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短网络视频传播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扎根于短视频用户对太极拳视频的评论

2022-08-23彭家辉张长念胡乐刚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传播者太极拳

彭家辉,张长念,胡乐刚

(1.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济宁 273165;2.首都体育学院 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3.枣庄市解放路学校,山东 枣庄 27710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太极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营养,推广传承太极拳和太极文化是对中华千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在21世纪科技引领发展潮流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将会被彻底颠覆,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今新媒体时代极具有代表性的产物之一,并开始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2]。截止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人[3],网络短视频为太极拳的传播提供了庞大且集中的潜在受众群体,以及高效快速的传播渠道。因此,利用好网络短视频传播技术,是新时代太极拳快速传播的首要任务。

1 文献回顾

1.1 武术网络传播相关文献回顾

民族传统体育传播学的研究开始的时间其实并不遥远。“武术传播学”是由邱丕相在2000年首次提出,2006年《武术传播引论》的出版开辟并确立了武术研究的新领域[4]。武术的网络传播研究成果最早出现于2004年,薛文忠等[5]在《论网络媒体与武术传播》中提出:“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比传统大众媒体具有的多种优点,为武术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和保障。为了弘扬中国武术文化,促进武术的推广和普及,网络媒体必须得到重视和充分利用。”陈威等人从传播类型的角度对孙氏太极拳的传播进行研究,认为“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运用的不够,是孙式太极拳不如其它太极拳流派传播广泛的原因”[6]。代勇胜等人,结合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将中国传统武术的网络传播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总结了互联网给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带来的影响[7]。

1.2 短视频与体育相关文献回顾

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体育的相关研究成果最早出现于2018年,段静彧认为:“从2017年开始,短视频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体育短视频成为各大平台争相布局的领域,就连资本也为之疯狂”[8]。周金钰等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短视频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推进体育赛事短视频综合性平台的建设,加强体育赛事短视频的版权保护,积极打造短视频衍生栏目等建议”[9]。随后,王福秋[10]基于5G时代背景对体育短视频生产传播的媒介趋向及引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2021年7月刘斌等人以微博“新浪体育”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间播放量超百万次的体育短视频为研究样本,从意愿、空间、关系3个维度分析了微博体育短视频的传播特征[11],并给出了实质性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武术的网络传播领域和体育短视频传播领域已经有丰富研究成果。由于短时视频是近几年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因此太极拳发展与网络短视频传播交叉地带较为凄凉,鲜有学者驻足,本研究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太极拳短视频传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希冀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启示。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网络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用户对太极拳视频评论的质性材料,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收集的案例资料进行深入归纳和挖掘,从中提炼反映本质事实的规律,最终构建出关于太极拳短视频影响因素的“5C”模型。

2.2 样本收集平台选择与资料收集

首先,通过安卓系统的手机应用商店选取安装次数前4位的短视频APP为样本收集平台。其次,通过短视频平台以“太极拳”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每个短视频平台选取20个短视频为样本。短视频样本需符合以下要求:1)视频发布时间为2021年以前;2)视频播放次数为40 000次以上;3)视频评论2 000条以上。最后,对每个短时频的评论进行收集,在排除“666”“棒棒棒”等无效评论后共收集有效评论10 221条(见表1)。

表1 样本收集平台选择与资料收集

3 研究过程

3.1 开放式编码

将调查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导入质性资料分析软件NVivo12Plus进行编码,逐词逐句对每份文本进行引用和概念化,通过反复比较、修改,剔除出现频率极少(≤10)的概念,最后从10 221条原始语句中得到72个初始概念(a代表抖音平台、b代表快手平台、c代表哔哩哔哩平台,数字代表短视频序号),归纳为24个范畴(见表2)。

表2 开放式编码

表2 开放式编码(续表)

3.2 主轴编码

通过对24个范畴反复对比、归纳,在已有范畴之间建立联系,找出相似含义的范畴归类后共形成10个主范畴(见表3)。

表3 主轴编码

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即对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再进行更深入一步的挖掘,从而提炼出核心范畴的过程。依据主范畴的“主体性”总结出传播者因素、受传者因素、传播媒介因素、传播内容因素、阻传因素5个核心范畴。

表4 选择性编码

3.4 饱和度检验

通过西瓜短视频平台用户对太极拳视频的2 668条有效评论进行编码,检验理论范畴是否到达饱和。结果是除了初始概念出现的频次的比例略有差距,未能形成新的理论范畴。由此认为,太极拳短网络视频传播影响因素的概念范畴已经较为丰富,模型要素已经达到理论饱和的状态。

4 太极拳短网络段视频传播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机理解释

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太极拳网络短视频传播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由传播者因素、受传者因素、传播媒介因素、传播内容因素、阻传因素5个核心范畴,传播者水平有限、传播者缺乏责任心、传播者主观修饰太极拳、用户素质参差不齐、短视频平台易受资本干扰、短视频功能缺陷、话语权分散,受众操纵舆论走向、太极拳“失真”、太极拳自身特点限制、其它项目争夺资源10个主范畴组成(见图1)。

图1 太极拳网络短视频传播影响因素“5C”模型

4.1 传播者因素

这里的传播者主要是指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太极拳的人,在短视频平台中就演化成了抖主、快主、up主等,他们是传播过程的起始点,因此传播者因素对太极拳网络短视传播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赋能下,低门槛进入使得短视频传播者素质参差不齐,摆拍、影像合成、“移花接木”等成为短视频创作的手段,故意造假以博取公众关注的短视频新闻越来越多[12]。维持传播者角色的内源性动力是:1)传播者的自我能动性,以及对太极拳发展的担当与责任;2)可以从中获取经济收取;3)可以博取关注,吸引眼球。当维持传播者角色的动力涣散,部分责任心弱的用户将从传播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

4.2 传播内容因素

传播内容主要是指传播者传播的价值理念、思想文化、动作技术等等,它是传播过程的核心,整个传播体系由它产生,因它存在。传播内容是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其它因素影响,从而在本质上发生变化。传播内容的定形,一方面取决于它先天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传播内容的承载者对它的后天改造。这种改造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正向的改造是岁月的沉淀,是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凝练与深化,有利于技术及功能的提升与丰富;负向的改造则是利益的驱使,是恶俗的上涌,这种改造的主使者只考虑眼前的蝇头之利,不为太极拳的良性发展负责。同样,太极拳的特点也是能否能通过特定传播媒介实现理想传播的重要因素。太极拳的技术之复杂、动作之困难、思想之深奥都为它在网络短视频的传播的坎坷埋下了伏笔。太极拳的“博大精深”注定了口传身教是最佳的传播方式,屏幕的隔阂使传播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太极拳内容要适应短时频这一传播媒介,必然要经历“刮骨”之痛。

4.3 传播媒介因素

模型中的传播媒介是指网络短视频,短视频是互联网传播内容的一种载体,一般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体上时长1min以内的视频。网络短视频作为传播媒介,它的特性:一是由短视频平台技术赋能决定;二是由短视频用户聚集而成的场域规则决定。短视频平台是短视频的集散地,它是由一批有使用互联网技术的用户,建立成的虚拟场域。这个场域有自己的规则,也赋予它的“公民”特殊的权利,造就了现实空间绝对不允许的一种社会,自由而不混乱,有管理而无政府,有共识而无特权[13]。在这个空间里,人人都是话语权的掌控者,而这些掌控者聚集在一起则有能力制造舆论,并影响舆论走向,这是“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是暂时通向乌托邦世界之路”[14]。在这个场域中权利的分散给予了“资本”可乘之机,因用户缺少网络使用以及维护自我权益保护的法律知识,易被“资本”操控,使传播环境恶化,唯“经济”是从的传播现象不绝如缕。短视频平台为了符合大众“碎片化”时间的管理习惯,建议将最合适的视频时长控制在15s,而这种“短视化”的传播方式,使受众形成了“短视”的惯习,没有耐心进行长时间学习,这也是由网络短视频场域特点决定的。

传播媒介是模型构建的“桥梁”,通过它将传播者与受传者连接起来将传播内容传递。传播媒介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自身的特点,传播媒介的特点是决定传播速度与深度的质性因子。

4.4 阻传因素

顾名思义,阻传因素是阻碍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受传者过程中的阻碍。阻传因素通常来自“同行竞争”,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的自身因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下都有可能转化为阻传因素。因此,对阻传因素的模型构建是极为复杂的,要考虑到模型中存在的各种因素,以及存在于模型之外的不明因素,并且阻传因素因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而形成,当空间变化,时间推移阻传因素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太极拳网络短视频传播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仅限定在当前的时间段与短时频传播的特定空间中。

4.5 受传者因素

受传者是传播的终点,受传者对传播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是评价整个传播体系的可靠性的根本依据,受传者的数量是检验传播效率的有效方式。受传者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它们“同”而又“不同”,“同”是因为他们共处在网络短视频的场域中遵守相同的规则,享有相同的权利必然有相似的特点,“不同”是因为受传者的年龄、性别、区域不同,再者受传者具有独立的人格,因此对传播内容的要求也不同。受传者性格、素质的多元化,便造成了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内容的风格、难度多元化,同时也形成了多样的性阻传因素。

受传者是起点,当受传者接受了足够多的传播内容,在责任、经济、兴趣、声望等特定因素的推动下就有了转化为传播者的可能。受传者转化为传播者的比率是评价传播者能动性、传播内容合理性以及传播媒介是否具有高效性的重要指标。

5 太极网络短视频传播的现实路径

5.1 线下培养一批高质量太极拳网络短视频传播人才

以网络短视频为媒介推广太极拳,可以充分利用媒介传播速度快和覆盖范围广的优势。网络短视频通过虚拟网络的方式运行,受众很难准确获得太极拳锻炼的本体感受,因此对太极拳动作的掌握缓慢。要知道比太极拳技术更难理解的是它的思想与文化内涵,通过网络短视频推广太极拳容易造成受众“只知其形,不知其理”,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一味的追求太极拳动作的美观,而丢失其本位,太极拳在网络短视场域中逐渐“失真”。

因此,在线下培养一批高质量太极拳网络短视频传播者,是保证太极拳通过网络短视频良性传播不“失真”的有效手段。太极拳网络短视频传播人才应具备的第一要素是政治素养,听从党和国家的指挥,在网络短视频中传播太极拳文化,帮助受众群体解读太极拳主流意识形态,同时积极发挥自我能动性,将太极拳理论与新时代命题相结合,积极解答网民对太极拳文化与技击技术的疑惑,始终把握话语权,引导武术在网络场域中的舆论走向。同时,太极拳网络短视频传播人才还需要掌握太极拳短视频网络传播的相关技术:一是,要具备精湛的太极拳技术与理论功底,可以满足“需求侧”的合理需求;二是,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技术。视频拍摄的质量与后期的制作是提升用户观感,吸引流量的重要因素;三是,较高审美能力以及受众合法趣味的把控力。短视频用户的合法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短视频用户的合法趣味也在发生改变,太极拳网络短视频传播人才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掌控住短视频用户的合法趣味,紧紧抓住他们的眼球。

5.2 合理创编适合短视频传播的太极拳内容

完成一套太极拳套路时间较长,例如完成24式简化太极拳大约需要5~6min,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完成则需要15~17min左右,过短的拍摄时间可能会破坏对太极拳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呈现一种流行化、碎片化、标签化的媒介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误导受众对太极拳以及太极文化的理解。这样的片面传播框架会使受众的关注点从太极拳的技击和文化层面抽离,其传播内容不足使用户难以理解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和文化意义,最终潜在受众变成了单纯的“看客”。再者,短视频用户的受教育水平多数在高中以下,过于复杂枯槁的讲解他们一时难以理解。

因此,创编出一套适合与在网络短视频场域中传播的太极拳套路迫在眉睫。首先,创编的套路要符合太极拳的运行特点,包含太极拳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典型的技术动作,保持太极原有的“风味”;其次,创编的太极拳套路要动作优美飘逸,时间适中控制在2~4min,便于用户学习,体验掌握套路的成就感,培养受太极拳兴趣;最后,新编套路一定要配上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讲解,有助于受众的理解和消化。但太极拳套路的创编不能有“形”而无“义”,在创编过程中要以技击与文化内涵对太极拳套路的肌理进行塑形与丰富,使一招一式都有文化的隐喻,有技击的价值,实现雅俗共赏。

5.3 加强监管净化短视频传播环境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15]。伦理失范现象属于文化市场自由竞争中的道德缺位的一种在外表现,目前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迎合其娱乐需要而赚取流量。受到“泛娱乐化”趋向的冲击,加之用户15s的时间管理机制,短时劣质的太极拳表演,黑化、炒作的太极内容更容易转换成短视频进行宣传,劣质视频霸占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导致了大批草根用户为了吸引粉丝剑走偏锋,大量不符合逻辑的太极拳短视频泛滥。在类似事件的催化下,太极拳建立起来的文化形象逐渐被黑化,民众对太极拳是否能“打”产生了质疑。

2019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16]发布了《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明确规定:“短视频节目的标题、名称、评论、弹幕、表情包等,其语言、表演、字幕、背景中不得出现。”当今,面对网络短视频传播环境日益恶化,“把关人”的角色变得直观重要。短视频平台在采取大数据算法筛查不良视频的同时,要安排“把关人”对漏网之鱼进行捕获,对负能量视频及时发现及时下架,对违反规则的短视频用户采取严厉的制裁,如封锁账号、限制发布视频,情节严重者应面临法律制裁等。

5.4 精准推送提高转化效率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被视为一切媒介的媒介,传统媒体的到达率产生翻转,受众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了较少的媒体资源上[17]。“知己知彼,则百战不殆”,要利用网络短视频为媒介实现太极拳良性传播,须以圈层理论为依据,将网络短视频用户群体分为不同的圈层进行精准传播。这种准确的推送方式可以有效完成潜在用户的转化,提高太极拳的传播速率。在转高效率的同时要保证不能出现年龄、性别和阶级的传播断层[18]。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社会人群的特点结合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地太极拳种类和内容进行推送,如针对青少年人群多推送太极拳的实战视频;青壮年以太极拳健身为主;中年以太极拳技击技法为主;中老年以太极拳养生为主;老年人以太极拳文化和养生思想为主;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平台的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差异化推送,根据不同平台的主流用户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该群体的太极拳形式和种类进行推广,如快手app的男性用户居多,在发布视频时多以带有爆发性的发力视频为主,抖音app女性群体居多,因此在该平台发布太极拳视频时应多以太极拳柔美流畅的动作为主。因势利导才有可能最大程度上发挥短视频的最大价值,实现传播人群全覆盖的传播目的。

5.5 加强“资本”监控,减少商业炒作

在媒体行业中炒作现象屡见不鲜,它们的报道内容和角度往往偏离现实情况,脱离现实客体的制约。部分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或者团体为了攫取更多利益,对所报道事物的局部或某些细节做夸张性的渲染,甚至根本没有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以主观想象来描述情节,以“局部事实”来代替“新闻事实”。商业操作导致所拍摄的太极拳短视频带有更多的娱乐性、表演性,制作精美的特效、带有戏剧化剧情,用户会在短时间内被吸引从而形成“马太效应”。被“资本”操控的文化是空洞的,是虚无的,只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而存在,不具备自己的根基,太极拳以这种形态传播是不可靠的。

因此,要健全有关网络短视频领域“资本”运作的行为规范及法律法规,当“资本”要介入短视频场域时,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并明确责任与义务,以免被“资本”杠杆撬动网络短时频场域的伦理地基,造成行为失范。

6 结语

信息技术的推动,短视频产业蓬勃发展,为太极拳的传播推广提供新的传播媒介。本研究以网络为田野收集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得出传播者因素、受传者因素、传播媒介因素、传播内容因素、阻传因素是影响太极拳网络传播的核心范畴。在此基础上提出:1)线下培养一批高质量太极拳网络短视频传播人才;2)合理创编适合短视频传播的太极拳内容;3)加强监管净化短视频传播环境;4)精准推送提高转化效率;5)加强“资本”监控,减少商业炒作的太极网络短视频传播的现实路径。但在深度上还远远不足,只求抛砖引玉,引发学界对此问题的更多关注。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传播者太极拳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当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传播者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