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阈下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意蕴

2022-08-23李益模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种兼具观念形态和实践形态的“精神文化”,蕴含生成、构造、价值、现实四重逻辑,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其生成逻辑有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昭示了精神文化传播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演变。其构造逻辑从革命精神的整体看,伟大建党精神是“源精神”;从内涵结构的要素看,伟大建党精神是“综合体”;从政党功能的发挥看,伟大建党精神是“内驱力”。其价值逻辑体现在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负人民为起点,并以此构建政党的价值规范、价值信仰和价值承诺。其现实逻辑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在政党文化的宣传与培育、理想信念重塑、践行初心使命等层面推进,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5-0021-07

[收稿日期]2022-04-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话语表达力提升研究”(18BKS022),主持人任媛。

[作者简介]李益模(1989—  ),男,湖南平江人,浙江红船干部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其内涵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8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指出,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2]7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需要从文化传播的动态历程分析其生成逻辑,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整体层次与其自身结构剖析其构造逻辑,从规范、信仰、承诺等方面探讨其价值逻辑,并以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为归旨阐明其时代的现实指向。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从建党之初的历史背景、理论传播、人物实践对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逻辑进行梳理与研究,是新时代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坚定政党文化自信的应然要求。

(一)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时空

文化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相伴相生。追溯中国近代史,从外因的角度来看,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迫使中国打开国门,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帝制国家,中国的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被迫卷入“现代性”的世界之中,人民生活极端困难。随之而来的是西方的文化价值理念的一并输入,“入侵”的西方文化隐蔽性强、延续性长、危害性大,给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带来致命冲击。从内因的角度来看,近代仁人志士在探索“救亡图存”中从“器物”到“制度”屡屡碰壁,中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中国民众“盲目排外”的有之、“崇洋媚外”的有之、“唯西方至上”的有之、“甘当假洋鬼子”的有之,中国民众呈现出精神被动、心理自卑和心态失衡,陷入了深深的文化困境中。正如毛泽东所言,“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3]287。近代中国的出路在哪儿?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起不团结,甚至缺信仰的近代中国普通民众?大变局中的近代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民众更加呼唤伟大精神的引领,以重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觉醒中,中国共产党人顺潮流而作为、合规律而奋斗、聚民心而进取,从小小红船扬起风帆,一路披荆斩棘,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孕育于近代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耦合于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它的生成,是时代客观性与主体能动性的有机结合,契合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有机统一。

(二)伟大建党精神源自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同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来不乏诸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造创新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斗争精神,“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民奉献精神。然而,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无论是思想家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提出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革命家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等,都未能将中国带出困境。“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2,近代一系列探索的失败告诉我们,要完成现代国家的重构、民族的复兴,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来引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3,这一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在当时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中,可谓是“一枝独秀”,由小而大,脱颖而出,广泛传播,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为广大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所接受,并且成為他们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4]。基于此,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求索”“斗争”“民本”等精髓理念,重拾了文化自信,指向民族复兴,而且与近代中国政治社会紧密相关,融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而指引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新路,踏上了一段崭新的征程。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耦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兼具了文化的传承性和开放性特征。

(三)伟大建党精神凝结于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建党实践

早在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就成立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主要方针的新民学会,寻找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1920年8月至9月,毛泽东与蔡和森的“建党通信”中,蔡和森写道,“中国发生的问题,无论哪一种都不是现社会制度所能解决的”,“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于此”[5],即需要敢为人先,开创一条新路来解决问题,而这条新路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引,换言之,道路的选择,基于文化的自信。选择正确的道路,只是为实现理想指明了方向,要到达理想的彼岸,还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作为动力与支撑。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13位中共一大与会人员的群体特征来看,他们起初有着共同的道路选择、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政治起点”,但在后来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人生轨迹却是迥异的,有为最初的梦想不懈奋斗后壮烈牺牲的,有迷失航向、忘记初心使命走到革命对立面的。“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终点”,更是印证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9-10一条新路的开辟,需要引领者、掌舵者,但道路的成功同样需要追随者、推动者,这就决定了这条新路必须是契合群众核心利益、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同时要求引路者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总之,从实践历程上看,伟大建党精神从最初的“社会意识”到后来的“理论形态”,其生成基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伟大实践,同时与文化传播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互动紧密相关,契合了“实践—认识—实践”的方法论。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构造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伟大建党精神跨越时空,成为指引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底蕴。

(一)从精神谱系整体看,伟大建党精神是“源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建构了一个个精神坐标,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精神谱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价值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源,谓之“源精神”。

从时间序列上看,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理论命题提出时间较晚,但它与“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中国共产党”密切关联,形成于建黨之初,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成长基因,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孕育的不同形态革命精神提供了逻辑起点、价值内涵和实践支撑。从空间维度上看,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寓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以“地标”命名的精神形态不一样,具有“非地域性”的特征,凸显的是一种理论性、抽象性表达。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其他精神形态既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又结合实践不断发展,彰显出阶段性、时代性、具象性等特征。

综合时空维度,不难发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源精神”地位,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互动的、联系的,它既作为“部分”寓于“整体”之中,又滋养着其他革命精神,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有机整体内部各要素间呈现出共同的价值目标。伟大建党精神的“源精神”地位,不是静止的、阶段的,而是动态的、穿越的,它一头连着党的根脉,一头指向时代,既是建党时期精神的集中体现,又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历程的始终,超越了时空,价值性恒久、生命力旺盛。

(二)从内涵结构要素看,伟大建党精神是“综合体”

首先,伟大建党精神内部结构要素具有整体性。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分明、表述完整的独特思想概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冲劲、闯劲、韧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不懈斗争的伟大实践。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四种构成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有机统一,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其次,伟大建党精神要素发挥作用具有系统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格,彰显出真理性、创新性的精神特质,是灵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彰显出实践性、使命性的精神特征,是根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品格,彰显出革命性、斗争性的精神特征,是特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始为民、甘为民、永为民,彰显出人民性、民族性的精神特质,是归旨。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四种构成要素的侧重点虽有差异,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共同指向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最后,伟大建党精神要素呈现载体具有指向性。众所周知,大众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从这个角度看,伟大建党精神侧重精神文化生活。在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意蕴大众化传播,这就需要特定的“载体”。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独特,其外在表征不能“随意化”“标签化”“一箩筐”,只有蕴含真理性、价值性、斗争性、人民性的实践活动才能算作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载体。

(三)从政党功能发挥看,伟大建党精神是“内驱力”

精神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深层内源性因素。要理解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先进性意蕴,首先必须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7]72。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近代中国,具备政党一般的政治功能,诸如代表功能、选贤任能功能、制定政治目标功能、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动员功能、组建政府功能等,谓之“功能性”。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纲领、路线上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是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者,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谓之“先进性”。先进性与功能性系统叠加在一起,有助于推动党的建设,进而实现凝聚共识、统一思想与组织有序、行动一致。

伟大建党精神从精神层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离开党的先进性,就丢掉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属性,就容易陷入西方政党话语体系下的“精神符号说”“外在赋予说”,甚至丢失政党的文化自信。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是一起诞生的,党在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再到引领新时代的波澜壮阔征程中,始终离不开精神的滋养,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底色。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底色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指引着方向,是保障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驱力”。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逻辑起点,并以此构建了政党的价值规范、价值信仰和价值承诺。

(一)伟大建党精神表征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规范

价值规范是指价值主体为实现自身理想,根据自身观念制定的,被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情境中应当怎样行动。任何一种价值规范,其内容和形式都带有它所属的文化传统的“烙印”,其现实基础一定是它所属时代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8]

一种价值规范要有效,就需要起到“改变世界”的作用。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探求真理、敢为人先、勇闯新路的高尚情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英勇斗争的坚毅品格,乐于奉献、开放兼容、厚德载物的广阔胸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规范的集中反映。这种价值规范根植于中华大地,内容形式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现实基础又与“觉醒年代”中国共产党先驱们救亡图存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结,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共同体”自我意识的彰显。

伟大建党精神贯通了历史、现实、未来,蕴含着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趋近和认同,是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辩证思考,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立体触摸。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政治价值与人文价值,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升华与再现,是对道路选择的自信与笃定,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洞察与发掘。心系人民、情系百姓,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确信与维护,是对肩负的职责使命的牢记与担当。

(二)伟大建党精神映衬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信仰

价值信仰,是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选择相信并奉为准则或指南的某种主张、主义等,总体上包括价值的选择、价值的认同、价值的内化等要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9]63。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和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守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和核心要素,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的50多名成员中,大多出身于殷实之家,他们选择投身革命,不是单纯为了“小我”而奋斗,他们怀揣着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拯救黎民于水火的情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献身精神,顶天立地、脚踏实地、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肝脑涂地为最初的理想、信仰而不懈奋斗,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红船起航到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建设年代的激情澎湃,再到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守正创新,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守初心、担使命、敢斗争、讲忠诚,将“信仰人民”这一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历史主动精神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

(三)伟大建党精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承诺

价值承诺,是指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对利益相关者价值需求的答应照办。这里的“价值承诺”是指中国共产党为满足利益相关者价值需求或期望而作出价值主张或保证。中国共产党最核心的价值承诺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10]7,这里的“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可以理解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伟大建党精神中,就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伟大建党精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承诺。为民生、顺民意、谋民利,既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的体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主线。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1]1004为人民谋幸福,是一种“利他主义”,彰显的是大公无私、忠诚忘我、不怕牺牲。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人生观的体现、崇高理想的基石、为民担当的本色。伟大建党精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承诺。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走来,从人民中走来,能够凝聚自身成员与赢得民众拥护,进而发动武装斗争,成功开启现代国家建设历程,归根于中国共产党放眼世界寻良方、砥砺前行实拼搏、不畏艰险持乐观,走群众路线,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

四、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逻辑

作为文化外在表现形式的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有着传承知识,教化、培育、塑造人,促进社会发展、构建政党政治文化、塑造民族性格等功能。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力量,深深熔铸在政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一)完善合科学性、合时代性、合价值性的政治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12]431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良好的传承性、本质的先进性、坚定的人民性、务实的开放性等特征。从范畴来看,伟大建党精神属于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展示了党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蕴含着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

在新的征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培育和完善科学的、时代的党内政治文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核心、根基,伟大建党精神一经出场,就成为引领中国共产党开启伟大征程的原始动力和精神航标,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源泉。从实践上看,一是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探寻党内政治文化的精神之基,要大力弘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面对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疑难杂症,敢于亮剑发声、敢于求新求变、敢于扶正祛邪。二是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探索党内政治文化的动力之源,要大力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在伟大斗争中强化党员的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净化政治生态。三是要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把稳党内政治文化的行为之舵,要大力弘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明是非、辨真伪、分善恶,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

(二)坚守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先进性的理想信念

从问题导向的视角来看,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复杂、网络空间的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叠加,一定程度上使得民众对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降低。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来看,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文化自卑论”还存在一定的市场,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从党员个体的视角来看,部分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精神懈怠”“理想信念缺失”“思想不纯”等突出問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是革命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具体而言,坚守理想信念,一是需要合规律性,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真理的力量,在把握历史规律中坚定道路自信、历史自信,从革命的“砸碎旧世界”到建设的“创造新世界”到改革的“追赶全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循规律、勤奋进。放眼未来,民族复兴,“引领全世界”更是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担当使命、笃行初心。二是需要合目的性,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于沧海横流中显英雄本色,于危难之际见真挚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在不懈奋斗中明确人生航标,注重目标指引,传承好优秀的、坚持好正确的、改进好不足的。三是需要合先进性,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道德的力量,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然开启,强国时代呼唤强党的领导。强党,必然要强思想理念,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在坚定政治信念中选定主义、站定队伍,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与脚踏实地、为民服务、秉公用权相结合,立忠诚笃信之志。

(三)践行合整体性、合实践性、合人民性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13],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一个又一个共产党人义无反顾秉持着革命初心,百折不挠坚守着事业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初心。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意蕴的一次集中表达。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外延看,初心使命与真理理想、斗争牺牲等是一个整体,它的实现又需要靠一代代共产党人“践行”与“担当”,显现出了整体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内涵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复兴伟业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为人民谋利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新的伟大征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践行初心使命,为党的初心守根护魂。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14]7。具体而言,一是立足整体性,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创新治党管党的机制,以“严”的主基调筑牢守初心担使命的防线;二是要注重实践性,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拧紧思想的“总开关”,补足精神之钙,守住初心之魂,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坚决防止思想滑坡、政治变质、道德堕落、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三是要彰显人民性,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居安思危、求真务实、勇担使命,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初心使命之根深深扎于人民群众之中。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大事变”永远定格在了1921年的历史时空中,但作为精神文化的伟大建党精神始终为我们指引方向。从文化自信视阈下探寻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构造、价值与现实逻辑,归根结底是要引导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赓续红色血脉、守好红色根脉,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的征程中,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高扬理想的风帆、承载复兴的意愿,以历史主动精神,勇立潮头、勇猛精进、劈波斩浪、不断奋进、依水行舟,忠诚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1.

[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3).

[5]王相坤.一封信发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先声[N].北京日报,2021-03-19(1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吴汉锋.价值规范有效性的实践机制[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9(2):20-27.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1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宫秀芬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