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热点、趋势与展望
——基于2016—2020年核心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022-08-23童顺平杨翠谭锦钊
文∣童顺平 杨翠 谭锦钊
教育是一个容易出现热门研究主题的领域,而且这些热门研究主题经常是其他领域驱动的结果。2015年11月,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党和国家将供给侧改革作为推进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对供给侧改革进行宣讲,“供给侧改革”迅速成为热搜词,“教育+供给侧改革”作为一个新的问题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出现于2016年年初。时至今日,我国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已历经五年。2016—2020年,研究者围绕教育供给侧改革做了广泛研究,有必要对其研究热点、趋势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进行展望。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法。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Knowledge Domain)为对象,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在引文网络图谱上展现某一知识领域演进历程,自动标识作为知识基础的引文节点文献,以及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知识进展与结构关系图像。[1]本文以CNKI文献系统为基础,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教育供给侧改革相关知识图谱,对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热点、趋势等进行重点分析。需要说明的是,为准确把握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热点和趋势,本文还使用了多张CNKI文献系统生成图。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文献来源于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在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期刊来源设定为“北大核心”和“CSSCI”,检索时间设置为“2016—2020年”,以“教育供给侧改革”为“篇名”进行精确检索,剔除会议综述等非研究文献,得到91篇文献并将其作为样本数据,所有图表均基于此制作而成。
二、研究概况
(一)发文量
2016—2020年,每年都有关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成果。从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发表年度趋势(如图1所示)来看,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兴起于2016年,其发展与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这一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图1 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发表年度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到2010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因受制于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2012年之后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减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亟须通过改革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供给侧改革)概念,由此触动和开启了供给侧改革研究。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发展思想,研究确定了供给侧改革方案。随着中央对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全面部署,以及各地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推进,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热度高涨。
受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推促,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主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阵营,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诞生,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文献数量不断攀升,至2017年中期达到高峰。尔后,由于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部署基本完成,进入常态实施阶段,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研究随之趋冷,步入常态。不难看出,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与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两者存在“共轭”关系。
(二)被引情况
被引情况能够反映特定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研究者的影响力。从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被引量排名前十文献(见表1)来看,李玉华的《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被引量最高,达124次;朱玉成的《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被引量居第二,达52次;沈言锦的《“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被引量居第三,达48次;武毅英、童顺平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因、链条与思路》,王学俭、杜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探讨》,被引量同居第四,达46次;郭静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推进路径》被引量居第五,达37次。此外,伍成艳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理念与路径探索》,胡娇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发展——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姜大源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张雪、罗章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价值与策略》,被引量均较高,共同成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被引量排名前十文献。从被引量居前十文献所属研究领域来看,5条职业教育研究文献,被引量达174次,篇均被引34.8次;4条高等教育研究文献,被引量达268次,篇均被引67次;1条基础教育研究文献,被引量达31次,篇均被引31次。比较而言,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研究影响力相对较大,职业教育领域研究影响力次之,基础教育领域研究影响力相对较小。
表1 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被引量排名前十文献
三、热点与趋势
(一)研究热点
1.特定教育主题“供给侧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作为来自经济学的术语,尽管已经进入政策话语体系,但对许多教育研究者来说,还较为陌生。2015年底至2016年初,经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的宣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理据和途径逐渐变得明晰。敏感的教育领域研究者很快就发现,教育领域诸多方面同样存在供给侧问题,同样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为此,教育领域特定主题“供给侧改革”研究逐渐出现。如刘晓芳、杨善发[2]基于新时期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对“研究生意识形态”供给侧改革进行了研究;耿银贵、肖坤鹏、杨勇戴[3]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行了研究;贺红芳、刘天子[4]立足于农村学前教育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农村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丁凯、张锐、张强[5]结合“双一流”建设背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进行了研究。众多特定教育主题“供给侧改革”研究成果的出现,使其变成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最大热点。
2.“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研究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承担着重要使命。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规模业已排名世界第一,但仍存在着诸多供给侧问题,诸如供给质量不高、供给结构欠佳等,很难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多样化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就业创业促进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供给侧改革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诸如:陈晨明[6]借由要素投入导致职业教育供需错位分析,对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结构优化路径选择进行研究;沈言锦[7]以“中国制造2025”为背景,对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黄文伟、李海东[8]立足于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缘起,对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进行研究;陆燕飞、陈嵩[9]以百万扩招为背景,对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进行了探析。这些研究对人们认识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发挥了一定作用。
3.“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属于整个教育系统的顶层部分,教育性质、教育任务、培养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等与基础教育存在很大区别。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高等教育领域汇聚了大量来自高校的研究者。他们对高校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感知较敏锐。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普遍面临着巨大困难,吁求以新思路、新方式打开改革格局。在党和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后,高等教育研究界响应热烈,不少研究者投入心力,积极开展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如李玉华[10]立足于高等教育供给侧的供与求关系,对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行了研究;朱玉成[11]以政府职能转变为视角,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行了研究;武毅英、童顺平[12]从供给链出发,对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链条与思路进行了研究;于畅、高向辉、李明[13]基于高校自身的逻辑,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因、逻辑和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促使“高等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研究成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
4.特定教育主题“供给侧”研究
供给侧改革是党和国家开出的一剂“良药”,具有很强的适宜性和指导性。供给侧改革强调针对供给一端(即供给侧)的问题进行变革和调整。分析“供给侧”问题就成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关键环节。经济领域的供给侧问题主要是供给质量不高、供给效益低下、供给结构不优、供给链不完备等,那么,教育“供给侧”存在什么问题?一些研究者针对教育领域特定主题,分析了其存在的“供给侧”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特定教育主题“供给侧”改革进行了探索。如谭笑风[14]立足于听障生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困境,对听障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行了探析;朱颂梅[15]基于工匠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创新策略进行了研究;童顺平[16]立足于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现实问题,对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的因由、价值与进路进行了研究;畅军亮[17]基于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变革驱动要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变革策略进行了研究等。这些研究也聚积成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一个热点。
(二)发展趋势
任一领域的研究都会呈现出一定的态势。借助CiteSpace关键词共现,选择“Time Zone”,对节点进行适当调节,可以得到教育供给侧改革关键词时区图谱。由图谱可知,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热点主题集中出现在2016年,2017—2020年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没有出现新的热点,属于对2016年热点主题的延续性与拓展性研究。可见,2016年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元年,2017—2020年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处于路径“锁定”状态,需要进行研究路径的创新。这说明了国内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总体已趋冷。
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趋冷,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常态化。我国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即2015年11月之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理论界,对供给侧改革进行讲解和阐释;部署阶段,即2016年上半年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对供给侧改革进行全面部署;启动实施阶段,即2016年下半年供给侧改革进入正式启动与实施阶段;常态化实施阶段,即2017年开始供给侧改革进入常态化阶段。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常态化实施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热点促发形成了抑制。
其二,政策话语转向重视需求侧。供给和需求是经济领域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由于2016年之后连续多年,我国经济领域坚持供给侧改革,供给质量、供给效率得到较大改善。2020年春节前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还让国内市场需求遭受压抑;随后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肆虐,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增大,扩大内需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开始重视需求侧。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经济领域政策话语转向,对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具有消解作用。
其三,教育领域热点主题频现。在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关键词“教育”精确检索“北大核心”和“CSSCI”2016—2020年主要主题,可得2016—2020年教育核心期刊热点排名前四十主题(见图2)。可以发现,过去五年教育领域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等“超热带”研究主题;出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教育、新时代、创业教育、高职教育、研究生教育、实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等“热带”研究主题,还出现了学前教育、大数据、社区教育、教育信息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平、人工智能、劳动教育、创客教育、核心素养、新媒体等“亚热带”研究主题。可以说,教育领域是一个研究热点主题频现的学术领地。这对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具有稀释作用。
其四,研究热点自身具有生命周期。研究热点一般会历经出现期、高涨期、衰落期、冷持期四个阶段。教育供给侧改革作为由国家经济政策驱动的教育研究热点,同样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具体而言,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在2016年下半年处于出现期,2017年上半年处于高涨期,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进入衰落期,到2018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冷持期。目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处于冷持期,这是研究热点自身生命周期使然。当然,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处于冷持期,并不是说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就此停滞不前,而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不如先前那般热络,进入到趋冷但持续进行的新阶段。
图2 2016—2020年教育核心期刊热点排名前四十主题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以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北大核心”和“CSSCI”教育供给侧改革文献为样本数据,对2016—2020年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与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政策存在“共轭”关系。
第二,过去五年教育供给侧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特定方面“供给侧改革”研究、“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研究、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特定教育主题“供给侧”改革研究。
第三,受到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常态化、教育领域热点主题频现、政策话语转向重视需求侧、研究热点自身具有生命周期等的影响,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总体趋冷,进入到趋冷但持续进行的新阶段。
综上所述,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目前处于冷持期,新的研究热点固然不会出现,但是作为教育研究的一个学术领地,研究必然还会持续。未来教育供给侧改革可沿着以下路径继续拓展推进。
其一,特定教育主题“供给侧改革”研究。教育领域特定主题“供给侧改革”研究,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最大的热点,相关研究成果比较集中。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有效且重要的取径之一,就是经济领域政策话语与教育领域特定方面联结,借助其学理或学术资源,对教育领域特定主题进行研究。由于教育领域特定主题十分广泛,拓展性很强,可以预计,未来此研究主题仍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可以通过降维或小切口方式,选择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内更具体的主题,如“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教学”“课程思政”等,对其供给侧改革作出探索。
其二,特定教育主题“供给侧”问题研究。供给侧改革给教育研究领域带来了新视野,从供给端提出教育问题,从供给侧分析教育问题,业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新思维。由于我国教育总体上属于后发型追赶式教育,在较短时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甚至数百年走过的路。粗放型外延式发展,使得我国教育领域供给质量、供给结构、供给效率、供给链条普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供给侧问题,需要研究者针对教育领域特定主题开展深入探索。特定教育主题,如对“智能教育”“核心素养”“产教融合”“职教扩招”“劳动教师”等的“供给侧”问题进行研究,仍会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学术生长点。
其三,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改革研究。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属于不同思路、不同方式的改革,需要相辅相成、协同推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两者协同推进,不仅在学理上具有可能性,在现实中也具有必要性。在党和国家强调既要扭住供给侧改革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语境下,开展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改革或综合改革,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联动研究、比较研究、协同研究、协同困难研究、协同优化研究、协同实践研究,均具有探讨价值;特定教育主题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改革研究等,也存在较大拓展空间。
其四,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路径创新。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自2016年热点主题浮出后,研究路径很快便处于“锁定”状态,致使之后若干年,教育供给侧改革几无突破性研究成果。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呼唤研究路径创新。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板数据收集等实证研究,突破目前“问题—对策”框架下思辨研究定于一尊的局面;可以借助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或事件跟踪调查等,开展特定中小学或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民族志研究或事件史研究,突破目前横断面研究的做法;可以借鉴系统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方法,突破教育学单一学科主导研究的现状,以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路径创新,走出锁定状态,展现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