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博物馆发展与青少年教育的关系

2022-11-01昌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3期
关键词:讲解员博物馆活动

昌馨

(宿州市博物馆,安徽 宿州 234000)

1 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

有学者认为,最早的博物馆是创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博物馆。与现今博物馆性质不同的是,亚历山大博物馆本质上属于一种“胜利炫耀的展示”,是缪斯的神庙。它的存在对现今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广泛使用的博物馆——“Museum”一词,源于古希腊语中的缪斯神庙。

此外,亚历山大博物馆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给当时很多的亚历山大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场所去学习、研究,在此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些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应该源于一名叫汉斯·斯隆的医生的私藏。汉斯·斯隆先生生前希望将毕生收藏的7.1万余件藏品以2万英镑出让给英国国会,英国国会答应并为此建立了博物馆来存放这些藏品。正是由于他的捐赠,1753年大英博物馆成立,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后,所有好学求知的人都可以免费进入。

美国的国家历史不足250年,华盛顿的历史则更短,但它却是世界上博物馆数量与展品最多的城市之一,有近200家坐落于街头巷尾的博物馆。有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9月美国境内博物馆的数量已经有35000多座。而史密森尼博物馆则是美国甚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体系,100多年来一直秉持着“增长知识,传播知识”的理念为公众服务。

从1905年“状元实业家”张謇创立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至今,110年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中国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博物馆热”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博物馆+”跨界融合创新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博物馆正逐渐成为陪伴公众成长与人民生活最不可或缺的角色。

博物馆一般意义上被认为有三大职能:收藏、教育、研究,这三大职能在历史上的倚重有所不同,但三者并没有主次之分,收藏是为了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留下的财产,为研究做好基础,收藏和研究最终都应广泛用于教育。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新修改了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首次将教育提到第一位,说明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大众所重视,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途径

自1880年美国鲁金斯首次提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以来,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发挥职能的重要部分。就中国的教育现状而言,以学生接受教育的手段和地方分类,主要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先接受的教育。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始于家庭,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接受,生活目标的确立,生活方式的形成,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笔者认为,家庭教育自出生便贯穿青少年成长始终,是人生整个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影响其最初的价值观的形成,但受家庭成员的水平与认知影响较大,需要学校教育作为引导与补充。学校教育自幼小开始,一直到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受教育现状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模式更多服务于应对求学所需要的一切,主要以课本为载体灌输知识,具有极强的应试性与偏向性,间接导致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随着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综合素质教育已经逐步在学校内展开。社会教育同家庭教育一样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1835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狄斯特威格在《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教育”一词,西方教育学者开始广泛关注社会教育,并将之发展成为一门教育科学。社会教育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更具复杂性,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教育的场所有很多且不固定,不论是各类培训机构还是兴趣类辅导班都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教育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手段的进步,更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意识到,在无法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统一的情况下,要想做到利用固定的场所和不同的文化类型发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就应将目光投掷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上。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复杂性,对于青少年而言是“实践教育”的补充,学生可以通过“博物馆+学校”的学习模式系统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博物馆里的藏品、展览以及讲解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因此,想要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就应该利用好其天然优势。

2.1 博物馆的藏品

藏品数量作为博物馆考评定级的重要标准,一直是博物馆硬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藏品,向人们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通过研究藏品,了解某一阶段的历史、科学、艺术等社会发展情况。作为博物馆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品所拥有的社会教育优势是其他手段的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如通过某一阶段的出土文物,可以探究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又可以推断构成这一时期生活方式的气候、温度、社会因素。因其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馆藏可以算作垄断资源。博物馆因藏品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天然的课堂展开教育。

2.2 博物馆的展览

博物馆其中一项重要的使命便是与群众结合,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展览就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举措。尽管人们对展览的好坏评判标准不尽相同,但展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复杂工程,应该兼具传播展示与教育功能。作为传播媒介,展览可以向人们提供单纯的知识呈现和现象展示,传导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博物馆的展览作为博物馆与观众直接对话的载体,从最初的立意、设计等方面就是对政治、历史、社会环境的综合考量。甚至由于自身特色,所办的展览也可以称为独家经营,这些都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取代的优势。

2.3 博物馆的讲解

讲解是博物馆必不可少的传播手段,直接决定着博物馆是否能真正走近大众并与之产生共鸣。博物馆的讲解是帮助博物馆加强与公众联系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不同于课堂上固定的单向传输,博物馆讲解要求讲解员要能做到通过观察游客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解方向,使单向输出式讲解变成双向的互动交流。通过讲解对博物馆不论是藏品还是展览加以延伸,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博物馆想要向大众传递的精神内涵,通过实物,使抽象的概念知识尽可能准确地变现,是博物馆讲解与学校教育单方面传输的区别。

2.4 博物馆的社教活动

教育作为博物馆重要的社会职能,是博物馆作为永久性的非营利机构实现社会价值的最直接途径。且博物馆教育是面向公众的,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大跨度的存在。利用博物馆自身资源进行活动策划,能让大众在参观博物馆进行走马观花式浏览的同时加深对博物馆的印象。博物馆社教活动对未成年人来说,比让他们单纯参观要更加符合他们的口味。如五一劳动节时,宿州市博物馆策划了未成年人社教活动“小小陶艺家”,利用馆藏陶器作为展示,由讲解员给大家讲述陶器制作方式、制作工艺的发展、器皿的作用以及陶器的出现代表的社会现象。我们发现当讲解员说到陶器的制作工艺时,小朋友们对什么是“泥条盘筑法”、什么是“快轮制陶”并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在此后的活动中当我们配合陶器的制作工艺视频,带着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制作陶器时再为大家阐释“泥条盘筑法”与“快轮制陶”,结合自己的手工制作,对于他们而言便更容易加深了解。

3 如何做好对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教育

前文我们说了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方式,接下来就是怎么做的问题了。以宿州市博物馆为例,宿州市博物馆馆内设有常设性展览、临时展览以及举办一些社教活动。受条件限制,馆内的常设性展览与临时展览所涉及的教育内容多是面向成年人以及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青年学生,而如果想要面向6~18岁的青少年,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必然要做好讲解工作,并且与有针对性的社教活动相配合,使社会实践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本文所涉及的如何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方式,受众均为此年龄段(6~18岁的青少年)。

3.1 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好的教育不是采用“包子馒头一锅蒸”的方式,而是要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知识的方式。在宿州市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中,会将不同的活动划分出年龄层段。同样是在先进行参观讲解后与手工制作结合类的社教活动中,简单动手类的,诸如“我是小小陶艺家”“色彩中国”等,一般年龄段会划分为6~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对于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却在注意力和专注度上有所不足,有集体认同感和较强的胜负欲。所以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参观展览时讲解员的讲解要做到通俗易懂,以趣味性联想为主,将提问穿插于整场参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又不让他觉得知识是枯燥乏味的。随后进行手工社教配合时再将参观时所获知识实践于实物中,加深其理解与印象。

而涉及复杂手工类的会划分为12~15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一般的新事物不再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猎奇,但是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身的选择,与集体荣誉相比更关注自身形象的展示。所以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参观讲解时以寻找“领头羊”式的讲解方式为主,对于参观团队中有强烈表现欲的学生加以引导,抓住其表现自我的特点,通过与其的互动带动团队参观的兴趣,在讲解中将文物或场景、历史与最新社会新闻加以结合,引起其关注,而后留下悬念引发思考,让他们觉得博物馆讲解员并非“老朽”“夫子”的聚集地,文物并非无趣的死物。再结合社教活动,将所留悬念进行揭示,改变此年龄段学生对博物馆的看法,加深其兴趣。

针对15~18岁的学生,要将其视为成熟的个体,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着鲜明的自我认知,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喜欢有内涵的文化,喜欢进行深度思考,不会轻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对于此年龄段的学生,在讲解时以引导性讲解为主,在具体讲述时用认真的态度去剖析文物的内涵,以情景代入的手段将文物所处时期与对应历史相结合,通过解析文物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背景,引导此阶段的参观群体去自主思考、分析文物出现的原因与后期发展的阶段始末,树立其对历史、对文物的尊重之情。

3.2 与学校保持良好合作

前文我们说过,博物馆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环境不同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其中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与能力的高低,因而博物馆的教育应与学校做好配合,实现“博物馆+学校”的教育模式。虽然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但与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还是学校跟老师,博物馆应该积极与学校共建,与老师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沟通,使学生在脱离博物馆以外的环境中仍然能够感受到博物馆对其生活与学习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宿州市博物馆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与宿州市中小学校建立合作,通过学校前期的推荐和选拔,由宿州市博物馆进行后期的培训与考核,筛选出一批优秀的中小学生志愿讲解员,在节假日期间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所筛选出的小讲解员们通过培训,从开始对文物的一无所知,到后来讲解时的落落大方,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展示,也是对知识储备、与人交流等能力的提升。对于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历练,也是很好地与人交流、合作的体验。成为“小小讲解员”的学生提升了身边玩伴对博物馆的向往程度,也加深自己对文物和历史的喜爱。

“小小讲解员”活动一经推出,受到参与该活动的学生家长与参观游客的一致好评,学生经过“小小讲解员”活动增强自信,家长们对学校的此种社会实践方式表示赞同。学校通过此种方式获得教学成果,游客通过小小讲解员获得更新鲜的参观体验,博物馆通用这种方式很好地展现出社会教育职能,使这种与学校合作的方式达到共赢的局面。

3.3 配备专门的社教场所和专业的社教教具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在研究物理环境对教学的作用时发现,如果教学目标和活动配以相应的学习情境,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

博物馆可以开辟专门的社教活动场所,帮助参与活动者更快地进入情境融入学习。笔者曾有幸赴西安半坡博物馆参观体验,了解也亲身参与到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作为一座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社教活动发挥了其地域优势,在馆区内开辟出一块史前工场青少年活动场地,利用其自身特色,开发出“穿越石器时代 玩转史前工场”的青少年社教活动,在配合完展厅的参观介绍后,进行“钻木取火”“植物锤染”“陶器钻孔”和“原始房屋搭建”几项活动,带大家置身于之前的参观情境中,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回到史前文明,去探索、观察、了解并亲身体验。这种类型的活动虽然划分的活动年龄段是5~15岁的青少年,但是对于成年人也是充满着吸引力的活动。

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给大家进行场景置换的信息表述,但是无论语言如何精准,也远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带来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大。所以专门的社教活动场地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史前工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南越王宫”,大同市博物馆的“我是小小考古学家”等,配备专门的桌椅、模拟现场和配套PPT放映设备等,帮助未成年人切身感受,拉近其与博物馆、文物之间的距离,走进博物馆的大门。

除开辟专门的社教场所外,社教道具的配合也必不可少。有些遗憾的是,很多博物馆社教人员对于社教活动的教具方面缺少仔细研磨的耐心,且受条件限制,很多博物馆并没有专门的社教活动研发团队,许多社教活动是由工作人员或者聘用人员来完成的,缺乏完善的团队配备,所以社教活动难出精品。此类情况并不是当下博物馆的全部现状,笔者在聆听内蒙古博物院社教部主任乌兰老师授课时,了解到内蒙古博物院的社教情况。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阿爸的马鞍”“蒙古勒勒车”系列社教活动,活动中社教老师结合计算机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优势,借助蒙古勒勒车、马鞍的实物,讲授其起源、类别、演化功能等知识,而后带领学生去亲身探索组装蒙古勒勒车以及马鞍等。这其中需要的社教道具均由内蒙古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研发、设计,经过上百次的模拟演练等,最终形成精美的配套材料包,并把这些材料包运用到社教活动甚至中小学的课堂,使青少年在参观展览、了解这类物件之余,直观感受它们的发展演变过程,感受民族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4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馈赠,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是灿烂文明的见证,文物沉默无语却洞悉一切。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参与者也是设计者,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使未成年人在博物馆内读懂历史,带着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走向更大更远的世界,是众多博物馆同仁们永远要探索的问题。

①[佚名].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竟然诞生在这里![EB/OL].(2019-05-18)[2022-03-06].https://www.sohu.com/a/314906226_796676.

②黄琛.中国博物馆教育十年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7:56.

③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9.

④黄琛.中国博物馆教育十年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7:58.

⑤李准章.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3.

⑥龚超,尚鹤睿.社会教育概念探微[J].浙江社会科学,2010(3):80-85,71,128.

猜你喜欢

讲解员博物馆活动
“六小”活动
博物馆当讲解员
“活动随手拍”
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讲解员培养模式探索(英文)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