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沂州卫设置沿革及历史意义

2022-08-24于展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3期
关键词:洪武山东

于展

(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目前学术界对于山东沿海卫所研究成果颇多,沿海各卫所建置研究与海防体系研究是目前研究中的热点话题。相较于沿海卫所,山东地区内地卫所研究偏少。本文拟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山东内地沂州卫建置沿革进行分析研究,探究此卫对当地区域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1 沂州卫的设置过程

沂州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乾隆《沂州府志》曾写道:“沂郡左控青齐右连兖鲁,背负泰岱之险,面俯淮余之卫。元以来屡被兵革而日照濒海,明时防倭甚严。”沂州地区处在山东与南直隶交界地带,元末明初颇受朱元璋重视。《读史方舆纪要》载:“明太祖平山东,亦命徐达先下沂州,遂长驱而北,诚齐、鲁之噤喉矣。”朱元璋命徐达将沂州作为攻入山东的突破口,在占领沂州后,徐达北伐军长驱直入,不久便攻下山东全境。因沂州地理位置显著,设置卫所驻兵把守有助于明廷控扼好鲁南地区,进而保护由南京向北进军的通道。海防亦为沂州卫军事功能之一,在洪武时期,它在海防上的具体措施是分出一个百户所驻守日照,以防备倭寇自日照海滩登陆侵袭山东地区。

沂州卫作为山东境内设置最早的卫所,具体设置时间目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元年五月庚午朔,置沂州卫,以徐崇礼、张云翰为指挥佥事。”“洪武五年六月,置沂州卫指挥使司。”嘉靖《山东通志》载:“沂州卫在州治东南,直隶南京中军都督府。洪武四年建守御千户所,五年改为卫。其设官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以迁叙至者无定额云。”通过三则史料可以发现,洪武五年(1372)沂州卫已变成卫级建制且设卫指挥使司。成书于天顺年间的《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三中载:“直隶沂州卫在沂州城内东南,初为守御千户所,洪武四年建,五年升为卫。”更加佐证了洪武五年设置沂州卫的说法。通过《明太祖实录》中曾明确提到洪武元年(1368)置沂州卫并设指挥佥事,可以断定沂州卫最早应设置在洪武元年五月。翻看《明太祖实录》可发现,洪武元年置卫却不设卫指挥使司并非个例,“洪武元年三月,置泉州卫,以李山为指挥同知,徐玉、周渊为指挥佥事”“庚寅,置汝宁卫,以刘成、杨威为指挥佥事”“洪武元年四月,置汀州卫,以王珪为指挥同知,秦友谅为指挥佥事”。此三卫成立初均未设卫指挥使司,其中缘由本文在此不予分析讨论。

洪武元年五月,初设沂州卫,从明太祖设指挥佥事并没有设置都指挥使可推测此时的沂州卫规模较小,因洪武元年明王朝尚未实现统一,大部分士兵仍处于作战状态,截止到洪武元年五月,东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尚未收复,大部分士兵仍处于作战状态,明王朝已收复地区无充足兵员守御各卫所,故洪武元年沂州卫初设时军户人数有可能尚未过千。

考虑到洪武初山东沿海倭患问题,以及沂州地区位于山东与南直隶交界处,战略地位显著,洪武四年(1371)先将最初的沂州卫改编为守御千户所,洪武五年又将守御千户所升为沂州卫并置沂州卫指挥使司。“以战袄绵袴各五千给沂州卫士卒”可证明彼时沂州卫军士已有五千余人,已满足“覆其所部兵五千人为指挥”的条件,因此可以证明沂州卫指挥使司于洪武五年设置。

对于上文笔者所说洪武初山东沿海倭患之事并非空穴来风,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年(1369)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洪武二年二月朱元璋派遣行人杨载、吴文华等七人出使日本,在给日本国的诏书中曾特别提到倭寇侵犯山东地区情况尤为猖獗,“自去岁以来,殄绝北夷,以主中国。惟四夷未报间者,山东来奏,倭兵数寇海边,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故修书特报正统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朱元璋已明确要求日本国禁倭,但此时正值日本国内怀良亲王势力兴盛。怀良并没有臣服于明朝,反而拘禁使臣杨载、吴文华,其余五人皆被斩,明朝颜面扫地,要求日本禁倭一事也搁浅。

沂州卫虽距海较远,但洪武初山东日照地区并没有卫所建置,而倭寇侵略山东沿海地区非常频繁,故明初沂州卫常派兵驻守日照地区,承担海防任务。《明英宗实录》载:“宣德十年六月辛丑朔,罢守莒州日照县官军。初,洪武中,以是县边海,分沂州卫官军百人于此守备。”洪武中期,朱元璋发现日照沿海地区缺乏军事力量,从沂州卫分出官军守备日照海防。宣德十年(1435),明廷才撤防长期驻守在日照县的莒州千户所百户。

在安东卫成立之前,沂州卫是距离南直隶最近的卫所,沂州地处江苏与山东分界位置。是由南直隶入鲁陆上通道必经之地,沂州虽不靠海,但与南直隶赣榆、海州相邻。在两省交界处设置跨省的卫所是明朝政府实现“犬牙相制”、地区制衡的一个重要举措。沂州作为齐鲁大地的“咽喉”,战略位置尤其重要,任意一方势力占领此地对于南下和北上皆占主动。所以洪武元年朱元璋便设沂州卫并派兵驻扎的情况是倾向于真实的,此后因种种原因,沂州卫先改为守御千户所,后于洪武五年重新升为沂州卫并置沂州卫指挥使司。

2 沂州卫的建置沿革

洪武初,沂州卫经历了自“卫—守御千户所—卫”的建置变革过程,自沂州卫指挥使司设立后趋于稳定。“洪武十三年春,罢中书省,升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同属在京神策……沂州……徐州十七卫。”自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之后,沂州卫隶属于中军都督府在外十七卫之一,在军事上归于南京中军都督府直接管辖。如沂州卫这种“卫所遥辖”的情况在明朝并非罕见,参阅《枣林杂俎》可发现,如“镇远卫、清浪卫、偏桥卫、五开卫、铜鼓卫、瞿塘卫,俱在贵州境,以湖广都司遥领之”。明廷为了更好地钳制地方,遂采取“卫所遥辖”的方式,远程遥控卫所,这种安排既是加强地方控制的特别设计,也是朱元璋为维护明廷统治的杰作。

沂州卫虽在山东境内,军事指挥权却直属南京中军都督府,不须经由山东都司干预,沂州地区形成了军事与行政相分离的局面。笔者分析这与洪武年间定都应天有很大原因,中军都督府为确保应天安全,将沂州与南直隶边界地区军事管理权直接归中央指挥,如遇战事爆发,沂州卫的军队便可随时奉命调遣,护卫京师。同时沂州卫军户较其他都司卫所军户更具自主管理权,不受层级限制,卫所事务可直接禀报中央,便于沂州卫发挥更多职能。自洪武十三年分置五军都督府后,如沂州卫此类情况在山东、河南地区较常见。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归德卫,属河南都司,后直属南京中军都督府;洪武元年置汝宁卫,属河南都司,永乐七年(1409)降为汝宁守御千户所,改属南京中军都督府;洪武九年(1376)置德州卫,属山东都司,永乐七年由隶山东都司改隶直隶都司,直属后军都督府。此三卫的改置皆有拱卫中央之意。总体观之,沂州卫对于保障应天府安全意义甚大,但随着永乐迁都北京后,其军事作用便日渐衰落。

沂州卫这种“卫所遥辖”的管理方式长此以往也埋下了弊端:自永乐迁都后,卫所军事行动减少,中央对于沂州卫管制宽松,卫所军官嚣张跋扈,目无王法,而山东都司无法掣肘参与沂州卫事务管理。成化十年(1474),“直隶沂州卫指挥陈镐非法害人,千户刘通摭其违法事将赴京奏之,镐遣人缚诸途,矐其两目。通弟欲讼于官,复诬以罪杀之并杀其同事者五人。山东按察使王琳廉得其事以闻,下巡按御史鞫治,镐遂讦琳受赂并残疾等事。命刑部郎中袁玘同锦衣卫官,往会巡按御史通鞫之镐罪皆实,及其党三人俱以谋杀人罪死,琳亦以奏事不实坐杖当赎。”陈镐非法害人后又通过不法手段杀死准备报官的刘通兄弟等人,并要挟山东按察使王琳以求事息,陈镐如此不法行径的根本,究其原因与沂州卫官兵得不到直接监督管理不无关系,此案也被认为是沂州卫军官风纪涣散的缩影。

明中期以后,为整饬督理各卫所军务及地方民壮兵备,山东地区开始设置大量兵备道,正德元年(1506)五月始设沂州兵备道,归德州兵备道指挥。正德五年(1510)十月复设沂州兵备道,此时沂州卫职能偏于复合型,兵备道的出现分担了卫所很大一部分军事管理和指挥体制的权力,而沂州卫逐渐成为向兵备道提供部分的将源、兵员以及粮饷、武器的后勤保障机构,与明初作用已大不相同。随着明王朝军事力量衰落,卫所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沂州卫在明后期逐渐不受重视,至雍正年间被裁撤。

3 设置沂州卫的历史意义

沂州卫是明王朝在山东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卫,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卫所进行军事防御,辖制南直隶附近地区,是洪武年间拱卫京师的重要举措。设置卫所,是朱元璋军事战略中的核心步骤,沂州卫构成明朝经营山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沂州地区联系密切,对鲁南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3.1 保卫京师,奉调作战

朱元璋设置沂州卫的初衷是保卫南京,因此沂州卫直属南京中军都督府。但明初少有能触及京师的战争,所以沂州卫兵士在本地参与战事机会不多,通常是征调到别处镇守或参战,这是明代卫所比较常见的现象。在其他地方兵将不足时,遇有战事,沂州卫负责调集本卫军户填补。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张铨往山东都司调沂州卫将士以充齐府护卫”。时年正逢齐王朱榑北征归来,齐府护卫兵力受损,朱元璋命张铨征调沂州卫将士补充齐王护卫。

朱棣定都北京后,沂州卫官兵承担北上护卫的职责,“敕陕西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隶徐、扬、邳、宿、沂、淮安、武平、归德、睢阳九卫,西安三护卫,通选步骑一万四千三百,都司各委能干指挥,各卫委能干指挥率领,以明年春,至北京”。

沂州卫军官奉调镇守外地卫所,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命沂州卫指挥佥事虞锦守备湖广荆瞿地方,以都指挥体统行事”。同时沂州卫军士也奉调平息本地匪患和倭患。“沂州卫官军擒获土贼七十余人,械至京,命戮其首恶,余皆谪戍金齿。”这些来自沂州卫的兵将随明廷需求随时调防驻地。

3.2 发展屯田,自给自足

朱元璋在明朝尚未建立时便“令尔将士屯田且耕且战”,力主军队发展屯田,实现自给自足。洪武四年,中书省奏:“河南、山东、北平、陕西、山西及直隶、淮安等府屯田。”此时山东开始发展军屯,沂州也不例外。随着洪武五年沂州卫置卫指挥使司,军户自全国各地陆续迁来。万历二十六年(1598),沈一贯上《垦田东省疏》中建议山东“将该省荒芜地土逐一查覆顷亩的数,多方招致能耕之民”,沂州地区掀起了新一轮垦荒高潮。沂州卫掌印指挥王应爵“因年歉军贫,申准动支军屯银一百五十两,买官牛一百只,并籽种给各散屯”。鉴于屯种者无力购买耕牛的情况,王应爵采取积极扶持的措施,保障军屯垦荒顺利进行。由户部尚书张学颜编纂的《万历会计录》载“山东都司现额屯田一万八千四百八十七顷四十九亩二分二厘零”,而“沂州卫屯田一千八百三十五顷三十一亩八分”之多,沂州卫屯田数量占比已接近整个山东都司的十分之一,沂州卫屯田量也是山东地区所有卫所里最多的,足可见沂州卫屯田发展之效用。

直至雍正年间沂州卫裁并时,仍“屯地一千九百八十二顷七十三亩二分四厘”。这些军籍在沂州卫的军士,遇有战事便征调,无事则屯田。又因沂州地处平原地带,沂沭河水源充足,自古便是我国原始农业发源地之一,沂州卫屯田效果如此显著与雄厚的农业基础密不可分。

3.3 兼理民政,参与吏治

沂州卫军户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军户、官府、平民通力合作,打破了卫所—府州县的界限。卫所军户设身处地为农民生计考虑,正统年间,“山东沂州奏:去年春旱,田地荒芜,即今人民艰食,其负欠粮草,乞折收布钞以备。沂州卫官军折俸支用,事下户部”。军户通过调整俸禄支用,与百姓同度灾荒之年。

沂州卫自设置伊始,因其是军事建制,使得它以军事手段协助官府稳定地方秩序。“直隶沂州卫奏:莒州贼董彦皋等聚众二千余人,以红白旗为号,纵火行劫莒州,千户孙恭等往招抚不服,杀其从者,势颇其猖獗。已分官军助守莒州,上敕安远侯柳升分兵剿之。”此事发生于永乐年间,沂州卫军士同安定侯柳升一道平定了董彦皋民变。

4 结语

沂州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为明廷所重视,在徐达北伐之际,将其视为战略要地。此地位置便利,地势平坦,为控扼鲁南地区之要道。洪武元年即建卫所派兵将驻守,并隶于南京中军都督府管辖。较为少见的直属中央的管理模式使得沂州卫在明前期备受明廷重视,同时沂州卫军户发展屯田,使战争中被破坏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维护沂州地区治安;服从中央征调作战、守土有责。但沂州卫管理机制尚不成熟,明中后期卫所内部组织愈加混乱,其军事作用逐渐消逝。

①有关山东沿海卫所研究可参见张金奎.洪武时期山东沿海卫所建置述论[J].明史研究,2013(00):130-173;李新峰.论明代沿海卫所的行政区划[J].中国史研究,2016(2):145-162;马光.明初山东倭寇与沿海卫所建置时间考——以乐安、雄崖、灵山、鳌山诸卫所为例[J].学术研究,2018(4):124-132,178.

②有关山东内地卫所研究可参见王晓慧.山东运河沿岸卫所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8;张琳.明代德州正左二卫初探[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8.

③乾隆.沂州府志:卷21[M].刻本.1760(乾隆二十五年).

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3[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太祖实录:卷32:洪武元年五月庚午[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⑥明太祖实录:卷74:洪武五年六月癸巳.

⑦嘉靖.山东通志:卷11[M].刻本.明嘉靖.

⑧李贤.大明一统志:卷23[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⑨明太祖实录:卷31:洪武元年三月壬午.

⑩明太祖实录:卷31:洪武元年三月庚寅.

⑪明太祖实录:卷31:洪武元年四月辛丑朔.

⑫明太祖实录:卷92:洪武七年八月戊午.

⑬张廷玉.明史:卷90[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⑭安东卫的设置时间《明太祖实录》记载设置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

⑮明太祖实录:卷37:洪武二年正月乙丑.

⑯明太祖实录:卷39:洪武二年二月辛未.

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英宗实录:卷6:宣德十年六月辛丑[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⑱明太祖实录:卷129:洪武十三年正月癸卯.

⑲谈迁.枣林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2006.

⑳吴春宏.五开卫建制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4(3):107-113.

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宪宗实录:卷136:成化十年十二月甲午[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㉒明太祖实录:卷224: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己巳.

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太宗实录:卷240:永乐十九年八月丁巳[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武宗实录:卷187:正德十五年六月丁丑[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㉕明太祖实录:卷182:洪武二十年六月己卯.

㉖明太祖实录:卷12:癸卯岁二月壬申.

㉗明太祖实录:卷69:洪武四年十一月壬申.

㉘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435[M].北京:中华书局,1962.

㉙万历.沂州志:卷2[M].刻本.明万历.

㉚张学颜.万历会计录:卷38[M].影印.1582(万历十年刻本).

㉛乾隆.沂州府志:卷6[M].刻本.1760(乾隆二十五年).

㉜明英宗实录:卷166:正统十三年五月己酉.

㉝明太宗实录:卷223:永乐十八年三月乙亥.

猜你喜欢

洪武山东
开放的山东,乘风前行
书法
书法作品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冬奥会背后的“山东力量”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