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模型及测评体系构建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022-08-23梁红霞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信度量表系数

王 哲,梁红霞

(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获得感”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共享发展背景下提出的极具创造性和创新意义的概念[2]。自2015年首次提出后[3],“获得感”一词广泛进入政治话语体系和学术研究领域并引起热议[4]。在学校体育领域,改革开放40年来,学校体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长期以来“重建设、轻评估”“重学科、轻教育”“重体质、轻健康”“重技术、轻情意”,致使学校体育带给学生的获得感相对偏低[5]。而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特别是评价体系的缺失,已经成为目前高校体育工作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下,研究大学生体育获得感概念及其评价体系对于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体育教育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体育获得感相关概念研究

在学术研究中,任何一个学术问题的研究都面临着概念界定的任务,这是后续研究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凭借[6]。“获得感”从一个政治术语进入学术领域成为一个学术概念,在国外尚不存在直接对应的概念,在国内也没有统一的定义[2],从已有文献来看,“获得感”多指人民获得感,是一种宏观意义上的个体主观反映,体现在物质层面,以及公平正义、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7]。从形式上看,获得感都包含了“评价主体”“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8-9]。从具体内容来看,“获得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学界普遍认为概念化的“获得感”可以测量[10-11],是进行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可以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来构建获得感的评价指标体系[12]。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普遍意义上的获得感测量理论和范式。

目前,关于体育获得感的研究还很少,但相关研究都肯定了“获得”的客观性、“认知”的主观性,以及“获得感”的正向性。比如有的认为“体育获得感是人们以自身对我国体育发展现状的认识及其身心在我国体育发展中所获得的体育情感作为个体的认知标准,并在此认知基础上作出评价后所形成的积极心理体验。”[13]有的认为“学校体育获得感指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在自身的体育教育需求获得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主观心理感受。”[14]从已有研究来看,体育获得感的研究多以理论构建为主,而实践性不足,且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二是没有形成一种可操作的测量评价指标体系,缺少有效的实践路径;三是体育获得感概念及其评价内容多以专家角度构建,而缺少评价主体,使得评价结果客观性不足。

本研究试图从体育获得感的主体(大学生)出发,通过心理测评和数理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概念及其结构,并构建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术交流方便,我们将大学生体育获得感中的“体育”界定为学校体育,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界定为学生对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客观获得的主观感受。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问卷编制

调查问卷由指导语、学生基本情况和体育获得感量表三部分组成。根据文献研究和课题前期研究成果,结合专家访谈意见,建立大学生体育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并按照设计的指标体系逐条编制成大学生体育获得感测评量表。量表测度项采用Likert 7级量表设计,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依次赋值为1、2、3、4、5、6、7。被试根据自身真实情况选择相应数字表示其认同程度。量表设计完成后,首先邀请部分业界专家、一线体育教师进行审核,并逐步修改和完善。由于调查对象是当前在校大学生,因此,在专家修改的基础上,就量表的语言表达、排列顺序、阅读习惯、题目数量等问题在一所大学的本科及研究生中进行了小范围调查(75人)。根据调查对象的反馈结果对量表再一次进行修改形成最终量表。最终量表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50个观测指标。见表1。

表1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

2.2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运用重测信度系数、Cronbach’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指标分别对量表进行可靠性检验。结果显示,一周重测信度系数为0.83,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9,各分量表在0.967~0.984之间,总量表折半信度系数为0.966,各分量表折半信度系数在0.940~0.956之间。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符合统计分析要求。为保障测试量表的项目区分度,项目分析采用临界比值法(CR)(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条目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量表条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见表2。

表2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初始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n=1 257)

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采用方便抽样法,利用问卷星在线调查方式对湖北医药学院、河北金融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时间2021年3月3日~7日,答案来源渠道为微信,地理位置分布主要在湖北、河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份。根据在线调查的问卷排除和形式审查标准,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 257份。

2.4 被试与样本

被试样本基本情况如下:

1)性别构成:男生497人,占比39.54%,女生760人,占比60.46%。

2)年级分布:大一52.19%,大二39.94%,大三5.17%,大四1.59%,大五及以上1.11%。3)体质健康状况:优秀12.57%,良好39.78%,中等17.9%,及格24.98%,不及格1.83%。4)体育活动量:平均体育活动量为3.39次/周/人 (每次不少于30min计1次)。

问卷被随机分为两部分。样本1有效问卷629份,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其中,男生262,女生367名,1~5年级学生占比分别为:52.9%、39.1%、5.1%、1.6%、0.2%。样本2有效问卷628份,用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其中,男生235人,女生393人,1~5年级学生占比分别为:51.4%、40.8%、5.3%、1.6%、0%。

2.5 数理统计工具

运用SPSS24.0版本进行因子分析、运用AMOS26.0版本建模与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因子分析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以样本1数据为对象,对“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心理结构进行分析,初步构建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心理结构模型。

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前,对样本1数据进行适当性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0.983,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43 458.571(df=1 225,p<0.001),检验结果具有显著性,表示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表3)。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结果共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3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5.881%(表4)。

表3 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样本1,n=629)

表4 探索性因子分析总方差解释(样本1,n=629)

3.2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模型初始结构

经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旋转后,结合碎石图决定提取3个公共因子。为减少量表条目,根据相关文献[15]的建议进行项目选取。标准为:1)特征值大于1;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量大于0.5;3)两因素之间载荷量之差大于0.2(减少共线)。结果共删除34个项目,保留16个项目。因素载荷量大于0.67,两因素载荷量之差大于0.25。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和各因子中项目的实际含义,对3个公共因子重新命名。因子1命名为:价值观念获得感(6个项目);因子2命名为:自我效能获得感(4个项目);因子3命名为:身体健康获得感(6个项目)。由此,初步形成了一个包含3个维度和16项指标的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心理结构二阶结构模型。见表5。

表5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量表因子载荷(样本1,n=629)

新量表可靠性检验结果显示,总量表KMO系数为0.969,折半信度系数为0.915,各分量表的KMO值和折半信度系数均大于0.9,说明新量表具有较高信度。见表6。

表6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量表可靠性统计(样本1,n=629)

3.3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结构模型效度验证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FA)对样本2的数据进行分析,检验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心理结构模型的结构效度。

3.3.1 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收敛效度检验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结构模型由身体健康获得感、自我效能获得感和价值观念获得感3个构面组成。采用学术界广泛使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大于0.7的判定标准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总量表信度系数α值为0.973,折半信度系数为0.916。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914~0.969之间,折半信度系数在0.914~0.961之间。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见表7。

表7 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收敛效度分析(优化前)

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只有测量模型的配适度达到可接受标准,才能执行对结构模型的进一步评估[16]。计量经济学要求因子载荷为正值并且理想上要求大于0.6。组成信度(Composite Reliabilty,即C.R.值)是各维度测量变量信度的组合,表示构面指标的内部一致性,0.7是可接受的门坎。平均方差萃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即AVE值)是计算潜变量对测量变量解释能力的平均值,AVE值越高则表示维度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建议大于0.5[17]。结果显示,模型中所有构面内项目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量均在0.78以上(表9中STD列数据),且具有显著性(p<0.001)。组成信度(CR)均高于0.9,平均变异数萃取量(AVE)均在0.7以上。各项指标均优于计量经济学的建议标准。由此可见,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支持进一步的SEM分析。

3.3.2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心理结构模型的修正和适配度

运用AMOS 24.0软件对结构模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验证。验证从两个方面进行:1)模型中所有残差不能相关,残差有问题的因子将被删除,以此提高模型的配适度[18];2)通过Bollen-Stine评估显著是否为样本数大所造成,采用Bollen-Stine Bootstrap(n=1 000)方法修正卡方值;3)运用MI修正指数调整(减少)卡方值,通过对造成MI指数增大的路径进行优化提高模型的适配度。

调整方法:1)MI指数最大值对应路径删除;2)两观测变量对应路径系数较低者删除;3)不在同一构面内的低纬度观测变量删除。由此,经过5轮运算和优化调整,先后删除了B2、S2、B7、B3和S5项目,最后形成了包含3个维度和11项测评指标的大学生体育获得感二阶心理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二阶三因素心理结构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指标一般分为绝对拟合指标(χ2、RMSEA、GFI、AGFI)、相对拟合指标(CFI、NFI、TLI、IFI)和简约拟合指标(χ2/df)。对模型拟合的评判,则主要是通过卡方(χ2)与自由度(df)的比值以及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两个指标进行,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越小及RMSEA越小,则模型就越准确简洁。根据Hu等[19]的研究,χ2/df小于5可以接受(样本较大时,可放宽标准),RMSEA≤0.05时,表示拟合“良好”,在0.05~0.08之间,为“算是不错的拟合”,0.08~0.10之间,表示“可以接受”,而大于0.10,则表示不良拟合。相对指数在0.9或以上拟合的模型可以接受[20]。本研究采用最大似然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修正后的模型配适度各指标均符合Hu等建议的标准范围。如表8所示。结果表明,修正后的二阶三因素结构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以此构建大学生体育获得感测评体系比较符合实际。

表8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结构方程模型的适配度检验

3.3.3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测评指标的权重

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反映了构面内变量间的重要性程度,根据假设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所得因子负荷大小,可对划分的维度和指标进行权重分配[21]。设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权重系数为1,则一级指标计算公式如下:一级指标权重λi=比如,一级指标中“身体健康”“自我效能”“价值观念”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89、0.91、0.85,则“身体健康”的权重系数λ1=0.89/(0.89+0.91+0.95)=0.34。同理,可以依次计算出其它指标的权重。 由于各二级指标(观测变量)是根据一级指标展开设定,可先计算出各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λj),然后再根据一级指标权重系数,计算出二级指标的绝对权重系数λjij,即λij=λiλj。大学生体育获得感测评体系权重分配如表9所示。

表9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归一化权重

4 讨论

4.1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

从已有文献研究看,大学生体育获得感至少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身体素质、体能、机能、抗病能力方面的获得感,可称为身体获得感;二是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获得感,可称为心理获得感;三是因享有资源、公平、机会、关系、财富而产生的获得感,可称为环境获得感。学术界普遍认为“获得感”是“客观获得”和“主观认知”在社会实践中的有机统一。获得感的形成源于个体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22]。大学生体育获得感既有涉及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及社会等各个要素平衡发展的健康层面的广度,也有超越自我形成的审美、信念、信仰和理想的精神层面的高度;既有运动、参与、认知、体验、比较等实践层面的深度,还有获得、预期、消退等随时间变化的尺度。体育获得感的最终表现形式乃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感觉。这其中,学生是体育获得感的评价主体,体育获得则是评价的内容,而主观感受是评价的标准。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展现的是在我国教育目的下学生身心自由、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4.2 “身体健康-自我效能-价值观念”是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基本结构

将抽象事物概念化和操作化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目前,关于大学生体育获得感概念的建构多在理论层面进行,相关研究亦不够深入。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FA)是一项用来找出多元观测变量的本质结构、并进行降维处理的技术。从技术角度讲,EFA能够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核心因子,探讨各个因子和各个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以揭示出相对比较大的变量的内在结构。本研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基本结构,共提取到3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5.881%。因子1主要体现“公平”“意识”“观念”“价值”等精神方面的获得感,如“平等学习的权利”“竞争和健康意识”“团结与协作价值”等,因此命名为“价值观念获得感”;因子2主要反映学生“信心”“能力”“关系”“成就”“尊重”“体验”等心理层面的获得感,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总体信心或信念,因此,命名为“自我效能获得感”;因子3反映了学生“疾病”“机能”“素质”“健康”“适应”等身体层面的获得感,表现为“少生病”“身体素质提高”等,因此,命名为“身体健康获得感”。在人文研究领域,同一构念下的多数变量间都会存在相关关系,反应在数据上就是各观测变量在每个因子上都会有一定的因子载荷量,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公共因子都可以解释每个观测变量,只是解释的程度有大小之分。因子分析的目的是构建结构,用少数变量来解释整体。为此,本研究删除了部分贡献度不高,同时存在共线问题的变量。最后,构建了一个包含3个维度和16个测量指标的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心理结构模型。经检验,该测量模型的KMO系数为0.969,折半信度系数为0.915,各分量表的KMO值和折半信度系数均大于0.9。表明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身体健康-自我效能-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代表性。

4.3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心理结构模型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实用价值

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识别和测量即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概念识别的首要问题是对概念的界定。根据Quillian和Collinsde的层次网络模型理论[23],概念是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的一个概念的网络。本研究中验证性因子分析提供了建构概念的科学依据:1)验证结构的维度或面向性,决定最有效因子结构;2)验证因子的阶层关系;3)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经过5次模型的修正,最终形成大学生体育获得感二阶三因素结构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构建的大学生体育获得感测评体系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可以作为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测评工具。在这个结构模型中,身体健康属于身体层面的获得感,自我效能属于心理层面的获得感,而价值观念则属于精神层面的获得感。由于体育获得感是大学生因获得某种利益而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相对于剥夺感,它具有正向性特点[9]。同时,体育获得感是在学生体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存在。因此,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可以定义为: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活动在身体、心理和精神上得到提升和满足的总体感觉。

5 结论

1)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自我认知,展现的是我国教育目的下学生身心自由、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2)大学生体育获得感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包含“身体健康-自我效能-价值观念”三维度的二阶三维结构模型。

3)大学生体育获得感心理结构模型具有较高的适配度和稳定性,以此构建的大学生体育获得感测评体系和量表可为相关学术研究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信度量表系数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作为数学教育研究质量分析的信度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这些待定系数你能确定吗?
打雪仗
平衡损失函数下具有时间效应和通胀因子的信度估计
过年啦
两张图弄懂照明中的“系数”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