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眉山市杂交中稻“一优两高”1343 模式构建及应用

2022-08-23贾现文王良俊杰杨志远孙永健黄长征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8期
关键词:优质稻中稻眉山市

贾现文 王良俊 李 培,3 宋 琴 徐 杰杨志远 孙永健 黄长征 石 勇 马 均

(1.眉山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眉山 620020;2.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 四川眉山 620035;3.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4.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农村局 四川眉山 620010;5.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1134)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是关系国运民生的 “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21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强调: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饭碗主要装中国粮[1]。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要求: 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 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推进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四川省是水稻生产大省、 消费大省和制种大省。 水稻面积、总产均位居全国前列,再生稻蓄留面积和总产全国第一,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全国第一。 稻谷总产占全省粮食产量的42%,9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但“川米不优”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制约四川水稻产业发展。 四川省眉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水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2016 年起,连续6 年开展水稻 “一优两高” 生产竞赛,以竞赛搭平台、以平台构同盟、以同盟促提升,示范推广杂交中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创新形成杂交中稻 “一优两高” 生产模式,扩大了本地水稻播种面积,提高了水稻优质化水平,带动了种粮大户增产增收,打响了四川粮油眉山品牌,为粮食稳产保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 “眉山路径”。

1 构建背景

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 岷江中游,年平均气温16.8℃,全年无霜期308~320 d,年平均降水量1 153.7 mm,耕地面积360.5 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296 万亩以上,其中:水稻150 万亩,占50%以上,均为一季杂交中稻,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受经营方式、品种技术推广、 企业带动能力、 产品品牌及价格因素等制约,眉山市优质稻生产规模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开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种植积极性不高,混种、混收、混储、混加工问题突出,稻米结构性矛盾突出,形成 “稻强米弱” 的局面。 2015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求真正形成结构合理、 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眉山市以优质粮食产业为突破口, 提出在通济堰灌区、 黑龙滩灌区、 青衣江灌区等生态较好地区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2016 年, 眉山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 眉山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眉山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首次开展水稻“一优两高” 生产竞赛,到2021 年已连续开展了6 年,创新形成了杂交中稻 “一优两高” 1343 模式,并进行应用推广。

2 创新分析

2.1 模式构建

该模式创新搭建了1 个水稻产业发展平台,瞄定了优质、高产、高效3 大目标,构建了 “政行校企”4 方同盟,强化了制度、资金、专家3 项保障,显著提升了技术落地见效。

2.1.1搭建1个平台 经过连续6 年全国首创实践探索,搭建集成种粮大户培育、良种良法推广、市场信息流通、区域品牌打造的多功能粮食产业发展平台。

2.1.2 瞄定3 大目标确立以优质为靶心、 高产为重心、高效为核心的杂交中稻发展主攻方向,建设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 引进试种国内外优质稻新品种,示范推广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新技术,探索 “稻—菜”“稻—药”“稻—鸭—鱼” 等粮经复合新模式。

2.1.3 构建4 方同盟“政行校企” 合力推进。 政府统筹协调,整合项目资源,组织发动新型种粮经营主体参与;行业产业提升,引导从以高产为重向优质为首、高产并重转变;院校科技支撑,建立硕博士试验基地、田间教学点,派出博士或副教授及以上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企业市场拓展,开展“公司+” 订单合作、粮食购销加工,引导打造自主稻米品牌。

2.1.4 强化3 项保障建立每年1 场启动会、N 场专题技术培训会和1 场总结表扬大会的 “1+N+1” 工作机制,以制度保障深入推进;大力整合项目投入,经费纳入财政专项预算,以资金保障持续开展;组建以四川权威水稻专家为组长的18 人水稻“一优两高”专家组,着力从竞赛方案制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关键季节专题培训及生产问题化解等着力推进,以专家保障强效实施。 最终实现杂交中稻“一优两高” 1343 模式落地见效。 模式结构见附图。

附图 眉山市杂交中稻 “一优两高”1343 模式构建

2.2 应用成效

通过杂交中稻 “一优两高” 1343 模式实践,成功实现了政府粮食生产抓手更强、行业发展效益更好、院校成果转化更快、企业优质粮源更广、食者口粮消费更放心的 “五方” 共赢,强力助推眉山粮食生产朝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建成1 500 亩全省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6 年累计引进试种越光、稻花香等国内外优质品种340 个,筛选出宜香优2115、锦城优雅禾、荃优822 等适宜眉山种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40 个, 示范推广机插秧优质超高产栽培、水稻机直播省工节本、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技术30 项,集成杂交稻机械化生产 “缓基速追” 减氮增效施肥技术等绿色安全生产新技术3 项。 竞赛田块6 年平均亩产较全市提高100 kg, 辐射带动全市水稻单产提高5%以上,一优两高模式 “吨粮田” 高产栽培技术攻关,最高亩产达969 kg,创造了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水稻超高产纪录。 一优两高模式参赛田实现从以国标Ⅲ级为主到国标Ⅱ级及以上优质稻全覆盖,2021 年全市优质稻覆盖率达86.5%,比2016 年提高6%。 累计示范推广 “稻—鸭”“稻—鱼”“稻—鸭—鱼”立体生态高效种养模式1 100 亩,每亩节省成本50 元,生态优质稻谷售价提高30%以上, 每亩稻田鸭和稻田鱼净产值达600 元,“稻—鸭—鱼” 模式较单种水稻每亩增加净产值1 050 元。建立了硕博士试验基地2 片、田间教学点1 个,每年派出博士或副教授及以上专家指导团队40 余人次,开展专题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1 500 余人次,累计指导培育 “土专家”“田秀才” 等种粮能人380 人。 先后引进中粮集团、成都花中花等粮食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合作, 吸引本地眉山宝家粮油等8 家粮食购销加工企业,实现5 万t 优质稻谷订单化生产。 打造了 “众享好味稻”“满口鲜”“祥粒香” 等本地自主稻米品牌20 个。 2020 年,四川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组办公室高度肯定并通报表扬眉山 “一优两高” 1343 模式,并作为 “优质稻发展经验” 在全省推广。 2021 年眉山市粮食总产量达127.5 万t,比2016 年增长5.2 万t,增幅4.3%。 农业农村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等官网刊载《眉山构建 “1343 稳粮提质增收模式” 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作出肯定性宣传报道。

3 主要问题

3.1 优质优价保障体系构建不完善

优质稻价格仅较一般稻谷高0.05~0.10 元/kg,价格优势不明显,且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 而多数种粮户均缺少烘干、 仓储和加工等设施, 难以做到优粮、优储、优加、优销,无法有效抵御集中上市期市场价格波动影响,难以保障优质优价的稳定实现。

3.2 突破性优质高产高抗品种培育待强化

品种是实现优质和高产的基本保障[2],目前四川省水稻生产上市售品种繁多, 但优质和高产兼具的矛盾还没有彻底打破, 且种植户对品种抗倒、 抗病等抗性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目前优质品种能兼具优质高产高抗特性的较少, 限制了区域性引种和推广。

3.3 绿色高效种养模式集成不充分

通过种养结合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种粮农户积极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3],但目前还存在种养结合模式单一、技术规程缺乏、模式推广乏力等短板,进一步限制了种养结合的发展。

4 对策建议

4.1 强化产加销一体生产经营主体培育

在引入龙头企业开展 “农户+基地+公司” 订单种植模式的同时,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扶持和培育力度,强化本地种粮业主烘干、仓储、加工等设施设备的配套,引导构建完善产业链条,实现由卖单一化原粮向卖多样化精加工产品转变, 最大限度挖掘优质稻价值,提高产业附加值。

4.2 强化区域性优质大米品牌创建打造

地方政府要进一步积极培育打造区域公共优质粮食品牌,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对符合品牌使用标准的本地优质稻进行免费授权使用, 同时引导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商标, 构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 “区域公共品牌+个人特色品牌”双品牌销售策略, 并进一步调整优化布局优质稻生产区,建设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增强优质粮食品牌市场认可度。

4.3 强化普适性优质高产高抗品种选育

进一步强化 “政府+院校+企业” 合作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聚焦优质高产高抗综合优势突出品种选育,由地方政府搭建平台,出台支持政策;由科研院校提供力量,开展育种公关;由种子企业做好转化,实现落地推广,解决优质高产高抗品种供应难题。

4.4 强化绿色高效种养模式集成和推广

以项目为支撑、示范为带动,进一步集成 “稻—渔”“稻—鸭”“稻—虾” 等多样化绿色高效立体种养模式,并制定相应技术标准,通过技术推介、专题培训、示范点创建等方式,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立体种养模式认可度和技术水平, 促进绿色高效立体种养模式推广,突破单位面积生产效益 “天花板”。

猜你喜欢

优质稻中稻眉山市
达州市达川区优质稻生产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
湖南水稻品质育种主要进展
继往开来新一中 昂首奋进新时代
——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
宜都市气候变化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中稻广两优676“3414”肥效试验
My Opinions on How to TeachSection B 2a
贵州优质稻占全省稻谷产量62.2%
武夷山市中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
2008年襄樊市中稻品种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