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2022-08-23赵良瑜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

赵良瑜,高 岩

(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我国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该流域及其沿岸地区迈向更加美好的发展目标确定了一个新的起点[1]。如何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已不仅限于自身产业,更在于服务全面实施国家战略,助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动能、构建新模式、塑造新亮点,加快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黄河流域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流经9个省区,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经济地带。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9省区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呈“东高西低”阶梯状态势,区域发展不平衡[2]。在新发展周期和新发展格局下,探讨黄河流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是加快黄河流域区域体育产业空间互通,要素互联,主体互动,辐射并带动黄河流域整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和部署保障。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关注和研究呈波浪式上升。通过探寻我国黄河体育产业研究热点视角和研究领域发现:以地理视角切入的研究,多聚焦黄河三角洲、河南省、山东省、山东半岛、山西省等[3-5],这与现实黄河流域地理位置相符,且与国家规划黄河流域政策路径一致;以体育产业及相关政策为视角的研究,多集中于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赛事、体育旅游城市及设施规划等[6],探索发展规律和路径;以运动项目为视角的研究,多集中于民俗传统体育(短穗花鼓、撒拉族传统运动项目、舞龙等)[7]、极限挑战运动(横渡母亲河、全地形车挑战等)、马拉松赛事等;还有少部分研究围绕黄河流域青少年体育培训等展开研究[8]。由此可见,我国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相关研究趋向于多元化和丰富化,为考察黄河流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但纵观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不足:一是聚焦视角较为单一。体育产业是一门综合性融合学科,学者们在研究时应秉持跳出体育看体育的观点,以体育学为基础视角,探寻与其他理论的交叉融合,研究体育产业;二是战略研究少有涉及。就黄河体育产业本身而言,无论是产业、项目还是地域区别,鲜有学者以发展战略视角探讨体育产业发展,是该领域亟待突破的问题;三是研究成果略微滞后。多数研究方向普遍集中于对政策实施计划的探讨,少有以各地域地理等客观条件揭示未来可行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得黄河体育产业研究成果显示出与国家或地方政策明显的滞后性,缺乏对问题背后的深入思考。因此,本文探讨面向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战略问题,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SWOT-CLPV模型

SWOT-CLPV模型是在SWOT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拓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在内部优势、劣势与外部机遇、威胁四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优势和机会相互促进的"杠杆作用"(L,Leverage),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不相匹配的"抑制性"(C,Control),外部环境弱化内部优势的"脆弱性"(V,Vulnerability)和内部劣势与外部威胁共存产生重大问题的"问题性"(P,Problem)。与SWOT模型相比,SWOT-CLPV模型能更好地把握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避免内部劣势和外部危机的影响,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准确[9]。因此,基于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分析,我们提出SWOT-CLPV战略聚类模型,包括打破"脆弱性"的开放性主动转型战略,促进"杠杆作用"的多元化叠加效应增长战略,应对"抑制性"的保守性防御转型战略和处理"问题性"的多元化趋利避害转型战略。

2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2.1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优势(Strengths)分析

2.1.1 文化资源富集

黄河文化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主体文化之一,由中原文化、三晋文化、河湟文化、齐鲁文化等构成,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10]。焦作市的陈家沟太极拳,更是以汉族传统拳术著称,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11]。由丝绸文化促成的“一带一路”战略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文化协同给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内在动力,增添了竞争优势。一方面,优秀的黄河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黄河流域劳动力素质水平和企业家才能,集聚人才优势,进而对黄河流域资源、资本实现最优配置,创造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在体育产业发展中注入文化要素,不仅提升体育产业相关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扩大在区域市场中的示范影响作用,而且拓宽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路径。为此,良好的市场运营和时间积累,使“体育+文化”模式成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模式,推动了黄河流域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

2.1.2 区域特色突出

黄河流域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黄河流域人口的十分之一,如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和土族等,且大多聚居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等黄河上游地区[12]。厚重的人文资源和民族文化使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黄河流域整体体育行业发展中始终占取较大比重。近年来,黄河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传媒和其他体育领域等产业相融合,呈现出发展新趋势。2019年8月,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了一场“民族盛宴——中国(郑州)民族传统特色美食节”活动,现场展现了多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引进了各个地方的特色传统美食,既宣传了我国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又拉动了河南省旅游、交通、餐饮等行业的发展[13]。同时,由于黄河流域民族文化独特多样,沿黄各省市开发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性体育赛事,如青海省的摔跤、赛牦牛、举沙袋等;内蒙古的赛马、射箭、布木格等;宁夏的木球、踏脚、方棋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生存空间。

2.1.3 体育旅游兴起

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中的重要发展产业,二者的互动融合发展是当前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黄河流域服务业发展热点。黄河流域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黄河沿线有4个,五岳有4个,四大石窟有3个。当地依托自然资源,创新了以产业性质为核心的“体育+旅游”融合模式,开发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例如,重庆市借助山水资源和乌江画廊,在万足镇打造了重庆万足水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广泛开展乡村慢跑、登山、山地骑行等体育休闲项目[14];内蒙古,2018年主动与东北三省体育和旅游部门联合成立了“东北区域体育旅游联盟”,积极利用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精品赛事等品牌效应,举办第五届内蒙古国际马术节、越内蒙古汽车集结赛、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等赛事[15]。“体育+旅游”新融合推动了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1.4 全民健身蓬勃

黄河流域9省区陆地面积占全国的37%,人口占34.17%[16]。人口资源、土地资源和政策引导等优势为黄河流域全民健身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自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来,黄河流域各省区努力构建覆盖面广、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了全民健身示范城、示范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便利且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为全民健身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与此同时,沿黄各省区立足黄河流域民族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广场舞、太极拳、武术、赛车、马术等群众喜闻乐见并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赛事活动[17],弘扬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大力宣传全民健身益处,促进黄河流域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及区域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

2.2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劣势(Weaknesses)分析

2.2.1 专业人才缺乏,管理能力薄弱

黄河流域包含我国主要的农牧区、农耕区,是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区域,面临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返贫率高的问题[18]。其中,黄河流域贫困县包括198个,占全国的29.21%。2018年,除山东省外,黄河流域其他省区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山东省和河南省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强省和人口大省,但整体来看,黄河流域各省区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偏多,受教育程度低,发展观念落后。据统计,黄河流域9省市仅有8所体育类院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黄河流域相关体育企业入驻较少,体育产业就业岗位不多,体育行业薪资低等情况,也导致了体育类院校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留不住等现实问题。因而,受观念、专业人才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制约,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优势资源挖掘的深度不够,从某种程度上未能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发展在脱贫方面的助推作用。

2.2.2 竞争权重上升,市场壁垒驻存

自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后,31个省市迅速响应,94%的省市在2015年第三季度前发布了关于本地区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多个省市将体育产业列为“体育强省”建设的核心指标。各省市对“46号文”的迅速落实,从宏观层面反映了体育产业在沿黄各省市发展竞争中所占权重急剧上升[19]。然而,受制于行政边界造成的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以及体育部门间条块分割,沿黄各省市体育产业资源不能自由流动,造成了市场壁垒。各省区政府为提高政府工作成绩,抢占体育产业发展市场,大力出台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争夺体育产业资源。以体育赛事为例,各省市加大体育赛事资金投入,争夺优质体育赛事资源[19]。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竞赛支出3 772.95万元,占体育总支出的10.5%[20];山西省体育竞赛支出6 643.21万元,占体育总支出的21.5%[21];山东省育竞赛支出12 587.16万元,占体育总支出的19.7%[22]。从中发现,黄河流域东部省份紧抓发展契机,投入力度大,体育产业资源竞争激烈;而西部地区由于本土体育产业资源缺乏,受其他省份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资源的竞争,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2.3 基础设施缺乏,承载潜力不强

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对黄河流域城乡体育产业转移和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紧迫要求。有效进行城乡体育产业转移,对促进黄河流域乡村体育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就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状况而言,从黄河流域乡村体育产业自身来看,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政府和社会资金投入不足,体育企业、体育产业基地、体育特色小镇等体育发展载体数量较少,劳动力资源、体育消费市场有限等问题,进而制约了黄河流域乡村承接城市体育产业转移和城市体育产业对乡村发展的辐射效应[23]。从黄河流域乡村体育产业外部来看,乡村产业基础设施适配性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问题,阻碍了城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流入,造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流[24]。而黄河流域乡村所承接城市体育产业也出现同质化和“无门槛”现象,对乡村体育产业可持续性发展造成潜在威胁。

2.2.4 区域发展失衡,发展动力不足

2018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体育产业总产值占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不足30%[25],叠加自身体育产业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了“东高西低”发展态势愈加明显。从产业总规模来看,经核算,2018年山东省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 466.55亿元,增加值为968.58亿元[26],而甘肃省体育产业总规模约为100亿,仅是山东省的1/24[27],差距之大可见一斑。从产业增速来看,不同省份之间也存在差距,山东省和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9年河南省的体育产业总规模比2018年增长了18.29%,增加值增长了19.57%,分别高于全国增速8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28],而其他沿黄省份增速则低于全国平均值。但整体而言,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不够高,营商环境不够理想,对相关企业和资本入驻吸引力也不够强,产业发展驱动力相对不足。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体育产业相比,其发展程度和速度均落后,且这种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2.3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2.3.1 国家政策红利

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2004年中部崛起、2013年“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到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我国在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对黄河流域中西部经济发展起到了质的提升。这些国家战略,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的契机,“一带一路”更是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2014年国发46号文《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后,体育行业内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19)等,从发展要求、目标、路径、任务、保障等给予全方位的部署,给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带来了政策红利。

2.3.2 冬奥会契机

自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关于冬奥会筹办工作全面铺开,为实现“2025年直接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5 000万,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发展目标而奋斗。借此契机,紧抓发展机遇,冰雪体育产业成为黄河流域各省市自治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沿黄各地因地制宜,大力推动了冬季项目场地设施建设,冰雪旅游、冰雪文化等新兴业态相继涌现,创造多元化美好冰雪体验,赋能“沿黄生态经济带”。2020年6月,河南新乡携手融创,在中原融创文旅城,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29]。“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为人们创新体验式文旅体生活潮流,“冰雪主题乐园+滑雪学校”教学体验模式,为冰雪运动进校园探索发展路径,助力国家培养冰雪运动人才。北京冬奥会作为聚合冰雪体育产业、普及冰雪运动的引擎,对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升级、体育消费促进产生重要影响。

2.3.3 中心城市、都市圈与城市群的辐射带动

区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协同推进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纵览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主要包括西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西安、太原、郑州、济南和青岛[30];都市圈包括青岛圈、济南圈、郑州圈、西安圈和太原圈;城市群包括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其中,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和银川平原城市群还处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初期,是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区域;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是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和其他体育服务等体育产业领域重要的发展基地;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处中国内陆中心,是沟通东西南北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交汇区域;山东半岛城市群则是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是体育产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31]。借助黄河流域五大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人口规模、公共服务、产业聚集的优势,大力推进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健身休闲等业态向中小城市扩散,提高中小城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质量。

2.3.4 科学技术赋能

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5G、虚拟现实(VR)等技术成为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保障[32]。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中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等加工制造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亟需通过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活力,进而提升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竞争力。随着AI、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健康产业的应用,区域健康大数据平台不断建立,推动了医疗和体育系统的互联互通,消除了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技术壁垒,从而加快了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33]。此外,VR、体感等技术在体育竞赛、民族传统、旅游等领域中的引入和渗透,有助于降低产业成本,极大满足大众对体育的视觉体验和潜在需求。内蒙古自治区以赛车IP为核心,融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无人车赛事和新能源电动车赛事成功引入赛道产业。因此,“体育+科技”有助于推动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2.4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威胁(Treats)分析

2.4.1 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风险较高

由于黄河流域产业发展长期落后于省域发展的主轴之外,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导致黄河流域生态防御能力严重下降。黄河流经沙漠地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中游区域能源化工产业为主,污水排放及空气污染使黄河流域自然资源承载力超出上限,十分脆弱[34];黄河下游受中上游的传导和负面影响,沙化问题和次生盐渍化问题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80%[35],自然恢复能力差,区域发展受到限制。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高污染特征使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速度缓慢,体育企业面临生存资源短缺、生态崩溃的风险和威胁,难以实现生态和体育产业的融合高质量发展。

2.4.2 要素流动不通,产业融资渠道不畅

体育产业生产要素,是体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需的资源和条件。各类体育产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十三五”期间,黄河流域各省市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市场化程度较低,要素资源流动不通等问题。要素流通壁垒阻碍了体育产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导致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供给不足,从而制约了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总体而言,整个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尚未形成适应黄河经济带和协同网络化的统一市场秩序。此外,黄河流域重工业多为国有企业,且大多是资源依赖型企业,由于长期依赖资源开发,导致企业内部惰性严重、创新不足、转型意识不强。一方面,长期开发资源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治理成本升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长期对资源的依赖致使其不愿转型升级,体育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2.4.3 治理能力滞后,公共安全形势严峻

黄河流域流经9个省区,各省区以“分河段”的方式对黄河流域进行治理,体育产业治理模式的分散化、碎片化导致各省区间体育产业治理机制不同,治理机构职责划分不清,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各省区流域治理利益矛盾问题突出。同时,政府主导模式导致社会和市场无法发挥治理作用,体育产业治理主体结构不健全[36],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社会诉求程度不断增加,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社会现实需求远远超过了社会治理能力。另一方面,黄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凌汛期较长,滞后的社会协调和治理能力导致流域的生态安全、饮水安全、防灾安全等难以保证,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严重缺乏,公共安全形式严峻,加剧了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的风险和矛盾,阻碍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

2.4.4 市场份额不大,外部资源竞争激烈

黄河流域地处北方,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外向型经济和服务型产业发展整体不足,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还处于培育阶段,整体市场引导力不足且成熟度低,体育产业供给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相比较而言,地处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体育产业发展成熟,已形成了体育产业市场化、商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模式,在体育产业发展政策跟进、体育品牌赛事承办水平、体育企业运转能力、体育产业融合深度、体育科技发达程度、体育产业人才质量等方面,都远超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从全国视野来看,长三角体育产业、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作为龙头[37],发展势头强劲,有效辐射经济带等腹地,市场占有率高,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对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造成竞争威胁。

综上,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而且还面临外部的机遇和威胁,参见表1。

表1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SWOT分析

3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CLPV分析

3.1 抑制性和杠杆性分析

从抑制性和杠杆性分析矩阵来看(表2),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中内部存在的劣势抑制了外部机遇,使得外部机遇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其中O3和O4最容易受到内部劣势的抑制作用,抑制性都为4C;而O1和O2受到的抑制性均为1C,部分内部劣势甚至因外部机遇的激励作用而逐渐消失。由此可以看出,在黄河流域“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下,体育产业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乡村承接城市体育产业转移能力还不能满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要求,影响了中心城市、都市圈与城市群等对周围的辐射带动作用;沿黄各省市体育产业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产生马太效应[38],发展动力不足,不利于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表2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抑制性和杠杆效应分析

同时,从杠杆效应分析结果可知,O1和O2能够更好地与内部优势相适应,杠杆效应较大。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杠杆作用下,体育产业更好地发挥自身绿色属性和优势,所产生的联动效应促进黄河流域体育文化、民俗体育、体育旅游等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此外,冬奥会叠加冰雪体育产业,更凸显“1+1>2”的优势,使得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前景良好。

3.2 问题性和脆弱性分析

从问题性和脆弱性分析矩阵来看(表3),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劣势W3在收到外部威胁时,会产生较大的问题性作用,对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有不利影响。一方面,黄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滞后的社会治理能力,致使体育产业资金投入相比其他产业不足,体育赛事表演、体育服务等业态发展保障较为薄弱,从而造成体育产业结构失衡,发展驱动力不足等问题愈加凸显。另一方面,面对外部经济联系密切、区域合作协同、产业组织紧凑及一体化程度高的体育产业集群,黄流域体育产业在市场资源配置、产业服务基础、体育品牌塑造等,都存在很大问题。

表3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问题性和脆弱性分析

脆弱性是指外部环境情况对内部优势构成威胁,抑制内部优势的发挥,降低优势效果,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现象。根据脆弱性分析结果可知,由于黄河流域大多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社会治理明显不足,公共安全有待加强。这一威胁制约了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内部优势的发挥,特别是对区域性体育赛事的发展和体育旅游进一步的融合起到了抑制作用。

4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在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SWOT-CLPV分析基础上,以黄河流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内在要求,将机遇和劣势与威胁和优势相互匹配,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融合发展战略,增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力度和强度,助力黄河流域全方位、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建设。

4.1 完善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保障体系,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

实施防御转型战略,完善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保障体系,优化体育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弥补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内部劣势。第一,制定发展规划。挖掘区域优势资源,制定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区域发展业态,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形成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第二,健全融资体系。打破要素壁垒,建立健全融资体系,拓展黄河流域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加快体育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第三,人才战略。充分依托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加大黄河流域开放力度,实施有效的财政补助政策吸引国内外优质体育企业和体育人才入驻。加强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体育企业和体育院校合作,为优秀体育人才提供工作岗位,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发展储备体育人才。

4.2 构筑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现代化体系,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

实施多元化叠加增长战,构筑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现代化体系,充分发挥杠杆效应,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第一,政策杠杆。利用政策红利的杠杆作用,通过出台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政策,不断破除体制机制的藩篱,引导产业要素间的有机融合。第二,品牌塑造。深度挖掘各省区民族传统体育,如舞龙、摔跤、赛马等,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手段,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承办各地域民族体育赛事,打造区域体育赛事特色品牌。第三,冰雪经济。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契机,大力发展黄河流域冰雪体育产业,建设冰雪运动场、冰雪乐园等体育设施,将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与冰雪体育产业相融合,形成冰雪旅游产业、冰雪文化产业等业态,发展冰雪经济。

4.3 提高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创新融合发展新业态

实施多元化趋利避害转型战略,整体提高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创新融合发展新业态,双向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伤害。第一,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对标其他先进区域和省市,尝试建立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先行先试”试点,实施免税、减税和生产要素补贴政策,促进体育产业营商环境改善。第二,加快市场开发力度。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利用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实现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资源最优配置,将当地特色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抢占体育产业市场。第三,创新产业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举措,探索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特色服务模式,催生体育产业市场新主体,提高运营规范化。

4.4 发挥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协同作用,赋能融合发展新活力

实施主动转型战略,提高黄河流域自身社会治理能力,发挥黄河流域各省市体育产业协同作用,抑制脆弱性,赋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新活力。第一,社会协同提升治理能力。构建黄河流域社会协同治理体系,沿黄各省市体育管理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统筹合作,使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体育产业治理高度协同,提高黄河流域社会治理能力,加强黄河流域公共安全管理,提升预测各类风险预防能力,保证体育企业的基本运营资源和生存安全。第二,科技协同赋能持续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将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中,尤其在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等方面,实现体育产品、体育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推动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稳步发展。第三,政策协同提高联动效用。探索组建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联盟等组织,制定符合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特性的相关产业融合政策,提高区域体育产业联动效用,组团发展。

5 结语

推动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是黄河流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动力。本研究基于新发展理念,利用SWOT-CLPV模型,充分剖析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及自身条件,揭示影响沿黄各省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问题等。体育产业参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建设,要以融合为发展理念,恪守体育产业的绿色属性,完善黄河流域体育产业保障体系,构筑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现代化体系,提高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发挥黄河流域体育产业协同作用,从而在发挥“黄河体育产业”特色基础上,全面提升黄河流域体育产业的竞争力,加快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速度,更好地推动黄河流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体育产业融合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体育产业之篮球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