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发展与历史经验研究

2022-08-23张丽刘九七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文化观中国共产党

张丽 刘九七

[摘  要]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强”的歷史过程,形成了鲜明的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路径初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创新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效铸成。总结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发展的历史经验,积极建构反映时代要求、实践需求、人民追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探索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发展;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5-0004-07

[收稿日期]2022-04-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初心和使命的精神力量研究”(19YJC710103),主持人张丽;湖北省教育厅思政专项“提高新时代涉农高校思政课程的针对性研究”(20Z007),主持人张丽;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科技活动支持项目“辽宁高校文创产业集群构建对策研究”(2020921112),主持人刘聪。

[作者简介]张   丽(1987—  ),女,山东淄博人,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研究。

刘九七(1997—  ),女,四川广安人,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研究。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65,文化观研究开始受到理论界关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26进一步彰显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引领的重要意义。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建设发展的历史脉络,初步探讨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内在遵循和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强”,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凝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愈加强调文化自信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提出诸多理论创新成果,推动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不断为人类文化建设做出中国贡献。

一、“从无到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路径初成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地位作用与内在本质规律的科学文化观,具有属人性、历史性、阶级性和社会实践性等特性。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并将其作为科学指南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推动革命文化观、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初步实践,又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从无到有,指向中华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具体实现。

(一)选择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探寻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出路

近代中国处于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陷入现代化危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既集中推动着中国共产党文化观萌芽,又促使其在各文化派别较量中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特质跻身而出,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出路。新文化运动前期,先进知识分子面对尊孔复古逆流,向西方寻求真理,认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战线上的生力军”[3],从文化政治、思想伦理等层面猛烈打击封建文化,因其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加之受阶级和时代限制,忽视群众主体性,不能运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未彻底推翻封建思想文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带来马克思主义,事实论证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得通。新文化运动后期,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曲折最终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文化转向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围绕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特质的契合点,运用唯物史观及方法论重新审视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即改造中华文化必须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与民族国家社会发展变革要求,以共产主义文化思想为崭新的生力军,为革命文化观的创立奠定基础。

(二)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逐步形成革命文化观

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文化实际问题,把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文化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文化植根于革命文化之中。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依据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明确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力图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文化,建立反映人民大众利益、合乎中国现实形势、顺应革命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历程中进行武装斗争,彰显革命精神。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讲演,完整阐明中国文化的动向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从文化是什么、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什么以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的逻辑线索出发,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观点主张、基本纲领,系统规定文化的目的性质、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发展方向等关键性内容,成为革命文化观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新民主主义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4]698,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文化的政治性功能服务于政治经济需要从而构成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彰显社会主义新要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初步实现,逐渐形成革命文化观。

(三)逐渐促成社会主义文化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巩固新生政权,大力发展各项群众性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集中完成,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改造旧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改变知识分子固化保守思想的运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指导地位。整合统一社会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转变提供了保障,为支持拥护人民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确定“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地发展适合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学艺术和电影的创作,同时对民间原有的各种艺术和文化娱乐形式应广泛地,正确地加以发掘、利用、改革和发展”[5]279,整改原有的群众性文化事业机构、戏曲艺术内容形式,并对农民群众进行扫盲。为确保实现这些目标,1949年12月,《中共中央關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党的文化教育工作问题的指示》指出具体整改到各类文化部门机构、干部教育学校、高等院校以及开始创办的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机构等。毛泽东在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6]54,为文化艺术增添活力、丰富形式。“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处于低谷,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观的实践探索并未停止。

二、“从有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创新探索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续坚定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从有到好地将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上来,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道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需要在贯彻执行“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基础上,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中国文化特色。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历史经验教训,于1978年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再次提出必须将“双百”方针真正贯彻落实到底,并写入宪法纲要。尤其强调“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7]211,科学认识到文化与人民、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即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建设方向,促进科学文化艺术多样化、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拓展延伸了毛泽东关于“文艺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内涵。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思潮等涌现,改革开放亟需文化产业事业的引导。邓小平提出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大将其提升到顶层设计的战略地位,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相互促进、相互作用,“要坚持两手抓”[8]378,这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继续发展以及四个现代化的全面开展。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更是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置于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要位置,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动力,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9]1174-117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文化方向

中国共产党明确回答要建设的文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是其他什么文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涵、目标以及内容。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指导,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方向引领。2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动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致使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及运动处于低潮,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抬头、文化“全盘西化”问题凸显。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创新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0]17-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环境下,不能丧失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必须坚持一元化指导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以增强中华文化本土性、民族性。

(三)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文化竞争,亟待发挥文化的作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汇集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党的十六大上, 中国共产党人再次认识到文化的国际战略地位提高较快、影响力度提升明显,尤其是文化力量与本民族活力直接相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度增高。进而在党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1]639,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增加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四个“越来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处于新世纪的转型阶段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受物质利益过度支配,丧失“和谐性”。2006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命题,在党的十七大上升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1]639。中国共产党就如何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详细阐释其基本内容、原则及要求,须在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找准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基本方向,科学解答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问题。

三、“从好到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效铸成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44,这一论述高度肯定了文化自信的价值、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从好到强,铸成牢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外化为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

(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为人民服务”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

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根源,中国共产党一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对中华文化自觉、自信的践行,立足“为人民服务”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怀、文化认同。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来源、基本内容,“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62,文化自信产生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化即本土化和民族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儿女的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奋进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创造的根本立场是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将文艺为人民服务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随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明其具体要求,“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12]314-315。人民主体性既体现人民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用者、评判者,文艺工作者必须从人民需求出发创造高品质的文艺作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新闻舆论工作者等也须站在中华文化立场,以文化教育、引导和服务人民。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凝练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文化自信的宏观整体,起强基固本作用。中國共产党根据文化发展规律、时代需要不断总结历史与现实经验,微观上凝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八大上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凝练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逻辑、基本要素和基本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一致贯通,把握文化的内在逻辑,将文化目标、道路、方向与具体要求、具体任务有效衔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3]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灵魂呈现、建设重点和方向引导,是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最深层次要素,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撑。从根本上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发展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

(三)形成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道路,其本质是始终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构建的中国特色话语文化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外化表现。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表层体现为语言表达中介、观念交流工具,实质上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价值立场,与理论本质、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密切相关,是文化自信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表现形式。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关乎国家旗帜、道路发展、思想观念、社会制度以及政治安全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建设要上升到“极端重要”的高度。历史经验表明,任何时候不能放弃意识形态领导权,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唯一指导地位。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样化趋势日益加快,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社会思潮多元化,特别是西方“普世价值”的流入一定程度冲击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失控问题。为稳固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志“拧成一股绳”,“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14]283。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文化制度上着力于建立从根本到基本再到具体的体制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体系,构建起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从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四、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建设的历史经验

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文化观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文化观根植于社会历史实践、立足于人民群众、落脚在精神作用中的内在发展规律。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历史发展始终根植于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历史实践始终处于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中,这既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引领、制约着实践发展,实现文化创新以适应、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历史实践的经验汲取、理论概括,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产生、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出现的历史机遇。马克思阐述了文化产生发展的实践源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5]412。中国共产党顺应中国经济政治现实与时代历史条件、文化发展状况、人民精神需求、国外形势变化等,全方位考虑影响要素,不断地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中国共产党从唯物史观出发,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制定各级各类文化政策、方针及措施都根植于社会历史实践,即文化发展、变革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决定其调整、执行,最后将已确定的文化政策落实到社会实践中以实现文化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在中国的应用、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发展至今不是一蹴而就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是经过人民和实践检验的艰辛过程中取得的。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为满足中国现实需要,回答并厘清“什么是文化”和“为什么需要文化”两个关键性问题,践行“怎样发展和繁荣文化”“怎样以文化人”“怎样促使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以及“怎样防止西方文化霸权或侵入”等具体的任务策略,形成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现代化的文化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中实现文化进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价值立场始终立足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

认清价值立场关乎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中国共产党最初探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着重思考文化价值立场问题,认为文化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立足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价值立场,旨向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体现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作用于创造人民群众的精神生产,最终实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目的。第一,中国共产党文化观旨向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中国迈入新时代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人民不仅局限于物质需求的满足,更加向往美好生活,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提高自身的精神素质和精神境界。人类生存和发展作为文化关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6]492。中国共产党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发,不断探索为人民提供更多样更优质并富含中华文化的精神产品的文化建设路径,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体现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国共产党通过运用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将提高人民道德素质、道德素养作为基本内容,提升人民幸福感。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需要精神的支撑,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需要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丰富,消除精神生活的物化和虚无问题,形成正确的精神生活观念并养成科学的精神生活方式。第三,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作用于创造人民群众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狭义上为高级意识形式,广义上指所有精神现象,延伸出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关系和作用等,引导物质生产发展方向,推动人自身生产历史进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解放。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17]287,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历史地位决定其在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既将人民放在文化发展中的最高位置,又将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作为衡量文化健康发展的标准,具备以文化人的根本特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越来越重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为基础,强调文化事业“百花齐放”,鼓励文艺工作者创造文化内容、丰富文艺形式,持续提供并发展多样性、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作品与活动。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结构、文化创造力、文化产品等方面不断出现新业态新情况新变化,存在文化产业事业发展面对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资本逻辑控制市场等问题,党在保证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前提下,有效控制管理文化生产,增强文化软实力。无论在何时何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表明文化建设的价值立场,即始终立足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三)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实践作用始终落脚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研究文化,最终必须转向人这一主体,注重文化的实践作用。首先,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从始至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源头,即中国人的“根”。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进行生产生活所创造的具有独特民族性格的文化,深深融入各民族的灵魂与血脉,在相互交流借鉴过程中成为营造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维系了国家统一稳定、各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继承、发展、创新并弘扬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动员中华儿女共同参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成强大的文化归属感、文化认同感,以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其次,文化认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中华文化精神家园最深层次的认同,能凝聚起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共识,产生共同认可的文化心理基础。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交流互信,激发人民共同体意识以塑造中国形象,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后,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历来主张不忘中华文化的“根”,指明中国立场,弘扬中国伟大民族精神,吸收借鉴其他文化,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西方文化主导论”等倾向,在文化交流交锋交融中将继承思维、发展思维、创新思维作为一条完整的逻辑线索,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将中华文明成果与外来优秀文明成果相互融通,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新路径,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前进,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强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导向作用,不断夯实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汇成社会价值最大公约数的思想共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曾宪林,张艳国.试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J].中共党史研究,1991(5):32-39.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0]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编辑  李冬梅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文化观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