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角推动共同富裕研究*

2022-08-24方世南

观察与思考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生生产力共同富裕

方世南

提 要:共同富裕是全体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迫切期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特征,是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共同富裕究其实质就是聚焦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中国社会整体性文明进步,通过全面提升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而使全体人民过上普惠式幸福美好的物质生活、幸福美好的政治生活、幸福美好的文化生活、幸福美好的社会生活和幸福美好的生态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在多样性关系协调优化中不断推进的宏大系统工程。共同富裕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追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精神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在有机统一中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要以绿色生产力发展、绿色财富增长、绿色慈善事业发展的新理念引领推动生态民生改善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迈向共同富裕的宽广大道。

从古至今,共同富裕都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新时代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特征,也是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共同富裕究其实质,就是聚焦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中国社会整体性文明进步,通过全面提升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而使全体中国人民过上普惠式幸福美好的物质生活、安定有序的政治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和和谐共处的生态生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关于共同富裕以及实现路径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将其作为经济学概念予以解读,更多是从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勤劳创新创业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优化分配制度和政策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等予以阐述,这些论述都是正确的,但是,将共同富裕和实现路径仅仅归结为这些方面,是不够的。共同富裕不仅指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指向人与自然关系。共同富裕涉及四大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追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精神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在有机统一中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要以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技发展、绿色财富增长、绿色慈善事业发展的新理念引领共同富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迈向共同富裕的宽广大道。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目前关于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和实务中,许多人将共同富裕只是归结为经济学领域的概念,认为,共同富裕只能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去定义。于是,有些人将“富”这个词界定为表示占有财产多,将“富裕”这个概念用来表示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的数量多。而将与富裕相对应的“贫困”界定为表示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的数量少。同时,也有一些人将“共同”这个概念解读为反映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认为,共同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只是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两方面的特质,富裕反映的是以财富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而共同反映的则是生产关系,共同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本质规定性和必须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笔者认为,这种只是从经济学视角和从人与社会关系角度解读共同富裕的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是很不全面的。将共同富裕必须指向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遮蔽掉和边缘化,在理论上是失之偏颇的,在实践中也是不利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

如果只是从字面上和从表象上看,共同富裕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财富关系、经济关系,主要归结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但是,从本质上看,共同富裕的主体是人,共同富裕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必然会出现的社会整体性文明进步。无论是“共同”还是“富裕”,都是以人为中心和以人为价值目标的,都是指向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共同富裕都是在协调好、发展好这些关系中实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身心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两大关系。他们认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发展和社会整体性文明进步,就是要达到人的两大提升和人类的两大和解。所谓人的两大提升,就是“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所谓人类的两大和解,“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所面对的两大关系是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同时产生的,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人与社会关系又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关系。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不可能形成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而没有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也不可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变量的生态环境,既是关系到政治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文化发展的重大文化问题,还是关系到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重大民生问题。总之,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一个直接影响共同富裕实现与否、实现程度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影响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失其中任何一种关系的关系系统。因此,共同富裕实际上是一个涉及诸多学科的复合性、整体性概念。简而言之,共同富裕既是经济学的概念,又是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等学科的概念。共同富裕是在不断地协调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人自身身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中实现的。

从“富裕”所包括的内容看,传统的富裕观念直接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充裕、物质生活的富足紧密关联。而现代的富裕观念则是在传统富裕观基础上的返本开新,是适应形势要求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别是与人的美好生活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的整体性文明进步紧密关联的。影响人的美好生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性文明进步的各种关系构成一种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主要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又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紧密联系之中。现代的富裕概念,包括生产力水平和物质财富,但是,又不仅仅地局限于此,更不能简单地与生产力水平和物质财富直接画等号。虽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所创造、拥有的物质财富是标志着富裕水平的硬实力,不能空谈精神文化的富有,但是,光有物质财富的富有并不能用来衡量社会的整体性文明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程度,也不代表着美好生活。如果人们的物质财富很富裕,而精神文化生活枯燥无味,精神心理世界空虚,人们只知道享受富足的物质财富,而缺少理想信念和进取精神,这种单向度的生产力发展和物质富裕并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不会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不会促进社会达到整体性文明进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性文明进步是体现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根据,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客观尺度,“社会和谐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结果,社会整体文明的程度直接决定社会和谐的程度。”总之,共同富裕不可能建立在单一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和金钱财富增长上。共同富裕需要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步富裕。由于人都是社会化了的人,并不是单向度的经济人,人们除了需要基于财富之上的殷实宽裕的物质生活以外,还需要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完善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民主法治的政治生活。除此以外,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都要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人们还需要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上的良好生态生活。要将建立在生态环境这个最为普惠的民生福祉基础上的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与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考量。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把良好生态环境看作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生态环境当作重大民生,坚持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现代富裕观和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事实上,在直接构成美好生活的衣食住行等要素中,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是否形成和谐共生关系的考量越来越注重。

从“共同”这个概念看,包括的是众多个体的集合,一方面是反映人群共同体的概念,既指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体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同时,共同这个概念又指向基于个体之上的人群共同体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等方面的利益共识和价值共有,明显具有超出社会成员对于财富的占有方式以外的其他多样性的内容。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上,“共同”是反映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的概念。追求共同富裕的实现,就是要将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作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促进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精神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耦合和协调共进。因此,只有将共同这个概念作为是一个涵盖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才能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自觉地协调好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中实现高质量的共同富裕。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共同富裕具有耦合共进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共同富裕绝不是毫不相关的,而有着内在紧密联系,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为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所印证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客观规律,也印证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能走向繁荣富裕、文明兴盛,人与自然矛盾对立则必然走向贫困潦倒、文明衰落。就一个区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来说,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就全球而言,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全球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和文明发展水平,事关人类的命运前途。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文明与人的发展是紧密关联的。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文明的繁荣兴盛。而生态环境的发展、文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发展共同体。在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只有始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联系起来考察,才能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耦合共进关系中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发展。

所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共进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共同富裕在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中相互协调共进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共同富裕提供条件和创造条件,只有风调雨顺,才能呈现出国泰民安的和顺稳定的局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共同富裕奠定深厚基础,强有力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又反作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共同富裕基础上,促进人自觉地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从中不断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进一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这种耦合共进关系,是由两者客观存在着的共性问题所决定的。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共进关系是由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主体所决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体和共同富裕的主体都是客观现实的人,而不是非主体的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共生,关键在人,而不在自然。如同生态文明并不是“生态”有什么文明,而在于人的文明素质和文明实践给生态以文明。生态文明根本上在于人的文明。是人对于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动,决定着是生态文明还是生态野蛮。共同富裕的“共同”和“富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在人,而不是虚假的共同体和富裕所代表的金钱和财富。真实的共同体和富裕程度都由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人对自然认识形成的理念、人在实践中对自然采取的态度、人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状况,对实现共同富裕以重大影响。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从事政治活动以及精神文化生产,都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而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都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人类如果能够遵循客观规律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量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及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合理开发利用好自然资源,就能既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人类如果无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已有的文明也会走向衰落,在这种状况下,共同富裕只能化为泡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楼兰古国、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国在历史上由于早期能够注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都曾经是繁荣富庶之地,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后来,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而导致土地荒芜、气候异常、生产力萎缩,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无法生存和发展而导致文明消失。我国古代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在历史上都曾经是水丰草茂、人丁兴旺的地方,由于后来人们只知道向自然界索取,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和文明毁坏。我国唐代中叶以来,经济中心逐步向东、向南转移,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迁有关。历史上的这些教训是发人深省的,充分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实质上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用来形象地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况的绿水青山不仅能够创造出丰硕的物质财富这种金山银山,与此同时,绿水青山也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陶冶人们的性情,启迪人们的智慧,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操,形成高尚的人格,推动文明发展。鉴古知今,今天推动共同富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对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优化、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重大影响,“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共进关系是由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所决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和共同富裕都反映出一种深刻的价值关系,都是追求价值、协调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现共同富裕,都要注重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都要人的价值和自然价值之间达到互馈互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助于人的价值和自然价值的双向实现。在人与自然所构成的生命共同体中,不仅是人有价值的,而且自然也是有价值的。人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层面和个体层面,还在于精神文化层面和生态层面,不仅在于个体价值还在于群体价值。人的价值还是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人类社会领域内一切价值的产生之源。推动共同富裕就是创造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统一、代内价值和代际价值统一、民族价值和全球价值统一的过程。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创造力都是大自然赐予的。人类的价值与大自然的价值是紧密相连的。人类如果只是顾及自身的价值而忽视大自然的价值,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在价值链条上就会失去一种动态平衡。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呵护自然,与自然结成和谐共生的亲密伙伴关系,而人类在实践中尊重自然、呵护自然,为自然界提供价值和创造价值,实质上也就是尊重和呵护人自身,为人类创造出自身的价值。不能只是让人类只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只顾及自身的价值,更不能通过任意征服和破坏自然去获得人类自身的价值。人类必须充分尊重自然价值,维护好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多样性和延续性,在人和自然双向价值保全和发展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价值目标。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能极大地提升人的精神文化素质,促使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发展,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社会,实现更高水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共生。

三、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助推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不仅突出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而且还突出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价值,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优美生态环境都作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也使我们领悟到,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推共同富裕,就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发展导向,在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文化、大力发展绿色慈善事业中推动共同富裕。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助推共同富裕,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技,增加绿色财富而造福于民。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技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传统科技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将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和科技中考量的新型生产力、新型科技理论。所谓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技,就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始终注重生态环境的影响,始终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始终注重生产力和科技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影响,始终注重当代人的发展和后代人的发展的衔接关系,促进生产力和科技在不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达到生产发展、生态优化和生活富裕的目的。在共同富裕中注重绿色财富,就是以生态优化的方式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生态产品这个财富的重大价值。传统意义上的财富和财富观,都以一种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或者实物、货币等形态来衡量财富,而对产生财富并且本身就是财富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置于财富之外。由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类的财富更易于吸引人们的眼球,激发人们去获取的积极性,人们就无视或者漠视那些看似无价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甚至会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所谓的可感可触的财富。虽然土地、树木、空气、水、植被等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因为缺乏直观的价值评价标准和方法,其实际蕴含的价值量(财富量)难以得到科学的评估,人们往往不将其作为财富的重要内容,在生产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因小失大、为了小钱而牺牲生态环境,出现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注重有形财富而忽视生态环境这个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如何在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将其蕴藏的价值量转化为绿色生产力,必须促使全社会牢固地确立绿色财富意识,而绿色财富意识是在人们能够获得绿色收益的基础上形成和强化的,因此,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技来保障人民群众获得相对稳定的绿色收益。为此,要以科学利用集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就是绿色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是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导。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助推共同富裕,必须高度注重绿色生态文化对于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作用,大力培育人们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调动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动性,在构建美丽家园中丰富人们的绿色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提升绿色文化软实力而造福于民。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建设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制度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灵魂,是可以称为制度体制之母的根本性的东西,绿色生态文化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大指引作用。生态问题并不是生态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根本上是人的问题,是人的文化价值观出了问题。解决人们的文化价值观问题,是最为根本的事情。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途径,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实施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社会。为此,既要在发展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不断实现共同富裕,又要在子孙后代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中实现共同富裕做出长远考虑。传统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快速集聚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破坏,出现森林减少、土地沙化、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极端自然天气等严重问题,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对立,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威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语重心长指出:“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无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绕不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和切实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通过生态省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通过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让大自然休养生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否则终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我们说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只有在全社会大兴绿色生态文化之风,不断超越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世纪难题,找到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共同富裕的平衡点,才能使共同富裕行稳致远。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助推共同富裕,还必须高度注重发挥绿色慈善对于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作用,以绿色慈善的慈善新方式构建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和新型的人与社会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充分肯定了慈善事业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属于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范畴,更多地被解读为一种协调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的方式。而绿色慈善事业是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要求下,将慈善事业从人际关系协调拓宽到人对自然的呵护的一种新方式。内含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可循环的绿色发展、公平发展、永续发展之义,从社会伦理和生态环境伦理相结合、经济公平与生态公平的有机统一的高度,为促进人与社会关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共同富裕增添了十分鲜明的绿色色彩。这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新时代慈善事业创新性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关爱自然、关怀社会并充分彰显环境伦理责任的绿色慈善应运而生,是慈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联姻的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慈善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以生态公平所体现的共同富裕使人们拥有共同享有美好生态环境的权利。绿色慈善事业就其基本内涵而言,意指个人及非政府组织或公益组织通过倡导和培育绿色健康、节约集约、低碳环保、可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自愿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追求不断迈向美丽中国和建设地球美好家园的价值目标以及为社会上饱受生态环境问题困扰的生态弱势群体在财物、劳务、精神文化等方面提供无偿帮扶的慈善活动。绿色慈善事业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必将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积极参与,从而会强有力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猜你喜欢

共生生产力共同富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