应当做出改革之势,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科研素养和学术素养,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