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研究

2022-08-24万晓佳马秀峰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0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空间

万晓佳,马秀峰

(1.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曲阜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0 引言

在新技术环境下,空间形态的建设已经成为图书馆改造、提升自身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需要更多地思考图书馆的用户需求,融合多种服务,建设空间不空、类型多样的图书馆,才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的价值[1]。从关于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对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类型也从信息共享空间向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智慧空间不断拓展和深化。

1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内涵

目前,关于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的内涵定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其与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作为同义词进行使用,认为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互为借用。信息共享空间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它以“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的概念形式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提出[2]。1999年,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正式提出。学者们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新型模式,对图书馆空间进行了重新配置,利用计算机设备、互联网和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为读者用户的研究与学习提供一种一站式服务,有利于读者的学习、交流。

为了对这一类定义进一步了解,笔者从中国知网中以主题“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进行高级检索,文献发表时间限定为2016年1月1日—2021年8月1日,剔除会议记录、新闻报道、期刊目录等无效数据后共获得340条有效文献数据。借助CiteSpace对所得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参数设置为时间片从2016年1月—2021年8月,时间切片为(Years Per Slice=1),节点设置为关键词(Keyword),得到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尚未形成专门的学习共享空间聚类标签,这也间接表明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将学习共享空间与信息共享空间互为使用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有另外一类学者将学习共享空间从信息共享空间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环境下也开始了对图书馆的改造和转型,在信息共享空间的基础上开始了对于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因此也出现了学者对学习共享空间的不同见解。曹静仁[3]认为,学习共享空间是联合校园信息中心、教学研究中心等校内单元实现更广泛的功能整合,以便为师生提供交互式学习研究工具,满足师生利用技术和设施进行知识学习与创造的需求。朱小梅[4]认为,学习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以信息共享空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将数字技术、现代化硬件设备及各种信息资源结合起来,其目的在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任树怀等[5]认为,学习共享空间是校园内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是将现实和虚拟相结合而形成的多种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集成在一起,并设置一个促进个人和团体学习与研究的协作空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习共享空间是建立在信息共享空间基础之上的,不再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相对来说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利用图书馆的所有资源和信息技术设备为用户提供服务和支持,为用户的互动式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为高校师生的学习、交流、讨论提供一站式服务。

图1 2016—2021年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研究关键词聚类

2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的意义

2.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通过建设学习共享空间来改变以往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意义重大。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顺应了新时代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迫切需求,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其所需的资源。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通常利用新技术平台,营造出用户可以面对面交流与分享的空间[6]。高校师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信息检索技能、团队合作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以及相关的新技术接受和使用能力,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相关的知识,还增强了合作组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获取与使用能力,培养学习型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以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馆内建立的PBL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辅导、检索技能提升等专项服务,其中的iLibrary Space是图书馆为读者设计的一个集新技术体验、数字化阅读、休闲社交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7],为用户的各类需求提供了空间。

2.2 实现交互学习和知识共享的需要

交互式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双方互动式的学习模式,是由学习者之间主动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学习共享空间在提高用户阅读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方便用户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通过学习共享平台与其他用户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在交互式学习行为下,用户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体验到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热情。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来实现交互式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学生通过互助合作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小组学习通常包括课程课题讨论、学术交流会议、班级社团会议以及分享交流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小组交互式学习可以引导出组内用户深层次的、隐性的学习兴趣,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为了满足读者对学习共享空间交互式学习服务的需求,图书馆建成知识共享空间和至善堂。知识共享空间可为读者的小组协作、团队讨论提供空间。至善堂的博雅斋,集琴、棋、字、书、画、茶、兰、竹为一体,通过不同的主题研讨交流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读者的人文素养,使读者在其中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尚书方是指导学生培养正确阅读习惯的空间,其主要实现形式包括专家讲座、读书会和经典阅读等多种内容,通过阅读经典交流学术思想;听雨轩是一个能使读者自由研讨与交流的空间,这其中包括开放式研讨桌、6人研讨间、10人研讨间、20人研讨间以及封闭式单人研讨间[8]。

知识共享是指用户之间相互交换信息和知识,使知识从单一的个人层面传播到组织层面,不同层面的知识相互交流进而被其他用户所共享。这样在组织内部,某些用户的知识就可以通过备份系统和反馈系统传输到组织知识系统里,以便更多的用户可以使用这些知识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学习共享空间强调共享的理念,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知识共享的实体空间和技术平台。高校师生可以在学习共享空间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可以吸取、利用其他人分享的经验、技术和知识。学习共享空间利用人际关系网络,在组织内部挖掘和使用各种形式的知识,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交流共享,满足用户的群组学习需求,加强学习互动。武汉大学图书馆创办的微天堂真人图书馆就是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实现知识共享的一种创新性途径,图书馆和学校社团合作寻找有故事的人来制作真人图书,使读者从他人的人生故事分享中得到自己的思考和领悟。知识共享可以增强知识获取的有效性,防止有价值知识的流失,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竞争力,是高校图书馆建设学习共享空间的重要动力。

2.3 师生休闲娱乐的需要

除了满足师生学习交流、技能培训的需要,高校图书馆还是一个重要的休闲场所。在高校图书馆内,用户也会有社交聊天、休闲阅读、听歌观影等社交性的、非正式学习性的需求,因此,具有一定开放性、协调性的学习共享空间就显得十分必要。以安徽大学图书馆建立的“青创1928咖啡厅”为例,它与“磬苑雅集”、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等多家文化沙龙组织合作,为各项活动提供场地,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休闲交流、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和场所,转变经营模式,使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一个提供借书还书服务的场所[9]。中南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中建设的数字技术体验区,提供了影音体验区,以电脑或触摸屏为播放载体,便于同学们欣赏优美音乐,观看精彩视频[10]。

2.4 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需要

首先,利用CiteSpace对前文提到的收集的340条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在图2中显示出来的突现关键词可以表明其突现时间起点、突现时间终点、突现强度等相应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不仅可以看到某一时期突然出现的研究热点,还可以把握当下的研究前沿。

图2 2016—2021年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从图2可以看出,“学习空间”在2020—2021年这一时期是学者们研究最多的关键词,其突发强度高达3.27,也是在所选时间段内该领域突发性最强的关键词;在突发事件层面,“服务转型”“学习空间”“第三空间”“智慧图书馆”“双一流”“空间功能”都是该领域近三年新兴的研究前沿,与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相关的学习空间、空间功能等是当前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紧跟研究热点,加强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

其次,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主要负责图书资源的采集、存储、利用、访问,这种图书资源管理者的性质决定了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布局主要就是为了书籍的存储和读者的借阅需要。而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中,高校图书馆逐渐由以图书馆管理为中心发展转变为以用户服务为中心,馆内的数字资源逐渐增多,用户的信息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用户不仅对书籍资源有所需求,对在馆内学习、交流的区域也有所要求,用户开始寻求自由舒适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区域,在这种情况下,集自我学习、交流讨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学习共享空间就应运而生了。高校图书馆为此不仅增加了硬件基础设备,改善了馆内的物理空间环境,还增加了很多讨论区、研讨间以及休闲区,满足了数字时代用户的信息需求。

3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的推进路径

构建学习共享空间是一个较为繁杂的过程,其构建根基是要有布局舒适合理、具有人性化的物理空间,其构建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的实体资源、数字资源和便利的馆际合作,其构建的重要保障是高素质的服务馆员和经过培训的读者用户,其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用户进一步需求的虚拟空间和智能系统。

3.1 注重人性化空间设计,改善用户空间体验

数字化时代的变革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对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学习共享空间成为用户学习、交流的首选去处,首先要构建具有人性化的物理空间环境。应该营造出一种舒适、人性化的空间氛围,使图书馆的读者用户能够在其中自由地进行个人学习或与他人沟通交流。在单人研讨间应配备必备的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设备,在多人研讨间、交流区及休闲区应合理设置桌椅、沙发、茶几等设施的数量、摆放位置。在此基础上还应具有智能环境调节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学习共享空间内的温度、湿度、亮度等数据,并自动调整为符合人体舒适度的状态。此外,防火与安保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物理设施,当检测到烟雾或火苗的时候,防火系统应迅速作出反应,进行灭火和通知。以厦门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在馆内的信息与学习共享空间安装了座椅型移动设备充电装置,通过在座椅上安装移动充电装置为读者解决移动电子设备供电不足的问题,同时增加了馆内座位数量[11]。通过对硬件设施的改进,改善图书馆馆内陈旧的设施,满足读者从内容到技术上的设备需求,给予读者舒适、自由的空间体验。

3.2 整合馆内信息资源,共建高校联盟

将高校图书馆内的个体资源按照系统联系和结构功能进行分类、重组,进而方便用户使用就是信息资源的重组。为了弥补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不足,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迎合不同读者的信息需求,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对学习共享空间的资源整合首先要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整理,由于学习共享空间是随着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逐渐产生的新的空间类型,对于数字资源的分类整理显得尤为重要,对纸质资源的数字化以及大力引入数字资源对于学习共享空间来说十分有利,有利于读者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快速访问,也有利于文献资源的长期保存。其次,可以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访问较频繁、使用率较高的文献资源进行重点整理[12],并对分类好的文献资源进行导航,方便用户访问。

高校图书馆联盟组织建立的目的是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利益互惠,是遵守公认的协议和法规的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在整合本馆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加入高校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互通、服务共享,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设备,打破地域局限,为读者构造一个一体化、一站式的资源检索和服务平台。例如江西高校图书馆联盟,它包括南昌大学图书馆、江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等15所高校图书馆,是一种网络化、数字化的图书馆联盟,它将江西省各高校图书馆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为省内高校读者文献资源的获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3],方便读者统一调度使用文献信息资源、传递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原文以及进行文献馆际互借。高校图书馆加入图书馆联盟对于学习共享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将更加丰富的资源服务提供给读者,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文献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实现学习共享空间的教育辅助功能。

3.3 提升馆员素质,加强用户培训

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是高校图书馆馆员必备的完成图书馆工作的素质和技能,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必要的外语能力。目前高校图书馆馆员老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不仅包括馆员年龄老化,也包括馆员专业知识的老化。面对新兴的学习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同时具备传统服务技能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新兴馆员,在这之中更为重要的是馆员要能够胜任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要通过开展馆员培训提升馆员的素质,在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的基础上,切实加强馆员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教育,高校图书馆员要具备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的使用技能,掌握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数据库等的使用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馆员素质,需要对馆员进行技术培训,安排其进行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除了对图书馆员进行培训,还应进行用户培训。可以通过培训讲座向用户宣传学习共享空间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功能,使用户明确传统资源的使用方法和虚拟资源的访问方法,鼓励用户使用学习共享空间提供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此外,还可以引入奖励机制。对于图书馆员来说,对表现好的馆员进行绩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馆员进行惩罚,比如将图书馆员的绩效考核机制与学习共享空间的服务质量和工资发放关联到一起,就可以对馆员产生激励作用,更好地服务用户。对于用户来说,为了使用户认识到学习共享空间的重要性,可以对用户进行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奖励。例如,对在个人研讨间或小组研讨间的个人或小组的成果产出进行奖励,对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提出有用性建议的用户进行奖励,以此来提高高校师生对学习共享空间的利用率,促进知识共享、合作交流。

3.4 建立智能系统,搭建虚拟空间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来模拟、延伸和扩展用户的智能,对学习共享空间进行智慧化建设。首先,在原有的座位或研讨室预约系统基础上,通过座位重量传感器的置入将该座位是否有人传递给智慧座位预约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预约平台看到哪些座位是可以预约的,也可以用来监督那些预约了座位却不实际使用的现象[14];其次,人脸识别技术在如今的高校图书馆中被普遍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是指在入口安装摄像头,对经过的人进行人脸图像采集进而进行身份确认,是一种利用分析比较的计算机技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较为精确地确认进馆人的身份,已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的门禁系统;最后是机器人馆员的引入,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利用人工智能理论引入机器人馆员以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学习共享空间的机器人馆员通常需要融合具备人工智能、移动机器人、大数据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项技术,实现图书智能搬运和智能参考咨询服务。例如同济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引入的智能图书盘点机器人——图客机器人,利用定位系统和先进的地图构建方法,可以迅速适应空间的地图构造,精准地扫描、盘点图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了RFID自助借还系统,结合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图书自动盘点和精准定位,实现读者“一站式无卡自助借还”。

此外,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学习共享空间中应用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图形处理技术等的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通过VR技术中的图形处理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的空间平台,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了解自己当前的位置以及学习共享空间的空间布局、设备资源,用户通过佩戴相应设备可以将所查询的信息或休闲交流时观看的电影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同时,VR技术也为读者提供了强大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用户可以与图书馆员或专业领域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摆脱了地域的限制。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综合文献信息资源,融合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的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新型空间服务模式,对高校师生的学习、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共享空间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便捷、更具人性化的平台,帮助师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有助于合作探讨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学术成果。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学习共享空间的投入,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