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实习中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2022-08-22杨秀雄黄群英陈晓英
■杨秀雄,黄群英,陈晓英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1]。中职学校岗位实习作为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强调引导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学生的岗位意识与专业技能,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提升学生岗位实习的职业适应性,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提升中职学生岗位实习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方向引领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生岗位实习的相关政策文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要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岗位实习;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岗位实习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4];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将推动建设300 个左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场地保障;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6]。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岗位实习的持续关注,是职业教育能够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引领。
(二)提升中职学校育人质量的重要抓手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域。岗位实习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表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换言之,岗位实习学生能否适应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标准,具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对于中职学校的发展和声誉至关重要。因此,提升实习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扣好从业的第一颗扣子,是中职学校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及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诚信两项指标的外显,是中职学校不断深化改革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的重要抓手,也是中职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促进中职在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渠道
岗位实习是中职学生跨入职场的第一步,是从在校学生成长为企业员工的重要环节和步骤,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岗位与能力、兴趣是否匹配,关系到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帮助中职学生做好职业岗位选择,提升其岗位适应性,可以充分调动起实习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帮助其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初始发展,进而拓展成长空间。
二、中职学生岗位实习职业适应能力现状
(一)研究背景
中职学生岗位实习中,常出现实习期间工作岗位流失率高,实习结束后留职率低、企业评价不高等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在实习评价中被贴上动手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差、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责任意识、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等标签。岗位实习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其一方面制约着中职学生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成功过渡,另一方面则对中职学校以及企业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职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中职学校2017 级参与顶岗实习的207 名学生为对象,其中,男生117 名,占比56.52%,女生90 名,占比43.48%。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7.29岁,标准差6.09。
(三)调查结果
研究针对中职学生岗位实习满意度评价、学生离职原因以及企业负责人对学生实习工作评价三项展开。调查发现,不到30%的实习学生对自己的实习工作表示满意(如图1)。在岗位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常常因为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薪资待遇等与期待不符,而从工作岗位上流失(如图2)。对企业负责人的调查问卷显示,很多中职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如图3),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不熟练、动手能力较弱、缺少协作精神等方面。
图1 “岗位实习满意度评价
图2 “学生离职原因
图3 “企业负责人对学生实习工作评价
(三)原因分析
中职学生岗位实习职业适应能力不强,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学生职业期望与职场现实不契合[7]
中职学生多在父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理念指引下,怀着就业于技术高、地位高、薪水高企业的职业梦想就读于中职学校。然而,在岗位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被指派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薪资待遇不够理想的工作,造成职业期望与实习实际的“高、低”差异,让刚入职场的中职学生难以适应。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并不急于参加工作,不用成为实习企业的正式员工,因此但凡出现与其职业期待不一致的地方,则更容易引起他们对于职业的不适感。
2.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不兼容
中职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着力顺序为: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工作经验→职业素质。其中,学生的素质主要通过《中职学生守则》《中职学生行为规范》等规范的奖励或惩罚来体现。而企业对员工素质的重视程度大多依次表现为:职业素质(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知识水平[8]。由此可见,企业与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的侧重差异性,侧面成为中职学生较难适应企业文化的重要原因。
3.学生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在岗位实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调研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无法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才能,工作积极性与信心受挫。以流水作业的岗位实习为例,其需要学生须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以团队协作为重,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反映难以保持长时间专注,无法承受工作压力和来自团队的期待。
4.学生人际特点与职场环境不协调
中职实习学生年纪跨度一般在16 至19 岁之间,表现出思想独立、充满活力、喜欢自由,对别人期望高、要求严,合作观念和换位思考意识较弱,责任意识不强,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等特点。且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表现出经济优越的学生往往容易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经济拮据的学生大多主动性差、渴望交流又害怕被拒绝等情况。再加上网络聊天对人际沟通的冲击,学生对于真实社会语境下复杂关系的了解和探索甚少。因此,当全新的职业环境在人际关系上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时,人际交往的压力给他们的职业适应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三、中职学生岗位实习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的机理
(一)职业适应能力的内涵
职业适应是指个人与某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互动、调整以后达到和谐的过程[9]。而职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从事某种社会生产和服务性工作时,不断地认识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并调整自己以胜任工作任务、适应职业环境,让用人单位满意的能力[10]。本文的职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企业环境的适应,对学习和技能、职业人际和心态方面的适应。
(二)人与组织匹配理论
人与组织匹配理论是人与环境互动学说的延伸。人与环境互动学说认为,人生活在多层次的环境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环境系统对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它们之间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陌生的企业环境、新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新的人际关系,都会对他们已有的能力和观念产生触动和挑战。人与组织匹配理论指明了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方向。
人与组织匹配广义地定义为,人加入组织时与组织的相容性,主要表现为:(1)人与组织在某些基本特征上相似;(2)人与组织至少一方提供另一方需要的资源或特征;(3)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11]。人与组织匹配存在着多种概念,具体概括为:一致匹配(a)和互补匹配(b 和c),需求-供给观点和要求-能力观点(Kristof)。(如图4)
图4 “人与组织匹配情况
(三)学生与企业的多重匹配对职业适应能力的影响
学生的行为受到工作特征、工作场所、同事关系等微观系统的影响,也受到企业价值观、目标等宏观系统的影响。宏观系统的变化对微观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即学生对企业价值观匹配的感知,直接影响其对能力匹配、人际关系匹配等的感知,进而影响其职业适应性及其他结果变量。从多个维度来探讨学生与企业的匹配程度,即多重匹配,有利于形成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策略,为学校的有效管理和学生“学”“职”身份转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提高中职学校的育人质量。匹配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和企业的匹配程度与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等高度相关。
四、中职学生岗位实习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的策略
个人与组织的融洽是一个不断磨合以达到逐渐和谐的过程。基于中职实习学生职业期望、技能水平、人际关系及与组织文化的差异等方面的不适应状态,本文主要从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方面,提出中职学生岗位实习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的措施。
(一)增强一致性匹配,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12]
一致性匹配表现为个人与组织在价值观、目标、态度和文化上的相容程度,是学生职业适应的软实力。
1.加强职业生涯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第一,组织实习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帮助学生从性格特点、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学习与梳理中认识与了解自我。此外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的梳理中,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定自己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明确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尤其可以通过聘请人才测评专家、企业管理者、校友精英人士等开设讲座[13],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目前的职业动态,更客观地分析现实与理想,调整自己、充实自己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执业追求,树立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岗位实习对自身职业成长的意义,甘于从基层做起,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调整心态,适应企业文化。
第二,加强学生职业咨询工作,消除学生职业发展困惑。尤其是在初入陌生而又纷繁复杂的职业生活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各种挑战。因此,在实习期间,校企双方应组建专业的职业咨询师队伍,加强学生的职业咨询、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职业心理素养。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接受日常咨询,消除学生的职业发展困惑,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2.开展学生与职工互动活动,提高学生与企业的融洽度
第一,通过组织企业内部的明星员工为学生讲述自己的工作事迹、与同事相处的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与组织相处的具体方法,拉近与组织的距离。第二,组织实习学生开展“我的实习生活”“我与我的新同事”“我的第一份工作”“今天,我开始懂你”等故事演说或主题演讲,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真、善、美,珍惜工作的机会和遇到的每一个伙伴。第三,开展学生与企业正式员工的联谊会,通过唱歌、跳舞、小组游戏等方式拉近大家的距离,密切学生与组织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二)增强互补性匹配,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14]
互补性匹配主要是指学生能力是否符合企业要求;企业提供的物质和人际关系支持等条件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使学生和企业形成良好的匹配,特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切实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调查显示,学生适应最难的阶段是入职初期。针对这一情况,校企双方可迅速成立管理机构,整合双方资源,对学生进行培训。培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组织所有学生进行职前培训,由企业业务骨干担任主讲,对工作的基本常识、大致流程、应急措施、安全生产规则等进行讲解,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第二阶段培训是学生初到工作岗位前,由分管负责人为学生讲解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等。第三阶段培训是总结、答疑与梳理式培训,在第一天工作结束后进行,由有经验的班主任代表、亲和力强的青年教师代表和心理咨询专职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工作内容和适应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疏导。针对个性化问题和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适合学生能力提升的方案,及时对学生需求做出回应。第四阶段培训是在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生活和工作运行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哪些能力,自己具备哪些能力,分析自己需要提升的关键能力是什么,可以通过什么渠道提升能力,有哪些资源可以帮助自己提升能力,可以和谁一起提升能力[15]。针对学生普遍觉得工作比较单调,企业要求比较严苛,工作不适应、心理压力大的情况,开展压力管理培训,指导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缓解职场压力。
2.组建合作性团队,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一个好的团队,能让人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状态。个人与团队的匹配,对职业适应性具有最大的预测效力,能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同时,在相互依赖的情况下,不同参与者知识和信息的成功交换和交互作用,是创新的源泉[16]。在陌生的职场环境里,让学生以生产线或寝室为单位,组建团队,形成一个个相互依赖的群体。选出团队负责人,负责与管理团队的沟通、信息的收集和传达。团队成员通过相互交流,获得思想、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启发,创造性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此外,通过合作性团队的建立,帮助学生尽快了解企业的政策和规定,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通过制定适合学生成长的实习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校企代表共同商讨并设置学生能力提升项目、评价指标和奖励机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职业成长指引方向,为学生晋升提供路径和方法,让学生看到努力的结果。
3.组织团体辅导,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实践发现,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集体之中,将个人的身份定位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例如,通过剧情改编辅导、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实习以及工作的设定场景中,面对现实的困难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原因,表达感悟,明确每个人的优点、缺点和特点,使每个成员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促进,互相成就。通过辅导团队成员的交流,促成彼此认识,合作完成任务,让成员感受到在愿景和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基于共同任务、奖励、人际关系和信任,了解团队如何变得高效。此外,可以针对部分学生不善于沟通的情况,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背景,开展如“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汽车业”的小组辩论赛,“你来比画我来猜”游戏等,引导学生了解沟通要素,明白沟通障碍,知晓沟通方法,逐渐融入团队交流与协作的氛围中。